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一生的电视剧:中国历朝方国政权 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39:03

烧当国:

烧当国是羌族祖先无戈爱剑(无戈爱剑原名袁剑,因在秦地为奴,羌语称奴隶为“无戈”)的后裔滇吾建立的。

烧当族是西羌的一支,起源甚古,最早见于甲骨卜辞。殷周时又称羌方,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部分与周族杂居,结为婚姻集团,曾助周灭商。

先秦时期,秦国派大军西逐诸戎,羌族被迫西迁至河湟间(今青海黄河中下游)。到秦历公时,被俘虏沦为奴隶的羌人无戈爱剑在秦地学会了农牧技术,后逃归故地,被羌人推为首领,教部民耕田畜牧,促进了羌族社会生产的发展,部落开始昌盛。其后裔世为湟中羌人首领。

羌人居地无常,随水草而居,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业;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不相长一,强则分种而为豪酋,弱者即为附落。秦献公时,无戈爱剑之孙无戈卬畏秦之威,迁一部分人居赐支河曲(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黄河)以西数千里。以后,参狼羌迁武都(今甘肃武威),白马羌迁广汉(今四川西部),牦牛羌迁越巂水(今四川越西)下游,忍与舞两部落仍留在湟中。

西汉初年,湟水下游及祁连山以北诸羌役属于匈奴。汉景帝时期,由于受到先零族的不断侵扰,无戈爱剑的第五世孙无戈研要求汉朝保护,被内迁到陇西郡南部边塞。再传十三世至无戈烧当,其子孙便以烧当为号。

汉武帝开河西,断绝羌、胡,置护羌校尉统辖先零、烧当、烧何、牢姐、钟羌诸部。

新朝王莽时期,烧当的玄孙滇良率部居住在大允谷(今青海湖部)一带,部小人贫,屡遭先零族侵扰。

东汉刘秀时期的公元25年,滇良趁先零羌被汉军击败之机,联合临部击败先零羌,夺取了先零羌的大榆谷之地(今青海贵德),大力发展农牧业,又垄断了西海(今青海湖)鱼盐之利,势力强盛。

烧当国在强盛时期的疆域,南到蜀、广汉郡,西北到西域鄯善、车师(今新疆),大约统辖一百五十多个部落。

东汉明帝时期,烧当羌屡攻汉朝陇西塞。在公元57年,烧当国被汉军大将窦固、马援击败投降,烧当羌被迁到三辅、陇西、汉阳、安定等地,与汉族人杂居。

东汉安帝时期的公元107年,烧当部落联盟参加了西羌大起义,公元118年,起义被东汉王朝镇压下去,烧当嫡系部落由麻奴率领,由安定郡迁居令居塞外(今甘肃永登)。

公元124年,麻奴病死,其弟犀苦继位。公元131年,犀苦死,烧当麻奴一支散亡,从此史籍不见有关烧当国的记载。

烧当国自滇良于公元25年开国,至公元131年烧当散亡,共历八王,一百零六年。

在麻奴率众西迁过程中,其中停留在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的一部落于内附,首领受汉王朝封为西羌校尉。三国时传至柯迥,被曹魏政权封为镇西将军、西羌都督。传至姚苌,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后秦国。

东晋初期,宕昌、邓支、白兰等部羌相继兴起,各自建立政权,后分别臣属于北魏、北周及南朝。

隋、唐之际,西羌的一支党项羌强大,唐王朝赐其首领李姓,分置府、州领护诸羌部落。

宋朝初期,党项羌拓跋氏建立西夏王朝。

元朝以来,内迁羌人逐渐汉化,甘南、川西及青海地区的羌人多融合于藏族之中。仅岷江上游茂汶一带的羌人继续保留。

  邛都国:

邛都,滇国北方诸国中的强国。它在历史上只留下了传说和稀少的遗址。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国,人们已经难以知晓。

对于邛都这个古国,人们知之甚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存在的证据只凭《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一句话:“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滇国以北,还有数十个小国。这些小国中,邛都国最为强大。以前,许多人会怀疑司马迁的记述是错误的。但随着滇国、夜郎国存在的证实,人们不能不承认《史记》对历史的记载是极为严谨的。因此,人们也不敢否定邛都国的存在了。

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邛都在汉武帝时被西汉征服,设邛都县。不久,邛都国的所在塌陷了,成了沼泽汪洋,改名为邛池,南方人则称之为“邛河”。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邛都反叛,汉兵自越嶲水兴师讨伐,杀死邛都王,将邛都改为越嶲郡。邛都一带土地平坦,能够种植水稻。邛都人喜欢游荡、唱歌。

“邛都”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人根据《史记》说是因为其地陷为沼泽汪洋而得名的,民间传说也说,邛都“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陷河’”。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邛都的得名,显然早于它变成泽国之时。先有邛都国,后又邛都郡,其后,邛都成为泽国,再往后,邛都人造反被镇压,变为越嶲郡。但是,邛都的得名,确实是与其塌陷有关。所谓“邛”,在越人后裔之一的壮族语言中,就是“下陷”的意思。邛都之所以得名,必然与“下陷”有关。地形的变化,是有一定过程的。大概在邛都突然变成泽国之前,当地的地形就比周围要低。

关于邛都国塌陷为泽国一事,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邛都国被改为邛都郡后,郡里住着一个老婆婆。老婆婆家里很穷,没儿没女,孤苦无依。但没多久,寂寞的生活被打破了。不知从哪一天起,每次吃饭的时候,就有一条头上有角的小蛇出现在老婆婆床下。老婆婆怜爱小蛇,就将饭菜分出一些来喂它。小蛇在老婆婆的喂养下,迅速长大,很快就长到一丈多长。

蛇长大了,胃口也就大了。生活贫困的老婆婆根本不可能满足蛇要填饱肚子的要求。于是,这条蛇就常常自己寻找食物。当时,邛都人都很穷,谁家也没有能让蛇果腹的食物,只有邛都县令家有一匹高头大马,这引起了蛇的注意。趁人不备,蛇一口将骏马吞进肚子里,然后溜走了。县令大怒,责令老婆婆把蛇交出来。老婆婆吓得六神无主,哭着说:“蛇平时都在床底下。”县令于是命人去床下搜索,并没有看到蛇的踪迹;又命人挖地三尺,还是找不到那条蛇。无处撒气的县令迁怒老婆婆,将其杀死了。

蛇躲在密林里消化完食物,回到老婆婆家,发现老婆婆被县令杀死了,立即显灵,瞪着县令,大声责问众人:“为什么杀我的母亲?!我一定会为母亲报仇!”

从此以后,邛都县的人每天夜里都能听到好像打雷刮风一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一连持续了四十几天。之后,邛都人见面时,都会惊讶地指着对方问:“你的头上怎么有条鱼?”在他们的眼里,每个人头上都有一条鱼,而他们自己也是这样。

这天夜里,就在人们熟睡的时候,邛都县城与周围方圆四十里一齐塌陷下去,成为湖泊,邛都人都变成了人形而头戴官斤的鱼,只有老婆婆的房子没有塌陷,到今天仍旧存在。渔人捕鱼时,想要休息、住宿,都会停靠在那里,住在老婆婆的屋子里。不管有多大的风浪,只要停在房子旁边,便会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危险。风静水清的时候,人们还能看到水底城墙楼宇的样子。到了水浅的时候,潜入水下,便可以取得旧木头,坚硬,光亮,色黑如漆。一些人常把它当作枕头送人。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安宁河谷,有一种少有的奇观:在浅山之间,耸立着五座用巨石砌成的坟茔。这些坟茔的墓槽宽1~1.5米,长4~10米,四周用大石嵌砌;墓槽上部平铺5~8块扁平巨石。

这种巨石墓,在中国只安宁河谷的攀西才有,可以与“僰(bó)人悬棺”相媲美。除米易县,在安宁河畔的西昌、德昌等地也有这种神秘的巨石坟墓。这种坟墓被称为大石墓,当地人则称之为月鲁坟。月鲁,据说是一位力大无比的天神。他的指甲和毛发脱落下来时,地上的人们必须建造坟墓埋葬,于是,安宁河谷就到处有这种大石墓保留下来。还有人说,大石墓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杀的月鲁贴木儿的葬身之地。但这个说法无法解释为什么有许多大石墓在当地出现。当地的一些彝族人则称大石墓为“濮苏乌乌”,说大石墓是彝族的祖先进入攀西前,居住在这里的一种矮人居住的石头房子。而一些汉族人则将大石墓演绎成了仙人洞,说里边住着神仙,人们有什么危难,只要在大石墓前敬香烧纸,神仙就会走出墓来帮人渡过难关。

这些当然都是神话和传说,没有科学依据。随着考石发掘和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大石墓的神秘面纱才逐渐揭开。

大石墓确实是坟墓的一种特殊造型。这种坟墓,采用天然石块垒成墓室、墓道,再以平整的大石为顶,所用石块都非常巨大。在大石墓中不止埋葬一个人或一对夫妇,而是按亲缘关系,整个家族或部落男女老少同葬一墓,人人无棺椁,无分隔。同一家族或部落的人很少同时死亡,因此,需要多次开启墓门将不同时期死去的人放进家族的墓中安葬。随葬品大多是装饰品和简单日用品,时代比较早的大石墓有陶器随葬品,晚期则有一些金属制品随葬。

大石墓采用巨石作材料,而这些巨石都未经人工加工,重的达上万斤,轻的也有数千斤。即使在今天,如果不借助机械,也没办法挪动这些巨石。那么。当年建造大石墓的人又是怎样用这些巨石建造坟墓的呢?原来,他们在墓旁修了一条土做的坡道,再用绳索、滚木、撬棒将巨石通过坡道拖到预定位置。

大石墓的使用时间比较长,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最早是从春秋中期开始,最晚是到西汉末年消失,一直延续了500多年。

那么,是什么人建造了这些大石墓呢?通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认定,大石墓墓主就是曾经在《史记》中留下踪迹,却不知其来源和去向的邛都人。

西汉末年,汉武帝降服邛都国,设置了越嶲郡。后来,邛都人的首领任贵杀死了越嶲太守,自封为邛谷王。汉皇没有降罪于任贵,反而承认了他自取的封号。这一方面是因为邛都位置偏远,一方面也是因为邛都的势力比较大。

当年,邛都人就居住在攀西地区,他们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而位于安宁河谷的西昌在古代就叫做“邛都”,其旁边还有一个叫邛海的高原淡水湖。这一带就是邛都人的聚居之地。大石墓中出土的稻谷、稻叶痕迹和铜镰以及在安宁河谷内发现的几处大石墓遗址附近的房屋建筑遗迹等,都与邛都人“耕田,有邑聚”的记载相吻合。

从大石墓的墓葬形式看,攀西地区所存大石墓有200多座,按每座墓葬入80~90人计算,入葬的人数在两万人左右。

根据《华阳国志》记载,邛都人后来被编成“七部营军”,驻守在安宁河谷。那时,他们已经放弃了用巨石构筑坟墓的习俗。那以后,邛都在文献中便杳无踪影了。

大石墓中出土的兵器非常少,而且很小,邛都旁边的古蜀国、滇国等则都是用大量青铜兵器武装起来的剽悍民族。那么,邛都人是如何在安宁河谷安居了四五百年的?邛都人是什么人种,从何而来?他们最终是彻底灭绝,还是融入另一个民族,或者是演变成了今天的哪个民族?蜀、滇的王都有自己高级别的墓葬,为什么邛都国的王始终与他的同胞长眠在一起?虽然有关大石墓的谜团已经揭开了不少,但在谜底没有完全揭开之前,对大石墓的探索不会结束,对邛都的寻访也不会结束。

南越国:

南越国是西汉真定人(今河北正定),秦朝时期南海郡尉赵佗建立的。

中国古代的越族人分于越、东越、闽越、南越、西瓯诸支,世人总称为百越。百越中的于越以今浙江绍兴为中心,春秋时期曾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后被楚国所灭。

秦王赢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王翦灭楚后率军南进,占领了于越地区,在此地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温州一带的越族人称东越或瓯越。今福建福州一带的越族人称闽越。南越又称南粤,在今广东省。西瓯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一带和云南东部。

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广西、越南国北部地区统称岭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岭南越族人一般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从事渔猎、农业,各部落、氏族分散于广大地区,互不统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2年派遣大将尉屠雎率军五十万,分五路首次向岭南越族人地区进攻,秦军一路由今江西南康县境一带向东攻取东越、闽越,当年平定,在此地置闽中郡(治福建福州市);有两路取南越,一路由南昌经大庾岭入广东北部,一路由长沙经骑田岭抵番禺,这两路未经什么挫折即取胜;其余两路进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进入广西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取广西桂林及其以南地区,这两路军队因受到西瓯人的顽强抵抗,尉屠雎战死,加之该地区河道纵横、运粮困难,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为解决这一问题,秦朝廷派御史监禄主持开凿灵渠(今广西兴安),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交通,解决了运送军粮辎重的困难。直到公元前219年,秦军才战胜了西瓯越族人,杀死越族人首领译吁宋,岭南越族人地区成为秦朝疆域。

不久,岭南越族人又进行反抗,朝廷派大将任嚣及赵佗率军征讨。任嚣分兵三路,一路由湖南九嶷山进入广西境内,再沿贺江抵广东;一路由湖南骑田岭进入粤北连县,再沿连江抵广州;一路由江西大庾岭进入广东南雄、曲江。

任嚣、赵佗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又能团结当地的越族人,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地区。随即在该地设置了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时建立了番禺(今广东广州)等县。朝廷命任嚣为南海郡尉,并节制岭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随后,任嚣在番禺县境内建城为郡治所。同任嚣一同进军岭南的赵佗被命为南海郡龙川县令。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中原揭竿起义,秦王朝迅速陷入解体状态,当时南海郡尉任嚣病重垂危,急召龙川县令赵佗至病榻前,令他代行郡尉职务,并嘱咐赵佗相机行事,割据岭南,以拒战乱骚扰。

任嚣死后,赵佗照其意愿,断绝与秦朝的关系,用重兵堵绝横浦、阳山、湟溪等南北交通关口,撤换了拒不听命的秦朝官吏,加强边境防卫,随后向西出击,攻取了象郡、桂林二郡,于公元前206年据岭南三郡之地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以番禺为国都,将原任嚣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增筑为周长十里赵佗城(今广东广州中山四、五路一带),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提倡与中原通商,活跃经济,发展生产;推行民族和睦政策,协调越族人内部各族之间关系,与民休息。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承认南越为汉王朝诸侯国地位和南越王的称号。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病死,吕后当政。她对南越采取“别异蛮夷”政策:下令边关互市之地禁止向南越出售铁器和农具,马牛羊等牲畜只能出卖雄的,禁止卖雌的,以使其无法繁衍等。当时南越正处于开发阶段,吕后的措施直接阻碍了南越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原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为此,赵佗曾三次遣使到京城长安,要求取消禁令,但均遭拒绝,使者也全被扣留;以后又听说他在北方父母的坟墓被掘,亲属被捕受罚,遂与汉朝断绝来往,自称“南越武帝”,用天子礼仪,乘黄屋左纛,同时出兵攻打汉长沙王属地,与汉朝对峙。

吕后派周灶、陈濞率军征讨,但到南岭边境,军中瘟疫流行,汉军无功而返,赵佗扬威南陲。以后,赵佗交结闽越、西瓯等族,势力扩展到东南万余里,汉文帝即位后,对南越实行安抚政策,为赵佗在真定的祖坟置守邑,岁时祭祀,征召他的宗亲昆弟,给予尊官厚赐,又派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放弃帝号。经过谈判,双方言归于好,赵佗同意放弃“武帝”谮称,重新臣服于汉。

汉武帝即位之初,南越王赵胡谨奉藩职,并遣太子婴齐到长安为天子宿卫。婴齐娶汉女邯郸樛氏,生子赵兴。后婴齐回国继承王位,但仍想保持南越对汉朝的独立性。汉武帝屡次遣使要他入朝,婴齐均称病不往,只派其子赵次公入侍。

婴齐死后,赵兴即位,樛氏为太后。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使者安国少季宣谕赵兴与太后入朝,与内地诸侯王一样;同时令卫尉路博德率兵屯驻桂阳(今广东连县),接应使者,以示威慑。太后欲倚汉威,与安国少季私通,劝赵兴举国内属,赵兴年少,听从其意见,于是通过使者上书,愿列位同内诸侯,三年一期,废除汉与南越边境上的关口。

汉武帝闻报大悦,赐赵兴南越丞相银印及内史、中尉、太傅印,其余官吏由赵兴自置;并在当地推行汉法,改其旧制,废除黥、劓等肉刑,令使者安国少季留镇南越。赵兴与太后整理行装,准备入朝,但此举遭到丞相吕嘉的反对。

吕嘉在南越任三朝丞相,其宗族任长吏者有七十多人,势力很大;其男皆娶王室女子,其女全嫁王室男子。吕嘉害怕归附汉朝后,自己的权势地位会受到削弱,南越诸大臣也害怕内附会失去既得利益。吕嘉多次谏止赵兴内属,未获成功后便图谋叛乱。赵兴与太后恐被吕嘉所制,便与安国少季密谋在宴会上诛杀吕嘉,因安国少季临事怯懦而失败,双方关系紧张。

汉武帝闻知后,没有引起重视,仅派大将韩千秋与太后的弟弟樛乐率两千人入越援助。公元前112年农历4月,吕嘉通令全国公开叛乱,与弟弟率军攻进宫中,杀死赵兴、太后及安国少季,遣人告知苍梧越族秦王及其所属郡县,立明王庶子、越妻所生儿子、术阳侯赵建德为王。又下令边邑开道给食,诱汉军深入,将韩千秋部全军歼灭,并发兵守住边塞要地。

汉武帝闻报后,抚恤韩千秋、樛乐的家属,封韩延年为成安侯、樛广德为袭侯;并下诏赦免罪人为士卒,征发江淮以南水师十万征讨南越。同年秋天,汉朝遣四路大军会攻南越都城番禺。

公元前111年农历10月,楼船将军杨仆率军数万先破番禹城北要塞石门,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会师后,分别从东南、西北两面,攻破番禺。吕嘉与南越王赵建德乘夜率数百人入海,路伯德率汉军一直追赶,将其擒获。

闻汉兵到,南越苍梧王赵光、揭阳令史定自动投降,桂林监居翁也晓谕瓯骆王率十多万人投降汉朝,以后他们都被封为列侯。

汉朝派出的另外二路人马还没到达岭南,南越全境已被征服。南越国灭亡。

随后,汉武帝将南越地分置为南海(治番禺,辖今广东大部地区)、郁林(今广西桂平)、苍梧(今广西梧州)、合浦(今广东合浦)、珠崖(今海南琼山)、儋耳(今海南儋耳)、交阯(今越南北部)、日南(今越南中部北起横山,南抵大岭地区)、九真(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等省。

南越国自赵佗于公元前206年称南越武王,至术阳侯赵建德被擒杀,共历五帝,九十五年。

 

南越王陵:

南越国共历五代帝王,现今只发现第二代王、南越文帝赵昧(又称赵胡)的陵墓,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又称席帽山),1983年8月发现。

墓室距岗顶约二十米,仿前堂后寝形制用红砂石筑成地宫,长十米八五,最宽处约十二米五,为广州目前已知最大的石室墓。穆墓门外置木构外藏椁,埋大陶瓮十七个、铜车饰、仪仗等,殉人二具。

墓室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有前室、东耳室。前室的顶盖、四壁、两道石门皆饰朱墨两色卷云纹图饰,放置车模型一件,殉御者一具。东耳室殉一乐伎,陈列青铜编钟、石编磬各两套和提筩、钫、壶、缶等大型铜酒器、六博棋盘等。还有古乐器青铜句铙八件,大小相套。每件在钲部(敲击处)刻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篆文两行。

西耳室藏有青铜礼器、金银饰件、玉石珍玩、甲胄弓箭、车马饰件、五色药石、漆木竹器、印章封泥、丝织衣物、陶器石器等数百件文物。墓室后部有主室,东、西、侧室和后藏室。主室中棺椁已朽,内存墓主少量遗骸。

墓主身着丝缀玉衣,头覆丝绢面罩。随葬透雕玉饰三件、组玉佩饰、铁剑十把和文帝行玺金印、“泰子”金印、“帝印”及“赵昧”玉印等印章十枚。后藏室堆叠一百多件铜、铁、陶炊具与容器。器内尚有禽兽残骨、介壳。

东侧室殉四位夫人,出土金玉佩饰、“右夫人玺”金印、“赵蓝”象牙印及“左夫人印”、“泰夫人印”、“□夫人印”三枚鎏金铜印。西侧室殉厨役七具,头上各压铜镜,室内置猪、牛、羊三牲。

南越王陵共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套,其中,“文帝行玺”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有关部门在南越王陵西侧建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供人们研究参观。

 

南越国世系简表:

赵 佗:秦朝南海尉,公元前206~前137年,南越武王,葬地待考

赵 胡:赵佗之孙,公元前136~前122年,南越文王,葬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象岗

赵婴齐:赵胡之子,公元前121~前113年,南越明王,葬地待考

赵 兴:赵婴齐之子,公元前112~前112年,南越王,被大臣所杀,葬地待考

赵建德:赵婴齐之孙,公元前111年,术阳侯,被西汉军队擒杀,葬地待考

楼兰国:

在我国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东,有一座被茫茫流沙掩埋了一千多年的神秘古城。虽经千年而城郭依在,佛塔、圣殿残迹犹存。这就是建于四五千年以前的曾经以灿烂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和强盛的国力炫耀于世的古城遗址。

那么,这座规模宏伟、建筑精良的古城后来为什么衰亡了呢?这至今还是个疑案。楼兰古国的遗迹,最初是在1900年由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到罗布泊深险时偶然发现的。为了解开这个千古谜,一个世纪以来,诸如德国的李希霍芬、俄国的科兹洛夫、美国的亨廷顿、英国的斯坦因、中国的黄文弼等科学探险家、著名学者都纷沓而至。他们从各自掌握的材料出发,对楼兰的衰亡做了种种假设。于是出现了“丝路改道说”、“异族入侵说”和“河流改道说”等。前两种说法令人难以信服。后一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河流是怎样“改道”的,为什么会“改道”,没有提及。

近年来,新疆气象科研人员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根据大量文献史实,提出了“气候变迁说”。

这个学说认为:楼兰王国的兴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一~三世纪这几百年的时间。这时候的疆土广大,人口众多,考古挖掘出来的这个时期的棺木多是独木棺,直径通常为七十厘米,有的达一米。陪葬品有橹桨、鱼骨、渔篓等物。楼兰古城遗址上有直径约六十~七十厘米,长八~十五米的探架,这些木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胡杨木。在古渠道两侧布有居民住地及种植、放牧的遗痕。这些事实说明,当时的楼兰气候湿润,雨水丰富,广布河湖,渔业发达,并有农业、牧业。文书中还记载当时的楼兰“夏有大洪,五百余人修堤”;设有掌管水利设施的“水都”、“桥警”、“桥入”,并有水税等制度。这都说明了当时这里水源充足,水利管理完善。

大约在公元三~六世纪,楼兰气候逐渐从冷湿转变为暖干,降水减少,河水也减少,用水日趋紧张。从楼兰西的精绝出土的文书中得知,其时因水源紧张,水闸贴上封条印记,不准乱动,因此有要求大王给水以便种植庄稼的记载,并有惩罚偷伐树木的法律,民间还备有储水的大缸等。这都说明那时气候干燥,水源紧张,树木逐渐稀少,而风蚀地貌和流沙开始再现。1979年还挖掘出属于这个时期的木乃伊(干尸)基群,更是气候变迁的佐证。由于楼兰变迁成了不毛之地,楼兰人只好迁徙流散,昔日繁华的便消亡了。

“气候变迁说”比较客观地解释了楼兰古国衰亡的原因,它包含了“河流改道说”的理由,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但这是否是最完善的解释呢?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龙兴国:

龙兴国,亦称成家国、大成国、蜀国,是西汉末年由导江(今四川都江堰)卒正(汉朝时期郡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公孙述建立的。

公孙述,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字子阳。汉哀帝执政时期以父任为郎,后补青水长。新莽天凤年间,公孙述任导江卒正,驻临邛(今四川邛崃)。

更始政权建立后,诈称更始授命为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乘机而起,迅速控制全川及汉中。更始二年(公元24年),公孙述阻击绿林军于绵竹,用属下李雄之计,自立为蜀王,定都于成都。

此时,中原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而公孙述统治下的蜀国却相对繁荣安定,势力迅速扩大。

公元25年,公孙述假托“白龙出井”在成都称帝,国号“成家”,又称“大成”,建元龙兴,应“白龙出井”之说,自称“白帝”,并在蜀东三峡咽喉之地筑白帝城。建国后,公孙述改原鱼复县为白帝县(白帝城的来源)。

公孙述称帝后,却不思进取,性好符命鬼神,妄引谶记,滥行诛杀,用人唯亲,致使大臣怨望,将士离心。

公元27年,公孙述遣将军李育等攻三辅,结果大败而归。而在此时,汉宗室刘秀却取得节节胜利。与公孙述称帝大致同时,刘秀也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汉光武帝连年遣岑彭、吴汉等率军进攻蜀国。

公元36年冬,汉军兵临成都,公孙述亲自率军出城抵抗,激战中,公孙述兵败身死。成家国灭亡,公孙氏被夷族。

龙兴国自公元25年公孙述称帝,至公元36年败亡,共历一帝,十二年。

 

公孙述陵:

公孙述陵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江源镇。

公孙述战死后移葬成都城外,俗称“竹王坟”。今冢高三丈,周二十步,尚未开始考古发掘。

 

龙兴国世系简表:

公孙述:公元25~36年在位,白帝,被东汉军队所杀,葬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江源镇

建世国:

建世国是更始王朝与东汉王朝之间的一个过渡王朝,由新朝时期赤眉军推举更始政权的大司马刘萌之子刘盆子为帝。刘盆子生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卒年待考,陕西郑县人(今陕西华县)。

据清朝时期的《纲鉴易知录》记载:刘盆子本为西汉式侯,更始政权大司马刘萌之子。称帝前在赤眉军中主管放牛,称“牛吏”,他在建武元年(公元25年)农历5月由赤眉军拥立为帝,史称“建世皇帝”。

刘盆子被拥立为帝,比更始帝刘玄更充满偶然性。在绿林军起义的当年,北方的农民起义也如火如荼的爆发了。首先,临淮郡人(今安徽东北,江苏东部地区)瓜田仪在会嵇长州(今江苏吴县)起义。随后,吕母在海曲(今山东莒县)起义,他们出没于江河湖海之间,同王莽官军作战。

公元18年,琅琊人(今山东胶南琅琊乡)樊崇在山东莒县起义,他们的口号是:“杀尽贪官污吏,让老百姓活下去”。樊崇朴实憨厚,作战勇敢,所以,当时在青州(今山东东部、西汉时期辖六十三县)、徐州(今江苏北部、西汉时期辖六十三县)等地起义的农民领袖逄安、徐宣、谢禄、扬音等都率部归附了他。以后,在海曲起义的吕母病死,他的部下近万人也投奔了他。很快樊崇的起义军就发展成一个十几万人的大部队。他们在泰山郡(今山东西部)、北海郡(今山东东部)一带,凭借泰山的险要地形同王莽官军作战。为了在作战时与王莽官军有所区别,避免误伤,起义军将眉毛涂成红色,因而被称为“赤眉军”。

与绿林军所不同的是,参加赤眉军的官兵都是为饥饿所迫的农民。樊崇没有文化,起义军中没有文书、族旗、部曲、号令等。他们按照西汉时乡官小吏(汉朝时期规定五百户为一乡)为称呼,把各级首领分别称为三老(乡里最高长官)、从事、卒吏,彼此之间以举人(乡里考试得中的人)相称。樊崇不识字,不能制定什么法律和规章制度,但他口头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所以,赤眉军的军纪很好,当时老百姓作歌道:“宁逢赤眉,不逢太师(王莽的太师王匡);太师尚可,更始(王莽的大将军也叫更始将军)杀我”。

公元21年,王莽派大将军景尚镇压赤眉军,第二年年初就被赤眉军打败,景尚被杀。王莽又派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与绿林军王匡同名)率十几万大军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与赤眉军决战,结果王莽军又大败,死伤过半,王匡逃跑,廉丹等二十多名将尉被杀。无盐大捷后,赤眉军在黄河南北纵横弛骋,队伍扩大到数十万人。

公元23年,绿林北路军攻克洛阳,更始帝由宛城迁都洛阳后,赤眉军首领亲自去洛阳表示愿意与更始政权合作。但更始帝采取冷漠应付的态度,只封樊崇等二十几人为列侯,无权无禄。樊崇等人愤然离开回到赤眉军营地,自此绿林、赤眉两军分裂。

第二年冬,赤眉军拥兵三十万,分两路向西进攻长安,要取代更始政权。当赤眉军走到华阴县时,他们考虑到:现在已接近都城长安,而自己还没有一个称号,就是打败更始皇帝,天下的百姓也不会承认,因此也应该拥立一个姓刘的皇族,以伸张正义为名,名正言顺的讨伐刘玄。

于是,樊崇等人就在军中找到了一个十五岁的牛官刘盆子,拥立他为“上将军”(樊崇等人认为古代皇帝带兵打仗,称上将军,那么上将军就是皇帝)。刚找到刘盆子时,他还是牧童装束,披散着头发,光着双脚,衣不遮体,紧张的面赤流汗,见到他平时敬畏的大将军向他叩头时,吓得他几乎要哭出来。随后,在樊崇的安排下,建立了“建世政权”,刘盆子为建世帝,并宣布,徐宣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

公元25年农历9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建世帝入住长乐宫。以后几天,赤眉军在长安城中大肆抢劫,长安百姓不知哪个军队是百姓的军队,也不知应该归顺何人,所以赤眉军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而这时,关中的地主豪强隐藏粮食,聚众反抗,与赤眉军为敌,致使长安城中粮食奇缺,对于这些,赤眉军束手无策。

公元26年春,长安粮绝,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移寻找出路,但又遭到在天水自立为王的“西州上将军”隗嚣和风雪的阻击,只好返回长安。但这时的长安已被刘秀的大将军邓禹占领,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于农历9月重新占领长安。而这一年,关中大旱,豪族们又坚壁清野,赤眉军无法解决粮食问题,于是在农历12月不得不引兵向东撤退。

公元25年,当赤眉军攻入长安时,更始帝刘玄派往河北镇慰州郡的破虏大将军、大司马刘秀已在河北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当时,各地仍有许多割据政权,而赤眉军是最为强大的。为了平定天下,统一大汉,刘秀在称帝后,第一个要消灭的就是赤眉军。

当赤眉军向东撤出关中时,被刘秀的大军堵截在崤山谷底(今河南渑池、洛宁两县之间的崤山),赤眉军死伤过半,余部东退到今河南宜阳,但立即又陷入刘秀的重重包围之中。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赤眉军走投无路。于是派刘恭觐见刘秀,请求投降,刘恭对刘秀说:“刘盆子率百万部众,归降陛下,陛下怎么对待我们”?刘秀回答说:“饶你们不死呀”。

第二天,刘盆子和丞相徐宣以下的官员,袒胸露背到刘秀军营投降,献出了西汉王朝的传国玉玺和绶带,建世政权灭亡。

当时的赤眉军尚有十几万人,兵甲器械堆放在宜阳城西,高与山齐。刘秀下令宜阳县令供应他们饮食,第三天又把他们集合起来,排列在洛水岸边,让其首领观看,并对樊崇等人说:“是不是对投降后悔呀?现在放你们回军营,指挥你们的军队,和我决个胜负,我不想强迫你们服气”。徐宣等人向刘秀叩头说:“今日能够归降,如同脱离虎口,投入母亲的怀抱,的确高兴欣喜,哪有什么怨恨呢”。刘秀不无快意,但又不无蔑视地徐宣说:“你算是钝刀中的快刀,庸人中的能人了”。

刘秀把樊崇等赤眉军将领及妻子安排在洛阳居住,分给了他们田宅。不久,刘秀给樊崇加了个谋反的罪名,把他杀了。刘秀怜悯建世帝刘盆子的遭遇,让他在叔父的赵王府中(刘秀称帝后,封他的叔父刘良为赵王)当了个郎官(管理车马、门户并内充侍卫的小官),以后不知所终。

建世国自公元25年刘盆子称帝,至公元27年投降,共历一帝,二年。

 

建世国世系简表:

刘盆子:刘邦后裔,公元26~27年,建世帝,被刘秀俘虏后不知所终,葬地待考

汉复国:

汉复国是西汉末年天水成纪人(今甘肃静宁)隗嚣建立的。

隗嚣,字季孟。新莽时,任国师刘歆的属吏,后罢归乡里。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建立更始政权后,其叔父隗崔等人起兵,共推其为上将军,移檄郡国,杀死了新莽雍州牧,降安定。

新莽政权败亡后,隗嚣又攻夺了陇西、武都、酒泉、敦煌、张掖、金城、武威等郡,控制了陇东及河西的广大地区。

公元24年,隗嚣归附更始帝,被召至长安,授右将军、御史大夫等职。后与诸将谋劫更始东归,事泄,亡归天水。

公元25年,隗嚣在上邽(今甘肃天水秦城区)自称“西州上将军”,实际称王,建立了割据政权,年号汉复。为了巩固统治中心,隗嚣在上邽北约二公里的富贵山上建筑城池和隗嚣宫。

隗嚣颇能用兵,并屡败汉军。

公元26年,隗嚣归附于刘秀,但内心仍图谋割据。

公元30年,汉光武帝刘秀派耿弇等由陇道伐公孙述,隗嚣勒兵截击,并称臣于公孙述,公孙述封其为“朔宁王”。后因大将王遵等率众时余万投降东汉王朝,隗嚣于公元33年春忧愤而死。诸将立其少子隗纯为王,据有冀县(今甘肃甘谷)。

公元34年,汉光武帝派来歙、马援、冯异等率大军进击隗纯,来歙连战连胜,隗纯投降,后在逃亡时被捕杀。隗氏宗族被迁徙至洛阳以东。

汉复国自隗嚣于公元23年称王,至隗纯在公元34年降汉,共历二帝,十一年。

 

隗嚣陵:

隗嚣陵目前尚未发现。1949年,有关部门在隗嚣城内出土一枚龟钮金印“朔宁王太后玺”,为隗嚣母亲遗物。估计隗嚣陵墓在此城中。

 

汉复国世系简表:

隗 嚣:更始帝上将军,公元23~33年在位,西州上将军、朔宁王,葬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富贵山

隗 纯:隗嚣之幼子,公元33~34年在位,汉复王,投降东汉后被杀,葬地待考

 

更始王朝:

刘玄,字圣公,舂陵人(今湖北枣阳),西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玄的父亲刘子张,娶平林(今湖北随州)何氏的女儿为妻。公元23年,由农民起义军的绿林军拥立为帝,史称“更始皇帝”。

刘玄被拥立为皇帝,充满偶然性。王莽执政的新朝天风年间(公元17年),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连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农民们相继到野泽中挖草根、野菜为食。后来,人数越来越多,时常为一根草、一棵菜争斗,新市人(今湖北京山新市镇)王匡、王风由于能给饥民们调解讲和,所以,饥民们有事都愿意找他们二人。

面对这种情况,王匡、王风对饥民们说:“今天我们挖草根、野菜填肚子,明天草根野菜挖完了,我们还得饿死,这都是王莽的官府把我们逼到这个地步,我们何不齐心协力攻打官府,向官府要粮”!饥民们认为王匡、王风二人说的对,于是就推举他们二人为首领,发动了起义。他们以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他们袭击官府和豪强地主,打开他们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穷人。绿林军在劳苦百姓中威望越来越高,投奔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仅几个月,就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七八千人。但那时绿林军还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只是盼望年成好转返回家园。

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二万官兵围剿绿林军,绿林军奋勇抵抗,消灭了几千官兵。绿林军大胜并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随后,王匡、王风又乘胜先后攻占了竟陵(今湖北天门)、安陆(今湖北安陆)两座城,这时的绿林军队伍已发展到五万多人。

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瘟疫流行,缺医少药的绿林军病死过半。为躲避瘟疫,绿林军决定分散转移。一部分由王匡、王风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一部分由王常、成丹人(今河南禹县)率领,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在新市兵攻打随县(今湖北随州)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于是,绿林军又增添了一支队伍,称“平林兵”。

几年前,刘玄的一个弟弟被仇人所杀,刘玄纠集了一帮朋友,要为弟弟报仇。一天,他宴请这些人并邀请了当地的治安官赴宴。宴中,一个客人说醉话得罪了治安官。生性懦弱,胆小怕事的刘玄恐怕连累自己,就跑到平林县城躲避去了。当地官吏见刘玄逃跑了,就把他的父亲刘子张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刘玄听说老父被抓,便放出风声,说他已病死,还做了一口棺材,让人运回老家安葬。官吏听说刘玄死了,就把刘子张放了出来。诈死的刘玄东躲西藏,四处漂泊。后来听说平林人陈牧扯旗造反,便前去投奔,陈牧收留了他,还委了他一个官职——安集椽,这是一个安集军队的官。后来,因作战指挥有方,刘玄升为“更始将军”。

公元22年,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居住在南阳(今河南南阳)的富豪,汉朝宗室子弟刘演、刘秀兄弟看到王莽新朝败局以定,也组织了族人、宾客七八千人在南阳起义,宣布加入绿林军,称“舂陵兵”。为了发展壮大队伍,他们又收集了在绿林山中分散转移失散的新市、下江、平林兵。从此,舂陵兵成了绿林军的主力。绿林军中派系很多,队伍分散,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不利于同王莽的官军作战,为了协调行动,各路义军主张设置一个最高统帅。因为新朝皇帝王莽的位子是篡夺汉家的,而各路义军又都是以反新复汉为名起义的。所以,绿林军决定立一个姓刘的汉朝宗室做皇帝。

当时人选有二个,一个是平林军的刘玄,一个是舂陵军的刘演,他们都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刘演生性剽悍、粗犷豪爽、不拘小节,相当一部分人主张立刘演。但新市、平林二军的将帅害怕刘演军纪严明,主张立刘玄,于是他们依仗人多,蛮横的先行拥立刘玄为“更始皇帝”,造成既成事实,然后才征求刘演的意见,刘演和他的部将们不得不默认。

公元23年农历2月1日,刘玄在育水(今河南南阳)之滨的宛城登坛称帝,朝见群臣,建元“更始”。刘玄拜王匡为定国上公,王风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演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还设置了九卿及诸将。

绿林军各部节节胜利,尤其是刘演、刘秀兄弟领导的昆阳(今河南叶县)一战,彻底歼灭了王莽的主力,兄弟二人威名大震。更始君臣感到刘演兄弟如榻边之虎,应尽快除掉,以防后患。于是,刘玄在宛城大会诸侯,想借机杀掉刘演。会上,更始皇帝称赞刘演的宝剑,让刘演给他看看,刘演把剑呈上,但懦弱的刘玄不敢下手,这时,绣衣御史申屠建呈上一块玉珏,示意他尽快决断,但更始帝始终没敢下手。

会散了以后,刘演的舅舅范宏对他说:“当年鸿门宴上,范增举珏以示项羽,要他下决心杀高祖。今天申屠建献玉珏,用心不良啊”。刘演一笑置之。刘演手下有一个大将叫刘穆,勇冠三军,他在外地听到这件事大骂刘玄说:“本来当皇帝的是伯开(刘演的字)兄弟,刘玄有什么本事当皇帝”!他的话很快传到更始帝君臣那里,为了安抚刘穆,刘玄拜他为抗威将军,刘穆不受,刘玄就将刘穆抓了起来要杀他。刘演为他说情,更始帝也把刘演抓了起来同刘穆一起杀了。

当时,刘秀正在外地作战,听说哥哥被杀,悲痛万分。但他却装出犯了罪一样,马不停蹄的赶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刘秀回到宛城后,不与刘演的部属来往,不为刘演行丧礼,饮食言笑同往常一样,对人只说自己的过错,不提一句战功。刘秀用超常的忍耐力和负重心终于获得了刘玄的放心,过了些时候,更始帝任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

更始帝剪除了心腹之患以后,便下令兵分两路进攻王莽最后据守的洛阳和长安。他命定国上公王匡率军北上,进攻洛阳;西屏大将军申屠建和丞相司直率军西进,直叩武关。西路军进展神速,势如破竹,这时的武关已被关中起义军邓晔,于匡占领,他们打开关门迎入西路军,合兵攻入长安,杀死了王莽。

不久,北路军攻克洛阳,活捉了王莽的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更始帝遂由宛城移都洛阳。进城的时候,更始帝的部将们戴着头巾,穿着女人的衣服,外面又套上一件马甲,趾高气扬地开进了洛阳城。那些新朝的官员看见更始将士的这身打扮,都暗自窃笑,有的人认为这是“妖服”,将有灾变,吓得躲到城外去了。移都洛阳后,更始帝派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使大司马的身份到河北镇慰州郡。这时占据长安的西路大将军申屠建,李松从长安送来皇帝的车马和服装,请更始帝移都长安。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农历2月,更始帝由洛阳迁都长安,入居长乐宫。在长安,更始帝分封刘氏宗室刘祉等六人为王,接着,又分封王匡等十四名将领为王。只有朱鲔不肯接受胶东王的封号,更始帝便封他为左大司马,命他同李铁、李通、王常等人镇守关东;拜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秉内政。

更始帝纳赵萌之女为夫人,很是宠爱,于是便将政事委以赵萌,自己终日在后宫与嫔妃饮酒作乐,群臣有事向他奏报,他总是烂醉如泥,不能朝见,有时就叫侍中坐在惟帐内接见群臣,群臣听出不是皇帝声音,非常生气,都说:“成败还未可知,就这样放纵”。更始帝宠爱的韩夫人嗜酒好饮,常与更始帝对饮,见到有大臣来报政事,她就骂:“皇上刚刚坐下来与我饮酒,你们早不来,晚不来,偏在这个时候来报”。起身将方案击坏。内宫这样,外廷同样混乱,更始帝将政事委以赵萌后,赵萌威福自断,专权跋扈,有个郎官不满,弹劾赵萌,更始帝拔剑杀了这个郎官。自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奏劾赵萌了。有个郎官得罪了赵萌,赵萌喝令推出去斩了,更始帝为这个郎官说情,赵萌都不予理睬,堂堂的天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要救的人被拉出去杀了,竟束手无策。

不仅赵萌这样,其他的大臣也是如此,李铁、朱鲔擅命关东;王匡、张印专断三辅,而更始帝任用的官吏大多也是出身较低的农民起义者。所以,当时的官僚地主编了一首歌谣来形容这些新贵:“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军师李淑上书说:“公卿大臣都是戎武出身,让他们作个亭长,抓个盗贼或许能行,怎么能让他们治理国家呢”。他建议罢黜小人,起用博览人才,这话戳到了更始帝的疼处,下令将李淑关进了监狱。更始帝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尤其刘玄出生在大地主家庭,常和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意见不和。

公元25年,更始帝开始大肆屠杀原起义军将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相继被害。张印、王匡侥幸逃脱,农历8月,王匡领部分起义军投奔了赤眉军。农历9月,赤眉军与王匡军合攻长安,更始帝单骑逃跑。赤眉军宣布:“刘圣公投降,封他长沙王。过了二十天,不再受降”。更始帝连忙派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刘盆子的哥哥刘恭去赤眉军,表示愿意投降。农历10月,赤眉军派大司马谢禄去受降。更始帝到长乐宫向建世帝刘盆子交上玺绶。随后,刘盆子下令将更始帝推出去斩首,刘恭、谢禄为刘玄说情,建世帝不允。刘恭向刘玄喊道:“臣力救不得,请先死”!欲拔剑自刎。樊崇夺下他的剑,建世帝这才赦免了刘玄并封他为长沙王,居住在谢禄的军营里。

后张印对谢禄说:“现在,很多人想救出长沙王,另立旗帜,一旦把他救出去,对我们十分不利”。农历12月,谢禄让人陪刘玄去郊外牧马,暗中令卫士勒死了他。刘恭闻讯,乘夜收敛了刘玄的尸体。后来,刘秀称帝后,封刘玄为淮阳王,诏令大司徒郑禹把刘玄葬在汉文帝霸陵的陵园内。

更始政权自公元23年刘玄称帝,至公元25年被杀,共历一帝,三年。

刘玄有三个儿子:刘求、刘歆、刘鲤。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求兄弟陪同母亲去了洛阳,刘秀封刘求为襄邑王,刘歆为谷孰侯,刘鲤为寿光侯。

 

刘玄陵:

据史籍《水经注·卷八》记载:刘玄墓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霸桥区毛西乡陆旗营一带。

 

更始王朝世系简表:

刘玄:刘邦后裔,公元前 ?~公元25年,公元23~25年在位,更始帝,葬于陕西省西安市霸陵陵园内

仇池国:

仇池国是东汉末年的十六国时期,由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氐族部落首领杨茂搜建立的。

氐族出自远古羌族,汉代居住在今陇南、陕南和川北一带,支系很多,其中以武都白马氐为最强,活动中心在武都郡仇池山(今甘肃西河洛峪)。

仇池山,一名瞿堆,又名百顷山。仇池山,原名仇维山,因山上有仇池,故名“仇池”,此山四面陡绝,形如覆壶,相对高差七百九十一米,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水泉丰富,著土成盐,有平地百顷,故名“百顷山”。

仇池国的建国当起源于东汉末年,史籍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武都郡,治骆谷城(洛峪城,今西和仇池山东麓饮马河之东)。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即有武都氐起事的记载。汉朝曾将之徙置酒泉。按史籍《水经注》记载:“汉献帝建安中(公元196~220年),有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为氐大帅。其子杨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到杨驹之子杨千万时,被曹魏政权拜为百顷氐王。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马超叛曹魏,自称征西将军,占据冀城(今甘肃甘谷),曾驱逐百顷氐王杨千万,杨千万依附于曹魏政权。由此可知,当时杨氏已建政权,国以“百顷”为号。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曾在西和县境收集到三颗金印,分别文日:“魏归义氐侯”、“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魏印当与杨千万附魏记载相合,也证明仇池国在东汉末期即已建国。到杨千万之孙杨飞龙时,仇池国渐渐强盛,迁居略阳(今甘肃秦安)。杨飞龙没有儿子,收养外甥令胡茂搜为子,是为杨茂搜。

西晋八王之乱(公元296年),北地(陕西耀县)、冯翊(陕西大荔)一带匈奴、马兰羌和卢水胡、扶风氐等部落起兵反晋。秦、雍一带氐族纷纷响应,关中氐族人齐万年被推为帝,他率氐、羌各族数十万人转战于泾、渭间。

杨茂搜为避齐万年,自略阳率部众四千余户还保仇池,置骆谷(洛峪)城,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关中许多流民也纷纷投奔,于是,杨茂搜建前仇池国,占有阴平、武都两郡,以后又攻占梁州(今陕西汉中)和西城(今陕西安康)。以后子孙一直称霸仇池之地,但多以仇池公自居,称藩于晋朝。

公元317年,杨茂搜死,其子杨难敌号称左贤王,居下辨(今甘肃成县抛沙镇),其孙杨坚头号右贤王,居河池(今甘肃徽县银杏树乡)。因左贤王居首,被中原王朝封为仇池公、武都王等。到第七代仇池公杨进时,被前秦国苻坚封为仇池公。

公元370年,杨进死,他的儿子杨篡继位后反叛前秦国。公元371年农历4月,前秦国攻破仇池国,苻坚“徙其氐民于关中,空百顷之地”,前仇池国亡。

公元385年,第九代仇池公杨定反叛后秦国,奔上邦,收复仇池故地,建后仇池国。

公元386年,杨定称龙襄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定都于历城(今甘肃西和北川及西峪坪),称藩于东晋王朝。

公元390年,杨定北占上邽、武兴、陇城、冀城,称陇西王。到公元394年,杨定被乞伏·乾归所杀,他的堂弟杨盛继位。

公元398年,北魏政权封杨盛为仇池王。公元404年,杨盛曾战胜西秦国。公元405年。杨盛降后秦国,被封为武都侯,退保仇池骆谷城。公元422年,南朝刘宋代晋后,封杨盛为武都王。

公元425年,杨盛卒,其子杨玄立;次年杨玄卒,其子杨保宗立,但在公元429年被杨玄的弟弟杨难当所废,杨保宗逃亡,杨难当自立为武都王,称臣于南朝刘宋政权。

公元433年,杨难当在北魏政权的支持下与南朝刘宋争夺汉中,次年失败后退建安城(建威,今西和城北侧)。公元436年,杨难当在骆谷城称大秦王,置百官,建元建义,树天子仪,仇池始有年号。

公元442年,南朝刘宋大军攻占仇池国,杨难当逃奔上邽(今甘肃天水),公元443年被诱执送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仇池国灭亡。

公元443年,在外逃亡的杨玄之子杨文德自立,称仇池公,以白崖(今陕西勉县)为都城,南朝刘宋政权封其为武都王,史称武都国。

公元446年,杨文德向西进军。公元447年,杨文德占据了葭芦(今甘肃武都外纳乡),并将都城迁此。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南朝刘宋政权发兵北伐,以杨文德为辅国将军,杨文德趁机将仇池国土扩大到阴平、平武一带。

公元448年农历1月,杨文德被北魏政权所败,逃往汉中。公元454年农历11月,荆州刺史刘义宣反叛南朝刘宋,胁迫杨文德,杨文德不从,被杀,其侄杨元和被南朝刘宋政权立为武都王,建都于白水(今四川青川白水街)。

公元466年,杨元和投归北魏政权,杨文德的从弟杨僧嗣称武都王。

公元473年,杨僧嗣死,杨文度即位,称武兴王,将都城迁回葭芦,南朝刘宋政权封之为武都王,并北进占据仇池地区。公元477年,北魏政权发兵夺回仇池,杨文度被执杀,武都国灭亡。

杨文度被杀后的公元478年,其弟杨文弘退居武兴(今陕西略阳),建立了武兴国。武兴国很小,仅占原仇池国东南一隅。自杨文弘起,历杨后起、杨集始三世承袭武都王号。

公元487年,杨集始归北魏政权,被封为武兴王,始有武兴国号。

公元495年,宗族杨馥之等助南齐政权进攻杨集始,迫杨集始走保下辨,依附于北魏政权苟延残喘。杨馥之则进占武兴地区。扬集始死后,公元505年,其子杨绍光复据武兴称帝,结好萧梁反叛北魏政权,是仇池王中唯一称帝的人。

公元506年,北魏王朝发大军攻破武兴,擒杨绍先送洛阳,武兴国一度灭亡。

公元529年,杨绍先自洛阳逃归武兴,自立为武兴王,收复了仇池故地,领域有所扩大。

公元535年,杨绍先死,杨辟邪自立为武兴王,附于西魏政权。

公元553年,杨辟邪反叛西魏政权,西魏发兵反击,杀了杨辟邪,武兴国灭亡。

公元478年,在武兴国建国的同时,北魏王朝为对抗南朝政权,封杨难当的族弟杨广香为阴平公,建阴平国,以阴平(今甘肃文县)为都城。公元479年,南齐政权以杨广香为沙州刺史。阴平国介于南、北两朝之间,作为缓冲国而存在,拥有一定独立性。

公元481年,杨广香死,其子杨炅嗣位。

公元483年,南齐政权以杨炅为沙州刺史、阴平王,领域介于今四川、甘肃之间。约在此时,阴平国都移治沙州之平兴(白水)。

公元518年,北魏政权亦封杨炅为阴平王。

公元550年,阴平王杨法琛攻占广元,领域向南扩大,但此后国势转衰。

公元580年,北周大将杨坚发兵攻阴平国,占领沙州,杨法琛投降北周政权,阴平国灭亡。

仇池国自杨茂搜于公元296年建立前仇池国起,至杨法琛公元580年降北周,共历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武都国(公元443~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和阴平国(公元478~580年)五个政权,计二十六帝,二百八十四年。

 

仇池皇陵:

仇池国在历史上具有强烈的军事割据性质,其兴亡、进退、建都、迁都频繁,共涉及有九个都城,故历代仇池国君主葬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仇池国世系简表:

杨 腾:生卒年待考,陇右氐族部落大帅,病逝,葬处待考

杨千万:杨腾之子,生卒年待考,百顷氐王,病逝,葬处待考

前仇池国时期:

杨飞龙:杨千万之孙,生卒年待考,仇池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茂搜(胡茂搜):杨飞龙外甥,公元296~317年,右贤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难敌:杨茂搜长子,公元317~334年,仇池公、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 毅:杨难敌之子,公元334~337年,仇池公,被杀,葬处待考

杨 初:杨毅堂兄,公元337~355年,仇池公,被杀,葬处待考

杨 国:杨初之子,公元355~356年,仇池公,被叔父杨国所杀,葬处待考

杨 俊:杨国之叔,公元356~360年,仇池公,病逝,葬处待考

杨 世:杨俊之子,公元360~370年,仇池公,病逝,葬处待考

杨 篡:杨世之子,公元370~371年,仇池公、武都王,降前秦政权,押送长安,不知所终,葬处待考

杨 进:

杨 定:杨难敌曾孙,公元385~394年,仇池公,被乞伏·乾归所杀,葬处待考

后仇池国时期:

杨 盛:杨定堂弟,公元394~425年,仇池王、惠文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 玄:杨盛之子,公元425~429年,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保宗:杨玄之子,公元429~429年,仇池公、武都王,被叔父杨难当所废,投北魏,葬处待考

杨难当:杨玄之弟,公元429~442年,仇池公、武都王,败于刘宋政权,逃上邽,不知所终,葬处待考

杨保炽:杨玄之子,公元442~443年,仇池公、武都王,被北魏政权所杀,葬处待考

武都国时期:

杨文德:杨保宗之弟,公元443~450年,武都王,被刘宋政权杀于荆州,葬处待考

杨元和:杨保宗之子,公元455~466年,武都王,投降北魏政权,不知所终,葬处待考

杨僧嗣:杨保宗之侄,公元466~473年,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文度:杨僧嗣堂弟,公元473~477年,武都王,被北魏政权所杀,葬处待考

杨文弘:杨文度之弟,公元477~482年,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后起:杨文弘之侄,公元482~486年,武都王,病逝,葬处待考

武兴国时期:

杨集始:杨文弘之子,公元486~503年,武兴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绍先:杨集始之子,公元534~537年,公元503~506年在位,武兴王,被北魏政权俘虏,押送洛阳,公元534年复国,病逝,葬处待考

杨辟邪:杨绍先之子,公元537~553年,武兴王,被西魏政权所杀,葬处待考

阴平国时期:

杨广香:杨难当族弟,公元477~481年,阴平公,病逝,葬处待考

杨 炅:杨广香之子,公元481~550年,阴平王,病逝,葬处待考

杨法琛:杨炅之子,公元?~580年待考,阴平王,阴平国被北周政权所灭,不知所终,葬处待考

车师国:

西域古国车师,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情调的地方。它位于天门山脚下,据守车师古道。

那曾经是一个关系到西域交通顺畅与否的国度,是一个因位置重要而屡遭战乱的国度,也是一个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关注目光的国度。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是唐朝一首有关交河故城的诗。诗人面对唐朝时期交河城,回望西汉时的战火狼烟,看到黄昏到来时交河旁饮马的士兵还带着做饭和报警两用的行军锅(刁斗),仿佛又见细君公主冒着风沙走在与乌孙和亲的路上,琵琶声中尽是悲怆哀怨……从中,不难看到汉唐两代交河城的困顿局面。战争使交河城生出了些许凄凉的成分。

交河故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的两河床之中。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汉书•西域传》中说:“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故称交河。”这说明交河故城就是战国时期一个被称为车师的民族的“国都”。交河是车师前国国王的治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车帅前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这里。

交河故城是车师人开建的,建筑年代距今约两千~两千三百年。故城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这座古城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由于干旱少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后依然保存着。

整个交河故城形同一只朝向东南行驶的大船,又像一片随风飘落的柳叶。城中有一面积五千平方米的大寺院,在它的东面和南面是居民区和官署区,西面和北面为小寺院和墓葬区。城中多数建筑是在原生土中掏土成墙、成室,街巷也都是这样挖出来的。城内有大大小小的寺院五十多个,可见当时佛教极为盛行。已查出的古井有三百多口,井深一般为四十米。作为防御性的小城,所有建筑沿街都不开设门窗,只有绕进小巷,才能进入房屋。

交河故城是一个奇妙的、向下发展的城市。整座城市都是从高耸的生土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最深的有现在的三层楼高。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中国国内仅此一家,国际上也罕见其例。交河故城气势恢宏,凌峻险绝。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正因为此,自十九世纪以来,它的神秘传奇,吸引大批国内外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纷至沓来此地探险寻宝和考古揭秘。

公元十三世纪后期,交河城屡受战乱祸害,破坏严重,到明朝永乐年间时,交河故城已完全废弃。交河故城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最高气温达49℃;也是中国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年降水量不足四十毫米,蒸发量却高达三千毫米。这里绝不是人类宜居之处,可正是这干燥、恶劣的环境,却让一座一千三百年前的古城保存了下来。

与所有古城不同的是,交河故城有三奇。一奇是它仅有两个城门:南门和东门。南门为主门,已有建筑已荡然不存,只剩一个巨大的豁口;东门,被河道长期下切阻断在悬崖上而名存实亡。二奇是交河故城三面临崖,天险自成,没有古城常有的城墙。三奇是城内屋宇殿阁,均是平地下挖而成,几乎不用木料。

南门是一条南北走向、长三百多米的主干中轴大道。大道随自然地势从南至北仰升,把全城分割为三个区域:民居、寺院和贵族区。大道西侧的建筑墙矮室小,为密集的民居(间有小型寺庙);东面建筑高大,是贵族区和军队驻地;主干大道端头处是一庞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著名的交河大寺院。

保存完好的交河大寺院,其主体建筑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寺院佛殿中央方形塔柱上有二十八个佛龛,龛内佛塑虽多被盗,但仍残存一些佛像泥塑。大寺两厢是众多僧房,左前方是一座十米高的佛寺鼓楼。登上鼓楼高台,全城面貌尽收眼底。古城东南角,还有一处巨大的下沉式建筑,结构复杂,建筑工艺精细,通道门栅甚多,且与城内东西南北干道巧妙相通。

交河故城的建筑特点不仅是下挖院落掏洞为室,城内所有的街巷通道也没有窗户,民居庭院均由土墙包围,若干户形成一个坊曲,穿街走巷,再拐入坊曲,才能找到民居住户的院门。

这种建筑布局说明交河故城在唐朝时期曾经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而唐朝时期以前旧城痕迹则早已面目全非了。从城市布局来看,它一方面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建筑规制的影响,又独具地方特征。以街巷为骨架的交通网络、城门及其他建筑,在营建时,无不把军事防御作为其建筑时的指导思想,整座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激烈的民族和社会矛盾。

在冷兵器时代,河水可以说是军事防守的天然屏障,扎在河心洲上的车师国,把自己牢牢地定位在防守的位置上。可惜,即使占据了有利地形,交河仍阻隔不住一次次的战火纷飞。

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吐鲁番盆地的门户。通达焉耆的“银山道”、西去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吉米萨尔地区的“金岭道”在此交汇,这是块人人要争夺的宝地。中原王朝与匈奴在城下多次交锋,公元前108年汉朝攻破车师,到公元前60年间,西汉就与匈奴“五争车师”,战争以西汉的胜利而结束。

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从来都是危险而悲哀的。身处汉朝与匈奴之间,是车师人最大的不幸,它不得不扮演着“反复小人”的可耻形象。仅在西汉,它就曾数度归汉又背汉。公元74年,窦固率兵进击车师,大破匈奴,车师国重新依附了东汉王朝。不料,第二年匈奴又以两万骑兵大举进攻车师,无奈的车师人再次背汉,反而与匈奴组成联军攻击汉军,致使汉军几乎全军覆没。第三年,东汉再派七千余人进击车师,在交河城的战斗中大败匈奴,车师又再次依附了汉朝。

三年之内的这三场大战,历史津津有味地记载着汉朝与匈奴的强弱对比、战争得失,鄙薄着车师人的朝秦暮楚,却一笔也没有提到真正火线上的车师人的呻吟。反倒是七百年后的唐朝诗人看到了交河人脸上纵横的泪水。

在通往西域的要道上,车师处在北道的开端。每当汉使经过时,它就要承担服务的义务,派人挑着清水和食物迎来送往。汉使前后相连,接踵而至,一年之内有十多支汉朝使团经过,因此车师国不胜其烦。国内粮食也是勉强维持,又要解决这么多的汉朝使团的粮食,车师国感到实在难以坚持下去了。

细君和解忧两位公主先后嫁到乌孙去之后,汉朝的使者更加频繁,麻烦也随之增多,压得车师国喘不上气来。

当时,匈奴人距西域较近,所以在西域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有时匈奴的使者拿着单于的一封信,就可以到西域各国中吃住不愁。

匈奴人也看出西域各国对汉使的不满,就派出使者前去挑唆,说要替他们撑腰。车师人也实在是忍无可忍,觉得反正汉朝离西域这么远,就是把这些无赖的使者教训一顿,也不见得会吃亏。因此,车师人开始对汉使不客气起来,不供应汉使饮食,而且多次派兵阻拦汉使前进的道路,杀害敢于反抗的汉使,抢劫汉朝使者的财物。

匈奴人也趁火打劫。车师得到了匈奴的贿赂,当了匈奴人的眼线,汉朝使者的行踪在匈奴人的掌握之中,常被匈奴人的骑兵劫杀。

由于车师的抵制和匈奴人的侵扰,汉朝使者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汉武帝心中甚是恼怒。

后来,受到攻击和抢劫之苦的汉使王恢狼狈地返回长安求见汉武帝,王恢向汉武帝反映了情况,并说:“西域各国虽然设有军事防卫用的城镇,但各国家兵力弱小,很容易被击破。”其他的汉使们也争相议论西域各国对汉使的危害。

汉武帝权衡利害,认为通西域的道路对于汉朝来说很重要,如果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断绝,那么,与乌孙的和亲关系就会失去作用。因此,汉武帝下定决心,维护通往西域的道路,以武力解决西域道路上的障碍。

汉武帝第一个拟定好的打击对象就是在西域道路上兴风作浪的匈奴人。匈奴人仗着他们行动迅速,而且比汉朝更靠近西域的优势,有恃无恐地在西域胡作非为,鼓励那些小国共同对付汉朝的使团,杀掠商人队伍。

为了保证通往西域道路的畅通无阻和远扬军威,汉元封三年(公元108年),汉武帝派赵破奴和王恢率兵出征。

赵破奴率领骑兵和各郡征调的军队一共几万人进击。匈奴人听说之后,心中无不惊恐——他们还没能从前几次大失败中恢复过来,因此早早就把兵撤走了。

赵破奴领着手下沿着商路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到了西域附近,匈奴人却早早就撤走了,心中很是不甘心。他知道,只要自己一撤兵,匈奴人又会卷土重来。因此,赵破奴就在西域附近活动了一年多时间,想借机会解决车师这个小国。

王恢原先是汉朝的使者,被车师国劫掠过,心中怨恨这个小国不识时务。这一次汉武帝令他随赵破奴出征,他自告奋勇地做了西征军的向导和先锋。由于匈奴人避免和汉军交战,赵破奴也担心这一次会劳而无功。王恢就给他献了一计,赵破奴听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赵破奴假装下令要班师回朝,汉军做出了要东归的迹象。正在为此事紧张得发抖的车师国国王这才放下心,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

汉军磨磨蹭蹭向东走了一段,天色暗下来,就地安营扎寨。赵破奴和装束整齐的七百名精壮轻骑兵却悄悄地又向西急驰,消失在黑夜之中,随之,汉军营地也偃旗息鼓,向西方进发。

在王恢的带领下,赵破奴和七百壮士驱马疾驰,走了一条捷径,清晨时分先赶到了也劫杀过汉朝使者的楼兰国王城,冲进城内,活捉了楼兰王。汉军主力也连夜赶来接应,两军合在一处控制了楼兰国的局势。汉军在楼兰国休整补充粮食和马匹,下一个目标就是北道上的车师国。

车师国王听说汉军中途返回攻破楼兰国,生擒了楼兰王,心中惊恐万状,马上派人去匈奴求救兵。但匈奴人也害怕与汉军直接冲突,没有答应车师国的请求。

赵破奴和王恢商议,认为对车师国再采取奇兵突袭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了,因为车师国一定有了准备。但车师国一贯与汉使作对,不给予它一个教训,不足以警诫其他的西域小国。他们决定这个仗一定要打。

汉军经过休整,军容整齐,粮草充足,而且上次楼兰国一战,只有七百人参与了战斗,并没有动用汉军的大部人马。这些大部人马一直在养精蓄锐,具有较强的攻击力,王恢和赵破奴决定采用大军合围攻击的办法对付车师国,以求速战速决,免得陷入被匈奴人和车师人内外夹击的境地,况且长途远征,粮草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只有速战速决,才能避免无谓的损失。

车师是个小国,汉朝几万大军将车师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次次发动攻击,车师城的守兵顽强抵抗,但他们看到汉军发动连续不断的攻击,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汉军的士兵终于攻破了车师国的城防,车师王一看大势不好,不甘与楼兰国王一样为汉军囚虏,马上召集心腹卫士杀开一条血路,向北落荒而逃。汉朝大军又攻破了车师国,取得了西征的第二次胜利。被击破的车师人迁至今吐鲁番盆地,投靠了匈奴,分布于博格多山南北。

车师北徙之后,占据了天山沟通南北的要道,对匈奴控制西域十分重要。汉昭帝时,楼兰又彻底臣服汉朝后,车师对匈奴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车师的位置决定了它是西汉联络乌孙、打击匈奴的必经之路,因此,汉匈在车师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

汉武帝分别在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和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两次在进攻匈奴的同时进攻车师,终于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占领了车师。但是,汉军并未派军驻守。汉军退走后,车师之地重新被匈奴占领。

汉宣帝时,汉军又大举进攻匈奴,驻扎在车师的匈奴军队闻风撤走。于是,在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车师被汉朝占领。

此举惹怒了匈奴,要车师王派太子军宿到匈奴作人质。军宿逃到了焉耆,在匈奴的控制下,车师王立乌贵为太子。后来,乌贵继位为王,采取亲匈奴的立场,汉朝再次失去对车师的控制。

汉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军再次发起对车师的进攻,车师王乌贵降汉,不久又逃往乌孙。于是,西汉派兵驻守车师王城交河城,在那里屯田。不久,驻军与屯田士卒被匈奴逼退,西汉将车师国民迁至离都护住地很近的尉犁,并立前太子军宿为王,而匈奴也立乌贵之弟兜莫为王,将车师的遗民东迁。

从此,车师国分裂为车师前、后国。车师后国后来又分裂为车师都尉国和车师后城长国。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和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西汉两次在进攻匈奴的同时进攻车师,终于在征和四年占领车师。

公元450年,匈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最后车师王弃城而走,从此,交河地区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

 

车师国君主世系简表:

待考。

西晋王朝:

西晋朝的开国君主是司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人(今河南温县)。

司马炎原是曹魏王朝相国,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据史书记载: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善书法。”西晋王朝的建立,是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历尽艰辛,长期斗争得来的。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早年跟随曹操,多雄才、有谋略,深受重任。曹丕建魏称帝后,司马懿成为曹魏王朝的重臣和谋略家,为曹魏王朝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曹丕临终时,将太子曹睿托付于他。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司马懿不负重托,他率军南抗东吴,西拒蜀汉,北灭辽东公孙渊,为曹魏王朝独挡一面,立下三大功劳。魏明帝临终时,又一次托孤于司马懿。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消灭了曹爽集团,司马懿也由曹魏王朝的功臣变为曹魏政权的篡夺者,一切政事均由他出。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续专权,司马师继父执掌曹魏政权期间,废掉了魏帝曹芳,改立曹髦并先后平定了曹氏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反抗斗争,巩固了司马氏已篡夺的权利。

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继兄执掌朝中大权。司马昭执政期间,灭掉了蜀国,同时还杀掉了不甘心当傀儡的魏帝曹髦,改立曹奂,并平定了反对他专权的各地叛乱。为取代曹魏王朝创造了条件。公元265年农历8月,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父为晋王,农历1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自己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年号“泰始”。

司马炎建立晋朝之时,蜀国已被父亲司马昭所灭,只剩下东吴政权还在苟延残喘。司马炎决定平定东吴,以统一全国。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准备。

在政治上,司马炎采取怀柔政策,勤于政事。他大力整顿吏制,依据社会风俗,废除酷刑,协定律令,宽刑有罪。为了安定民心,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允许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元帝曹奂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祭田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原蜀汉后主、安乐公刘禅的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西晋时掌皇帝副车)。他还“除旧嫌,解禁锢”重新审理冤案,给邓艾等人平反;释放过去反对司马氏的旧家大族,恢复了他们的官职。第二年,他又解除了对蜀汉王室的禁锢,以上这些,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曹魏家族心理上对司马氏的恐惧,安定了蜀汉的人心,司马炎的怀柔政策与东吴孙皓的暴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又赢得了吴人的好感。

在经济上,司马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不断下诏各地郡吏劝课农桑,强调“务农积谷”。他本人也“夙夜警戒,念在于农”。为此,他亲耕籍田作为表率,使朝廷“历精于稼强穑”。他还下诏免除百姓以往所欠的赋税,废除部曲制(私人武装),使农民有喘息机会,安心农业生产。他还兴修水利,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公元274年,他先后修成新渠、留寿、游陂三渠,可灌溉田地一千五百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证,为灭吴夯实了物质基础。

在军事上,司马炎大力加强江北边防军力的部署,日夜操练水军,公元269年农历2月,司马炎任命素有“文韬武略”之称的卫将军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领导襄阳,与吴国对峙。羊祜受命后,一方面立即占领要害之处和膏腴之地,在通往东吴石头城(今江苏南京)二百里处修筑工事,使吴军在军事和物资上处于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在他的辖区内屯田八百顷,为日后的军事行动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羊祜上任之处,几乎军无现粮,到最后一年,仓内已有十年的积蓄。在此基础上,羊祜采取以德夺人的策略,以取得吴人的好感和信任,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晋朝的亲切感和对吴国的疏远感。羊祜每次与吴人交战,总要等到日出,从来不做偷袭之举。有一次,晋军俘虏了吴人的两个孩子,羊祜不但不加以讯挞,还送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孩子的父母很受感动,不久就举家降晋。东吴有一位将军叫邓香,在晋军攻打夏口时被俘,羊祜为他亲解其缚,为了报答羊祜的不杀之恩,他率部投降。一次,羊祜带兵去巡视边境,因军粮不足,便沿途用吴境成熟的庄稼充饥,事后,立即让士兵送绢给农田的主人,以此作为代价。又如吴人打猎射中的禽兽逃入晋地,羊祜也派人捕之送还。羊祜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吴人开始改变对晋国的敌视态度,甚至有人敬称他“羊公”。以至于后来吴国的士兵公开说:“若遇晋军,便即倒戈”。与此同时,司马炎还命令征东将军卫灌都督青州诸军事、领导临淄(今山东淄博)、东莞王(山东黄县,今山东青岛,西晋时期置为东莞国);司马柚都督徐州诸军事、领导下邳(今江苏邳州)。

自公元269年农历7月起,司马炎派羊祜到晋吴交界的荆州进行灭吴的准备工作开始,到公元279年农历11月,经过十年的精心准备,司马炎集兵二十万,分兵六路同时进击东吴,一路镇东将军司马柚由涂中(今安徽滁州);一路由安东将军王浑由江西(今安徽和县);一路由建成将军王戎由武昌(今湖北武汉);一路由平南将军胡奋由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一路由镇南将军杜预由江陵(今湖北荆州江陵);一路由龙骧将军王浚、武将军唐彬率巴蜀大军顺江东下。以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供应军粮;太尉贾充为伐吴大将军坐镇襄阳统帅六军。

伐吴战争开始后,晋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公元280年农历3月,东吴皇帝孙皓在众叛亲离、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自此,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统一后的晋国疆域东南到海,西到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西南到云南、广西、以及越南北部、中部,北达燕山,东北到朝鲜半岛东北部。计有司、冀、党、豫、荆、徐、青、扬、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个州,一百七十三个郡国,二百四十余万户。以后,司马炎在父辈的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文韬武略,把统一的江山治理的井井有条,使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西晋二十多年近乎是国泰民安的繁荣局面。

据史书记载:“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人皆安其业而乐其事”。面对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欣欣向荣的大好河山和安居乐业的淳朴百姓,司马炎感到了一种满足与陶醉,平添出几分飘飘然的骄奢和淫逸。

司马炎本身就是大地主出身,生活腐化,不图进取是他的本性,在平定东吴以前,因天下尚未统一,晋朝刚建立尚未稳固,所以司马懿还能:“勤于政事,体恤于民,历以恭俭、敦以寡欲”。天下统一稳固后,他认为:“土地如此之大,万世即无虞;天下如此安定,千年而永治”。于是,当年那个以俭、约清廉著称,连车辕的青丝绳断了都要以青麻代替、御衣(官名、掌管皇帝衣服)所献雉头裘而当众焚之的司马炎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色欲薰心、尽情享乐的昏君形象。

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司马炎开始大规模修建祖先的陵庙,十二根巨大的铜柱全部镀以黄金,饰以明珠,所用石料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运到洛阳,耗费的民力令人惊叹。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他不仅全盘接受了曹魏王朝的全部皇室后宫美女(包括蜀汉的皇室皇妃),还下令禁止天下婚嫁,少女一定要等经皇宫选美不中者方可嫁人,王侯将相也不例外。如镇东大将军胡奋,廷尉诸葛冲等高官的女儿都被充入后宫,使后妃宫女达七八千人。灭吴后,他又将孙皓的五千妃嫔统统纳入怀抱,使后宫美女猛增到一万多人。因为人数太多,使司马炎无所适从,只能驾着羊车漫游,一些想接近皇上,一睹天颜的后妃,便在自己的门前插上竹叶,撒上盐巴,以使贪吃的羊走过自己门前能够停下。

司马炎的贪财爱钱是历代君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他公开卖官,所得之钱全部归入私囊。他还把四方进贡的官物奇货放在京城独自享受,司马炎的荒淫昏庸行为,一些忠臣义士忧心忡忡。

有一次,司马炎带群臣到洛阳南郊祭祀。礼毕,他问司隶校尉刘毅:“我能和汉代那位皇帝相比”?

刘毅回答说:“您可与恒、灵二帝相比”。

司马炎明白,东汉王朝正是在汉恒帝、汉灵帝手中毁掉的,不免为之一愣,愠怒之色随之而出,说:“我怎么会落到同恒、灵二帝相类比呢?”

刘毅说:“恒、灵二帝虽然也卖官鬻爵,但所得之钱都入了国库。陛下卖官鬻爵,所得之钱都入了私家。两相比较,陛下恐怕还不如恒、灵二帝呢”。

面对这样一个耿直的大臣,头脑反映敏捷的司马炎大笑说:“恒、灵二帝时听不到你这种大胆忠言,而我身边有你这样的忠臣,可见我比恒、灵二帝要英明的多”。

司马炎穷奢极欲,于是,上行下效,西晋朝野掀起一股奢侈之风。朝廷中的大臣把摆阔当作一种体面的事。太傅何曾每天用饭钱一万,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儿子何劭每天用饭钱两万。司马炎的女婿王济用人乳喂猪,每次宴会用穿绫罗的婢子百余人,持玻璃器进食。荆州刺史石崇请客,命美人劝客人饮酒,客人饮酒不尽,便以劝酒不善将美人杀掉。司马炎的舅舅王恺在司马炎的支持下与石崇比富,王恺用糖水洗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丝布做屏障四十里,石崇就用彩缎做障五十里;王恺用司马炎赐给的高二尺的珊瑚树向石崇夸耀,石崇却用如意将其打碎,然后取出自家高三四尺的珊瑚树六七株让王恺挑选。一次,散骑常侍在石崇家作客,要去解手,仆人把他带去一间挂着锦绣帐幔,布置豪华的房间,见一些侍女捧着香囊站在两旁,以为是走进了内室,吓得赶紧退了出来向石崇道歉,但石崇告诉他那就是厕所。司马炎的另一个女婿王敦也闹过一个笑话,一次,他去公主的住处解手,发现旁边有一盘香枣,便吃了,事后才知道那是为了除臭塞鼻用的,这位驸马公因此遭到宫女的嬉笑。西晋这种奢靡相尚的结果是官僚贵族为了满足荒谣奢胸的生活,竟相搜刮人民,给老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加剧了阶级矛盾。

等到司马炎晚年的时候,他才渐渐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公元288年,他颁布诏书想整顿吏治,举拔贤才,但为时已晚,公元289年农历11月,司马炎因纵欲过度而一病不起,到公元290年农历4月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七年。

 

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皇后扬艳为他生下三男三女,他们是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平阳公主、新丰公主、阳平公主。长子司马轨两岁夭折,次子司马衷成了实际上的长子,但司马衷是一个智力十分低下的孩子,长到七八岁还不能知书识字,爱子心切的司马炎特地请了博学多识、敢于弹劾贪官污吏,被大家公认的直臣李熹来当太子的老师,指望严师出高徒,能把司马衷培养成材。

谁知,司马衷是一个天生的白痴,呆傻愚钝,不堪造就。诸如“蛤蟆为谁叫”、“饥民吃肉粥”之类的笑话还有很多。司马衷的德行,作父亲的当然也有所闻,但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制度是立嫡以长不以贤,加之司马炎对皇后扬艳宠爱至极,虽然有些朝臣反对,司马炎还是在公元272年立九岁的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数年后,司马炎又与皇后扬艳议论为儿子娶太子妃的问题,司马炎有意娶德才兼备、当朝重臣卫灌的女儿为太子妃,并提出:卫家的妇女有贤淑的传统,长的苗条美丽,皮肤嫩白,而且擅多生子。但皇后扬艳受了开国重臣时任尚书令贾充及其妻郭槐的重赂,坚持要娶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为媳,同时又密使大臣如荀勖、冯沈等向司马炎进言,说贾充是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的世家大族,同皇家门当户对;贾充曾为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夺得帝位立下汗马功劳;而司马炎被立为太子以及当上晋帝,也与贾充的积极活动有密切关系。司马炎念及此恩,也就不好再争辩,同意娶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为太子妃并于公元272年为他们完了婚。

公元274年,司马炎的皇后扬艳病危,司马炎赶去看望,扬艳在弥留之际对司马炎说:“我叔父扬骏的女儿扬芷十分贤淑,美丽动人,你如能立她为皇后,我死也就瞑目了”。听了这话,司马炎十分伤感,流着泪一口答应了扬艳的请求。两年后,司马炎果然履行诺言,将楚楚动人、美丽纯情的扬芷立为皇后,这年扬芷十八岁。扬芷的父亲扬骏本是一个小吏,最初为高陆(今陕西高陵)县令,后为骁骑和镇军二将军府的司马(掌管将军府内的军事),根本没有升迁的机会。扬芷被立为皇后,女贵父荣,扬骏陡然官至车骑将军(掌握国家征伐),封临晋侯,一跃成为朝中要员。扬骏的两个弟弟扬珧、扬济也被提拔到将相之位。自此,扬氏三兄弟排斥忠臣,任用阿附新贵,营私弄权,无所不为,几乎把持了整个朝政,势倾天下,时称“三扬”。

公元290年农历3月,司马炎病重,扬骏趁机将朝臣据之门外,一人独侍。农历4月,司马炎病死。扬骏假传遗诏,自封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很快将扬家一门亲党都安插在朝中重要位置,控制了国家的军政要职。随后,推出三十二岁的司马衷继位,称为晋惠帝,尊贾南风为皇后,扬芷为皇太后。农历8月,封司马遹为太子。司马衷即位后,由于是白痴,不可能处理国家军政大事,而扬骏又是唯一的顾命大臣,他根本没把晋惠帝放在眼里,扬骏不但住进了晋武帝当年朝政的太极殿,配备上百名虎贲卫队(禁军之一)为其保镖,还煞有介事的批阅奏章。农历5月中旬,司马炎的遗体安葬完毕,扬骏便以晋惠帝的名义,给自己加了太傅、大都督的头衔,并且赋以假黄钺,录朝政,百官全部听命于他一人。

扬军一方面笼络人心,给朝臣每人进爵一级,一方面刚愎自用,施使严刑,朝中上下怨声载道。当时的司隶校尉傅成劝他说:“圣上谦恭,把政事委托给你,可是天下人都不以为然。恐怕你这个差事不容易干吧!像周公那样的大圣人,辅政幼年的侄子尚且有流言蜚语,何况当今圣上以三十二岁,远非周成王那样年幼。我看,晋武帝的丧事已处理完毕,你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进退问题,免得物极必反”。扬骏的好朋友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太守孙楚也劝他说:“从来没有外姓专权而有好结果的,当今宗室强盛,你不和他们共同掌政,反而内怀猜忌,外树私党,我看大祸就要临头了”。但扬骏对这些人的忠告置若罔闻,不听劝阻。时隔不久,除扬骏的族人外,其他人都渐渐与他疏远,以免将来遇到牵连。

皇帝是白痴,可以任由扬骏摆布。可皇后贾南风却不是甘居人下的善良之辈。贾后对扬骏把持朝政,独揽大权极为不满,时刻盘算着如何从扬氏家族中夺回自家的权力。此时,殿中郎孟观、李肇因扬骏一向对他们粗暴无礼,便在暗中散布流言,说扬骏要纂夺帝位,贾后知道后,立即派亲信宦官董猛去和他们联络,策划杀扬骏,废太后事宜,并派李肇去动员汝南王司马亮发兵,汝南王胆小怕事,不愿出头,李肇又去找楚王司马玮,司马玮当年二十一岁,年轻勇锐,欣然答应。

公元291年农历2月楚王司马玮与淮南王司马允入朝,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到农历3月8日,在贾后的指使下,由孟观向晋惠帝上表,告扬骏谋反,晋惠帝没有主见,立即宣布洛阳城内外戒严并撤消扬骏的所有官职。随后,司马玮率四百名殿中兵攻打扬府。皇太后扬芷闻之父亲有难,急忙写了一封信射出城外,称:救太傅者有赏。不巧被贾后派出的密探拾到交给了贾后,贾后当众把信公布于众,宣称皇太后扬芷共同谋反,并以晋惠帝的名义幽禁了扬芷。

这次政变,扬骏、扬珧、扬济三兄弟和亲信张劭、段广、李彬等都被处斩并夷灭三族,被杀的人多达数千。后来,贾后又指使他人上表,请求废掉皇太后并将扬芷的母亲正法。

公元291年农历4月,扬芷的母亲庞氏在洛阳金镛城被处死。公元292年农历2月,贾后将皇太后扬芷身边的侍从撤走,断决其饮食,八天后被饿死。至此,扬氏一族被斩尽杀绝。

贾后除掉扬骏一党后的公元291年农历3月19日,晋惠帝召汝南王司马亮任太宰,与太保卫灌共同掌权辅政,同时封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直接掌握宫廷卫队;贾后的族党贾摸(贾后的从弟)、郭彰(贾后的母舅)、贾谧(贾后的外甥)也共同参与国政。此项安排对于贾后来讲,两个辅政大臣对她构不成主要威胁。因为,汝南王软弱无能,而卫灌只是一个文官,都好对付。主要威胁来自于掌握兵权的楚王司马玮和东安王司马繇,司马繇非常看不惯贾后的凶残,想废掉她,不料尚未行动,就被他的哥哥司马澹告发,贾后立即罢了东安王的官,接着又以他有不满言论,将司马繇废迁到带方(今越南风山)。

辅政的司马亮和卫灌对年轻气盛、凶好杀的司马玮也很不放心,觉得他难以驾驭,想夺去他的兵权,司马玮知道后大发脾气,吓的想接替他的临海侯裴楷也不敢接受任命了。司马亮和卫灌又想打发司马玮和诸王都回到封国去,司马玮于是更加愤怒,一气之下,投靠了贾后。一个叫歧盛的朝臣,原来一向跟扬骏过往甚密,但后来又帮助司马玮诛杀扬骏,卫灌对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十分厌恶,打算逮捕他,歧盛听到风声,遂与司马玮合谋向贾后诬告司马亮和卫灌谋反,想废帝另立。贾后决定利用司马玮同司马亮、卫灌二人的矛盾,除掉司马亮和卫灌。

公元291年农历6月,贾后让晋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让他率兵诛杀司马亮和卫灌。司马玮遂令公孙宏、李肇率兵包围司马亮王府,命侍中清河王司马遐逮捕卫灌。司马亮、卫灌在这次事变中被杀。事后,贾后又怕司马玮的权势太大,对己不利而每天心神不定,这时,太子少傅张华献计说:“楚王一连杀死两位重臣,天下权利都集中到他手中,岂不危及帝、后。最好趁他权势尚未稳固,指控他擅自杀戮,将其除掉”。贾南风认为这是良策,于是又以皇帝的名义派殿中将军王官到司马玮的军中宣布:司马玮假传圣旨,杀害两位大臣,实属大逆不道,诸军将不可受骗盲从“。士兵们听了这话,一哄而散,司马玮束手就擒。最后被斩。公孙宏、歧盛也同时被夷灭三族,这次被杀者又达千人。贾南风这次一箭三雕,朝中权利完全落入她的手中。再以后的几年里,贾后在司空张华、尚书裴硕的辅佐下,维持了几年短暂平稳的政局。

贾后专权后,太子司马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也深知贾南风不会放过自己,但他认为,只要给人留下不问政事的印象,就可必免暗算,于是他每日跟左右的人吃喝玩乐,胡作非为,对做生意赚钱特有兴趣,甚至不出席朝会,大臣们对太子的所作所为意见纷纷。司马遹虽然没有出息,但天生一付倔强的性格,贾后的外甥贾谧依仗贾后的势力,恃宠骄横,常对太子无礼,太子也以牙还牙,每逢贾谧到东宫来,他都避而不见。贾谧觉得将来太子继位对自己不利,便到贾后那儿诬陷太子说:“太子多蓄私财,结交小人,准备对付贾氏,一旦皇上去世,太子上台,就会向我们对待扬骏那样诛杀我们,废掉太后,不如及早将他除掉,另立顺从听话的人”。

这话正中贾后的心病,于是,经过精心策划,在公元299年农历12月,贾后以皇上召见为名,在后宫将司马遹灌醉,然后让人拿出早已写好的两篇条幅,说是父亲让他重抄一遍,大意是:“皇上和皇后都应自裁,不然,太子就要亲自去结束他们的生命;要其生母谢玖同时行动,不要犹豫,以防后患”。司马遹昏醉之中,神志不清,无力判断,就重抄了一遍。第二天,贾后逼迫晋惠帝召集百官开会,命黄门拿出太子写的条幅让大家看,于是太子被贬为庶人。贾后派东武公司马澹率一千兵押送司马遹、太子妃及三个儿子囚禁在金镛城。派治书御史刘振专门负责看押。不久,在贾南风的指使下,刘振诛杀了司马遹的生母谢玖、妃子蒋俊。

公元300年农历1月,贾后命一黄门向朝廷自首,承认与太子同谋叛逆,指使晋惠帝下诏,将太子押往许昌囚禁。农历3月23日,贾后命太医程据配制毒药,以皇帝名义命黄门孙虑前往许昌毒杀司马遹。太子被废以后,担心自己被毒,常常自己做饭,孙虑见无法将毒药掺入菜中,就强迫司马遹服毒,司马遹不肯,孙虑只好用要杵将司马遹击毙。曾在东宫侍奉过太子的禁军头目马雅、许超得到过太子的宠爱,见太子被废,心中不平,便与殿中中郎将士猗等人密谋废掉贾后,让太子复位。他们分析形势认为,张华、裴頠只想保官,难以依靠;右将军赵王司马伦自从关中调回洛阳后一直掌握兵权,且司马伦性贪婪,可以争取,便去游说赵王的谋臣孙秀,孙秀说服了赵王,同时为赵王谋计说:“太子为人刚猛,若回东宫必定不愿受制于人。你向来是贾后的人,已经路人皆知,如今虽有复立之功,但太子也会认为你是为形势所迫,不得己而倒戈的。太子虽不同你算旧帐,但也不会感激你,你只要略有过失,仍不免被诛杀。不如推迟行动,待贾后害死太子,你再以贾后害死太子之罪废掉贾后,这样,你不但可以免祸,还能实现你的大志”。司马伦果然依计而行。农历3月22日,太子在许昌被杀,农历4月3日,赵王司马伦就联络齐王司马冏、梁王司马彤召集禁军,发动政变,将贾后及贾后家族诛灭殆尽,司马伦一下成为朝廷中最有实力的人物。

司马伦掌权后,事事都借口皇帝的旨意,他把东宫作为相府,安排了一万名卫兵,四个儿子都封为王、侯,孙秀等亲信也分别封爵掌兵,文武封侯的达数千人。司马伦的行经,引起了诸王的不满,期间淮南王司马允自恃在宿卫军中颇有威,便暗养死士,打算除掉司马伦和孙秀,不想他的行动被司马伦发觉,这年农历8月,司马允中计被杀。同司马伦一起杀害贾后的司马冏也被排挤到许昌。

公元301年农历1月,司马伦迫不及待的强迫晋惠帝下诏书禅位,并将晋惠帝送往金镛城。司马伦的篡位,惹恼了几位亲王。晋朝初期,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统治大封同姓王,这些宗室诸王大多拥有重兵,镇守要害之地,集军事、民政于一身,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是个白痴,稍微有点实力和野心的宗王都难免想入非非,而再他们身边的文武僚属也都想求富贵腾达,从中纵横捭阖,拨弄是非。当时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都各自拥有强兵,自然不会接受赵王的篡位事实。

经过一番准备,齐王首先发难,起兵讨伐司马伦,杀死了司马伦的亲信孙秀、士猗、许超等人,逼迫司马伦下退位诏书,由金镛城接回晋惠帝。梁王司马彤上表司马伦父子应当伏诛,惠帝随即下诏处死了司马伦和他的四个儿子。同时又下诏司马冏入朝辅政,这又引起了其他诸王的不满,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用颖、长沙王司马乂等讨伐司马冏。司马乂率兵入宫挟持晋惠帝与司马冏激战,杀死了司马冏,司马乂又成了朝中最有势力的人物。于是,成都王和河间王又联合起来包围了京师洛阳,与司马乂展开激战。与司马乂共事的东海王司马越畏惧成都王和河间王的强盛,纠集同党拿下司马乂交给了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司马乂被张方活活烧死。司马颖一心想当皇帝,上表晋惠帝要求正自己为皇太弟,经批准后返回邺城,遥控朝政。

公元304年农历1月,右将军陈胗用皇帝诏书号令文臣武将讨伐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御驾亲征邺城,但司马越战败,晋惠帝还落入司马颖手中,以后,安北将军王浚率鲜卑兵攻下邺城,司马颖才随晋惠帝回到洛阳,被司马颙废去皇太弟的身份。在晋惠帝征伐司马颖期间,洛阳城被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凶狠残暴,无恶不作,朝野一片声讨之声。张方看洛阳无法久留,就亲自带兵闯入殿中劫持晋惠帝前往长安。后司马颙被任命为太宰,因独断专横,又引起诸王的不满,他们公推东海王司马越为盟主讨伐司马颙。经过一年的争战,司马越攻下长安,晋惠帝返回洛阳,权力归司马越之手。此后,司马越立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

公元306年农历11月,晋惠帝吃面饼中毒而死。关于晋惠帝为谁所害,成为千古之迷。晋惠帝死后,皇太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但朝中还是太傅司马越专权,晋怀帝并没有多大实际权力。

晋惠帝的死亡,标志着“八王之乱”的结束,这场历时十六年的大混战,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城市破坏,土地荒芜,北方的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也加速激化了阶级和民族矛盾,西晋政权已经丧失了实际统治能力。已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见晋宗室内部互相残杀,腐败日甚,也不甘忍受晋朝贵族官僚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

公元308年农历10月,匈奴族刘渊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称帝,建立汉国(前赵国)公然同晋朝皇帝唱起了对台戏。

公元311年农历3月,东海王司马越兵死在项城(今河南沈丘),刘渊之子汉王刘聪听说司马越以死,立即率兵杀奔洛阳,没有遇到多大抵抗就占领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

公元313年农历2月1日,司马炽被刘聪毒杀,时年三十岁。刘聪进攻洛阳时,司马炎的孙子秦王司马邺也跟着逃难得人群逃出洛阳,司马邺是吴王司马宴之子,司马宴是晋武帝的第十二子。司马邺从小过继给晋武帝的三子司马柬为嗣。司马邺逃到密县时,遇到他的舅舅荀藩、荀组等人,遂又一起逃到许昌。正遇上豫州刺史阎鼎准备率部下几千人打回甘肃、陕西老家去,荀藩见阎鼎很有才能,便与他合作,合谋挺进关中,扶立司马邺为帝。恰在此时,屯兵关中的雍州刺史贾疋正要迎接司马邺进入长安,因当时晋怀帝司马炽还在刘聪处做俘虏,阎鼎、贾疋等人便立司马邺为皇太子。

公元313年农历2月,晋怀帝被杀。农历4月,十四岁的司马邺在长安宣布继位,是为晋愍帝。

公元316年农历8月,刘曜率军围攻长安,长安城中一片混乱,米价涨到二两黄金一斗,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况,司马邺见实在难以维持,于农历11月11日出城投降。

公元317年农历12月,司马邺被刘聪毒杀,西晋王朝灭亡。

 

西晋皇陵:

西晋共历五帝,司马伦被晋惠帝所杀;司马炽和司马邺被汉帝(前赵)刘聪所杀,没有陵墓。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对其先人进行追封,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葬高原陵;叔父司马师为晋景帝,葬峻平陵;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葬崇阳陵。加之司马炎的峻阳陵,晋惠帝司马衷的太阳陵共计五陵。

据文献记载,西晋五座帝陵分别位于东西相连的北邙和乾脯二山两侧,山阳自东至西为晋文帝崇阳陵、晋武帝峻阳陵和晋惠帝太阳陵;山阴为晋宣帝的高原陵和晋景帝的峻平陵。

公元311年农历6月,前赵国车骑大将军刘曜同王弥、石勒联军攻陷洛阳,盗掘了西晋诸帝陵墓,以后又多次被盗,现仅存遗迹。近年来,根据洛阳附近出土的西晋墓志提供的线索,已经确定了崇阳、峻阳二陵的位置。

晋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杜楼村枕头山南麓,1982年发掘,其墓道长四十六米,宽十一米;墓室长四米五,宽三米七,高两米五。墓室西侧还有四座规模较小的陪葬墓,墓室空无一物。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在偃师市南菜庄北獒子山,墓道长三十六米,宽十米五;墓室长五米五,宽三米,高两米。该墓也多次被盗,骨殖凌乱,随葬品已被盗尽。其墓西侧有二十三座陪葬墓。这些墓的墓主人应为晋武帝后宫的嫔妃,与文献中关于晋武帝多内宠的记载吻合。

西晋其他帝陵尚未考出,汉朝末期之际,盗墓风盛,故魏、晋两朝时期提倡薄葬,不封不树,不立神道。据推测可能当初西晋帝陵就没有修筑陵垣,而是以自然的山峰、山梁代替。

 

西晋王朝世系简表:

司马懿:东汉丞相,公元179~251年,追晋宣帝,葬于河南省偃师市南菜庄高原陵

司马师:司马懿长子,公元209~255年,追晋景帝,葬于河南省偃师市南菜庄峻平陵

司马昭:司马懿次子,公元211~265年,追晋文帝,葬于河南省偃师市杜楼村崇阳陵

司马炎:司马昭长子,公元236~290年,公元265~290年在位,晋世祖武皇帝,葬于河南省偃师市南菜庄峻阳陵

司马衷:司马炎次子,公元259~306年,公元290~306年在位,晋孝惠帝,葬于河南省偃师市南菜庄太阳陵

司马伦:司马懿六子,公元?~301年,公元301年在位,晋赵王,被杀,葬地待考

司马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公元284~313年,公元307~312年在位,晋孝怀帝,葬于山西省临汾市

司马邺:司马炎之孙,公元270~318年,公元313~316年在位,晋孝愍帝,葬于山西省临汾市

东晋王朝:

东晋朝是由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所建。公元316年,西晋愍帝司马邺在被俘前留下诏书,让镇守建康的琅琊王、西晋丞相、大都督司马睿继承王位。

司马睿,字景文,生于公元276年。其祖父司马佃,父亲司马觐都不曾建功树业,而且又是远支(司马佃是司马懿的姬妻伏夫人所生,所以司马睿不是司马氏的嫡系),故在皇室中的地位并不显要。

司马睿十五岁时袭父爵为琅琊王。司马睿的琅琊国(今山东临沂)同司马越的东海国(今山东郯城)相邻。司马越曾一度掌握西晋政权,司马睿是他的同党。这一时间,司马睿还同司马越的参军、南来的世家大族、山东琅琊人(今山东费县)王导结为至交。司马越率军北上参加宗室混战时,把自己的后方军事根据地下邳(今江苏睢宁)交给司马睿镇守,并加封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的头衔。

司马睿的朋友王导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看到西晋诸王同室操戈,人民不断起义,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就劝司马睿早日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国琅琊,以观天下之变,以图大业。司马睿听从了王导的建议,向司马越提出,下邳乃“四战之地”不宜防守,请求移镇建业(今江苏南京),当时掌握西晋大权的司马越和同党时任宰辅的琅琊人王衍,见北方局势恶化,也打算在江南培植自己的势力,以作为以后的退身之地。接到司马睿的报告便欣然同意。

公元307年农历7月,司马越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进驻建业。不久,又被进位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洲诸军事,成为江南地区最高统治者。司马睿任安东将军后,立即请他的好友王导为安东司马,为他出谋划策。

司马睿移镇江东的时候,正是北方匈奴人刘渊起兵称帝,战乱频繁之际。中原萧条,白骨涂地。处在战乱中的北方大族和流民大量南下,形成南迁狂潮。江南人看不起北方迁来的人,称他们为“伧头”意为粗鄙之人。尤其是江南大族,自孙吴以来,势力强大,盘根错节。如吴郡的朱、张、顾、陆;会嵇的虞、魏、孔、贺都是当时著名的大姓。西晋灭吴,他们的势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如吴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大族周玘率私兵为司马睿镇压平定的石冰起义、陈敏和钱绘的起兵。所谓“三定江南”,就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实力。

司马睿初到建业,南方的世家大族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到江南一个多月,南方大族的头面人物没有一个人去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感到甚为尴尬和失望,他的朋友王导也很着急,就把他的堂兄、时任扬州刺史的王敦请到建康。王导对王敦说:“琅琊王仁德虽厚,但名望犹轻。兄威名远震,请你帮助琅琊王宏扬威德”。于是,二人商定在公元307年的农历3月3日,为琅琊王大事宣扬一番。农历3月3日是江南人民传统的楔节,每年的这一天,百姓们都要到水滨河畔去祭祀,求福除灾,南方的大族也要到那里聚会、游玩。

公元307年农历3月3日,江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司马睿坐在华丽的轿子里前往江边,前面有威严的仪仗队鸣锣开道,声名卓著的王导、王敦和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必恭必敬的跟在后边,排成了一支十分壮观的队伍。江东的世家大族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排场,极为惊奇和震惊,感到司马睿就是北方大族要拥戴的皇帝,不能不刮目相看。于是,江东大族的头面人物顾荣、纪瞻相继出来,在路边拜见了司马睿。王导、王敦的计策是司马睿的声望大大提高。接着王导又劝司马睿说:“古代的圣君,都要招纳俊贤;现在大王草创基业,当务之急是网络人才。顾荣、贺循是江南土著大族中有名望的人,请他们出来,其他的人也会跟着来报效”。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意见,派王导登门拜访二人,请他们出来做官。

江东大族在西晋王朝灭亡之后,北方有胡人强大的压力,南方有流民暴动,他们感到要稳定江东的统治,就必须要与北方大族联合,建立一个能代表南北大族共同利益的政权。因而,顾荣、贺循及江东大族也靠拢了司马睿,应命出仕。

公元317年农历3月。司马睿进位晋王。农历12月,晋愍帝被害身亡。转年的公元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大兴,成为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晋元帝。

随司马睿同到江南的还有西阳王司马羕、汝南王司马宏、南顿王司马宗、彭城王司马玄,他们都是宗室藩王,而只有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凭着自己的政治才干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及长江天堑的地理、防卫条件,成功的创建了东晋政权,故当时有童谣说:“五马齐过江,一马化为龙”。

司马睿在登基得意之时,并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尤其感激帮他开创基业的王导兄弟。司马睿把王导比做汉代的萧何,称他为“仲父”。东晋开国大典那天,司马睿硬要拉王导坐在御床上接受百官的朝拜,这是史无前例的,王导坚辞说:“太阳高悬,才能光照天下;如果太阳与天下万物相同,那么老百姓怎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这番话说得司马睿十分受用,也就不再勉强了。随后,司马睿封王导为侍中、司空、录尚书、领中书监,掌握朝廷大权。又封王敦为江州刺史,统帅长江上游的江、扬、荆、襄、交、广六州诸军事,镇守武昌。王氏家族的子弟也大都在朝廷上居官。当时民间流行的谚语说:“王与马,共天下”,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司马氏依靠山东王氏,山东王氏又独掌大权的政治局面。

王导执政时,以宽和著称,其目地除了要结好南人,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南北世家大族自身的利益。甚至司马睿还曾对王敦有过“请避贤路”(即让位与王敦)的表示,这个是封建社会君臣关系中所罕见的。

东晋时期“君弱臣强”的局面,就是司马氏与王氏为首的各大族“共天下”的结果。东晋是偏安于江南一隅的政权,西晋灭亡后,长江以北的黄河流域广大国土被许多少数民族贵族占领和统治。东晋初年,只有扬、荆、交、广、宁、梁、益、徐、豫、江(公元291年割荆、扬二州十郡置)、湘(公元307年割荆州十郡置)十一个州,领九十六个郡,疆土大大缩小。北方的汉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忍受战乱、掳掠、杀戮的灾难,他们殷切盼望东晋北伐,恢复统一。东晋建立之初,上下同仇敌恺,决心要驱逐胡人,返回故土,司马睿也自称在江南是“寄人国土”,每每表示要统一国家。但事隔不久,东晋政权内部便醉心于争权夺利,沉湎于新政权带来的安逸和享乐,苟安于江南的胜形之地,对北方人民的哀号和呼唤充而不闻。尤其是司马睿,惟恐北伐不利,动摇了他苦心经营的基业,因此,他对北伐也采取了消极、冷漠、敷衍的态度,只是发发檄文而已。

公元316年农历11月,汉国大司马刘曜攻破长安,愍帝被俘,当时身为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得知后,躬擐甲胄,全身戎装,率师露宿,传檄四方,宣称指日北伐,为愍帝报仇雪耻。然而时隔不久,却以漕运失期、军无粮草为借口而不了了之,而将漕运令史淳、于伯作替罪羊斩首,以塞天下人耳目。

公元317年农历6月,刚登上皇位不久的司马睿又一次传檄天下,宣称:“石虎敢率犬养之兵,渡黄河荼毒百姓,今派琅琊王率军三3前往讨贼”。俨然真要北伐,但事过不久,便将司马哀召回建康。

在苟且偷安之风弥漫于上层人物的东晋,真正愿意北伐的仁人志士真是凤毛麟角,而对于他们的意愿,司马睿还要极力加以限制。当时著名的爱国将领、晋范阳国遒县人(今河北涞水)祖逖是北方的名门望族,八王之乱后期率亲党百家南迁到淮泗一带(今江苏淮安)。

时任琅琊王的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祖逖痛心于山河破碎,社稷倾覆,百姓流离失所,到京口后就把收复中原、复兴晋朝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多次上书司马睿说:“晋室之乱,实为藩王争权,自相诛灭,才使胡人乘机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胡人的残酷迫害,人人都想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豪杰志士必然踊跃响应,则失地可复,国耻可雪”。并一再请缨北伐。

可司马睿根本就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又不好拒绝祖逖的请战,于是就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和武器,他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就这样,祖逖并不气馁,他毅然带领随他一起南迁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渡江北上。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举起船桨,用力拍打船舷,豪迈的向大家说:“我祖逖今天过江,如果不能打败匈奴,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回去了”。祖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打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很快就有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凭着这两千多人马,祖逖开始了北伐。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了他们停止内战,跟随他一起北伐。

到公元320年,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正当祖逖操练士兵,扩大兵马,准备越过黄河,收复河北之时,司马睿害怕祖逖威望过高将来不易管束,就派心腹戴渊为征西将军,掌管北方司、兖、豫、冀、雍、并六州诸军事,以限制祖逖的权力,戴渊虽有才能,但气量狭小,骄傲自大。受任以后,对祖逖处处刁难,完全不让祖逖发挥作用。祖逖看到自己不再被信任,收复中原,复兴晋朝的理想在也不能实现了,心中无比忧伤和愤怒,终于病倒了。公元321年农历9月,祖逖怀着没有实现的理想,含恨离开了人间。

司马睿即位以后,不但不思北伐。他还在朝廷内部制造磨擦,致使东晋王朝几次发生内乱。王敦是北方的世家大族,王导的从兄,娶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曾任青州刺史。八王之乱后期,他散尽资财,弃青州刺史单骑回洛阳,跟随司马睿渡江南下,任扬州刺史、都督征伐诸军事、总征讨,后加封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王敦与王导同心翼戴,扶司马睿登上皇位,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司马睿即位后,拜王敦为侍中、大将军、江州、荆州牧,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

随着威望和权利的增强和长江上游优越的军事、经济条件,王敦开始逐渐狂妄自大起来。当时的侍中,丹阳尹刘隗对司马睿说:“荆州牧威权太盛,以后不可制,应置心腹以作准备或诛尽王氏”。司马睿也对王敦的骄横有所不满,就听从了刘隗的意见,重用刘隗、刁协、戴渊为心腹,以抵制王氏的势力,对王氏兄弟也渐渐的疏远起来。刘隗等人采用“崇上抑下”的方法维护皇室的威权,如征调大批世家大族的奴僮和依附他们的门客,以充兵役,引起了王氏大族的不满。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晋王朝内部出现了裂痕。

公元322年农历1月,王敦终于以讨伐刘隗为名在武昌发动叛乱,同时,王敦的党羽龙骧将军、吴兴太守也在吴兴起兵配合。王敦的军队一路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石头城(今江苏南京清凉山),守将周札开门投降,王敦占领了石头城。司马睿命刘隗、刁协、戴渊等率军攻打王敦,但均大败,刘隗逃往后赵,投降了石勒。

司马睿无奈,只得让百官到石头城看望王敦,并拜望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王敦辞而不就,把刁协、戴渊、周札等人杀死后,也不朝见司马睿就回武昌去了。以后,王敦便在武昌遥控朝政,为所欲为,四方贡品多入其家,将相大臣悉出其门,兄弟子侄皆居要害,总之,朝廷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在王敦兄弟手中。

司马睿眼睁睁的看着王敦飞扬跋扈、逼辱朝廷,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他没有平定王敦之乱的才能,终于忧愤成疾,于公元322年农历11月抱恨死去,时年四十七岁,在位七年。

史称晋元帝司马睿“恭俭有余,而明断不足,故大业未复而祸乱内兴”。这是对司马睿公正的评价。

 

晋恭帝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弟弟,也是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母亲陈旧女以美色和善歌舞被孝武帝选入宫中,拜淑媛,生下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虽然生长在帝王之家,但少有皇族的娇纵,暴躁、傲慢,而是善良忍让,恭敬谦虚,从小就颇得父母喜欢,因为恭谦他也被世人所称赞。他的哥哥晋安帝是个白痴,口不能言,也分辨不出天气的寒暑变化和饥饱。但司马德文并没有嫌弃晋安帝,而是细心照顾,无微不至,并且一直追随左右,直到晋安帝被害前,他还亲自为安帝尝食物的冷热;天气变化,为晋安帝试穿衣服体会暖凉;晋安帝生病,他又侍奉于床前,使晋安帝过的比较安逸。可以说,晋安帝的一生,全仗司马德文照顾,如果没有他的照顾,晋安帝恐怕活不了那么久。

桓玄称帝后,晋安帝被迁往寻阳,他随同前往。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挟晋安帝败走江陵,司马德文并没有因为要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弃晋安帝而去,仍然追随左右。

桓玄被杀后,刘毅等认为大局以定,没有乘胜追击桓玄余党。桓振趁机起兵,攻陷江陵,兵至晋安帝行宫,桓振骑马执戈,再阶前准备杀晋安帝,并瞪着眼睛质问晋安帝:“我们家族有什么负于国家的,你要把我们斩尽杀绝?”晋安帝不会说话,司马德文代答到:“这难道是我们兄弟的意思吗?”桓振听后认为确实有理,于是下马拜见晋安帝然后离开了行宫,使晋安帝又躲过了一次灾难,得以保存性命。

刘裕起兵杀了桓玄,功高声显,权力逐渐集中到他一人手中,晋安帝虽被迎回京师,但实际上只是个傀儡而已。不过,刘裕确实是一个较有才干的人。桓玄出身于世家大族,豪强连手,取得政权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而刘裕出身寒门,毫无根底,特别是在东晋士族地主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寒族要想有所成就,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

刘裕执政后,他以自己作典范,威禁内外。他下令禁止豪强地主隐匿户口,会嵇地主虞亮隐匿千余人,被他处死,以后豪强肃然,没有人敢违抗禁令。刘裕东征西讨,伐桓玄,复晋室,镇压孙恩、卢循起义,后又灭南燕国、后秦国,在地主阶级中树立起了较高的威望,取代东晋王朝的条件日趋成熟。

司马德文生长于帝王之家,对刘裕之心自然有所体查,因此更是片刻不离安帝,使刘裕派去谋害安帝的人总是没有机会。直到司马德文有病出宫看病,才被刘裕的亲信王韶之把司马德宗用衣服勒死在东宫。

东晋王朝失权以后,以司马德文之力保护晋安帝免遭毒手,确实不是他力所能及的,但其忠心可见一斑。晋安帝从小痴呆,司马德文若有野心取而代之,是比较容易的。而他却照顾了晋安帝的一生,可见其善良、敦厚。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皇室中,象他这样不争权夺利,照顾一个白痴一辈子的人,还是不多见的。

因此,在人们心目当中,司马德文是一个贤王,他常为东晋的国祚担忧。在藩国时,他曾让随从做射马的游戏,有人对他说:“马是皇族的姓,你自己射杀它,是不吉利的”。他听后马上醒悟,非常后悔,就再也不玩这种游戏了。但是,眼看东晋王朝就要倾覆,他自感无力支持,便在佛教里寻求一点精神上的安慰。他铸钱千万,用来布施。又造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金身佛像,步行几十里,亲自到瓦官寺把这尊佛家圣物迎接到洛阳,以示诚心。

司马德文本来就善良,信了佛教以后,更怀仁慈之心,常被大家称道。由此看来,司马德文是一个精神空虚、无所作为的亲王。晋孝武帝在位时,司马德文被封为琅琊王。以后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司徒等职。司马德宗即位后,司马德文被升为车骑大将军。桓玄执政时,进位太宰。桓玄称帝后,司马德文被降为石阳县公,与晋安帝一起居住在寻阳。桓玄被杀,又恢复为琅琊王,后领徐州刺史、拜大司马。

公元416年,晋安帝下诏书,赞扬他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鼎立辅佐,德高望重。因而许多贤士都慕名而来,聚集在他的门下,一时间他的手下人才鼎盛。当时的太尉刘裕也赞扬他为人谦虚恭敬,礼贤下士。关于司马德文在世时的政绩,史书上记载的并不是很多,但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出,当时他勤于政务声望很高。只是大权在刘裕手中,他无法发挥才干或者也不可能有所作为。这一年秋天,刘裕为争取政治资本,北上讨伐后秦姚泓。司马德文自动上疏要求随军前往洛阳,修复西晋皇帝的陵墓,直到消灭了姚泓,才回到京城。

公元418年冬,刘裕害死了晋安帝,假传遗诏,让三十三岁的琅琊王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皇帝贵为天子,万人敬仰,司马德文登基以后,却没有丝毫喜悦之情,整日闷闷不乐。因为他在晋安帝身边多年,早已看出大权旁落,自己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当初,桓玄败死,桓振在马上质问晋安帝,司马德文代答的话就充分透漏出他的无奈。现在,他身为皇帝,却无法掌握朝政,还是任人摆布,每当想到此处,司马德文不胜悲哀。

其实,刘裕窥视帝位已久,只是相信当时流传的一句谶语:“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晋安帝的父亲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字,意思是说,昌明之后再有二帝东晋就完结了。为了应这句谶语,刘裕才让司马德文继位。

晋恭帝即位后,刘裕加快了篡位的步伐。公元419年12月,他让晋恭帝下诏,宣布对他实行特殊待遇,进王太妃为太后,世子为太子,其实就是天子待遇。刘裕想让晋恭帝禅位,但不便直说,一天,他召集群臣聚宴,对大家说:“桓玄篡位,我首先倡导举义兵反对桓玄,兴复了晋室,南征北战,平定四海,功成名就。现在我的年纪大了,受到的尊敬和待遇都非常高,但物极必反,势必不能得到长久的安宁。我现在想奉还爵位,告老还乡”。群臣并没有明白他得意思,只是一再对他歌功颂德,极尽奉承。到了晚上,宴席散了,中书令傅亮回家后,猛然醒悟,知道了刘裕的意思,马上连夜觐见刘裕。

见到刘裕后,傅亮只说了一句话:“我想暂时回到京都”。刘裕理解他的意思,很是高兴,问:“需要几个人护送?”傅亮说数十人足够,然后即刻出宫。傅亮到了建康后,立刻逼迫晋恭帝禅位。

晋恭帝生长于权利斗争的中心,对政治变换非常熟悉,他早已洞察到刘裕的篡位之心。他冷静的分析了局势,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条—禅位,与其做无效的反抗,必然丢掉性命。因此,当傅亮拿写好的禅位诏书送到他面前时,他欣然同意。司马德文对身边的人说:“桓玄篡位时,晋室已经失去了天下,后来又被刘裕延续了近二十年,今天的事,是我心甘情愿的”。

公元420年夏,晋恭帝退位。刘裕并没有马上登基,而是假惺惺的谦让。他的亲信让群臣联名上书要求他即位,以示众望所归,刘裕才答应,改国号为宋。东晋王朝灭亡。

刘裕即位后,把晋恭帝降为零陵王,皇后褚灵媛降为零陵王妃,让他们居住在秣陵县(今江苏南京江宁报恩寺),由将军刘遵考带兵防卫。尽管如此,刘裕仍视晋恭帝为眼中钉,想把他置于死地。因为刘裕出身寒门,东晋政权本来是士族地主阶级把持,晋恭帝虽然无权,但朝中还是有人拥护他,留下他终为祸患。

张伟是晋恭帝的亲信,深得晋恭帝信任。于是,刘裕交给他一瓶毒酒,命他去毒死晋恭帝。张伟是个忠君正直的人,拿到毒酒他叹息道:“毒死君王以求生,还不如死去”,在路上自己将毒酒喝下。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都是褚皇后的弟弟,刘裕指使他们,但凡晋恭帝的后妃生了男孩,就秘密杀掉。

晋恭帝退位后,深知宫廷险恶,常担心自己被害,因此凡事小心谨慎,他与褚皇后生活在一间屋子里,自己煮饭,一切饮食都出自褚皇后之手。刘裕的人一时找不到机会杀害恭帝。

公元421年,刘裕让褚淡之兄弟去探望褚皇后,把褚灵媛引到另一间屋子说话,这时候,一些士兵破墙而入,让晋恭帝喝下毒酒。晋恭帝不肯,说:“佛说,自杀的人转世不能投胎做人”。于是士兵就用被子闷死了晋恭帝。这年,晋恭帝三十六岁。

晋恭帝死后,刘裕还故做姿态,率百官在朝堂上致哀。自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在刘裕以前,禅位的皇帝虽然很少有保全性命的,但他们都是自生自灭,刘裕开了杀死禅位皇帝的先河。

东晋王朝自晋元帝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开国,到晋恭帝司马德文于公元420年禅位刘裕,共历十一帝,一百零四年,加之司马炎创建的西晋王朝历五帝,五十二年,两晋王朝共历十六帝,一百五十六年。

 

东晋王陵:

东晋王陵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晋王朝有十一个皇帝,除晋废帝司马奕被黜为海西公,死在吴县市外,其余时帝均葬在今南京城内外。

据唐朝史籍《建康实录》的记载和考古发现,自南京市区晋建康城西北的鸡笼山以东至钟山(紫金山)南坡为东晋皇陵区。东晋皇陵的选择,受相墓术和堪舆术的影响,讲究“望气”和“风水”,一般都背依山峰,面对平原,方向视地形而定。陵前石刻在平地上,与陵墓有很长的距离,往往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神道多呈弯曲状。陵墓多在山腰凿岩为坑,再用砖石建墓室、墓道,然后填土夯平。

东晋皇陵不起坟,皇陵分东西二陵。

晋西陵在今南京市城中心,因在晋皇城(今台城遗址)之西而得名。据史书记载,晋西陵在今北极阁以西至鼓楼交通岗一带。又据史籍《晋书》和《建康实录》的记载,晋元帝司马睿的建平陵、晋明帝司马绍的武平陵、晋成帝司马衍的兴平陵、晋哀帝司马丕的安平陵,均在鸡笼山之阳,不起坟。又说,四陵距上元县(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城九里,现朝天宫至鸡笼山、鼓楼岗正好是九里。

1972年4月在南京大学北园发掘出来一座东晋大墓,据考证为四陵之一。

晋东陵在今南京市城东,钟山以南,因在晋皇宫以东而得名。晋康帝司马岳的崇平陵、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高平陵、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隆平陵、晋安帝司马德宗的休平陵、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冲平陵,均在钟山之阳,因不起坟,各陵的确切位置很难确认。

1961年11月,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太平门内富贵山南坡发现一块石刻,上书“宋永初二年太岁辛酉十一月乙己朔七日辛亥晋恭帝之玄宫”。1964年又在距恭陵石刻处西四百米发现一座东晋大墓,据考证为晋安帝的休平陵。晋穆帝司马聃的永平陵在长江边上的幕府山南麓,1961年进行了发掘。

 

东晋王朝世系简表:

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司马懿的姬妻伏夫人所生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琅琊王、西晋丞相、大都督,公元276~322年,公元317~322年在位,晋中宗元皇帝,葬于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建平陵

司马绍:司马睿之子,公元299~325年,公元323~325年在位,晋肃宗明皇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武平陵

司马衍:司马绍之子,公元321~342年,公元326~343年在位,晋显宗成皇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兴平陵

司马岳:司马衍之弟,公元322~343年,公元343~344年在位,晋康皇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崇平陵

司马聃:司马岳之子,公元343~361年,公元345~361年在位,晋孝宗穆皇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幕府山永平陵

司马丕:司马衍之子,公元340~365年,公元362~365年在位,晋哀皇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鸡笼山安平陵

司马奕:司马丕之弟,公元342~386年,公元366~371年在位,晋废帝,葬于江苏省苏州吴县

司马昱:司马浚之子,公元320~372年,公元372年在位,晋太宗简文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高平陵

司马曜:司马昱之子,公元362~396年,公元373~396年在位,晋烈宗孝武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隆平陵

司马德宗:司马曜之子,公元382~418年,公元397~418年在位,晋安皇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休平陵

司马德文:司马曜之子,公元386~421年,公元419~420年在位,晋恭皇帝,葬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冲平陵

太平国:

西晋时期的太平王朝,是巴西安汉人(今四川南充)赵廞建立的。

赵廞,字叔和。初为西晋长安令,公元296年以扬烈将军加折冲将军迁益州刺史,公元298年到任。这时正逢晋室衰乱,遂产生割据巴蜀之意,于是他倾仓放粮,赈济灾民,以收众心,并厚待流民首领李特兄弟以为爪牙。成都内史耿滕密告于西晋朝廷,遂与之结仇。

公元300年农历11月,西晋朝廷诏征赵廞为大长秋(皇后宫内高级官员,负责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闱,领诸宦者),成都之事交由耿滕代理。

赵廞惧怕朝廷以贾后之姻亲连坐,遂派李特之弟李庠杀耿滕及犍为太守李密、汶山太守霍固、西夷校尉陈总,据成都反晋。赵廞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建元太平。

第二年农历1月,赵廞忌李庠骁勇得人心,将李庠杀掉。李特等引军攻成都,赵廞被部下所杀,太平王朝灭亡。

太平王朝自赵廞于公元300年农历11月开国,至公元301年农历1月被部下所杀,历一帝,三个月。

蜀国:

东晋时期的蜀国,是巴西南充人(今四川南部)谯纵建立的。

谯纵,初为益州刺史毛璩安西府的参军。

公元403年,东晋桓玄篡位,朝廷大乱。公元405年,谯纵时任征西将军、散骑常侍、都督益、梁、秦、凉、宁五洲诸军事的毛璩率军前去救驾,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

毛璩返回成都进行平叛,谯纵诱其部下兵变,毛璩被杀。自此谯纵自称成都王,建立政权,史称“蜀”。

蜀国的统治区域为今四川绵阳、成都、彭山以东,重庆、奉节以西。谯纵建国后,经常派兵侵扰东晋,威胁荆楚。晋朝廷曾于公元408年派大将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因粮食吃尽和疾疫而还。

公元413年,东晋太尉刘裕派西陵太守(今湖北黄冈)朱龄石为元帅,统军征伐,于农历7月攻占成都。谯纵弃城出走,投其部将谯道福处,谯道福不纳,遂自缢死。

蜀王朝自谯纵于公元405年称帝,至公元413年自杀,共历一帝,九年。

神凤国:

西晋时期的神凤王朝,是义阳蛮人(今河南新野)张昌建立的。

张昌初为平氏县吏,武力国人,好论攻战。

公元303年农历5月,晋惠帝颁“壬午诏书”,征荆州武勇入蜀讨李流,号称“壬午兵”。蛮、汉怨恨,乃与流民群起反抗,张昌更名为李辰,聚众立山都县吏丘沈为天子,丘沈更名为刘尼,称汉朝后裔,建元神凤,建都江夏(今湖北安陵),置百官,张昌任相国。

张昌起兵后,江沔百姓从之如流,旬月之间,众达三万。刘尼派大将黄林、马武、石冰、陈贞等四出攻战州郡,疆域跨荆、江、徐、扬、豫五州。同年农历8月,被镇南将军刘弘、大都护陶侃等击败,刘尼、张昌被杀。

神凤王朝自公元303年农历5月开国,至同年农历8月张昌、刘尼被杀,历一帝,三个月。

 

建康国:

东晋时期的建康王朝是晋朝宗室司马保建立的。

司马保,字景度,司马懿之孙、南阳王司马模之子。

司马模初封平昌公,公元307年授征西大将军、都督秦、雍、梁、益诸军事,镇关中。

公元311年,前赵国攻陷长安,司马模投降被杀。这时司马保任平西中郎将,东羌校尉镇上邽(今甘肃天水)。司马模死后,司马保自号大司马,承制置百官。

公元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任司马保为右丞相、侍中、都督陕西诸军事,进位相国。

公元319年农历4月,司马保在上邽自称晋王,建元建康。

公元320年农历5月,司马保被部下所杀,建康王朝灭亡。

建康王朝自司马保于公元319年开国,至公元320年被杀,历一帝,一年。

凤凰国:

东晋时期的凤凰王朝是广汉人(今甘肃文县)李弘建立的。

公元370年农历8月,李弘诈称是成汉王朝归义侯李势之子,与成都人李金银(又称李金根)聚众万余人造反。李弘自称圣道王,建元凤凰。同年农历9月,益州刺史周楚派其孙、梓潼太守周虓征讨,李弘、李金银战败被杀,凤凰王朝亡。

凤凰王朝自开国到灭亡,历一帝,一个月。

楚国:

东晋时期的楚王朝,是由东晋时大司马、南郡公桓温之子桓玄建立的。

桓玄,一名灵宝,字敬道。东晋僬国龙亢人(今安徽淮远龙亢集),是东晋时气大司马、南郡公桓温之子。

桓玄祖孙三代都在朝廷为官,祖父桓彝初为荆州主簿(主管府内众事),后至尚书吏部郎(掌管图书、奏章、起草文书之主官),与王导、卫将军庾亮、江州刺史温峤等深受明帝司马绍(东晋第二位皇帝)亲待。父亲桓温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徐州刺史。

东晋第五位皇帝晋穆帝执政时期,桓温率兵灭掉了十六国之一的成汉政权,给东晋王朝立了大功。以后,桓温又多次北伐取胜,曾一度收复洛阳,并多次建议朝廷移都洛阳,但东晋朝廷无志北还。

到东晋第六位皇帝晋哀帝时期,桓温被加授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等煊赫的官衔,成为东晋最有势力的人物。桓温曾挟持、专权了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四代皇帝。随着权力的增加,桓温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曾说:“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也应该遗臭万年”。但他还没付诸行动,就病死在建康。

桓温死后,他五岁的儿子桓玄继承了父亲南郡公的爵位。青年的桓玄长得相貌奇特,英俊潇洒,而且知识广博,长于文章。他常以自己的门第、才识为荣,并以豪杰自居。但朝廷因为其父曾有过不臣迹象,所以对他有意压抑,因此到公元392年他二十三岁的时侯,才当了个太子洗马(太子出门前执掌仪仗队)这样一个很不吃香的官。后来虽补了个缺,出京当了一个义兴太守,但他仍然郁郁不得志。

有一次,桓玄去当时的权臣、晋孝武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道子的府上做客,正赶上司马道子喝醉了酒,司马道子醉眼朦胧的当着许多人的面问桓玄:“桓温晚年想做贼,是何缘故?”弄得桓玄伏在地上浑身冒汗,狼狈不堪,从此,桓玄对司马道子恨的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

不久,桓玄登上高处,看着眼前浩荡的太朔,回想起父亲是何等得显赫,如此高门元勋,如今竟受世人毁谤、侮辱,不由得感慨万分,长叹一声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辞官回了南郡自己的封国南郡。

南郡在先秦时为楚国之地,秦朝时期始置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东晋时期,南郡辖江陵、编、当阳、华容、若、枝江、旌阳、州陵、监利、松滋、石首十一个县,隶属荆州。南郡是桓氏世代盘踞的地方,桓玄回到江陵后,开始整顿兵马,等待时机。他在江陵为所欲为,当地的百姓都很怕他,就连荆州刺史殷仲堪对他也要退让三分。

司马道子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同母弟。晋孝武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谢安曾感叹他的聪颖精明不亚于其父晋简文帝。晋孝武帝十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中书令谢安的辅佐下,也颇有些作为。然而他沉溺于酒色,经常长醉不醒,醒后过问政事的时候也很少,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司马道子处理。这样,司马道子恃宠骄恣,结党营私,势倾内外,许多人都来巴结他。

司马道子也特别爱喝酒,整日与晋孝武帝在宫中饮酒作乐,把政事又托付给了他的心腹王国宝。司马道子常常喝的烂醉如泥,丑态百出,平日里对皇帝也缺乏尊敬。司马道子的所作所为,晋孝武帝也耳闻目睹,但碍于手足情分,下不了废黜的决心。于是,他开始重用皇后的哥哥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郗恢、卫将军王昫等人,以制约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引用自己妃子之兄王国宝及其弟王绪等人为心腹,朝廷内部分为两股势力,兄弟俩开始矛盾起来。

公元396年农历9月,晋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他的长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和创建者司马炎都是以谋略著称于世,但他们的后代却偏偏出现了两个白痴:一个是西晋王朝的晋惠帝司马衷,一个就是东晋王朝晋孝武帝的儿子晋安帝司马德宗,这可能是天意吧。

司马德宗比司马衷更为过之,他从小痴呆,口不能言,不能分辨冷暖饥饱,日常生活全凭他的弟弟司马德文照顾。这样一个痴呆皇帝连自己都不会管,更别说要治理国家了。因此,国家政事都委托给了司马道子。晋孝武帝王皇后的哥哥王恭被重用以后,这时以势霸一方,他也想有所作为,无奈一直被掌握朝政的司马道子排挤、压制。晋孝武帝死后,他对司马道子在朝中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而司马道子对他也是有忌惮、又愤恨,两人都视对方为心腹大患。司马道子贵为皇族,树大根深;王恭是外戚,一时难以除去司马道子。

而作为司马道子心腹的王国宝并没有什么靠山,只是为虎作伥,而且臭名远扬,拿他开刀以反对司马刀子是为良策。于是王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历数王国宝的罪状,于公元397年农历4月与荆州刺史殷仲堪联合起兵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无力反抗王恭和殷仲堪的军队,只得杀了王国宝和王绪,请求王、殷退兵。第二年,王恭又以讨伐王愉(王国宝的异母兄、时任江州刺史)、司马尚之(司马道子的恣议参军)为名反晋,殷仲堪、扬佺期(荆州司马、南郡相)、桓玄也起兵响应。这次司马道子没了主意,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元显,自己则每日饮酒作乐。于是,司马元显自任征讨都督,讨伐王恭。王恭一向自负,他起兵讨伐王国宝全仰仗兖州司马刘牢之,但他又以自己的私兵监控于他,刘牢之因此怀恨在心。司马元显知道此事后,便派人去说服刘牢之并许诺事成之后将王恭的位子授予他,于是刘牢之战前倒戈,杀死了王恭。

在王恭讨伐王国宝的过程中,桓玄崭露头角。公元397年王恭派人与殷仲堪联络起兵讨伐王国宝,桓玄得知后,巴不得天下大乱,他才能一显身手,便极力劝殷仲堪与王恭联合起兵,同时趁机招兵买马,树立亲信,发展自己的势力。王恭第一次起兵,他积极响应并乘机向朝廷请当广州刺史,司马道子怕他在荆州还会造事生非,便顺水推舟让他当了广州刺史。桓玄当了广州刺史,却不离开荆州。王恭死后,桓玄与殷仲堪、扬佺期回师寻阳(今江西九江)主盟抗拒朝命。之后,三人又相互猜忌,勾心斗角。公元399年,荆州发大水,桓玄乘机袭击江陵,杀了殷仲堪和扬佺期,平了荆、雍二州,占据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

公元398年,在朝廷争斗的同时,司马元显征发各郡佃户充当兵役,引起民愤,东晋琅琊人孙恩率众攻打会嵇,杀会嵇太守王凝之。会嵇、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八郡百姓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十几天之中聚众数十万。桓玄利用朝廷与孙恩征战之时,将势力向东逐步伸展到芜湖、当涂一带,直逼建康。这时的桓玄以控制了东晋三分之二的国土,而且兵势强盛。司马元显知道,不除掉桓玄终为祸患,于是刚刚平定了孙恩起义,就派兵征讨桓玄。

公元402年农历1月,司马元显以刘牢之为前锋,司马尚之为后部,亲率大军西征桓玄。刘牢之一向讨厌司马元显,他担心灭了桓玄,司马元显更加骄横;又怕自己功劳越大,越被元显所不容。因此打算借桓玄之手除掉司马元显,然后再找机会灭掉桓玄,此刻他不愿与桓宣交手。恰好这时桓玄派了刘牢之的本家舅舅何穆来说降,牢之之子刘敬宜,外甥何无忌和参军刘裕等人极力反对,但刘牢之主意已定,还是投降了桓玄。解决了东晋王朝唯一拥有强兵可以与之抗衡的刘牢之以后,桓玄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进到建康城下。司马元显退往宫中时被活捉。

桓玄进入建康后,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钺。桓玄大权独揽,杀了司马元显和司马尚之等人,将司马道子发配到安成郡(今江西吉安安福县)。桓玄执政后,一度黜奸佞,擢贤才,使京师百姓稍感安稳,认为可以过一段安定的日子。桓玄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但往往是朝令夕改,使百姓无所适从。皇帝是白痴,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当时。三吴一带发生大饥荒,户口减半,有的郡县甚至荒芜人烟,富人也往往是穿着绫罗、捧着金玉全家饿死。连晋安帝司马德宗也经常受冻挨饿,而桓玄对这些均置之不理。因此,朝野内外很快就对桓玄大失所望。而这时的桓玄,却在加紧僭位的步伐。

公元403年农历9月,在亲信大臣的劝进下,桓玄让晋安帝册命自己为相国、楚王、加九锡,并让晋安帝下诏对他实行天子待遇,封他的妃子为王后,世子为太子。农历11月,桓玄的亲信卞范之将拟好的禅位诏书扶着司马德宗的手让他抄写,之后,将他带到大殿上,由司徒王谧捧出玉玺,宣布禅位。农历12月,桓玄正式称帝,建国号为楚,改元永始。

桓玄称帝后,对白痴皇帝还是不放心。他把晋王室的太庙迁到琅琊国(今江西开阳县);将晋穆帝何皇后及司马德宗的弟弟驷马德文迁到司徒府;将晋安帝降为平固王(今江西兴国);司马德文为石阳县公(今江西吉水)。以后又把晋安帝迁往寻阳(今江西九江)。

当了皇帝的桓玄也学前人的样子,亲临听讼断案,但他却不分罪行轻重,一律释放。外出时,遇到行乞的人,还常常给点吃食,以示新皇帝的恩惠。他对奏事的官吏特别苛刻,如发现奏章中有一个字不合字体或修辞有误,他一定要加以纠正,以显示他的聪明。一次,尚书回答诏书时,误将“春蒐”(搜查的意思)写为”春菟”(一年生草本植物),凡是经手这件事的人都被降了级。桓玄小事做的如此细致,大事却一点也不抓,当然他也不知如何处理,致使许多奏章堆积在找桌上。他还特别爱好游猎,有时竟一天外出数次。

桓玄的种种作为,使得朝廷内外怨声载道,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桓玄称帝以后,另一位有政治抱负的人,桓玄的从兄、时任徐、兖二州刺史桓修的参军刘裕站出来,他同其弟刘道规(时任徐州从事),刘毅和何无忌(时任扬州从事),檀凭之(时任东莞太守),诸葛长民(时任桓玄参军)等人密谋,以讨伐桓玄、恢复晋王室为名起兵。

公元404年农历2月,刘裕与何无忌率百余名起事杀了徐、兖二州刺史桓修,占领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同一日,孟昶、刘毅和刘道轨等人率数十人杀了青州刺史桓弘,占领了广陵(今江苏扬州)。刘裕又派刘毅去杀了豫州刺史刁逵,占领了历阳(今安徽和县)。然后,传檄四方,讨伐桓玄。

桓选派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等去京口抵御。农历3月初,刘裕在江乘县(今江苏句容)亲执长矛,冲入敌阵,杀了吴甫之,又南进罗落桥斩了皇甫敷。桓玄听说二位将军出师不利,急忙挟迫着司马德宗和东晋皇室沿长江西逃到江陵。

刘毅、何无忌率军西追,与桓玄在桑落州(今江西九江)和峥嵘州(今湖北武汉)打了两次大仗,桓玄大败。

眼看大势以去,桓玄便把司马德宗抛弃在江陵往四川逃跑,公元404年农历5月至枚回州(今湖北江陵)时被叛将益州都护冯迁所杀,时年三十六岁,在位一年。

一个月后,桓玄的从兄桓谦和桓玄的侄子桓振率军重新攻破江陵为桓玄举哀,谥为“武悼皇帝”。随后,桓谦继桓玄为楚帝,改元天康,流亡在益州、梁州一带。

公元408年,桓谦被刘道规击破被杀,楚王朝灭亡。

 

楚王朝世系简表:

桓 玄:东晋安帝丞相,公元369~404年,公元403~404年在位,楚武悼帝,葬于安徽省怀远市龙亢集

桓 谦:桓玄堂兄,公元?~410年,公元404~408年在位,楚天康帝,被刘道规所杀,葬地待考

拓跋国:

南北朝时期的拓跋王朝是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首领拓跋·毛建立的。

拓跋部起源甚早,据史籍《北史·魏本纪》记载:拓跋氏先人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少子封于北国,境内有大鲜卑山(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大兴安岭北部东麓),因以为号,称鲜卑氏。世代相传,为北地之酋长,统辖幽都之北,广漠之野,以畜牧、狩猎为生。民性淳朴,风俗淳厚,没有文字,惟刻木结绳而已。又说:黄帝以土德而王,北地方言,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故后人自称为“拓跋氏”。

拓跋氏传数十代后,一个叫拓跋·毛的首领,将北地三十六个小国(部落)统一起来,灭了九十九个大姓,一时威震北方。六传至拓跋·寅时,感到北国寒苦,率众南迁到大泽(今呼伦湖)之地,这里水草丰盛,湖泊众多,更便于畜牧和生活。

十三世传到拓跋·邻时,参加了檀石槐的部落大联盟,为西部大人之一。

拓跋·邻年老后,传位给儿子拓跋·诘汾。拓跋·诘汾又率众向南转移,到漠北匈奴故地(今蒙古国中部)定居下来。

至拓跋·诘汾之子拓跋·力微时,兼并邻部,是拓跋氏最为昌盛之时。据史籍《魏书》记载:“人畜繁衍,控弦之士,多至二十余万”。

公元220年,拓跋·力微率部再度南迁到五原(今内蒙古高原),公元258年,又迁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诸部都来归附。从此,以拓跋部为首,组成了一个部落大联盟。

公元277年,拓跋·力微死,拓跋王朝发生内乱,势力衰弱,但政权依然存在。以后,拓跋·力微的后代在十六国时又建立了代王朝,十六国后期建立了雄霸中国北方地区的北魏王朝。

 

拓跋王陵:

待考。

 

拓跋王朝世系简表:

拓拔·毛,檀石槐鲜卑部落联盟西部大人,生卒年待考,拓跋成帝,葬地待考

拓跋·贷:拓跋·毛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节帝,葬地待考

拓跋·观:拓跋·贷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庄帝,葬地待考

拓跋·楼:拓跋·观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明帝,葬地待考

拓跋·越:拓跋·楼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安帝,葬地待考

拓跋·寅:拓跋·越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宣帝,葬地待考

拓跋·利:拓跋·寅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景帝,葬地待考

拓跋·俟:拓跋·利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元帝,葬地待考

拓跋·肆:拓跋·俟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和帝,葬地待考

拓跋·机:拓跋·肆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定帝,葬地待考

拓跋·盖:拓跋·机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僖帝,葬地待考

拓跋·侩:拓跋·盖之子,生卒年待考,拓跋威帝,葬地待考

拓跋·邻:拓跋·侩之子,生卒年待考,谥号待考,葬地待考

拓跋·诘汾:拓跋·邻之子,公元?~220年,拓跋圣武帝,葬地待考

拓跋·力微:拓跋·诘汾之子,公元220~277年,谥号待考,葬地待考

吐谷浑国:

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王朝是十六国时期至隋、唐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青海、甘肃及四川部分地区的游牧民族,源出自辽东鲜卑陡河部慕容氏。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西晋初年辽东鲜卑族首领慕容·涉归之子。慕容涉归生有二子,长子名为慕容·吐谷浑,为庶妻所生;次子慕容·廆,为正妻所生。

公元284年,慕容·涉归死,由嫡子慕容·廆继位,称鲜卑单于或“可汗”。慕容·涉归在临终前,哀怜庶长子,分给慕容·吐谷浑一千七百余户分立门户。于是,慕容·吐谷浑告别故乡,西迁至今青海、甘肃一带,与羌族混居。

公元312年,慕容·吐谷浑在袍罕建国(今甘肃临夏),称土谷浑汗国,并以此为中心驻牧,疆域北起甘松,南至白兰,东临洮河,西至于阗,幅员数千里。

公元389年,慕容·廆迁居陡河(今辽宁锦州),经常思念兄长,于是作《阿干歌》以纪念。“阿干”在古鲜卑族语中即“兄长”之意。所以,慕容·廆的子孙在建立大燕国后,以《阿干歌》作为“鼓吹大曲”,在皇帝出行或祭祀宗庙、社稷之时,多演奏此曲。

慕容·吐谷浑所终之年待考,据史籍《晋书·西夷传》所记载,他活了七十二岁,有子六十人。慕容·吐谷浑逝世后,其长子慕容·吐廷继为酋长。

慕容·吐延勇力过人,但生性暴躁,后因争抢草场,被昂城羌族首领姜聪用剑刺伤,“剑犹在体”,便召其大将纥拔泥,吩咐他辅佐年仅十岁嫡长子慕容·叶延,说完拔剑而死。

公元329年,慕容·叶延在沙洲(今青海贵南穆克滩一带)建总部,设司马、长史等官职,正式建立政权,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国名。因吐谷浑居于青海省黄河以南,故南朝称之为“河南国”,又因吐谷浑的第七世酋长叫阿柴,故当地其他民族称其为“阿柴虏”或“野虏”,后吐蕃族称之为“阿柴王国”。

在吐谷浑建国早期,国民仍习惯于游牧生活,善于养马,也从事农耕、开采铜、铁矿,到中后期才建筑固定都城。吐谷浑初期,势力甚衰。公元371年曾向前秦国纳贡,吐谷浑王碎奚被苻坚封为“安远将军”、“湟川侯”。碎奚生性淳谨,当时有三个兄弟争权,碎奚不能制止;部将将他们杀掉,碎奚内疚,感到没能尽到兄长的责任,忧郁成疾,于是立长子视连为嗣子,委以政事,自称“莫贺郎。鲜卑人称父亲为“莫贺郎”,相当于汉族王朝的“太上皇”之意。

公元385年,吐谷浑部又向南凉纳贡,吐谷浑王视连被秃发思复鞬封为“沙州牧”、“白兰王”(白兰山,今青海都兰)。

公元390年,吐谷浑·视连死。由弟弟吐谷浑·视罴继位。吐谷浑·视罴死后,其儿子吐谷浑·树洛干年龄尚小,诸部大人便拥立其弟吐谷浑·乌纥提继位,吐谷浑·乌纥提时曾向西秦国纳贡。

吐谷浑·乌纥提不如两位哥哥那样忧国忧民、恪守孝悌之道,竟将嫂子、视罴之妻纳为己妻,并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吐谷浑·慕璝,次子吐谷浑·利延。

公元397年,西秦国被后秦国击败,吐谷浑部乘机占领了西秦国原辖的黄河以南地区。

公元405年农历1月,西秦国击败吐谷浑部,吐谷浑·乌纥提病死,新继位的吐谷浑王吐谷浑·树洛干逃奔莫何川(今青海贵南西倾山),自称车骑太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

公元417年农历2月,吐谷浑·树洛干在白兰山病死,因其吐谷浑·子虔年幼,指定其同母弟吐谷浑·阿柴继位,自称沙州刺史、威王。此时,吐谷浑部才“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故后世又称吐谷浑为“阿柴王国”。后阿柴迁都浇河(今青海贵德),南朝刘宋政权少帝刘义符封他为浇河公。

吐谷浑·阿柴有二十个儿子,公元426年农历lO月,在吐谷浑·阿柴临死时,效法兄长,越过长子吐谷浑·纬代及诸子,将王位传给同母之弟吐谷浑·慕璝。

这时西秦国势衰,吐谷浑·慕璝乘机发展,与南朝刘宋政权开展贸易,“南通蜀汉,北交凉州、赫连、部众转盛”。

公元431年,胡夏国主赫连·定灭西秦国,并率兵西进,占领袍罕,企图渡黄河攻灭北凉。吐谷浑部乘胡夏军渡河之机派强兵猛攻,击溃了胡夏军,生擒赫连·定,灭了胡夏国。自此,吐谷浑部完全占领了今青海黄河以南及甘肃南部大夏河流域之地,与北魏王朝在陇西接壤。

当时,吐谷浑部慑于北魏王朝的强盛,采取南北交往策略,将赫连·定押往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太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封吐谷浑·慕璝为“大将军、西秦王”。

公元436年,吐谷浑·慕璝死,其弟吐谷浑·慕利延继位。吐谷浑·慕利延通使纳贡于南朝刘宋。公元439年,南宋文帝刘义隆封慕利延为“河南王”。因此,南朝正式称吐谷浑为“河南王国”,同年,北魏王朝灭北凉国,与吐谷浑部以湟水为界。

公元444年农历6月,吐谷浑部内部发生争斗。吐谷浑·慕利延的两个侄子:吐谷浑·阿柴的长子吐谷浑·纬代,惧怕叔父迫害自己,便想率部内附北魏王朝,结果事泄被杀;吐谷浑·纬代的弟弟吐谷浑·叱力延逃到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册封他为归义王,并派晋王拓跋·伏罗率领魏军讨伐吐谷浑·慕利延。农历10月,魏军至大母桥,与吐谷浑骑兵激战,吐谷浑军的统帅是吐谷浑·树洛干的次子吐谷浑·拾寅,吐谷浑军失败,被杀五千多人,吐谷浑·拾寅逃往伏俟川,吐谷浑·慕利延逃奔白兰山后又奔且末(今新疆),攻杀于阗王,据其国。

七年后,魏军撤离,吐谷浑·慕利延返回故土。

公元452年农历9月,吐谷浑·慕利延死,吐谷浑·树洛干之子吐谷浑·拾寅继位,开始在远离魏军的伏罗川建筑都城(今青海兴海唐乃亥乡),并臣服于北魏和南朝,被封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此时的吐谷浑东部虽被北魏王朝占领,但西部却扩展到柴达木盆地及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仍然是一个地方千里的大国。

公元460年,因吐谷浑·拾寅向刘宋明帝献“善马”、“四角羊”等珍兽,触怒了北魏王朝,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发大军征讨吐谷浑部,吐谷浑·拾寅逃奔昆仑山。吐谷浑部军民人无粮、畜无草,冬季来临,饥寒交迫,吐谷浑·拾寅不得不向北魏王朝“遣子诣军,拜表改过”,但北魏文成帝不允。直到公元473年农历8月北魏孝文帝元宏执政时,才准其返回故地。

自此之后,吐谷浑·拾寅“岁修职贡,惟大魏之命是听,不敢再通南朝了”。

公元481年,吐谷浑·拾寅死,其子吐谷浑·度易侯继位。

公元490年,吐谷浑·度易侯死,其子吐谷浑·伏连筹继位。北魏王朝封伏连筹为吐谷浑王、使持节都督西垂诸军事、征西将军、领护西戎中郎将、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伏连筹曾派兵攻河西,围姑臧。

公元540年,吐谷浑·伏连筹死,其子吐谷浑·夸吕继位后,极力整顿内政,开始完全独立,不再作附庸。他在青海湖以西十四里(今青海共和)的大草原上以中原都城为模式建筑伏俟城作为新的都城,并开始称可汗,下设王公、仆射,尚书、部将等官职,国家制度走向成熟。拥有土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是吐谷浑国的鼎盛时期。

在整个北魏、北周时期,吐谷浑王朝与它们时战对和,既称臣纳贡,时而又侵扰边境。吐谷浑·夸吕曾多派派兵击凉州、河州(今甘肃临夏)、鄯州(今青海乐都)。西魏王朝军队曾攻进伏罗川,北周军也曾攻进伏俟城。

公元589年农历1月,隋文帝杨坚灭后陈国,中国南北统一。隋朝初期对吐谷浑部采取了宽和政策,却不断遭到骚扰,隋军多次进剿均不能解决问题。

公元560年,吐谷浑·夸吕侵扰弘州(今甘肃庆阳),隋文帝杨坚认为弘州地广人稀,没予理睬。谁知,吐谷浑·夸吕贪得无厌,继续深入,隋文帝遂派上柱国元谐率部骑兵数万人讨伐。吐谷浑·夸吕也发全国之兵抵抗。

吐谷浑·夸吕太子可博汗与河西总管钟利房率军和隋军交战,结果吐军大败,损失惨重。吐谷浑·夸吕害怕了,率部众逃往绝域,吐谷浑·夸吕的十三个儿子各自率部投降了隋朝。隋文帝将他们安置在河南之地。

后来,隋文帝看吐谷浑·夸吕之子高宁王移兹褒较为贤德,素服众心,便授其为大将军,封河南王,以统辖其众。不久,吐谷浑·夸吕有带兵东侵旭州,杀旭州刺史皮之信。隋汶州总管梁远率军将吐谷浑·夸吕击败,吐谷浑·夸吕再次率残部逃走。

隋军撤走后,吐谷浑·夸吕又出兵侵扰廓州,又被廓州守将击败。

公元591年,吐谷浑·夸吕病死,太子吐谷浑·世伏继位。

公元596年,隋文帝应允吐谷浑部的请婚,将光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王世伏,吐谷浑·世伏尊公主为“天后”,双方进入和平交往时期。

公元597年,吐谷浑·世伏因内乱被杀,其弟吐谷浑·允伏继位,并以嫂子光化公主为妻,以后,吐谷浑·允伏年年进贡,岁岁来朝。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有意统一诸夏,主张向外扩张。

公元608年,隋炀帝曾遣军进击吐谷浑部,吐谷浑王伏允西逃,隋军撤后,吐谷浑·伏允又回到故地。

公元609年,杨广亲自西征,在祁连山联营三百里,击败吐谷浑军队于覆袁川、车我真山,攻破首都伏俟城。此次战役,隋军共获吐谷浑之众十多万人,牲畜三十多万头。吐谷浑疆域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山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尽入隋朝版图,吐谷浑部第一次灭亡。隋朝在吐谷浑故地设置西海、河源、且束、鄯善四郡。

吐谷浑·伏允兵败后南逃,客居于党项之地(今青海南部及四川西北部)。

隋朝末期,天下大乱,吐谷浑·允伏又返回故地复国,但势为已远不如昔。

唐朝初期,吐谷浑部不断寇掠唐的边境兰州、廓州等地,使唐王朝处于被动的防御地位。李世民继位后,在击败东突厥后,于公元634年冬,命中书令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任城王李道宗、兵部尚书侯君集等大举进攻吐谷浑部,唐军屡战屡捷。

公元635年农历4月,唐军在中心堆击败吐谷浑部,俘获高昌王吐谷浑·孝隽。至河源,又俘获吐谷浑王子二十多人,杂畜数十万头。农历5月,唐军又在乌海战败吐谷浑军队,侯君集率军将吐谷浑军追击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吐谷浑·伏允被部下所杀,其嫡子、光化公主所生大宁王慕容·顺举国投降唐朝,唐王朝立他为“胡吕乌甘豆可汗”、西平郡王。并派侯君集、李大亮率军帮他稳定局势。

但吐谷浑诸部大人还是不服,在唐军撤走后不久,就将慕容·顺杀掉。在农历11月诸部大人立慕容·顺之子、燕王慕容·诺曷钵为主。因其年幼,大臣争权,唐太宗只好又遣兵支援,封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封“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并以淮阳王李道明为特使,赴伏俟城宣封。随后,慕容·诺曷钵亲自来长安朝见,并请婚大唐公主。

公元640年,唐太宗以宗室淮阳王李道明之女加号“弘化”,下嫁慕容·诺曷钵为妻。

公元641年,吐谷浑国丞相王专权,欲劫持慕容·诺曷钵夫妇于吐蕃王朝,事泄,慕容·诺曷钵与公主率轻骑逃到鄯善城;鄯州刺史杜凤举率军击败丞相王,慕容·诺曷钵夫妇才回到伏俟城。

唐太宗逝世后,遗命将慕容·诺曷钵图像列于昭陵之前。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拜慕容·诺曷钵为驸马都尉。

公元663年,吐蕃王朝大举入侵吐谷浑部,唐高宗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军援助吐谷浑,反被吐蕃军队所败,吐谷浑王及王后随唐军撤回凉州,吐谷浑之地尽为吐蕃王朝所有,吐谷浑王朝灭亡。

吐谷浑王朝自吐谷浑于公元312年建国,至公元663年被吐蕃王朝所灭,共历十九帝,三百五十二年,是十六国时期存世最长的国家。

慕容·诺曷钵到凉州后,李治该封他为“青海国王”,安置在灵州,将灵州改名为“安乐州”,意为“欲其安而且乐也”,以慕容·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

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公元688年,慕容·诺曷钵病故,年约六十岁。其子慕容·忠嗣爵;慕容·忠死,其子慕容·宣超嗣爵;慕容·忠宣超死,其子慕容·曦皓嗣爵;慕容·忠曦皓死,其子慕容·兆嗣爵。

后来,吐蕃攻陷安乐州,吐谷浑部人再次内迁至今山西晋南一带,当地居民称他们为“退浑”。直到公元798年唐德宗李适执政时期,仍封吐谷浑后人慕容·复为“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之职,嗣位安乐州都督,仍袭“青海国王”爵位,并授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称号。慕容·复死后,封爵遂绝,吐谷浑香火、祭祀乃断。

 

吐谷浑王陵:

吐谷浑王国自叶延在沙洲开国,长期居住于高原之上,难改游牧习性,攻战又极频繁,都城难以固定。而且,吐谷浑史料多不详,遗存也不多,前期主要以沙州、莫河川、白兰山、浇河为统治中心,后期才在伏罗川和伏俟城修建固定都城。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王朝所灭,以后其地长期被吐蕃所占据,故吐谷浑王陵已被湮没。吐谷浑灭亡后,吐谷浑王若曷钵率残部逃奔凉州。吐谷浑国虽亡而王室尚存,唐朝封之以王位。

公元672年,吐谷浑又从凉州迁居灵州。近年,在今武威南山青嘴喇嘛湾发现一处吐谷浑墓葬群,出土大量文物和九方墓志铭,最有价值的是西平公主(唐弘化公主)、青海王乌地拔勤豆可汗、河东阴山郡安乐王、五原公燕王妻武氏(武则天侄孙女)等的墓志铭。

1982年,青海省考古所在吐谷浑的都城之一,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十公里的热水乡,在方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了两千多座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墓,因其地在原吐谷浑王朝和吐蕃王朝所在地,被国家命名为都兰吐蕃墓葬群,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有关部门自1982年开始对这里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其中“血渭一号大墓’坐北向南,高三十三米,东西长五十五米,南北宽三十七米,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封土从上而下。每隔一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样的柏木横穿冢丘,共有九层之多,当地群众称它为“九层妖楼”。封土下面有三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据计算,修建这样的大墓,至少需要一万人修建一年以上。

目前,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的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陪葬的马、牛、羊等动物遗骸七百余具。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古代的皮靴、古藏文木片、古蒙古族文木牍、彩绘木片及金饰、木碟、木鸟兽、粮食和大量丝绸。考古人员还在墓葬前发现了五条葬马沟和十三个环形牛、狗等动物陪葬坑,出土了八十七匹马的完整骨架及大量其他动物骨骸。

此外,大墓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座小型墓葬。据青海省文物所推测这座大墓可能是吐谷浑国王墓。近些年,随着吐蕃墓葬群的影响不断扩大,这里遭到了盗墓赋的疯狂盗掘。一段时间内,盗墓者甚至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推开封土,疯狂盗取珍贵文物。经过青海省多次专项行动打击后,盗墓分子虽有所收敛,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盗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据统计,都兰县境内的两千多座墓葬已有一半遭到盗掘。日前,吐谷浑王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史籍《魏书》在谈到吐谷浑的服饰、婚嫁等习俗时说:其王“髻椎眊珠,以皂为帽,坐金狮子床;号其妻为‘恪尊’,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首戴金花冠。其俗,大丈夫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幕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又说“父兄死,妻后母及其嫂等,与突厥俗同;至于婚,贫不能备财者,则盗女去。死者,也皆埋殡,其服制,葬讫则除之”。

从上述记述来看,吐谷浑与鲜卑族发传统风俗已是不尽相同了。

 

吐谷浑王朝世系简表:

慕容·吐谷浑:慕容·涉归之子,公元312~?年待考,土谷浑可汗,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慕容·吐延:慕容·吐谷浑之子,生卒年待考,土谷浑可汗,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叶延:吐谷浑·吐延之子,公元29~351年,土谷浑可汗,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碎奚:吐谷浑·叶延之子,公元351~371年,土谷浑可汗,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视连:吐谷浑·碎奚之子,公元371~390年,土谷浑可汗,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视罴:吐谷浑·视连之弟,公元390~400年,土谷浑可汗,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乌纥提:吐谷浑·视罴之弟,公元400~405年,土谷浑可汗,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树洛干:吐谷浑·视罴之子,公元405~417年,土谷浑可汗,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阿柴:吐谷浑·树洛干之弟,公元417~424年,土谷浑威王,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慕璝:吐谷浑·阿柴同母弟,公元424~436年,土谷浑惠王,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慕利延:吐谷浑·慕璝之弟,公元436~452年,土谷浑王,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拾寅:吐谷浑·树洛干之子,公元452~481年,土谷浑王,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度易侯:吐谷浑·拾寅之子,公元481~490年,土谷浑王,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伏连筹:吐谷浑·度易侯之子,公元490~540年,土谷浑王,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夸吕:吐谷浑·伏连筹之子,公元540~591年,土谷浑王,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吐谷浑·世伏:吐谷浑·夸吕之子,公元591~597年,土谷浑王,被杀,葬地待考

吐谷浑·伏允:吐谷浑·世伏之弟,公元597~635年,土谷浑王,被杀,葬地待考

慕容·顺:伏允之子,生卒年待考年,土谷浑王,被杀,葬地待考

慕容·诺曷钵:慕容·顺之子,公元635~663年,土谷浑王,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东迁长安,葬地待考

慕容·诺曷钵:慕容·顺之子,公元663~688年,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病逝,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慕容·忠:慕容·诺曷钵之子,公元688~700年,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慕容·宣超:慕容·忠之子,公元700~?年待考,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慕容·曦皓:慕容·宣超子,生卒年待考年,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慕容·兆:慕容·曦皓子,生卒年待考年,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慕容·复:吐谷浑后人,生卒年待考年,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陵墓尚未发现,葬地待考

铁弗国:

铁弗王朝是魏晋时南匈奴屠各种(也称僕各或独孤)的一支铁弗族人刘虎(又称乌路孤)建立的。

魏、晋时期,草原各民族处于诸族融合过程中。当时,匈奴族男子娶鲜卑族女子,他们所生的子女,北方汉人称他们为铁弗;而鲜卑族男子娶匈奴族女子,他们所生的子女,北方汉人称他们为秃发或拓跋;久之,成了他们的族号。

刘虎的先祖自南匈奴第二十代单于於扶罗以后,为攀高结贵,冒承西汉皇帝之刘姓,故刘虎先祖姓刘。刘虎的曾祖父去卑原是并州匈奴右贤王,初居晋新兴郡滤傂(今山西五台傂亭)。刘去卑死,其子刘猛继位时已进入西晋王朝时期。

公元271年刘猛叛晋出逃塞外,公元272年农历1月被杀。刘猛之子副仑投奔拓跋鲜卑,铁弗部落由刘猛之弟刘诘升爰统领,被西晋封为南匈奴五部帅之一的北部帅。

公元309年,刘诘升爰死,其子刘虎袭帅位,娶前赵国皇帝刘渊的宗室女为妻,于是背叛晋朝。

公元310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联合拓跋鲜卑酋长拓跋猗卢屡次攻打铁弗部,刘虎被迫统领四千余部落西渡黄河,迁居朔方肆卢川(今山西忻州及五台山一带)。前赵国刘聪时,宗室之亲封刘虎为楼烦公、安北将军、监鲜卑各部诸军事、丁零郎将,成为当时并州北部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刘虎死后,其子刘务恒继位,被后赵石虎封为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统摄塞北诸部。

铁弗王朝传到刘卫辰时,已到了前秦国时期,刘卫辰率部移居入塞,被符坚拜为西单于、左贤王,统摄河西杂夷诸部。淝水之战后,刘卫辰趁机发展,夺得了朔方之地,拥有控弦之士三万八千人。后又附代国,并娶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女儿为妻,后与右贤王曹毂举兵攻前秦国,却被前秦将军邓羌所擒,于是,刘卫辰又复降前秦国,被符坚封为夏阳公,继领其部。如此一来,多次受到岳父拓跋·什翼犍的攻击。

公元376年,刘卫辰为前秦国作向导,消灭了代国。符坚将代国百姓分为两部,刘卫辰统领黄河以西的部民,被任命为西单于、都摄河西诸部,屯代来城(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前秦国灭亡后,后秦国姚苌封刘卫辰为大将军、河西王、大单于。

公元390年农历7月,刘卫辰派其子直力鞮袭击北魏近邻贺兰部,贺兰部首领贺讷向北魏王朝称臣求助,北魏太武帝拓跋珪亲自率军救援,直立鞮大败。

公元391年11月,刘卫辰又遣子直力鞮袭击北魏南部,被魏军击败,拓跋珪乘胜追击,自五原金津南渡黄河,一直追到代来城下,双方接战,刘卫辰父子败走。不久,刘卫辰被部下所杀,尸体被送到魏军营地,拓跋珪将刘卫辰首级割下,循于诸部示众。农历12月,魏军在盐池诛杀刘卫辰子弟宗党五千余人,投尸于黄河。铁弗王朝灭亡。

铁弗王朝自刘诘升爰于公元272年开国,至刘卫辰在公元391年被杀,共历六王,一百一十九年。

公元391年农历11月,刘卫辰战败被杀后,其第三子刘勃勃在薛干部酋长太悉伏的保护下,于十六国后期建立了大夏国(胡夏国)。

 

铁弗王陵:

待考。

 

铁弗王朝世系简表:

刘诘升爰:刘去卑之子,公元272~309年,铁弗可汗,病逝,葬地待考

刘虎:刘诘升爰之子,公元309~341年,铁弗可汗,病逝,葬地待考

刘务桓:刘虎之子,公元341~356年,铁弗可汗,病逝,葬地待考

刘阏陋头:刘务桓之弟,公元356~358年,铁弗可汗,12月奔代后不知所终,部众归刘悉勿祁,,葬地待考

刘悉勿祁:刘务桓之子,公元358~358年,铁弗可汗,病逝,葬地待考

刘卫辰:悉勿祁之弟,公元358~391年,铁弗可汗,被杀,葬地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