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第一次进入的过程:“信用”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51:3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的中国人认识到了信用的重要作用;而随着美国信用危机的爆发,美国人也越来越清楚信用丧失的危害。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就离不开交易;而要交易,就离不开信用基础。2003年第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以“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为中心议题,也正说明了大家对于信用问题的重视,事实上,信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类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和吴敬琏也曾经就信用问题在媒体上呼喊过。那么,经济学是怎么看待信用的呢?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信用又会对现实产生什么样的启发呢?
  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通常状况下,信用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非正式的合约安排。从发生时间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前者容易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而后者则容易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可以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属于信用的逆向选择问题,而中国内需不足难题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信用的道德风险问题,其他一些问题可以依次类推。
  信用缺失实际上是一种威廉姆森意义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就是欺诈性地追求自利。实际上,机会主义行为本身也会导致真实的或人为的信息不对称。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是相互加强的,换言之,信用缺失很容易陷入制度经济学上有名的“锁入效应”,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目前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这种恶性循环的本质则类似于阿尔钦意义上的由机会主义演发成的“套牢”问题。
  信用的非正式安排的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降低可以使原本不能够发生的交易变得有利可图,社会也就可以藉此向前发展。而信用的缺失则会增加交易费用,使得原本可以发生的交易不能够维系下去,社会发展也就会因此失去应有的动力。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存在交易费用的经济体系的“要素禀赋”实际上比一个无交易成本、在其他方面具有可比性的体系要少。这主要是因为一些生产要素从生产性用途转向了非生产性用途。
  据悉,市场交易中因信用问题而造成的无效成本已经占到了中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2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因信用问题而产生的过高的交易费用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信用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非正式制度在机会主义面前不具有自我实施的性质,而这主要是因为代理方失信后没有有效的受到惩罚的威胁。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长远的利益,暂时的发展阻碍了长期的发展,这也可以算作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聪明反被聪明误”,属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悖论。
  制度经济学表明,如果一种机制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被设计出来却无法自我实施,那么就需要附加一种额外的实施机制,这样才能改变博弈形式,从而改变后果函数。之所以要附加这种额外的实施机制,无非是为了让失信者的外部性内部化,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中国需要探索并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政府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国际金融报 (2003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