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充中学怎么样:艾森豪威尔父母的教子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4:33:11
艾森豪威尔父母的教子之道
 

艾森豪威尔(1890—1969),美国军事家、政治家。生于得克萨斯州。先后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指挥参谋学院、陆军学院。曾任陆军参谋长助理、美驻菲律宾军事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长、驻欧洲美军司令、北非战场盟军司令、北非和地中海盟军司令、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领导欧洲战场作战。1944年晋升五星上将。1948年退役,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后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53年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总统。

艾森豪威尔得克萨斯州丹尼森县出生的,他的哥哥都出生在迪金森县。艾森豪威尔快2岁的时候,他们又举家迁回迪金森县。在那儿,父亲先在一家奶制品厂做技师,后来又经营一家化工厂,还干过其他行当。工作紧张繁重,收入却很微薄。父亲每星期要工作6天,早晨6点半出门,晚上5点才回家。他整天都在盘算着怎样维持生计,孩子上学吃饭,以及其他家庭开销都要一一安排妥当。

艾森豪威尔的母亲是个性情温和的女人。可是自从父亲破产后,她连续几年在家里研究法律,盼望有朝一日能用法律手段使携款出逃的家伙归案伏法。她经常告诫儿子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母亲操持家务非常不易,至少在三间房子里给六个孩子安置舒适的床铺便是个难题。可她巧妙地把孩子们安顿下来,免得他们每夜打闹不休。她让孩子们轮流值日,做家务。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学会了帮厨、洗碗洗衣服;学会了修剪果树,采摘果子并把它们贮存过冬;学会了给菜园锄草、堆垛;还学会了喂鸡、挤牛奶。要使一个八口之家的日子充满欢愉的情趣,持家度日的本领十分重要。

母亲很少采用棍头教子的方法,即使动了肝火,也只是用尺子打一下手掌。她深信儿子体察修养觉悟的作用。她看出每个孩子各有特性,于是便因人施教。正是因为母亲教子有方,艾森豪威尔几兄弟立身处事才规矩稳重,他们倒不是因为害怕惩处,而是认为理当如此。父亲则是火暴脾气,他从不吝惜挥舞棍棒。一旦发现哪个孩子故意捣蛋,他便使出拿手好戏:棍棒相见。他对孩子们真是“赏罚分明”。

父母都讨厌争吵和殴斗,也鄙视不懂规矩礼仪的举止行为。但艾森豪威尔发现父亲也不是个逆来顺受的人。一天下午,艾森豪威尔从学校回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粗壮结实的男孩在后面追他,艾森豪威尔不敢迎战,只想逃跑。父亲看见后,冲着儿子大喊:“你干吗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满街跑?”

艾森豪威尔当即委屈地反驳说:“因为我还手,不管输赢,结果都是挨你的鞭子。”

“去把那小子赶走!”

有他这话,艾森豪威尔还怕什么?他猛地转回身,怒发冲冠。那个追赶他的男孩被他的突然反击吓坏了,慌忙地夺路而逃。艾森豪威尔穷追不舍,一把将他抓住。当即把他打翻在地,并且正颜厉色地警告他:如果他再找麻烦,就每天揍他一顿。通过这件事,艾森豪威尔悟出一个道理:惯于称霸、耀武扬威的人,其实不过是耍弄唬人的把戏,外强中干。

从上学那天起,父亲就鼓励孩子不断深造,考取大学。他还总对孩子们说:“只要谁爱读书,谁就能升学。”父亲因为没有按照祖父的意愿去经营农场,所以在孩子们未来的专业选择上,他从不横加干涉。

艾森豪威尔的父亲注重读书,曾为此引起过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埃德加上中学时就想仿效阿瑟。他想去挣钱,而不愿继续读书。为此连续几个月,他假装上学,实则去给两位医生帮忙。一天,他无故旷课的报告送到了父亲手里。父亲勃然大怒,艾森豪威尔从未见父亲这么生气。那天中午,埃德加和艾森豪威尔回家吃午饭,父亲出人意料地从奶制品厂赶回来。他在马房找到了两个儿子。父亲的脸由于怒气而扭曲着。不容分说,他抄起一根马鞭,拽住埃德加的衣领,劈头盖脸地抽起来。

当时刚过12点,艾森豪威尔先是大声地央求父亲住手,随后又扯开嗓子惊恐地嚎哭。他是指望母亲能赶来解围。

艾森豪威尔转到父亲身后,想抱住他的胳膊。但父亲转身冲着艾森豪威尔喝道:“噢,你也想尝尝滋味是吧?"

艾森豪威尔回答说:“谁也不能这样抽人,就是狗也不能这样打。”艾森豪威尔并未因此而受到父亲的惩罚。

埃德加后来终于能理解到,父亲如此粗暴地对待他,不过是想使这个任性的顽童安心读书罢了。回过头来看,要不是父亲的皮鞭,埃德加恐怕早就成了堪萨斯州没出息的勤杂工了。
    

兄弟之间友好互助的习惯,是从小时候养成的。许多年后,阿瑟成了粮食市场、金融银行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埃德加则是有名气的律师和一家工厂的董事长;厄尔开办了一家广播电台;米尔顿荣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而艾森豪威尔则有幸成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朋友们经常问艾森豪威尔:你家为什么没出一个孬种?

艾森豪威尔认为,他们家兄弟都能成才,答案并不复杂,只因为父母从不斤斤计较、鼠目寸光,而提倡合家团结,真诚相爱,共勉共进。艾森豪威尔回忆说,他在去西点军校前,竟不知道有人委身在破裂的家庭、陌生的家庭和孤独的家庭中。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艾森豪威尔的家里,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父母从小就向他们灌输,一个人既要有雄心壮志,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自立自强是生活的基本原则。一旦兄弟当中哪个人渴望得到力不能及的东西时,母亲便说:“莫要不自量力,也莫要自暴自弃,去脚踏实地地追求吧!”

养成孩子们良好性格的原因还有自信心,他们坚信这样一句名言:天生我才必有用。艾森豪威尔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从孩提时起就培养孩子们对家庭和睦幸福的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家中的劳动者、贡献者,是一个有用的人,那么,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就能够主动地发挥创造性才干,为国家作出贡献。

艾森豪威尔10岁那年,母亲同意他的两个哥哥阿瑟和埃德加出去过万圣节。按照习惯,在万圣节前夕,孩子们可以挨门挨户地要礼物,并且嘴里可以不住地念叨:“不请客就捣乱!”父亲和母亲都说艾森豪威尔年纪太小,不许他同去。为此艾森豪威尔大哭大闹。他叫嚷着为自己争辩,直到两个哥哥动身,他还没罢休。

此后的事艾森豪威尔记不清了,但是,父亲攥着他肩头使劲摇晃的情景仿佛始终在他眼前。父亲本想让儿子冷静下来,可艾森豪威尔却用拳头连续猛击一棵苹果树,鲜血从手上滴下来。父亲只好用老法子惩治艾森豪威尔,用山核桃木鞭条打了他一顿后,命令儿子上床睡觉。

大约一小时后,母亲走进儿子的房间。艾森豪威尔正趴在枕头上抽泣,哭诉对他太不公平。母亲坐在床边的摇摆椅里,好长时间一声不吭。过了一阵,她开始劝艾森豪威尔不要任性,并引用《圣经》上的话开导儿子。她包扎好艾森豪威尔受伤的手,对他说:“不要记人之过,更不要对长辈的管教耿耿于怀,你大发雷霆结果受罚的还是你自己。”她还说,在她的孩子中,艾森豪威尔是最欠管教的。

艾森豪威尔一直记着母亲的教诲,把它当作做人的重要准则。他时常告诫自己不要记恨别人,即使有人行为卑劣,特别是对他有所冒犯,也尽量一笑了之。

母亲的谆谆教导使艾森豪威尔逐渐养成了一种胸怀,对那些言行荒谬可笑的人,他也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言辞激愤地指名攻击。当然,他在私下场合,面对其人还是直言不讳、坚持真理的。用这种待人方式,即便艾森豪威尔有时态度生硬,可他的部下也能欣然从命。可见,不记前嫌光明磊落,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德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