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冬国际时装周:谁创造了“剩余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50:29

          剩余价值学说问世一百多年,无产阶级革命家奉若神明,资产阶级老爷们不屑一顾,老牌修正主义伯恩施坦、考茨基早就提出过“修正”。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实践又是如何回答的?

          一、剩余价值要义

翻开本本,所谓剩余价值学说,是以时间为尺度,以剩余劳动为前提,其精要之义就是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简称为“剥削”。通常解释是,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与时间成正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在“必要劳动”即“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劳动者超额创造的劳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用马克思的话说,“剩余价值的生出,和以前一样只是由于劳动数量上的超过,只是由于同一个劳动过程(在一个场合是棉纱生产的过程,在另一个场合是珠宝生产的过程)的时间的延长。”所以资本家为了攫取资本,暴敛财富,不惜利用延长劳动时间,大量使用童工、女工,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恩格斯说,“归根结蒂就集成巨量价值,而成为有产阶级手中所积累着的日益增加的巨量资本。这样就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是怎样完成的,同样也说明了资本本身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二、理论的深化

时至今日,持传统理论观念者依然照此看待现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并且以此对待当今改革中涌现出来的私营企业,追究他们的原罪。其实,马克思在世时已经认识到,“随着大工业底继续发展,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依靠在劳动时间以内所运用的动原(Agen-tien)底力量,而这种动原自身及其动力效果已跟它在自身的生产上所消耗的直接劳动时间根本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是马克思理论闪现的一个新亮点,不晓得什么原因,长期以来未曾点亮读者的心灵而被忽视,到是引发笔者进一步理论思维,为创设“生产动力体”(概念)提供了原型,成为“社会动力学”理论基础、核心和灵魂。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创造现实的财富” 依靠在劳动时间以内所运用的“动原底力量”,在社会动力学看来,“动原”或者叫做“原动机”就是“机器生产动力体”

          社会动力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动力体”每日每时地、大量地生产资本和资本主义,这个生产动力体并不只是劳动者,而主要地大量地是不知疲倦的工作者——机器生产动力体。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主要是由它来完成的,社会资本、社会财富主要的大量的都是由它生产出来的,是人力,或者说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永远也无法生产出来的。试想,如果没有机器生产动力体,光凭人的劳动能创造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吗?如果说没有机器生产动力体,仅仅靠劳动者创造巨大的剩余价值就能生产资本和资本主义;那末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曾经残暴地榨取奴隶们创造的巨大的剩余价值,为什么却不能生产资本和资本主义呢?封建社会的小生产,虽然能够生产资本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康乾盛世,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中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每日每时都在生产资本和资本主义。但就是没有引起产业革命,即不能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化和工业化的大生产。其原因就是马克思所言,“犁完全不包含新的原理,而且根本不能引起工业革命,……动力和工作机的结合也同样不包含新的原理。”(注:动力指的主要是水力、风力等)“产业革命由以出发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使用仅仅一个工具的劳动者。”这个“机构”就是瓦特改革和发明的“蒸汽机”,——社会动力学命名为“机器生产动力体”。自从有了蒸汽机,不论在工业还是农业生产中,蒸汽力迅速取代马力和人力。马克思称赞道:“原动机……伟大的工作者,如果没有它的威力强大的帮助,人手的劳动只能产生微不足道的效果。工厂中又重又大的机器,如果全部不能进行连续不断的运转,就会成为无用的设备。”恩格斯对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曾给以完全的肯定。他说:“自从蒸汽机和新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还说,由于蒸汽机、现代化机器、铁路和轮船等的使用,“足以在短时间内使比例关系翻转过来,并且把每个人的生产力提高到能生产出够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或六个人消费的产品。”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及蒸汽机带动起来的各种技术发明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当时英国工人每个工作日平均生产率提高了27倍。谓之不信,请参阅马克思当年的统计资料。

任何历史伟人都不能超越时代条件的局限,用恩格斯话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一事实就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的条件下认识事物,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在世时已经认识到“原动机……伟大的工作者”,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可惜马克思未能建立起“生产动力体”概念,否则,“社会动力学”就轮不到笔者来写,而可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问世了,世人在其真理光芒照耀下,也就不需要上下求索,走着曲折的路……

三、实践的另一面

历史并不依哪一个伟大人物的意志为转移。1956年,当社会主义阵营高唱“埋葬资本主义”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内燃机和电动机等新型机器生产动力体大量涌现,美国在第一线的产业工人大大减少,白领工人数超过蓝领工人。而今,在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线的蓝领工人比率日益显著地下降,白领工人比率日益显著地上升,有的国家蓝领工人只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十几。按照剩余价值学说的逻辑,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就会日益减少,资本主义也就要走下坡路,走向它的末日了。实事恰恰相反,虽然经历过几次经济危机和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恢复和不断提高,人均国民产值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日益显示出旺盛的顽强生命力!

         当今,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已经或正在用“机器人”替代人的繁重的生产劳动,在那里,作为劳动者的人已经退出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在那些生产行业并没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照样完成了,资本本身照样生产出来了。按照剩余价值逻辑,如果没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就不能生产资本和资本主义,那么资本主义就该寿终正寝了。事实当然胜于雄辩。在社会动力学看来,资本主义正以新型生产动力体——机器人,即我们称之为的“电子机器生产动力体”大量地生产资本和资本主义!

          在剩余价值学说中,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尺度。按照剩余价值逻辑,劳动者劳动的时间(减去“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所以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同情和支持工人阶级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斗争。

          然而,早在本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已经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且平均日工资达到5美元,其他工厂仅为2.4美元。从五十年代开始,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7小时,繁重劳动行业只有4-6小时。按照剩余价值学说的逻辑,劳动者劳动时间减少,创造的剩余价值就减少,资本的积累自然也会相应地减少。客观事实却否定了这种逻辑。

四、原罪何之有

我们的本本告诫说,资本家不劳而获,光想剥削人,连头发都掉光了,形容为“削光脑袋剥削劳动人民”。社会动力学揭示,体力劳动是生产劳动,脑力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资本家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不是体能型而是一个智能型劳动者。在发展商品-市场经济中我们懂得:管理也是生产力。资本家要考虑企业生产如何有序有效,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要考虑产品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否则他就会亏本,甚至可能破产。这就是说,资本家一要承担投资风险,二要承担市场风险。亏本意味着他要负债经营;破产则是倾家荡产,像失业工人一样流落街头,有的比失业工人更惨,逼得他们不少人跳楼自杀。这就告诉我们,所谓剩余价值就是劳动增殖,资本增殖,就是企业增加效益,实现盈利。我们不否认工人确实生产了利润,但主要是机器生产动力体生产的利润,还有资本家承担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所应获得的收益。市场经济有条不成文的规律:利润与风险成正比。好比风浪中大海航行,关键在于船长如何把握风险。过去我们长期肩挑臂扛搞小生产经营,只晓得自个儿的艰辛,哪懂得商品化大生产中市场经营的险恶?诚然,我们不排除资本家榨取了利润,但也并不是把盈利全部用于消费,为慈善事业捐款不说,个人消费必竟有限,主要还是用于投资再生产,把蛋糕做大。试问:如果一个企业把利润全部吃光用光,哪还有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更谈不上投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那就是: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技术不能进步,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如果一个社会也是这样,把社会财富全部平均分配光,全民集体消费,建设资金又从哪里来?不搞再投资再建设,国民经济如何持续增长,怎么谈得上国家富裕,人民生活幸福?实践铁面无情地告诉人们:劳动不增殖就不能创造社会财富,资本不增殖,企业就没有效益,科技就不能长足进步,社会就不能发展前进。

  毋庸置疑,劳动并不是人所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劳动,但却不是生产性劳动。只有人、牲畜和蒸汽机类机器等“生产动力体”的劳动才属于生产性劳动。而惟有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自然包括剩余价值。这也就是说,不仅是人,牲畜和蒸汽机类机器“生产动力体”也生产剩余价值。时间作为劳动价值的尺度,自然也是生产动力体的劳动价值的尺度。机器生产动力体不知疲倦地,——劳动者三班倒,人休息,机器却不休息,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远远超过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也正是“机器生产动力体”大量地生产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

原罪说早该休矣!

五、与时俱进

马克思不是神,马克思主义不是信仰,不能像宗教教义那样,固化于神龛殿堂,奉为神示,句句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一句项一万句,遇事查本本,以本本为根据。任何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不是真理,不取决于人们的信仰、信念或良好愿望;任何理论、学说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经受历史的裁判!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遇到危机,或者被“修正”,或者被新理论所取代。当今之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环顾地球村,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信息资本社会”,毫无疑义,这是社会动力学理论逻辑的推论。现在说时间就是金钱,将来说信息就是资本,主意就是金钱。总而言之,信息就是资本,资本也就是信息,资本信息化了,社会生产,资源,市场,交换……等等都必将信息化,整个世界都将受到“信息化改造”,连人终将信息化。用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的那句类似禅宗偈语的话说:“万有源于比特”(the it from bit)。——昔日一位伟人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并没见到,而满眼风光的是“几乎整个世界都受到“比特”――芯片和数字技术的彻底改造”却正在实现!高速信息公路正在把全世界的电子计算机连结成网,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没有实现,恐怕永远也实现不了,“全世界电子计算机联合起来!”却已经和正在成为现实。“网络时空”正在取代三维时空,信息在“网络时空”里,使传统的时间或者缩短,或者延长。就像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的四维时空里“时间变慢,尺子缩短”一样。在我们习惯的三维时空里,时间是个常量,在“网络时空”里,时间成了变量。因此,在“网络时空”里,时间就难以充当劳动价值的尺度,而可能让位于信息。信息是由比特组成的,以比特计量的,比特是信息的基本单位,呈量子态,是最科学也是最公平的尺度。

“信息资本社会”辚辚交响,举起我们的双手欢呼信息时代来临!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信息和疾速变化的纷繁世界,我们应当准备随时修正错误,不断发现,大胆怀疑,挑战传统,锐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