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与客氏: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学习《决定》精神·推荐文化繁荣(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58:54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学习《决定》精神·推荐文化繁荣(5))

廖 文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2日   24 版)

  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是文化建设中衡量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参照,对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以人民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和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文化理念,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让人民满意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文化,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群众,不但创造历史,也创造文化,他们与文化本身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时刻置身于文化场域之中,有能力、有智慧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大多数普通群众可能不懂得素材加工、典型塑造、蒙太奇手法等等这些专业术语,也不知道什么叫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就是他们的判断。这是最朴素的判断,也是最根本的判断。

  今天的一些文化产品,人民群众看不懂、听不懂、理解不了,只能说明这样的文化产品背离了人民的生活,在创作态度上进入了误区,或者表达方式本身存在问题,需要做出调整。一部作品,受人们业已形成的审美习惯的影响,一时不被接受可以理解,但如果长期难以为大多数人接纳和认可,这样的作品,无论在艺术上如何精致曼妙,都难称精品。一些自视甚高的文化产品掌声寥寥、应者无几,创作生产者需要做的,不应该是抱怨,而应该是反思。

  实践证明,人民满意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文化形态、一件文化产品,人民满意了,就意味着它具备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拥有了最广大的支持者、欣赏者、传播者、继承者,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它都会因为“根基”的牢固而丰碑不倒、源远流长,并且因为后来者不断的改造、创新而焕发出持久的魅力。

  谁的文化谁做主。以人民满意为最高评价标准,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蕴含着我国文化建设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其重要特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在实践中,这一特征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既体现在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也必然体现在建立人民至上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评价标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评价标准,不但具有衡量检测功能,还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关乎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格局。只有人民满意,文化产品的接受和消费才能最大程度地成为可能,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得以实现。人民不满意,无人问津,敬而远之,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

  市场是检验人民是否满意的标尺

  逃避市场和唯市场论同样不可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能否让群众满意,主要靠市场这把尺子来检验。一般说来,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在市场上就受欢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作品,在市场上就遭冷落。这其中存在一个短期市场效应和长期市场效应的关系问题。有些作品,短期内受到热捧,风光无限,但只领一时风骚,难以经受长期的市场考验;有些作品,面世之初可能不温不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魅力逐渐被发现,成为人们不断欣赏和阐释的经典之作,博得人民群众经久不衰的喜爱。文化产品投放到市场以后,短期市场效应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它的长期市场效应。对文化创作生产者而言,要有打造精品、创造经典的耐心、勇气和气魄,不但要追求一时“畅销”,还要追求经久“常销”。

  当然,市场行为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对市场反馈出来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客观的量化指标,要科学理性面对。一方面,逃避市场检验,无视市场信息甚至简单否定这些量化指标无疑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将这些量化指标绝对化,唯数字论、唯市场论,无疑也是进入了误区。当前,在对文化产品的评价过程中,上述两种偏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要警惕前者,防止将市场检验虚无化;也要警惕后者,认为只要赢得了市场,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口碑,进而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取悦市场、迎合市场,放弃文化产品应有的品格坚守。对文化产品来讲,市场,是重要的检验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检验手段,更不能上升为终极追求。简言之,人民满意的作品必然有市场,有市场的作品人民却不一定都满意。

  人民满意不满意,关键在于文化产品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遵循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诚然,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多层次性,既有涤荡身心、提升境界的需求,也有消遣娱乐、休闲放松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既要弘扬主旋律,也要提倡多样化。但是,所谓多样化主要是指题材、风格、手法等的多样化,而不是在根本原则、文化立场上多样化,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偏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下,一些文化产品靠制造噱头、贩卖隐私、低俗恶搞招徕眼球,可能暂时会满足少部分人的猎奇心理,但大多数人民群众不买账、不满意。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便创造再高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也不是合格的文化产品,更不是人民满意的文化产品。先进文化,从来都是致力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而不是贪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表面利益。实践证明,只有真正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真诚而持久的掌声。

  统筹领导、专家、群众的三者关系

  建立科学、合理、有机的评价体系

  坚持以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文化产品的最高标准,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成为文化产品的最终评判者,让人民群众在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中享有充分话语权、最终话语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文化工作中的根本体现。

  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和群众评价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最终是要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生硬地割裂开来,更不是搞彼此对立。坚持以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不等于将人民满意作为唯一标准,从而在根本上取消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建设性力量,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三者之中,任何偏执一端、绝对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不利于文化的长远健康发展。

  要根除这种现象,首先必须做到,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在其立论之始就要心怀群众,热切关注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感受,将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领导与专家评价的重要依据和考量指标,而不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放下身段,调整姿态,将“人民”二字装在心中,做到论从中出,想民之所想,求民之所需,在文化产品评价工作中树立做人民“质检员”的思想,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和实践相统一。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品的最终定位,不能止于主管部门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的褒贬臧否,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最终也要接受群众评价的检验。检验的方式主要依靠市场。主管部门倡导和给予赞赏的作品投放到市场后,满足人民需求,受到群众认可,在人民群众中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这样的作品就是当之无愧的好作品,说明相关领导的眼光是公允的,评价是准确的。专家评价同样如此。一般说来,专家标准偏于精英,趋于“小众”,更多着眼于专业角度。但是,如果这种从专业角度出发的精英口味,得不到群众满意度的呼应,出了“象牙塔”、研究所就知音难觅,这种标准就是值得反思的标准。以这样的标准为指引,只能将文化建设带到远离人民群众的狭仄之地。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唯一有效路径,也是文化产品评价标准的正确发展之途。遵循这一路径,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就能够告别偏执,最大程度地与群众评价走向一致,在客观上实现群众评价、专家评价与市场检验相统一,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