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屠苏晴雪穿越青云志:第1军 军队沿革 军政社区 军政在线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35:51



第1军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

第120师第358旅和冀中地区抗日武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

第1军所属部队创建于1927年至1928年。部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

是湘鄂边工农武装组成的红4军;一部分是两湖(湖南、湖北)秋收暴动和年关暴

动的工农游击队组成的红6军。1930年7月,红4军和红6军在湖北公安县会

师,组成红2军团。

1937年8月,红2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

1946年11月,在山西省岚县,以晋北野战军领导机关一部及晋绥野战军

第358旅、独立第1旅组成晋绥军区第1纵队。

1947年12月,晋绥军区在山西晋中地区组成的独立第7旅,拨归第1纵

队建制。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隶属第一野战军。第358旅改称第1师,独

立第1旅改称第2师,独立第7旅改称第3师。

  1952年6月,第3军所属各师编入第1军,第1、第3师合编为第1师,

第2、第8师合编为第2师,第7、第9师合编为第7师。       

         

  第1师

  前身是1936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第2军团。

  1937年8月,红2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

  1938年1月由山西忻县和淳县游击队发展起来的忻淳独立团编为第358

旅第714团。

  1939年3月、4月,第715、第716团在冀中先后编入独立第1、第

2旅,独立第1、第2团、雁北支队、警备第6团编入第358旅(彭绍辉接替张

宗逊任旅长,也称“彭八旅”)建制。9月,独立第2旅也改称第358旅(张宗

逊任旅长,也称“张八旅”)

  1940年7月,彭绍辉任旅长的第358旅改称独立第2旅。独立第3、第

6支队编为第358旅第7、第8团,独立第2支队分散编入第358旅旅直及各

团。11月,第358兼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

  1943年6月,免兼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开赴陕甘宁,第715团回归旅建

制。

1946年11月10日,在山西岚县第358旅编入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

旅辖第8、第715、第716团和炮兵营。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358旅改称第1军第1师。

  1952年6月,第3师并入第1师,所属各团编为第1师炮兵团和坦克团。

  1998年第1师改编为第1集团军第1两栖机械化步兵师。

  第1团

前身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抽调1、6、

11三个连为骨干组建的八路军独立第3支队,辖第7、第8团。

  1940年11月独立第3支队番号撤销,第7、第8团编入第358旅。

  1944年第7团编入第8团。

  1946年11月10日,在山西岚县随旅编入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

  1947年9月第8团改称第358旅第714团。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第1

军第1师第1团。

  1998年第1团与第3团合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第1两栖机械化步兵师第1

两栖机械化步兵团。    

  该团历史虽不能与同师的两个红军团相比,但勇猛强捍的战斗力使其获得第1

团的番号,是军、师第一主力团。该团2营6连1964年获国防部授予“硬骨头

六连”荣誉称号,1985年获中央军委授予“钢铁硬六连”荣誉称号。

  第2团

前身是1936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第2军团第4师。

1937年8月25日,红4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5

团。   

1938年6月,第715团和师骑兵连及动委会游击第4支队组成大青山支

队挺进绥远。12月,奉命将3营留大青山坚持斗争,团主力挺进冀中。

  1939年3月第715团与八路军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第120师

独立第1旅。5月,第2团1营及原独立第4支队新兵营合编为第715团3营。

1943年6月,第358旅开赴陕甘宁,第715团回归第358旅建制。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为第

1军第1师第2团。

1998年改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第1两栖机械化步兵师第2两栖机械化步兵

团。

  第3团

  前身是1936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第2军团第6师。

1937年8月25日,红6师与陕北红28军合编组建为八路军第120师

第358旅第716团。

  1938年1月第716团1、3营各一个连,团特务连和三泉游击队合编为

第716团2营。

  1939年4月第716团与八路军冀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第120师

独立第2旅。9月,独立第2旅改称第358旅(张358旅)。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为第

1军第1师第3团。

  1998年第3团和第1团合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第1两栖机械化步兵师第1

两栖机械化步兵团。

  

  第2师

前身是1939年3月28日,八路军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原河北游击军

第5路)与第120师第358旅第715团(缺3营)合编组建的第120师独

立第1旅。辖第715团、第1团、第2团、第3团。5月第2、第3团合编为第

2团。9月第1、第2团合编为第2团。

  1940年7月,独立第5支队和1大队编入独立第1旅所属第715团和第

2团。

  1943年6月,第715团回归第358旅。7月,独立第2旅第714团

调归独立第1旅建制。

  1946年1月,山西新军决死第4纵队第35团调归独立第1旅建制。11

月日,在山西岚县独立第1旅编入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旅辖第2、第714、第

35团。

  1947年8月,改称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独

立第1旅改称第1军第2师。

  1952年6月,第3军第8师师部改为空军第27师师部,所属部队并入第

2师,第23团、第24团1营合编为第5团,第24团2、3营改编为师属坦克

团,原第5团改编为师属炮兵团。

  1996年,第2师脱离国防军建制,改编为武警机动第2师。

第4团

前身是1937年底成立的河北省人民游击军第5路第1、第2、第3团。

  1938年6月改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独立第1支队第1、第2、第3大队,

9月改称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第1、第2、第3团。

  1939年3月28日,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与第120师第715团合编

为独立第1旅。5月,第2、第3团合并为第2团,将第2团1营调归第715团

为3营,第3团1、2营合并为第2团1营。8月第1、第2团合并为第2团。

  1945年9月,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第1支队2营编入第2团为2营。

  1946年11月,随旅编入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

  1947年8月,改称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第2团。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第

1军第2师第4团。

该团战斗作风顽强,是师主力团。

  第5团

 前身是1937年12月由抗日义勇军与宁武地区游击队改编的忻崞独立团。

  1938年1月忻崞独立团改称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4团。

同年秋,活动于清源、文水、交城的独立第2团3营和团直编入第714团。同

年冬,第716团抽调三个老红军连队与第714团三个连队对调。

  1939年12月,独立第2团1营编为第714团3营。

 1940年7月,随旅该称第120师独立第2旅第714团。

  1941年春,河曲县游击大队七个区中队五百人编入第714团。

  1942年河曲县游击大队编为第714团2营。

  1943年7月,第714团由晋西北渡过黄河进入陕甘宁边区子洲县,转隶

独立第1旅建制,接替第715团防务。

  1946年11月,随旅编入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

  1947年8月改称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第1团。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第

1军第2师第5团。

  1952年10月,第5团改编为师属炮兵团。第3军第8师第23团编为第

5团。

  第6团

  前身是1938年5月1日成立的山西新军决死第4纵队游击第6团,临县、

中阳县游击大队改编为1营,岚县游击大队改编为2营,清源、太谷、徐沟县游击

大队改编为3营。

  1939年1月,改称山西新军决死第4纵队第35团。

  1940年,决死第4纵队第20团3营编为第35团2营。

  1942年6月,缩编为晋绥军区第6军分区第35支队,取消营一级建制,

支队直辖1、2、4、7、9连及特务排。   

1945年11月,恢复第35团番号,原1、2、7连改编1营1、2、3

连,将原9连及宁武游击1中队改编为2营7、8、9连,原4连及静宁县游击大

队改编为2营4、5、6连,军分区特务连一部扩编为团侦通连,忻崞支队重机枪

排扩编为团机炮连。

  1945年12月,调归第120师独立第1旅建制,仍称第35团。

 1946年11月,随旅编入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

  1947年9月改称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第3团。11月,吕梁军

区第3军分区独立营编为第3团2营。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第

1军第2师第6团。



  第3师

  前身是1947年由地方游击队升编的吕梁军区第51、第55、第58团。

12月,这三个团合编为晋绥军区独立第7旅,依次改称第19、第20、第21

团,归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建制,仍留山西作战。

1949年2月日,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独立

第7旅改称第1军第3师。

第7团

  前身是1947年由地方游击队升编的吕梁军区第51团。12月,编为独立

第7旅第19团。

  1949年2月日,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

第1军第3师第7团。

  该团参加过运城、太原战役,是师主力团。

  第8团

  前身是1947年由地方游击队升编的吕梁军区第55团。12月,编为独立

第7旅第20团。

  1949年2月日,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

第1军第3师第8团。

  第9团  

  前身是1947年由地方游击队升编的吕梁军区第58团。12月,编为独立

第7旅第21团。

1949年2月日,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

第1军第3师第9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