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豆吊灯是谁设计的:毛泽东《祭母文》与蒋介石《哭母文》及挽母联的不同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45:07
毛泽东《祭母文》与蒋介石《哭母文》                    
《祭母文》
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1919年10月8日
《哭母文》
——中华民国十年六月十五日于溪口
蒋介石
悲莫悲于死别,痛莫痛于家难,哀莫哀于亲丧,苦莫苦于孤子。
呜呼!天胡不吊,夺我贤慈,竟使儿辈悲痛哀苦,至于此极哉!
回溯吾母来归,已三十有六载,当吾父健在之十年间,家中鞠育之苦,嫁娶之劳,饬家接物,皆吾母一人之内助,其苦心孤诣,已可感于无穷者矣。洎乎先考中殂,家难频作,于此二十六寒暑间,内弭阋墙之祸,外御横逆之侮,爱护弱子,督责不肖,维持祖业,丕振家声,何莫非吾母诚挚精神,及无量苦心,有以致然也。
呜呼!吾母艰苦卓绝之志,既如此其甚,而不孝冥顽不灵,则又如彼。回忆当时忧危之情,愧惶几若无地。痛念至此,百身莫赎。人子若斯,尚有何颜立于天地之间乎!呜呼!自今以往,外应族人,内主家庭,安能得吾母复生,再为我独承劳怨也。且复谁能容我狂愚,恕我暴戾,抚慰我激愤,曲谅我苦衷,为我代苦代忧,至死不怨,如吾母者乎?
呜呼!凡昔之足以裨益于儿,不惜茹苦饮痛,自甘枉曲,明祝默祷,吁求安全,如吾母之慈者,今竟欲一再见其声音笑貌,而不可复得矣。
呜呼!吾母一生,为乡里服劳,为国家酬德,嘉言懿行,至多极美,吾不能于伤悲之际,毕忆无遗。吾不惟痛吾母以爱护儿辈而凋瘵,以教养儿辈而病困,而又独为不肖一人以牺牲其身。虽上升兜率,无所遗恨;惟生者之罪恶之苦痛,自此益难为怀矣。吾更痛心于指胸难过之语,吾尤痛于易箦之顷,强为药好酒好以慰儿之言。自此儿虽连声直呼,不复更闻吾母之咳唾。犹忆当时吾母呼吸迫促,儿乃趋抚母背,以冀挽危亡于顷刻,然竟因是不获睹最后慈容之悲戚!呜呼恫矣!从此抱恨终身,不知生存于人世,复更有何意趣耶?其惟勉图报亲,藉慰地下之灵,末减儿辈罪孽于万一,以聊舒终天之痛恨乎。
呜呼!其可得耶!其不可得耶!母而有灵,鉴斯哀忱。
其一
从毛的《祭母文》可见,毛在对母亲的感情上远不及蒋对其母的感情。因为他的这篇文章零散而没有中心,其语言也是空泛而不实际的,如同在写别人的母亲,读来没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感动之情。在从毛的诗词以及身边人的回忆录可见,毛其实是个很豪放之人,而在感情上却并不很细腻。而且由于从小在外婆家寄养,所以对于家庭,没有多深的感情。
而蒋的《哭母文》句句含情,对来催人泪下。字里行间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流露无遗。而从《蒋介石日记》以及随从的回忆录都可见其对其母的思念。为母亲修建墓道,并在旁边修建住所,每每回家,必住在这里陪伴母亲。可见蒋是个感情丰富细腻之人。
从两篇祭词,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同时代伟人的不同性格,而这种性格与他们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也不无关系。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724e901000ad6.html)
其二
诗人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他的母亲的。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三天内,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
此诗前16句总略叙述母亲生平及养育儿子们所备受的艰辛磨难。尤其是“中间万万,皆伤心史”这二句读来令人耸然震动,母亲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全都是一部伤心史,这些伤心事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呵!连诗人自己都不忍心全部将其写出来,而是尽力使自己心里平静,待慢慢缓和地吐露。接下来的30句是述说母亲的“盛德”,对母亲的博爱、慈祥、爱心,总而言之,对母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予以高度赞美。再接下来22句是第三层意思,讲说母亲的隐痛及抱恨方面。劈头二句:“恨偏所在,三纲之末。”已说得很明白了,母亲的憾恨就是因为处于三纲的最后。我们知道在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母亲(也可引申为广大女性)一直都处于受压迫、受统治的地位。处于如此地位,母亲怎能施展她自身的抱负呢,这就是母亲的“恨偏”,她精神上的痛苦在这一点上极为突出。母亲除了有精神上的憾恨以外,还有对儿子及亲朋好友们的回肠百结的牵挂。这也是一种憾恨,因为不能再抚育儿子们了,不能再报答“好亲至爱”了,也不能关心那贫困的亲戚邻里了,这一切她只能交待家人去作。而其中她最关切的是儿子们今后一生定要好自为之,做好人,行善事。
再接下来的8句,收束前面母亲的“盛德”与“恨偏”,勉励自己一定禀承母亲的德行,而且还要努力弥补母亲的“恨偏”,要牢记于心,念念不忘。
继续接下来的12句是第5层意思。诗人在此立誓必将终生报答母亲的深恩,还以“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进一步叙说自己对母亲的深恩真是报之不尽。
最后9句写在家中祭奠母亲的情况,并收束全文。同时,再次表达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多,但可惜时间苦短,只能提纲挈领式地从大方面来陈说母亲的伟大与仁爱。
最后告诉母亲,儿子今后对你有说不完的话,日子有多长,儿子的话就有多长。
此刻敬上一杯酒。安息吧,母亲。 (冰城网http://bbs.bingchengwang.com/thread-12705464-1-1.html)                              其三
蒋介石和毛泽东的祭母文章各有千秋
毛泽东在写了这篇包含深情的《祭母文》后,又洒泪写下了两副表达内心痛苦和无限思念情怀的挽联。
其一曰: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曰:
青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这些都充分地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无限爱戴,赞扬了母亲那种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勤劳简朴,慷慨厚道的高尚品德。后来,毛泽东又致书同学、好友邹蕴真,再次赞扬母亲的美德。他在信中这样写到:
“世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已的,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又利人的人。我的母亲该属最后一种人。”(摘自《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
从上述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秉承了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
看来蒋介石对母亲的感情也是很深厚的,而且蒋介石的古文功底也是不错的。(铁血网http://bbs.tiexue.net/post2_3218612_1.html)
同是挽母联 水平不一般
梁 柱
蒋介石和毛泽东作为国共两党领袖,虽然阶级立场迥异,政治主张不同,但都有一个善良贤慧的好母亲,他们对自己的母亲都非常孝敬,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逝。正在长沙修业小学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爱国运动组织鼓动工作的毛泽东,闻此噩耗,悲痛万分,立即停止手头的一切活动,带着在修业小学读书的小弟弟泽覃,回家奔丧。回到韶山时,母亲于两天前就已入殓,毛泽东没有见上母亲的最后一面。大弟弟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喊着他的名字。毛泽东听后悲痛至极,热泪长流。他跪守慈母灵前,想见母亲的音容笑貌,思绪万千,挥笔写下96行的四言诗歌体《祭母文》,将自己的痛苦、悲伤、思念、惆怅、悔恨、感恩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念颂母亲的绝唱和感天动地的美文。然而,毛泽东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含泪写下挽联两副: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1921年,已经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中任职的蒋介石,因处境不如意,在家养晦,母病卧床数月,朝夕亲侍汤药,孝心可见一斑。6月14日,母亲因病逝世,蒋介石悲痛万分,挥泪写下《哭母文》,并亲撰挽联:
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悔已晚;
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平心而论,蒋介石的挽母联写得不错。他感情真挚,心地坦诚,没有文过饰非,表达了孝敬母亲,悔恨交加的不尽之情。小时候的蒋介石顽皮倔强,往往闯祸闹事,惹母亲生气。四岁那年除夕,全家人准备去吃年夜饭,蒋介石爬在椅子上玩耍,从桌上拿了一根筷子插入喉管,仰靠椅背,张着口不省人事,忙请医生钳出,方才苏醒,还吐了几口血,到半夜才开始说话,使母亲提到嗓门眼的心才放了下来。五岁那年冬天,蒋介石看到屋檐前缸水冻冰,圆明如镜,一时高兴,便扑身去捞,倒栽缸中不得出来,等人发现救起已是奄奄一息,经抢救才转危为安。尤其是蒋常蹓到街上弄棍舞棒,仿效打战,往往伤及别人,皮破血流,纷纷前来哭诉,使母亲大伤脑筋,曾施以罚跪之家法。蒋上联写的“当日梗顽”指的就是上述那些事,深感后悔但为时已晚;下联自称逆子,感到惭愧,一辈子痛恨而没有尽头。
有比较才能鉴别。把蒋联和毛联一对比,就相形见绌,逊色许多。从思想内容角度看,蒋联除了母亲就是他自己的悔和恨,内容单调而浅薄;毛联既写母亲,又写自己,还写南岸、韶山、春风、秋雨以及韶山人民,并以“留晖远”三字写他母亲的深恩大德,犹如太阳的光辉,永远光明和温暖;以“皆须补”三字写出了自己化悲痛为力量,回报母亲,回报社会的理想情怀。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事实上,蒋介石之所以终成大器,是与母亲的“训迪不倦”和“夏楚频施”分不开的。为了使儿子收心易性,母亲王采玉在儿子6岁时就设塾请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化。蒋11岁读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左传》、《诗经》、《千家诗》,并开始学作八股文。从12岁开始,母亲又送他投师姚宗元、毛凤美、皇甫氏、毛裕称等名士大家,终于得以劣性收敛,学识大为长进……而蒋联没有把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大恩大德写出来,只停留在自己的悔和恨上。从文学角度看,蒋联只是用事实说话,语言苍白,缺乏文采,而毛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含蓄隽永,耐读感人。可能蒋介石也想显露一下自己的文化功底,在下联中使用了一个“靡”字,这里的“靡”和现代语言中的“无”一样,是没有的意思,在古代《诗经》和《尚书》中多处用到,而现代白话文则多用无而很少用靡。岂不知这个“靡”字是仄声,与上比对应的“已”和本比相间的“痛”皆平仄失对,成为此联的一大硬伤,如果使用无字就万事大吉、工对得很。真是弄巧成拙,欲摆格而遗笑柄。(新华文化传媒网http://www.xgfhx.com/2010/1229/17147.html)
部队编辑【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