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汲取工具:诗书人生的简写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1:57

诗书人生的简写本

——我读《默翁诗稿评注》

 

李春平

 

陈少默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学者,是一个集多种名头于一身的安康籍怪才。先生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毕业于西北大学国文系,以诗文、书法及书画鉴定享誉于世。学养深厚,弟子成林,陕西书画界的不少后学受到陈少默的艺术滋养和影响。陈少默书法多用鸡毫,自成一家。诗作多用格律,独树一帜。先生谢幕之后,安康学院为缅怀他在艺术上的巨大贡献,专门建立了陈少默纪念馆,以启后人。而今,戴承元教授和青年教师杨明贵先生编著的《默翁诗稿评注》(陕西师大出版社)一书,较为全面的反映了陈少默先生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

比起现在的诗人们,陈少默的诗作并不算多,留下来的总共才一百余篇,且都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故称诗稿。诗稿评注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也是一件容易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董仲舒就说过“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所谓“诗无达诂”,大抵是容易断章取义,在不充分了解诗人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情况下,注者难以捕捉到诗人真实的思想意图,导致走偏。因此,诗歌是不宜过度阐释的,如果逐字逐句地拆分开来,阐释过头就没有味道了。诗意在何处?诗意往往就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在能解与不能解之间,要的就是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虽可诠释大意,但委实难以通透。从这个意义上说,戴承元和杨明贵先生评注默翁诗稿,在文学欣赏和评析方面所具有的挑战性和风险性就不言而喻了。称得上是一次迎难而上的勇敢举动。

“知人论世”和“以诗识人”是本书作者抱守的基本态度,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写作精神。陈少默并非专业诗人,不是以诗文行走文坛,写诗只是他在书法之余的闲情逸致。诗人陈少默人生经历丰富,资深望重,每一首诗都是言志之辞,是有感而发的心灵之声。恰恰是这种诗作,不具有完成创作任务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是以诗写我心而已,或示友,或自娱,别无它图。评注者正是紧紧抓住诗人的生存境遇和艺术情感去把握和解读它,撕开表象,发掘内核,力求接近诗人的创作本意和精神向度。因此,“知人论世”,就意味着知人论诗。“以诗识人”,也是在以诗论世。在诗人的创作中,诗作与诗人往往是对应的,可以互训,可以有因果联系。怎样识,怎样论,都体现在《默翁诗稿评注》的评注之中了。

本书最大的亮点恰恰在于它的评注。顺序是先注后评。注释上,作者选择了详注之法,融入了训诂学与考据学的专业知识,注重词语的出处和本源,对一词多义的词语多说并举,或取一端。如“獭祭鱼”,“风月”是也。对古奥的词语则追根溯源,钩沉稽远,弄清来龙去脉与古今演化,必要时辅之以文学掌故或历史典章具以说明。如对“蚕丛”、“推敲”、“乖疏”、“恂恂”等词的注释即是如此,均能让读者了然于目。这就完全消除了阅读障碍,强化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和谐统一。在评析上,着重于诗作的旨意阐发和内在的审美价值,揭示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或寥寥数语,或深入论述,无论长短,均能鞭辟入里,见深度,见高度。较好地体现著者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术功底。

本书的编排亦非常得体。序言之下,开篇为《诗话默翁》一文,用诗化的语言详尽描述了陈少默先生在诗书上的成就,可视为全书的导读篇目,有纲举目张之功。接下来是本书的主体部分《默翁诗稿评注》,再下来是《陈少默先生艺术年谱》,是对默翁一生的艺术轨迹的全面记述。书后附录《忆述默翁》,收录了默翁弟子和好友对先生的追述之文,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默翁先生的为人处世和求学之道。由此,全书构成了一个完备的话语系统。所以我说,这本书就是陈少默先生诗书人生的一个简写本,未知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