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吴邪和阿宁:王充的教育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51:18

王充(约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1、"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反对生知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者八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认为"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他说:"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人的天才条件虽有不同,但要知道事情、认识世界却是由于学习;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不询问不能明白。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指出没有学问的人,好象谷和米,不能食用,价值不大;有学问的人,好象谷己成粟,米已成饭,可以直接利用了。他这样早就有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他很重视后天的学习与认识,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

2、"见闻为"与 "开心意"

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 "见闻为"感性认识和 "开心意"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所谓"见闻为",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他说:"须任耳目,以定情实",须经过耳目感官来确定实际情况。反之"如无闻见,则无所状"。这个"状"字,指的就是依靠自己所闻所见获得的感性认识在脑子里的反映。"状"有描写、复写的意思,即感官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的感觉和印象。王充认为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圣人也迸脱不了,所以他说:"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他很重视日见日为的作用,他说,"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押也"。一个普通妇女经过日见日为也能刺绣织锦,并能熟能生巧。相反,如果不是日见日为,即使是聪明的"材士"和 "巧女",叫他们去刺绣织锦,就显得十分笨拙了。不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不目见、耳闻、口问、手为,就不能学得知识。

所谓"开心意",就是说,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阶段,他认为如果只凭耳目,只能得到片面的、不完整的或不完全正确的知识,所以还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即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曾批评过墨子过于强调感性经验,过于相信老百信所谓"耳目之实"的错觉迷信,以致墨子也承认鬼神,认为有鬼神存在。王充主张"铨订于内"、"以心意议",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 即用理性的认识加以审查,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订其真伪,辩其虚实"。总之,不能只凭耳目见闻,一定要通过内心的思考。

3、"效验"

"订其真伪、辩其虚实"的标准是什么呢?王充说:“事莫明于不效,论莫定于有证”。所谓"有效"就是与事实相符合;所谓“有证”就是要有确实的证据。王充认为教学过程还应包括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真伪的功夫。他对这一点很重视。他说:“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这就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再动人,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说,“引物事以验其言行”,即引用实际事物来证实他的言论行动,这就是他注重"效验"的教学方法论。

总的说,王充教学思想中唯物主义表现在几个方面:认知识来源上看,他反对 "生知",主张"学知";从教学过程上看,他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 "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从教学效果上看,他注重"效验",强调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伪。这也就是王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