我看你有戏吴永伦决赛:识食为“潮”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42:28

  潮汕美食远近驰名,游客到潮汕游玩,多慕名于美食。

  了解最地道最系统的潮汕美食推荐,春节潮汕游,未出发,先兴奋。

  说不尽的丸

  牛肉丸

  几乎所有人一提汕头,就想到牛肉丸,无怪乎如今的汕头政府也主打“牛肉丸经济”这张牌了。

  牛肉丸其实是客家菜,但却在潮汕发扬光大。周星驰在《食神》里发明的“爆浆濑尿牛丸”的做法其实就是牛肉丸的做法,要想做出真正的牛肉丸,关键在于能“弹牙”,就要像莫文蔚那样手持木棍不停把新鲜牛肉锤剁成泥,保证牛肉丸的弹性。这用机器代替不了,外地许多挂着出售正宗牛肉丸的店其实都是用机器搅肉的,咬起来的口感跟手打的相差十万八千里远。《食神》里的“爆浆濑尿牛丸”弹性可以用来打兵乓球,正宗牛肉丸没有夸张到可以拿来打,但抓起来朝地上一扔也可以像兵乓球一样高高弹起,贺龙元帅据说就见证过。

  选材也很关键,一般选用牛腿包肉,牛筋丸则是在牛肉里加进嫩筋,使之味道更香,弹性更强。配料则是各家有秘方,一般是边打边加雪粉、精盐、鱼露、味精和方鱼末。手工工序一完就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即可在市面上卖。市场上买回来的牛肉丸不可以即吃,要再用牛肉汤(基本买丸就配汤)煮开它,再加点调料,配上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口感爽脆、柔嫩,且丸中带汤,口嚼美汁四溅,《食神》里周星驰并没有虚构。

  牛肉丸很好吃所以远近闻名,可惜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知牛肉丸而不知道还有其他类型的肉丸,牛肉丸固然好吃,其他类型的丸也是各具特色的。
  鱼丸

  广州人所说的鱼旦也叫鱼丸。相传于春秋战国,楚平王喜鱼,每餐无鱼则饭食无味。楚平王生性残酷,一旦不慎梗了鱼骨、鱼刺,就下令杀了厨师。有个新厨师自忖难以幸免,就狠狠地用刀背剁鱼泄愤,谁知这一剁,却奇迹般地使鱼肉与鱼骨分离。新厨师就用这些无骨的鱼肉泥搓成丸子给楚平王吃,竟得到楚平王的赞赏。后来,随着楚平王南迁,这种食俗便流传到潮汕。

  牛肉丸以汕头的出名,鱼丸则以达濠的最为出名。达濠鱼丸以淡甲鱼和那哥鱼为主材,许多外地鱼丸因为离海远成本高,而用大量的粉充当主材,只能算是“粉丸”了。牛肉丸关键靠手打,鱼丸则关键靠“拍”,拍打动作要均匀有力,次数要多,一般拍打上千至数千下,鱼丸才会爽脆。拍完后,类似于牛肉丸般用手握拳挤丸。牛肉丸表面是粗糙的,但鱼丸表面必须是光滑的才算拍打功夫到家。鱼丸也叫“乒乓丸”,煮好的鱼丸外形十足像乒乓球,而且也会弹。好的鱼丸颜色暗白(过白则可能放有漂白剂);好的鱼丸扔到水里能漂起来(这种鱼丸一般含鱼肉在80%以上);在滚水中“能蹦会跳”的鱼丸、加热后体积变大的鱼丸质量较好;好的鱼丸经过长时间的水煮不会散裂,而含淀粉量多的鱼丸,煮久了用筷子一夹可能碎裂。鱼丸配紫菜做上汤是最具海鲜味的。
    猪肉丸

  猪肉丸注定要成为牛肉丸与鱼丸的陪衬品,它没办法像牛肉丸那么爽口,也没办法像鱼丸那么鲜美,夹在中间很是为难。但它还是很有市场,因为成本低制作相对简单,猪肉丸更成为潮汕人不可少的食物。牛肉丸与鱼丸在市场上相对来说还是属于高档食品,平常也没有谁家会在冰箱储备他们,宴客时例外。

  猪肉丸在形状上没有像上两种丸子那么约定成俗,可大可小,大的如牛肉丸小的则如弹珠。口感与味道也是各家有各家特点,有的以精肉为主,有的加上嫩筋,有的还加肥肉。许多人一听说猪肉丸里有肥肉立刻色变,敬而远之。殊不知,就因为加了肥肉,猪肉丸才显得有特别有弹性,滋味更足,本地以专门加肥肉的猪肉丸卖得最贵。潮阳棉城有一家做得是小有名气了,据说老板不请外人帮忙只请亲戚,据说老板夫妇俩每天早上亲自调料,就是生怕秘方走漏。

  鱼皮饺

  鱼皮饺不是潮汕首创,但因为近海,渔产丰富,加上做鱼丸颇有心得,鱼皮饺也显得走俏。鱼皮饺好吃关键在包馅的皮上,先将新鲜的鱼肉捣烂,然后用擂仗反复擂打,渐渐地鱼肉就变成胶质状,然后慢慢地压成薄片,再包入馅料。超市卖速冻鱼皮饺因为冻久了失去新鲜感,鱼皮的韧性也无法比。
  虾丸与墨鱼丸

  虾丸与墨鱼丸也是后来发展的,靠海吃海,各种海产加工品的兴起也证明了潮汕人在吃的方面确实很有眼光。

  潮汕各类肉丸是潮汕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多种方法烹饪食用,既可汤煮、炒食,也可炸、可涮、可烤,其久煮不烂的特点,最适合下火锅。肉丸优点不少,十分吸引人,可市场却局限于潮汕周边,最远也不过是香港,还有待推广。
  以甜为巧

  潮汕美食可以归类的特点之一是甜。糖和米同是食物,但食米是为了果腹,食糖却是为了食巧。潮汕饮食和习俗中有很多是与糖有关的,一般的宴席要上头尾两道甜品,俗称“头尾甜”。新客上门,守旧的老人也会煮碗甜蛋汤宴客。岁末年初的半夜祭天公,也要摆上姜薯丸甜糖。吃甜的习俗是一种对生活苦尽甘来的喜悦,是一种自我慰劳。

  已经走出潮汕的许多特产无一不是甜食。潮州从清朝开始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蔗糖贸易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相应的各类甜食加工品也就产生。另外一个原因跟潮汕人习惯喝工夫茶有关,潮汕人喝茶外人难以想象,不是一天一回,而是一天多回,茶多伤胃,多几样甜食来“配茶”可以保证胃消化没那么快。

  这种“配茶”的甜食可分为凉果和饼食两大类。凉果是最先走向全国的,蜜饯、甜梅、五味姜、加应子、糖柑饼,这些过节食品超市都有。饼食因为保鲜的问题尚未真正实现走向全国,但近年有些也做得比较商业化了,比如惠来绿豆饼,形状做法价格乃至外包装都有了统一;黄源盛酥糖和靖海豆楫则已经进驻超市,外包装也已经申请了专利;仙城束砂则受外包装仿制之苦,一家做的出名了,其他家也仿照它的包装在市面卖,真假难辩,混杂其中,名气也就上不来了。海门糕仔与蛋花酥也类似这样的命运。腐乳饼与广州的鸡仔饼做法大致相似,就是味道不同,腐乳饼重甜,且肥肉加太多;鸡仔饼甜咸并重,更注重营养构成,味道上更特别,更容易让人记住。其他的还朥饼、花生豆板、姜薯酥、花生豆贡、兰花根、明糖等,列举不尽。这些大部分买得到,也带得出,不多做介绍。主要还是讲几样更地道的甜食。
  糖葱薄饼

  糖葱薄饼是一种潮汕的小食。糖葱是什么?葱包糖衣?当然不是,糖葱是长条状,中间有许多通孔,像是多个葱孔并排粘在一起,颜色雪白,样子看起来像葱而得名。做糖葱的主要原料是白糖,要先在锅里熬煮成饴,冷却到合适温度后才趁热像北方做拉面一样拉打。不断重复拉打,不断将空气包含在糖里面,直到变成白色的中空长方形糖条。然后切断成小指长的段段,成为香酥甜脆的“糖葱”。薄饼不是包北京烤鸭的那种饼,潮汕的薄饼很薄,不会像北京薄饼咬起来那么费力。做法类似于现在在广州很流行的“山东薄饼”,在热铁上抹上一层薄薄的面团,热铁温度很高,面团很快凝固成饼,就可以揭起来了。糖葱薄饼在近几年又开始风靡潮汕,路边经常有推车在卖,糖葱一遇空气容易化,要放在铁罐里密封,买的时候,通常是一张饼包两块,像折纸一样包起来嚼着吃,松松脆脆,入口即化又不沾牙,实在好吃。

  鸟饼

  鸟饼的出名程度还不大,是潮阳铜盂出产的一种饼食,因为做出来的样子像展翅欲飞的鸟,故称鸟饼。鸟饼只在清明可以吃到,一是作为祭祖用品,二是作为上山带的干粮。它是用面粉调糖制成的,一般会有冬瓜册做馅,再加以烘焙而成。鸟饼味道算不上出众,但顶饱,烘焙出来的鸟饼还会用干粉洒在饼上吸收水分,使其不油腻也不留汁,非常正宗的干粮。

  甜汤

  甜汤哪里都有,广州甜汤一般是西米露、绿豆粥,比较清淡稀薄。潮汕甜汤则是突出料的丰富,突出料的美味。潮式甜汤店很像自助餐店,店里设几口大锅,每口煮不同的甜食,有番薯、芋头、姜薯、淮山、百合、白果、莲子、红枣、鹧鸪蛋等。可以随意搭配,反正一碗就是三五元,吃起来绝对很撑。潮汕人把甜汤当点心吃,甜汤店的生意一般集中在下午跟晚上,早上的时间多是在准备。选料很关键,番薯要选甜的,芋头要选松的,姜薯要选脆的,百合要洗干净,白果要挑苦芯,切块要均匀,细火慢褒要看紧,最忙最累就是早上这段时间。

  姜薯很特别,跟喜庆最有关!岁末年初祭拜神必不可少的就是姜薯甜汤;大年初一,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便会煮一碗姜薯汤招待;新娘过门第二天早晨,也要吃一碗婆家特制的姜薯汤。吃姜薯有的削成薄片,放在沸水中稍煮片刻,汤里的姜薯片微微卷曲,吃起来清香爽滑。有的切成块的,加白糖和猪油用文火慢煮而成,吃起来甜润可口。有的把姜薯蒸熟后捣成泥的,拌上糖做成

  桃、杏、柿等五种果品的形状,随时蒸吃。
芋头

  芋头也是做法多多的一种料,我们只谈甜的吃法。潮汕最出名的是芋泥,潮汕人生日喜欢把芋泥作为最后一道菜上桌,取其头甜尾甜的意思。芋泥是将芋头蒸熟后,碾细成泥,加上豆沙、白糖、炒熟的芝麻粒与白肉丁、煮熟的莲子、切碎的柑饼,再蒸一蒸便成了热乎乎而不冒烟,粘滑而不挂碗,清香甜美、油而不腻的潮汕美食。许多饼店,还用芋泥做馅,炸出来的面粉做皮,做成芋泥饼,香酥可口,也是“配茶”的绝好点心。

  芋头还可以做成一绝,就是反砂芋。我在广州吃过一回,那是在实习的时候,全公司八成以上是潮阳人,饭堂师傅也是潮汕人,某天中午竟然在饭堂就吃到了翻砂芋,让我惊叹不已!这道菜费时又费功,一般在家里宁可上街买也不会自己做,没想到一个饭堂师傅都这么有雅兴。芋头要先切成小块,放入油锅中炸熟捞起。隔一会儿,再将芋块放入油中,以除去水汽后捞起;把白糖加适量水,放入锅中煮,等到糖水像胶水一样粘时,将芋块放进去,拌匀捞起,并马上从炉上拿开,冷却后芋头就被一层糖衣包住,有点像饼干。吃时切记要小心,外面糖衣层冷了不见得里面的芋头也冷,很多人这么一咬下去就烫伤了舌头,但又香又脆的反砂芋诱惑实在大。
 番薯

  潮汕盛产番薯,潮汕人也很会吃番薯,有一窑二焐三烤四蒸之说。作为的甜食的番薯,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蒸,甜汤店里则是切块煮糖水。在汕头新梅园,还吃过金玉满堂这道菜,其实就是蜜糖番薯与芋头,就是用蜜糖在大锅里炖番薯与芋头,类似北方的“蜜浸”。样子很诱人,像淋上一层蜜,番薯的金黄色与芋头的银灰色搭配起来取这个名字很贴切,也有的叫“金柱银柱”,但我觉得前者的韵味更足,后者更像暴发户。东北有道菜叫拔丝地瓜,也是用糖衣裹番薯,但一冷却糖就会结成一堆,要趁热且沾水吃,没有技术的吃起来样子很狼狈。反观金玉满堂,块头切得大小适中,番薯芋头都是用蜜糖浸的,稠稠的一层把番薯芋头裹住,蜜糖遇冷不会结,样子看起来很敦实,吃起来很滑很香甜!

  不煎不炸没好粿

  有一首潮汕歌,“潮汕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敢粿油炸粿,候粿软粿牛肉粿,菜头圆卡壳桃粿。”大意是说,潮汕人喜欢吃“粿”,然后基本上把潮汕“粿”系列给列举完了。

  “粿”的含义,大体解释为潮汕人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传统的潮汕妇女都必须会做几样粿,逢年过节祭神,粿是不可少的祭品,就是在如今很多祭品都可以更新换代了,粿还是要按老样子老规矩摆上神台。潮汕粿的吃法在外地人看来是既油腻又热气,可不煎不炸没好粿,粿吃的就是它的香酥。可能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缘故吧,潮汕人吃得惯既热气又油腻的东西,并且享受其中。
  鲎粿

  鲎粿,是棉城特有的小吃。关于它的传说也是版本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鲎粿是棉城出产,也是棉城的最出名,目前据说是棉城双忠公与城隍前的最好吃。可为什么叫“鲎”粿?是因为里面放了鲎酱。鲎是一种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长相很奇怪,2005年的时候《青岛早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青岛发现不明“怪物”活像葫芦瓢无人识》,说的就是鲎鱼。鲎鱼一般做成鲎酱,但其实现在很难找到鲎鱼了,如今的鲎粿多以鲜虾代替鲎汁。

  制作鲎粿,要浸米磨浆,然后按比例混和薯粉,盛在蟠桃型模具中,嵌入鲜虾、肉碎、香菇丁、鹧鸪蛋,炊熟后,将粿取出模具,这是鲎粿的初成品。卖鲎粿的档主一般都是早上开始做初成品,待到中午过后,将初成品放在油锅里用文火煎至粿心熟透,大约3点左右推着连锅小车到街口,摆上三四张小桌子,就算开档了。用广州的人话来说,鲎粿其实就是一种下午茶点心。两元的鲎粿里面有两个鹧鸪蛋、两个虾、两小片香菇、一些肉末,捞出后加上适量的辣椒酱与酱油,黄嫩的表面有红色与黑色加以点缀,相当诱人,外皮酥脆,内里嫩滑,鲜美酥香。

  壳桃粿

  壳桃粿也叫红粿,跟祭神最有联系的一种粿,几乎家家产户都要做红粿祭拜神。潮汕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如意、好意头的象征,便加了玫瑰红的食用色素,使做成的粿呈粉红色。红粿的制作分两步,先做馅。把蒸熟的糯米饭、香菇丁、虾米、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锅爆香,调入味精,胡椒粉、鱼露,即成红粿馅。再做粿皮,用粳米粉冲开水揉成粿皮,把红粿皮搓成长条,捏一小块,压成圆薄皮,包上馅,然后用桃型粿印印出,上蒸笼蒸熟即可。最好吃的做法是用油煎,把粿皮煎脆,咬下去又是香软的糯米饭,迂回于酥嫩间,齿间留香。
     肉圆仔

  肉圆仔跟肉丸没关系,也是粿的一种,主要材料是马铃薯和面粉。先把马铃薯洗净去皮蒸熟,再碾成泥加面粉,揉面过程中加进瘦肉、香菇、鲜虾,揉成椭圆形再放进锅里蒸。新鲜出炉的肉圆仔与鲎粿一样淋上辣椒酱或沙茶酱,点缀些酱油,色香味俱全。这种吃饭只能是刚出炉时候吃。第二种吃法是油炸,把肉圆仔切薄片,放进油锅炸,炸至颜色金黄,周边酥脆即可上盘,不需要点调料,配上一壶好茶,潮式下午茶的风味就出来了。

 
  蚵仔煎

  如果看过《转角遇到爱》,就会知道罗志祥最擅长的是蚵仔煎,蚵仔煎跟蚝烙其实是差不多的。可以把它归类粿的行列,因为是用薯粉做搅拌的,也是一道近海小吃。蚝烙以鲜蚝(学名牡蛎)为主料,把它与葱粒一起搅拌在薯粉里下平底锅,油一定要掌握好,这道菜油少了干巴巴多了就腻。下了锅用旺火煎,淋上蛋浆,并配入适量上等鱼露、辣椒酱,煎至两面呈金黄色,上盘时放上碎芫茜做点缀。吃起来也是外酥内嫩,但因为是鲜蚝烙,使得这道菜更多几分海边味道。

  
  虾枣

 

 虾枣一般是只有过年才会吃到的,形状类似丸,但主要用面粉混合虾肉泥做成的,吃起来感觉还是粿。与其他的粿蒸熟即成不同,它是肯定要用炸的,且用油多,把粉肉挤成枣形放入油锅,炸浸直到呈金黄色才可上盘。虾枣最特别的地方是除了包肉还包马蹄碎,既可以吃到虾的鲜美,又可以吃到马蹄的爽脆,咸中略带甜,沿袭外酥内嫩路线,又是另一种感觉。潮汕人对食物的独特创造力可见一斑。

    番薯烙

  番薯烙不是一道菜,也不算小吃,它更应该算是一种祭品,只有到年尾,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祭祀的时候才会有机会吃到,平常市面是没人卖的。说白了,跟麦当劳的薯条是表兄弟。把番薯磨成丝,比薯条要细多了,再用淀粉搅拌,手抓一把直接放进油锅炸,用铁捞固定住,番薯丝就粘一起成一块,形状类似于奥运火娃的头发。番薯烙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只要密封得好,隔多久脆感始终不差,不像薯条一冷就软趴趴。

  番薯饼、韩信饼、豆沙饼、猪脚圈这些就真的是名副其实街边小吃。都是淀粉炸的,但材料各有不同。番薯饼是番薯切薄片沾粉炸,豆沙饼是有面粉包豆沙馅炸。韩信饼没有馅且中间留一洞,淀粉里加了腐乳汁,味道是甜中带咸,据说是因为韩信专爱吃这种饼而得名。

  猪脚圈其实完全跟猪没关系,只是形状酷似而得名,五毛钱两个,是淀粉里加了黄豆进行炸。这些小吃无一不是外脆内嫩,淀粉炸成金黄酥脆,馅料的不同又使它们各具特色。外地人来潮汕,寻访不到这些街边小吃绝对是个遗憾。

  油炸鬼

  说到最后不得不提油条,潮汕油条叫“油炸鬼”,也有“油炸桧”的说法,跟外地的油条在形状与口感上完全不一样。“油炸鬼”很短,约五公分,不似外地油条那么长;而且脆,不似外地油条般韧。“油炸鬼”与豆浆在一起,可以浸着吃又不会彻底泡软,又会吸进豆浆,咬起来略脆且甜汁四溢,是小孩最喜欢的吃法。这些很好吃的粿无一例外都是广州人所说的热气食品,最好是天气冷的时候吃,事前事后喝上些凉茶就万无一失了。       主食不单调

  人以米食为主。潮汕人的三餐其实是变化着吃的,并不是死板的顿顿吃大米,斋的、荤的、甜的、素的应有尽有。介绍美食给外地朋友,早餐中餐各类型的主食要想全部品尝都要吃好几天。

  

  潮汕人对米的利用不局限于做米饭,还有“糜”,它对潮汕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糜其实就是稀饭,比粥要稠,广州人会经常笑潮汕吃没煮熟的粥。但对于潮汕人来讲,粥太稀吃不饱,也不好配杂菜。早上端一碗糜,一碟杂菜,冷热刚好,一口一口既不过干又不过稀,就着橄榄菜、咸菜、萝卜干、花生粒,着实爽口。糜到了广州,又演变为潮式沙锅粥,其实在潮汕很少人用沙锅煮糜,一般都用高压锅煮。所谓的沙锅粥就是等糜煮好后,在专门的沙锅里放以海鲜为主的材料如蟹、虾、鱼等,辅配香菇、虾仁、干贝,满满一锅细火满熬,最后加上姜、葱、蒜调味。广州人接受不了白糜,却喜欢换个包装的“糜”,挺奇怪的思维。

  粿条

  还有一种东西也是用米做出来的,跟广州的河粉神似而质异,更是潮汕人日常饮食少不了的东西,它就是粿条,香港人把它音译为“贵刁”。粿条的做法跟随南洋华侨在东南亚早已传开,不过是加了咖喱就变成东南亚特色小吃,所谓的东南亚特色食品,不外是粿条的异国化罢了。粿条由米浆盛在铁盘里蒸熟而成,它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是,精于烹饪的潮汕人却赋予了粿条百般滋味。整张可以卷起来点酱料吃,如河粉般切成条既可以汤吃又可以炒,还可以做成肠粉,在潮州还吃到一种叫咸水果的,其实就是粿条做成蛋塔状,中间放着碎萝卜干。

  粿条切成条状是最常见的,也因此跟河粉很容易混,到底两者谁更好吃,见仁见智了。沙茶粿是粿条的干捞吃法,将粿条在骨汤中烫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上沙茶酱调料,再加上一点肉片、生菜即成。粿条还可以炒,比较出名的吃法是牛肉粿条,其实就是牛肉炒粿条再加上芥兰,颜色搭配得很漂亮。潮州芥兰“个头儿”小,菜梗不粗,口感很爽,牛肉肯定配沙茶酱,整道菜的味道才带得出来。这道菜以汕头福合埕的最好吃,不油腻、粿条炒得漂亮完整、特别调制的沙茶别家吃不到。炒粿条一般是中午吃,初二十五祭拜土地神也会用抄粿条做祭品,土地神尝完就可以拿上桌轮到我们吃了。粿条汤主要是跟丸类肉类搭配,

  没什么特别可说的,这道菜小孩都会做,可以当早餐、午餐、宵夜,什么时段外面都有得卖。
  肠粉

  肠粉也算是粿条的别样吃法,潮汕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广式肠粉相对较斋,潮汕人的口味给肠粉带来全新变法。一张粉放上猪肉、虾、香肠片、香姑丝、萝卜干碎,打上一个蛋,加把西洋菜或豆芽,拿上盘再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这样丰盛的一盘肠粉只卖三元钱,吃过实在令人怀念。肠粉一般只当早餐卖,有些店面也会卖到中午,但好吃的店基本早上就可以卖光,不推荐中午去吃,隔那么久粉与肉会不新鲜。

  粉签

  粉签是用马蹄粉做的,形状像米粉,颜色是茶色、透明的,广州有种叫薯粉的跟它类似。粉签一般是炒着吃最好,基本没见到汤煮的。不过炒之前要先泡很久才会软,是当中餐或消夜吃的。炒粉签跟捞干面一样都是离不开花生米,上盘后洒上刚爆炒的花生米,香脆无比,桂林米粉也洒花生米,不过不是刚热的,又沾到汤,吃起来没有炒粉签的爽。

  益母草汤

  如果上面的这些你都嫌油腻,还有别的选择!不仅健康还营养,特别推荐女生同志来的时候一定要尝!这就是益母草汤!潮汕还是个盛产益母草的地方,关于益母草的功用无需多讲,妇科圣药。天河正佳的拉丁餐厅也有益母草汤喝,但那简直就是药,而不是食物。潮汕人却是把这种药做成了美食,一大锅的骨头汤做底,专拣益母草的嫩芽部分,拿个网勺在骨头汤里翻几下即可上碗,配上嫩瘦肉、猪红、豆腐、碎花生等,淋上骨头汤,热气腾腾端到你面前,益母草的青翠滋味的清鲜绝对让你难忘,最后喝上一口骨头汤,整个胃都充满益母草的清香。西洋菜也是这样煮的,潮汕人不提倡把菜煮烂,务必保证菜的青翠。搭配在菜里的瘦肉也叫“促肉”,很讲究刀工,潮阳西门有家做的相当出名,专门有个师傅在堂前切肉,保证了肉的新鲜,师傅的表演也着实让人惊叹,一片片按着肉的纹理切,有条不紊,保证了肉的嫩度。煮的是另一位女师傅,她的工具就是一个网勺,不管是肉还是菜,整勺放进滚汤里进出几下就可上碗了,动作利落得很。吃这些一般也是早上,在街边,五元一碗,有肉有菜,吃完绝对打饱嗝。
  南方网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青青子衿

郭宜 关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