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txt下载:姜草子:风雨飘摇的民营实体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9:17:40

姜草子:风雨飘摇的民营实体经济

(2011-10-15 21:01:27)   

姜草子:风雨飘摇的民营实体经济

经济杂谈·之三

作者:姜草子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 2011-10-14

  中国号称制造业大国,可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抹去上海大众、广州本田、天津空客等等挂“洋头”的企业外,还能辨别出多少制造企业的面孔来?也不是完全没有,三一重工等就是。但像三一重工这种骨头里都是中国制造的企业,数量并不多,做中国制造的面子可以,代表不了中国制造的里子。

  真正的中国制造面目不清,但人们又分明能感觉到它的无所不在。这种感觉来源于中国布遍大街小巷的商场、超市、连锁专卖店、小档口、地摊,那里堆积着大量中国制造的衣帽鞋袜、日用百货、五金用具、家具建材等。作为烟民,我还知道中国制造的打火机,已经布遍全球市场。

  不要小看了这些中国制造,以及制造这些面目不清的商品的民营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躲在城市的巷子里,城乡结合部、乡下的田野边,或者在那些灰头灰脑的所谓“经济开发区”里挤着。但它们却是中国缴税和贡献GDP的三大主力军之一,苛捐杂税勒索的主要对象,吸纳了中国50%以上的就业人口。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没有了这些中小微民营实体企业,中国就会变成朝鲜那种样子,货架上空空荡荡,民众将重新体味短缺经济的苦涩,中国模式的经济繁荣昌盛、商品琳琅满目也会打水漂。

  中国的中小微实体企业很重要,但它们又面目不清,灰头土脸的,人们知道它们存在,无时无刻不依赖它们的存在,但又没把它们放在心上,这就是它们的处境。政府也是这个德性。政府隔三差五的就会发个红头文件,说要如何如何扶持中小微企业,但到了要真金白银掏腰包的时候,政府又忘记这档子事了。我们的政府是曾经傍过中小微民企,把它们当大款傍,可它们现在已经不是大款了,现在的大款是跨国公司,大型垄断国企。中国的中小微民企,不过是政府昔日的乡下老婆,现在已成了黄脸婆。政府之所以仍没有彻底抛弃这群黄脸婆,是因为她们还在乡下为自己养着一大群孩子。

  当然,政府中也还是有人在傍,但那是在偏远的小地方,傍的人尽是些9品以下的小科级、股级。可就是这些家伙,除了在澡堂泡妞时打电话要小民企老板来买单,要勒索点小银子,拿点赞助外,他们平时也未必会搭理这些企业。

  中小微实体企业生存困难,有其内在的普遍性的原因。全世界都有大量这种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企业,每天生生死死,不足为怪。这种企业大部分都没多少技术含量,进入的门槛很低,在经济学中,由这类企业形成的市场,归纳或抽象成一种理论模型之后,叫做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学可以清楚证明,这种市场上的企业,没什么利润可言。

  这里的利润一词,跟企业会计报表上反映的有所不同,在计算它时,还得扣掉机会成本。一个小老板,求七大嫂八大姑,筹了几百万,开了一间工厂,每年不过二十万利润。可凭他的学历和能力,他本可以去当公务员。如果他去做公务员,每年的货币和实物收入有三十万。他为了当老板而没去做公务员,这公务员的三十万就是他每年的机会成本,扣除这种成本,其实这位小老板亏大了。

  中小微实体企业都不容易,可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尤其不容易。这源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特权垄断者对它们的打压、围堵和歧视。由于生存在这种环境中,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比地球上其他类似企业日子过得更艰难,经营得更惨淡,它们现在的风雨飘摇,也更值得人们关注和同情。

  首先是它们与现代银行体系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既时时为资金不足苦恼,更动辄会为可能的资金掉链子提心吊胆。中国有不少奇特的现象,二元结构处处可见,连金融也是两套体系,事实上存在着金融“双轨制”。正轨银行眼睛几乎只盯着国企,尤其是大型垄断国企,为它们提供资金服务,而能偶尔得到这些银行资金阳光沐露的中小微民企,却大约只有20%。以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和地下钱庄等名目存在的影子银行,成了中小微企业的主要银主。

  影子银行说是在帮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际上却成了连企业的骨髓也能吸干的吸血鬼,或者说它们一边向企业输血,同时就在吸血,吸走的远远超过了输入的。搞到后来,它们的所谓为中小微企业为服务,就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放高利贷。它们借出或担保给企业的钱,即使不算高利贷,利息成本加上融资费用,也足以让任何从事实体而不是投机经济的企业抽风。

  一边是3分、4分、甚至6分、8分的月息,50%、70%、甚至近100%的年息,一边是8%、6%、甚至只有5%的利润率,谁能够把这种企业撑下去?现在有些人在争论,温州的民企资金如此短缺,借了那么多高利贷,原因是不算它们将企业资金抽走,去投机房地产了?我毫不怀疑有这种现象,甚至这种现象很普遍。可问题在于,这些民企即使不抽走生产经营资金,它们就可以不借高利贷了吗?它们中的许多企业,不融资就难以为继,可它们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又决定了,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能借到高利贷。

  高利贷极大地拉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拉到了与企业承受能力不相称的高度,可对中国的中小微民企而言,影响它们持续存活的特色成本费用,远不止这些。中国的中小微实体企业,真实的政治地位其实很低,法治环境很差,老板们没有多少安全感。为了提升自己的安全感,甚至仅仅只是为了产生安全幻觉,它们还不得不为稳住与权力部门的关系,开支大量的“公关费用”,在企业内形成了一笔具有特色的隐形“交易成本”。我长期为多家这种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就本人服务的这些企业来说,由于它们的生产和市场规模都不大,它们的这种隐形“交易成本”,都超过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费用·。把高利息、高额的“公关费用”、苛捐杂税等统统考虑进来,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办企业,花的冤枉钱实在太多。

  近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几乎都没有定价权。但中国中小微实体企业的这种权力更差,在定价上更说不上话。在上游,它们遇到的往往是垄断半垄断的大公司,很多是国企,原材料喊涨价就涨价,容不下半句反对质疑的声音,下游的加工制造企业只能敢怒不敢言。中国的国情又决定了,这些下游中小微民企,不可能相互结成自己的维权价格联盟,与上游展开价格谈判。在下游的终端市场,中国的普通制造业商品更是已严重过剩,生产企业的价格堤坝已接近崩溃。我所在的这条街道附近,就有四家浙江人开的鞋店,这些鞋店经常以每双15元的价格甩卖皮鞋。我们这座城市号称大都市,在中国属最富裕城市之一,可在这座城市闲逛,竟能时不时看到这种景象:卖服装的搬出大磅秤来,论重量廉价出售服装。

  产品售价说不上话,原材料价格说不上话,资金高息融入,苛捐杂税和“公关费用”高企,利润微薄甚至是负数,这种企业生态是极其脆弱的。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通胀再输入,劳动力价格再节节上升,企业就支撑不下去了。所以,温州高利贷危机的爆发,中小微企业的纷纷倒闭,没几个人会吃惊。

  温州人常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就文化素质和商业价值信念而言,这纯属扯淡。就算他们真是犹太人,那又如何?在如此不佳的大小经营环境下,他们也已经是一批被放逐的犹太人了。

  温州80年代曾爆发过高利贷危机,那时的温州老板,可没有抽走资金去炒房产,照样有近70人自杀,数百人跑跑。哪次的危机得以顺利缓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仍没有走出短缺经济阶段。所以,救援资金到位后,企业凭借卖方市场地位,很快就缓过来劲来。现在中国已走入买方市场,这次的温州高利贷危机能否顺利化解,还有待观察。

  但救还是要救的,政府也已开始采取措施。只是我比较怀疑,按照头痛医头的老套路治病,究竟有没有长期疗效?乡下的老婆已经是黄脸婆了,现在她在乡下服了农药,生命危殆,已经阔绰起来的城里的老公立即赶赴乡下,帮她治病,这并不稀罕,毕竟她还养着自己的一大堆孩子。但鉴于这位老公的一贯行事风格,我想这件事最后还是会这样收场:老公赶到乡下,把黄脸婆送到医院,付了医疗费,就火急火燎赶回了城里。后来他听说那位黄脸婆好了,只是留下了后遗症,就吭了一声,说:嗯,很好。然后又不闻不问了。

  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