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造句:李煜生死七夕的背后谎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01:01
七夕节很浪漫,天上牛郎会织女,凡间妇女乞巧艺。七夕节也很神奇,南唐后主李煜这一天降临人世,四十二年后,又在同一天驾鹤西游。李煜生于七夕,又死于七夕,这样的巧合究竟是命运选择了李煜,还是李煜被世人戏弄?本文将吹开尘封的历史,寻找生与死的谜底,揭秘这位“生于深宫、长于妇人”帝王的七夕情缘。
 
李煜死亡多年后,在绍兴嵊州境内的剡溪边,有位叫王铚的落寞老者隐居山中,觞咏自娱。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他曾是枢密院的编修官,还曾当过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只因遭受秦桧的摒斥,远离红尘,惨淡经营着后半生。作为书香门第和道上混过的人,王铚把听说的朝野遗闻汇成一本《默记》,讲述了一个惊天的秘闻:
 
宋太宗命左散骑常侍徐铉探望俘虏的李煜时,李煜说了“时悔杀了潘佑、李平”,被宋太宗所掌握;李煜在家“七夕命故妓作乐”,太宗听后很生气;李煜名词《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流外于传,又刺激了宋太宗。这三笔新老旧帐,有复国之嫌,宋太宗一起算,就给李煜赐牵机药毒死了。
 
人们据此推测,李煜之死应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七夕节。然而,从这本笔记体的史料记载看,虽然李煜的死与七夕有关,但从文中内容分析,“七夕作乐”只是宋太宗算帐的三个理由之一,并不能说明李煜就是七夕之夜被毒死的。《默记》记载属道听途说,后人据此确定李煜的死期,一不可信,二不靠谱。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宜兴人马令集旧史遗文﹑遗老传说见闻及诗话小说著《南唐书》,对李煜之死作了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公病。命翰林医官视疾,中使慰谕者数四。翌日,薨。在伪位十有五年,年四十二。”马令与王铚的不同之处,一是明确了李煜死亡的年份;二是具体记载了李煜的享年;三是因病死亡而非毒杀;四是皇帝对李煜挺关心,多次进行了慰问。五是没有提及七夕。马令不取李煜七夕死亡,可能没有听说,可能没看到,也可能在隐瞒历史真相。
 
嘉泰三年(1203),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退休前,也编成了一本《南唐书》,其观点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创新。其中记载:李煜“太平兴国三年六月辛卯殂,年四十二。是日,七夕也,后主盖以是日生。”陆游的记载让人们第一次知道了李煜不仅死于七夕,而且他的生日也是七夕。可笑的是,文中明明写的是“太平兴国三年六月”,硬说这一天是七夕节,这究竟是陆游笔下误还是假装不知七夕在七月七呢?
 
不管怎么说,以上三种李煜生死日期的说法相对《宋史》中“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几个字,算是细致的了。李煜七夕之死,王铚没有说清,马令没有提到,陆游虽然说得清楚,但硬说七夕在六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李煜生于七夕,王铚、马令皆不言,唯有陆游独家发布,不知其资料从何而得。如此看,李煜七夕生死巧合的证据众口不一,存有疑团。
 
李煜究竟是不是生死于七夕,王铚《默记》中提到的徐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证。这个人担任宋朝左散骑常侍之事,只是他归顺宋朝以后的事。此前,徐铉曾担任南唐的吏部尚书,是李煜手下的得力干将,曾二度奉李煜之命使宋谋求和平。宋太宗命他探望李煜,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徐铉和李煜是君臣关系,同朝同代,命运相联,这么一个重量级人物,应该对他的主子李煜的生平知根知底。
 
据宋代魏泰《东轩笔录》记载,李煜死后,宋太宗诏侍臣撰吴王神道碑,当时有与徐铉争名者想中伤之,面奏曰:“知吴王事迹,莫若徐铉为详。”太宗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遂诏铉撰碑,徐铉遽请对而泣曰:“臣旧侍李煜,陛下容臣存故主之义,乃敢奉诏。”太宗这才明白让者之意,许之。徐铉奉旨撰写《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后,太宗很满意。《墓志铭》中记载:李煜于“太平兴国三年秋七月八日,遘疾薨于京师里第,享年四十有二。”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七月八日,比传说中的七夕节迟到了一天,可见,李煜的忌日不可能是七夕。李煜是不是七夕生的,徐铉只字不提。
 
李煜死亡的当年(978年),吴越王钱俶奉旨入汴梁被扣留,不得已自献封疆于宋,被封为淮海国王。作为与李煜同命相怜的亡国之君,钱俶曾写《南唐后主陇西郡公李煜墓志铭》,令人兴奋的是,这个墓志铭中不但提到了李煜的死亡日期,还准确地提到了生日,这会不会就是人们所期待的七夕呢?
 
令人遗憾的是,钱俶提到李煜死亡日期与徐铉的说法,只有月相同,年日皆不同。《墓志铭》记载:“太平兴国五年戊寅七月十三日,陇西郡公李公卒于官。”七月十三日,显然不是所说的七夕节。《墓志铭》中又有“距其生则昪元丁酉九月初九日,享年四十有二”的说法,也全面否定了李煜生于七夕的观点。
 
徐铉和钱俶都是李煜在世时的见证人,他们两位的观点可信度最大。如果依靠可信度推测,李煜的生日应该九月九日,而死亡应该是七月八日。看来,李煜七夕生死的巧合并非命运的安排,人为的因素是主要的。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淳熙十年(1183)成书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记载“陇西郡公李煜薨,辍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而不提李煜生死七夕之事,显然对他人史料的准确性底气不足。
 
那么,为何后人非让李煜生死在七夕呢?李煜与小周后的爱情故事可能是诱发误传的源头。七夕节是男女相会的节日,李煜与小周后的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李煜如果死在七夕,就有了浪漫色彩,如果是过生日时死的,则更显神奇。同时,后人为《默记》记载的毒杀寻找依据,可能是制造李煜生死七夕巧合的根本。吴越王钱俶生死也在同一天,只不过不是七夕。988年八月,他过六十大寿,宋太宗遣使祝贺,当夜钱俶暴毙南阳,当时就有很多人怀疑是宋太宗毒杀的。如果李煜也生死在一天,毒杀的理由就会显得很充分。
 
七夕佳节,男女相会,传说中的李煜和小周后却上演了离别的悲剧,幕后黑手是谁?宋太宗赵光义。人生几何,生死难测,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罪魁祸首是谁?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夺取政权后,人们从来没有把赵光义当好东西看,特别是赵光义夺人之国、玩人之妻的不光彩做法,更让人们平舔了几分恶心之情。后人之所以把李煜生死巧合地定在七夕,不管是误读也好,错记也罢,唯一谜底只有五个字:丑化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