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滨英子最后回国:翘课有理——关于翘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9/21 09:05:35
一、基本假设:
1、 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风险规避者。在同等期望下,会选择效用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2、 假设以某一天为例,早上一二节有课,三四节没有。
3、 分析过程中,括号里面第一个数表示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第二个数表示这么做的期望。如A(0.7,20)表示A事件发生的概率为70%,且给自己带来的期望值为20个单位
4、假设每个人晚上都有正常睡眠时间,大概12点左右睡
5、我们每个人都是风险规避者,则效用函数都为:U(x)=㏑(x),x为预期收益
二、二叉数分析:(用这个没办法画,随便了)
1、早上早起B(0.4,16.5) :(1)吃早饭,去上课D(0.4,15)
(2)不吃早饭,直接赶着去上E(0.6,1)
2、翘课,继续睡觉(0.6,11.7):(1)睡到中午F(0.2,-5)
(2)八点到八点半起来,去自习G(0.8,10)

对二叉树各变量的分析(因人而异,这里是我的数据):
D:这是现在最乖的选择,要求要七点起床,然后洗刷吃饭乖乖上课,认真听讲,期望自然比较高
E:一般是七点半后起床才会发生的情况,没时间吃饭,有时还会迟到,因为这样的话上课又困又饿,效果当然不大,期望较小,不讨论
F: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要晚上熬的很晚,与我们第4条假设矛盾,不考虑
G:这个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因为去上课很多时候也是自己听着歌在自己看书

一个矛盾,从分析上看,上课的预期比翘课的预期大(15>10),但是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不去上课呢??

三、数学分析
根据效用理论,Markowitz度量和条件概率论:(E(S)为上课的实际预期,E(Q)为翘课的实际预期)
E(S)=F(D︱B)=∫xf(D︱B)d(x)=0.4×0.4×15=2.4
E(Q)=F(G︱C)=∫xf(*︱*)*(x)=0.8×0.6×10=4.8
根据Markowitz度量,我们是理性人,要用效用来度量我们行为的正确性,于是:
去上课的实际效用:U(S)=㏑(4.8)+㏑(2.4)/2=1.222
翘课去自习的实际效用:U(Q)=㏑【(4.8+2.4)/2】=1.280

惊人的结果啊!!!!:U(Q)> U(S),也就是说,不上课比上课的实际效用大0.058个单位!!

原来我们一直都被我们的错觉骗了,原先我们以为上课期望比较大,所以都去上课了。但是科学的分析,大家看到了吧,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我们有理由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所以,大家不要再执迷不悟的啊。翘课有理!!哈哈哈!!!!!

ps:胡扯这一篇,仅仅是娱乐一下,哈哈,课还是要去上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