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内侧痒发黑图片:常用词语解释方法 实词推断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48:53
      成语精确解释          常用词语解释方法
     一篇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要准确、鲜明、生动的使用词语,除了靠平时的学、说、用外,掌握一点解释词语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解释词语的方法很多,下面选择几种常见的方法略加介绍
 一、扩充解释法
   
      扩充解释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进行适当扩充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其中组词法是常用方法,如:      欢乐——欢喜、快乐         宽阔——宽敞、辽阔    幽香——清幽的香味             电灯——用电发光的灯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
 二、近义解释法
   
     近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     关怀——关心        美丽——漂亮

三、反义解释法
    

       反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的反义词或相反意思的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四、归类解释法
   

      根据词义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质,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把需解释的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如:
     苹果—— 一种水果           机枪—— 一种现代兵器    
     玫瑰—— 一种花朵           火车—— 一种交通工具

五、比喻解释法
   

    比喻解释法是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

六、功能解释法
   

      功能解释法就是用需解释词的使用功能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其中“形容***”是一种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

七、下定义法 
  

       用简练的语言对词语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确切的叙说、解释。它适用于解释某些有关科学概念的词语和一般性名词。如: 
  学者——在学说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沁园春——词牌名。 

八、描写说明法

        描写事物、概念的性状;说明词语的引伸义、比喻义。如: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九、比喻揭示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打比方来揭示很难用确切语言释义的抽象概念。如: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样,形容残酷的屠杀人民。 

十、同义词解释法 
  用同义词解释,必要时作适当限制、补充。如: 
  休憩——休息。 
  竣工——(建筑物)完工。 

十一、反义词解释法 
     用反义词加“不”解释。如: 
     野蛮——不文明。 

十二、翻译法 
  像翻译文言文一样解释词语。如: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十三、分析综合法 
  

       有些词语,语素意义和词义之间关系比较明显,可以先分析语素意义,然后综合起来解释词语整体意义;也可以先综合解释,后分析语素意义。如: 
  漠然置之——漠然,冷淡,不关心;置之,把它放在一边。指对人对事物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十四、联系语境法 
  

        将词语本义同其所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揭示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临时意义。如: 
  落第——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叫“落第”。这里指考试不及格。(鲁迅《藤野先生》) 
  下车伊始——旧指新官到任。这里指刚到一个地方。伊,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毛泽东《 〈农村调查〉序言》) 
  总之,解释词语要做到观点正确,表达贴切,语言通俗。解释词语往往不局限某一种方法,有时解释一个词语要用到几种方法。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兴高采烈:形容非常高兴的神情。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
千钧一发:形容情况十分危急。
雨后春笋:形容新生事物大量涌现。
琳琅满目:比喻眼前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事物。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非常高大,气概豪迈。
千方百计:想尽和用尽各种办法。 如饥似渴:比喻要求很迫切,就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焕然一新:形容旧的面貌改变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胸有成竹:成:完成,现成。 比喻非常有信心.
别具一格:别:别处的,独特的。有独特的风格.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赤膊上阵: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乌合之众 :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鹏路翱翔---比喻人奋进在远大前程上。
如虎添翼---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小心翼翼---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扶危翼倾---指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
无翼而飞---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事物很快地传播开来。
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发扬光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
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发奋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业精于勤---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不勤而获---指不劳而获。
勤学好问---比喻善于学习。
勤工俭学---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劳动,而以劳动所得维持生活。泛指在学习期间参加劳动。
寅吃卯粮:今年吃掉了明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收入。亦称“寅支卯粮”

半夜三更: 三更,即半夜,指午夜
钟鸣漏尽:晨钟已鸣,更漏将尽。比喻年老力衰,已到迟暮之年 丁是丁,卯是卯:丁、卯分别是天干、地支之一,不能相混,错乱了影响记时。形容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凤姐笑道:“我看你厉害,明儿有了事,我也是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红楼梦》

金榜题名:科举时代殿试取得名次,高中红榜 独占鳌头:科举时代称中状元,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只有状元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殿前兽献升平策,独点鳌头第一名。——《元曲选·陈州粜米》

名落孙山:婉言应考落榜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皆黄门登堂入室者,实自足以名家。——宋·吴炯《五总志》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差别很大,极为不同 户枢不蠹: 门轴不受虫蛀。比喻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蓬荜生光:蓬荜:蓬门荜户。形容穷人的陋屋。使贫贱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获赠书画、陈设或对客人来访时的一种谦语
贵脚踏于贱地,蓬荜生光。——《元曲选外编·剪发待宾》
亦作“蓬屋生辉”、“蓬筚生辉”、“蓬筚增辉”、“蓬闾生辉”
偷梁换柱: 意为玩弄手法、暗中改换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军事上是说与别的军队联合作战时,暗中抽换其主力,使作战失利,以乘机吞并之

峨冠博带:高冠阔带,古代形容士大夫的装束 袍笏登场:袍,古代官服;笏,古代大臣上朝所执手板。袍笏登场,就是扮演大臣的演员登台演戏,现在常用来比喻坏人上台,有贬义;或比喻新官上任,有讽刺意
袍笏登场也等闲。——清·赵翼《瓯北诗钞》

集腋成裘: 集积许多狐狸的腋毛而成为裘衣。比喻集众资以成一事
他这会就去同人家商量,想趁此机会,捐个知县班,果然一齐应允,也有二百的,也有一百的,也有五十的,居然集腋成裘,立刻到捐局里,填了部照出来。——《官场现形记》

钟鸣鼎食: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座上觥筹交错。——《三国演义》

举案齐眉:指后汉梁鸿之妻把食具抬举到眉眼那样的高度递给丈夫,极言夫妻相互敬爱之至席不暇暖: 连坐位也来不及坐暖,形容事务繁忙
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恓惶,席不暇暖。——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

咫尺天涯:相距很近,却像远在天边,形容相见之难
安身乐业:指安稳快乐地过日子。
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实词推断法

一.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一)词性推断法

在句子中,一个词的意义是受它的词性制约的,因此,先行判定一个词的词性,就可以缩小判定范围,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推断出词义。

[例]

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例]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二)搭配推断法

除了特殊句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成分的搭配也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根据成分的搭配来推断词义。

[例](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例]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就是我认为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灵隐寺最好的地方的原因。

二.字形推断法

形声字占汉字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往往可以通过它的形旁推断事物的品类属性以至意义。会意字的意义则可以根据合成它的字义来推断。因此,对一些陌生字可以借助造字法的知识来推断词义。

[例]

“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全国高考题)

“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拜见”。

[例]“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

“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

[例]

庭除甚芜(2005年浙江)

    汉字里从“阝”的俗称耳朵旁,其实它有两类:一类叫“右耳朵”,即邑字旁,凡邑字旁的字都跟城邑或建筑物有关,如郭、郊、邦、邝、邮、邶、邺、邻、郑等;另一类叫“左耳朵”,即阜字旁,凡阜字旁的字都跟山陵土坡有关,如陵、陲、阴、阳、防、阪、阿等。“除”的本意就是“宫殿的台阶”。

三.结构推断法(包括词和短语)

词和短语是按照一定意义组合并形成一定规律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词和短语的结构来推断词义。

古人喜欢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整句来表情达意,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例]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四.联想推断法

碰到一个不熟悉的词语,可联想一个自己熟悉的、跟它相类似的的词语来推断其意义。一般要想想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能否找到落脚点。

五.感情色彩推断法

根据词语及句子所具有的感情色彩来推断词义,注意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和感情倾向。

六.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之一。以上推断词义的方法都离不开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

[例]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1)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2)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例]“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赡:赡养(2005年北京春招题,249页)”,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例]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概”:景物  遁:隐藏

(一)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七.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例]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例]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2005年江西)

严惩不贷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成语的特点汉语词汇极其丰富,四字结构的词语数不胜数。而成语以四字结构为主,因此,有些同学经常将诸如 “简明生动”、“洁白晶莹”等四字结构的词语也说成是成语。其实,这些并不是成语。要弄清什么是成语,就要先搞清楚成语的特点。

让我们先看《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晋朝的桓玄、殷仲堪等人做过一个文字游戏:各人谈一件最危险的事情,想象的也可以。桓玄说:“矛头淅(xī)米剑为炊。”意思是用长矛的尖头淘米,再用剑身去烧火做饭。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一百岁的老头子攀登一根枯树枝。这个够危险的了。另一个人不慌不忙地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骑着一匹瞎马,半夜三更,走在深水池的旁边。殷仲堪听了之后,不禁失声叫到:“太危险了!”后来人们就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中提取出“盲人瞎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危险,也形容盲目行动。

三件事都形容危险,却只有“盲人瞎马”成为大家所熟知的成语,而“矛头淅米剑为炊”、“百岁老翁攀枯枝”都没有取得成语的身分。为什么呢?原因是“盲人瞎马”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有固定的形式和稳定的意义,并一直为人们喜闻乐用,而其余两个却没有这种特点和基础,因而不是成语。

一般地说,汉语成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
一是源远流长。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如“有恃无恐”、“盲人瞎马”、“打草惊蛇”、“捕风捉影”、“两面三刀”、“南腔北调”等都是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

“有恃无恐”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S226;僖公二十六年》。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机讨伐鲁国。鲁僖公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稿劳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慢地说:“(鲁)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意思是你们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废弃祖先盟约,进攻鲁国呢?”齐孝公听了,感到很羞愧,就班师回国了。这是“有恃无恐”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个词后世一直在使用:“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苏东坡集&S226;祭欧阳文忠公文》)“两京大贾,往往喜与邢(德)俱,途中恃以无恐。”(《聊斋志异&S226;老饕》)可见“有恃无恐”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

 “打革惊蛇”出于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当涂县令王鲁有贪污行为。后来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接受贿赂。状子上列举的罪行和他自己的违法行为很相似。他一边看状子,一边直打寒颤。看完状予后,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虽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象伏在草里的蛇一样,已经受到惊吓了。后人就从这两句活归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不慎密,致使对方有了防备。“打草惊蛇”也一直被人们沿用着,如《水浒》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醒世恒言》二十回:“如今若去,便是打草惊蛇,必被躲过,可不劳而无功……”其他如“捕风捉影”、“南腔北凋”等成语都有短则一二百年长则八九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历史。

 当然,并不是说历史久远的就一定是成语。一个成语出现后,就要为人们所接受,其词型要固定,其词义也相对稳定,并在书面或口头广泛使用,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成为内涵丰富,生命力顽强的成语。比如“春风得意”、“司空见惯”、“平分秋色”、“似曾相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都是如此。

二是定型不变。定型不变指的是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

从成语的结构成分来看,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例如,不能把“欢天喜地”改为“欢天笑地”,也不能把 “南腔北调”说成“东腔西调”,不能把“狼狈为奸”增添为“狼狈而为奸”,同样,“患得患失”减缩为“患得失”也是不允许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也是不能任意变动的。比如“愚公移山”的内部结构是主谓关系,“重见天日”是动宾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一经固定,便不能随意更动。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见天日”改成“天日重见”。

为什么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不允许任意变动呢?这是因为成语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约定俗成”的产物,一经定型就有了一个规范的固定的形式。例如“四通八达”曾有过“四通五达、七通八达”的说法,但最后定型为“四通八达”,这就不能任意变更了。如果加以变更,只会造成语言使用上的混乱。而且,改变了成分和结构关系,还会造成词义上的混乱。例如:“病人膏盲”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S226;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这则成语和它概括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把“病入膏盲”改成“病入心脏、病入脑髓”,必然会造成意义上的混乱。

 三是意义上整体化。

意义上整体化是指成语的意义跟词的意义一样,往往不是成语各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来表达特定意义的。这就是说,要透过字面的意义来深入领会成语的意义。

例如,“高山流水”不是高山上的流水。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故事的大意是: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鉴赏音乐。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崇高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浩荡的江河!”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
再如,“胸有成竹”的意义也不是“肚子里有现成的竹子”。
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以画竹远近闻名。其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特点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他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赞扬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赞扬文同,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就真的出现过某翻译人员把它翻译成“肚子里有一根竹子”的笑话。

可见,成语的意义一般具有双层性,表面意义的作用仅仅是以其形象性来体现成语的实际含义。成语的这个特点是一般固定短语所不具备的。

文言语段中互文式成语的类型与特点所谓互文,是指在一个语言片断里相临近的上下文中,上文隐含着下文里出现的词语,下文隐含着上文里出现的词语,这样彼此包蕴渗透,相互呼应补充,从而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常见于古典诗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上半句省了“在船”,下半句省了“下马”,全句的意思是说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互文也常见于汉语成语,如“名缰利锁”,意思是名和利就像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不能理解为“名”只像缰绳而不像锁链,“利”只像锁链而不像缰绳。可以把这种成语称为互文式成语。下面分类对其结构、语义、表达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加以讨论。 
  一、互文式成语的类型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互文从语言单位看可分为短语互文、单句互文、复句互文等;受四字格构造的限制,成语中的互文只能发生在成语的前后两个直接成分之间。从构建形式看,互文式成语可分为主谓互文、动宾互文、偏正互文三种主要类型。 
  1.主谓互文式成语 
由两个主谓结构并列而成,即“主Ⅱ谓·主Ⅱ谓”。每个成语都有两个主语和两个谓语。两个谓语既在字面上各述其主,又隐含着互述另一个主语的意思,其解释形式为“主·主Ⅱ谓·谓”。例如: 
  A.燕舞莺啼 峰回路转 国破家亡 鬼使神差 龙飞凤舞 珠联璧合 
  B.山明水秀 风调雨顺 眉清目秀 人困马乏 兵荒马乱 心狠手辣 
  A组成语的两个谓语都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B组成语的两个谓语都是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它们都同时一明一暗地陈述前后两个主语。比如“燕舞莺啼”,“舞”在陈述“燕”时,也兼及了后面的“莺”;“啼”在陈述“莺”时,也同样兼及了前面的“燕”。不能理解为“燕”舞而不啼,“莺”啼而不舞。同样,“山明水秀”,整个成语是形容山水景色明媚秀丽。不可将“山明”和“水秀”分开来解释。 
  2.动宾互文式成语 
由两个动宾结构并列而成,即“动Ⅱ宾·动Ⅱ宾”。每个成语都有两个动词和两个宾语。两个动词各带一个宾语,又分别跟另一个宾语发生暗含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其解释形式为“动·动Ⅱ宾·宾”。例如: 
  c.排难解纷 调兵遣将 安邦定国 审时度势 披星戴月 吞云吐雾 
  D.擒奸讨暴 举贤使能 挑精拣肥 除残去秽 出乖露丑 穿红着绿 
  C组成语的两个宾语都是名词,表示人或事物;D组成语的两个宾语都是形容词,措代指称具有某种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两个宾语字面上虽分置两处,意义上却是合在一起的。比如“排难解纷”,意思是排除、解决困难和纠纷,“难”和“纷”合起来做“排”和“解”的宾语。同样,“擒奸讨暴”,应给以“捕捉、打击奸诈残暴的人”的完整释义。 
  3.偏正互文式成语 
由两个偏正结构并列而成。其中有的是两个定中结构的并列,即“(定)中·(定)中”;有的是两个状中结构的并列,即“[状]中·[状]中”。但都要按“(定·定)中·中”或“[状·状]中·中”的形式加以理解。例如: 
  E.蝇利蜗名 金科玉律 狼心狗肺 苛捐杂税 细针密线 真才实学 
  F.南来北往 南征北战 冷嘲热讽 轻描淡写 高谈阔论 精雕细刻 
  E组成语是“(定)中·(定)中”形式的并列结构,中心语一般是名词;F组成语是“[状]中·[状]中”形式的并列结构,中心语大多是动词。一前一后的两个中心语,无论是名词还是动词,都是共同接受两个定语或状语的修饰或限制的。比如“蝇利蜗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蝇”和“蜗”形式上分置,实际上它们既修饰“利”又修饰“名”,应该将它们合起来解释为“像苍蝇头或蜗牛角一样微小的名和利”。同样,“南来北往”,“南”既修饰“来”,也修饰后面的“往”;“北”既修饰“往”,也修饰前面的“来”。 
  二、互文式成语的特点 
  互文式成语可以从结构、语义、表达等几个方面探讨其主要特点。 
  1.结构上的对称性互文式成语的前后两个部分在构造上是对称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果把这些成语的四个词(或语素)用WXYZ代表,那么,从结构形式看,其两个直接成分WX和YZ是完全相同的;而从结构成分的语法性质看,所对应的w和Y、x和z也是基本一致的。 
  互文式成语无一例外都是并列结构,其前后两个部分的结构形式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点在本文第一部分已有具体论述和大量例示。比如,“莺歌燕舞”、“摧枯拉朽”、“远见卓识”等等。结构相同,两相对称,这是互文式成语在形式上的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互文式成语前后两个部分对应位置上的结构成分,其语法性质(词性)也是趋于基本一致的。如“人仰马翻”、“情投意合”等,其结构成分都是“名+动·名+动”的;“高风亮节”、“狂风恶浪”等,其结构成分都是“形+名·形+名”的。 
  还有一些结构成分,不仅词性相同,而且意义类属也是相同的。如“鹊笑鸠舞”中,“鹊”和“鸠”都属动物类,“笑”和“舞”都属动作类;“菊老荷枯”中,“菊”和“荷”都属植物类,“老”和“枯”都属性状类。下面是类似的例子: 
  南腔北调:南北——方位类,腔调——言语类 
  寒来暑往:寒暑——季节类,来往——趋向类 
  红男绿女:红绿——颜色类,男女——人物类 
  千思百虑:千百——数量类,思虑——思维类 
  2.语义上的互补性成语中参互见义的两个词,WXYZ四言形式中的w与Y、x与z,它们在语义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异义平列关系,一是反义对举关系。这两种语义关系的表达,主要有下面四种情况。 
  (1)w与Y异义平列、x与z反义对举的: 
  眉来眼去神出鬼没走南闯北说长论短 
  (2)w与Y反义对举、x与z异义平列的: 
  朝歌夜弦天经地义明枪暗箭淡妆浓抹 
  (3)w与Y、X与z都是异义平列的: 
  安营扎寨离经叛道心高气傲奴颜媚骨 
  (4)w与Y、x与z都是反义对举的: 
  前仰后合 左支右绌 天南地北 朝东暮西 
  异义平列的两个词,形式上虽分指两个不同的概念,意义上却经过互文而融为一体了。比如“眉来眼去”,虽然“眉”“眼”分指眉毛和眼色,但整个成语只能释为“用眉眼来传递情意”,“眉”和“眼”从来就是合在一起用的。 
  反义对举的两个词,进入成语并形成互文以后,对立的语义就融为一体,表示的是包蕴两个对立面的更为宽泛的指称义。比如“朝歌夜弦”中的“朝”和“夜”,不仅仅是指时间上对立的两极“早晨”和“夜晚”,而是泛指从早到晚,日日夜夜。又如“东逃西窜”中的“东”和“西”,也不仅仅是指空间上对立的两 
面“东边”和“西头”,而是泛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 
  总之,无论是异义平列还是反义对举,也无论它们是用于WY位置还是XZ位置,在成语WXYZ四言形式中,前半部分“WX”表示的是“W(X+Z)”的意思,其中“z”是来自后半部分的补充成分;同样,后半部分“Y”表示的是“Y(Z+X)”的意思,其中“X”,是来自前半部分的补充成分。互文式成语就是这样前后互补,参互成文,从而完足语意的。 
  3.表达上具有言简意丰、错落活泼、音律优美等特点成语本来就具有言简意丰的特点,互文手法的运用更使这一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言简”是从构造的形式来说的,它省掉了一些结构成分;“意丰”是从表达的内容来说的,它达到了语义的增值。互文式成语就是这样用尽量简略的形式表达出了尽量丰富的内容。试想,如果不按互文格式表达,而将成语“朝经暮史”说成“朝经史暮经史”,将成语“残兵败将”说成“残兵将败兵将”,这不仅啰嗦讨厌;而且突破了四字格形式,不成其为成语了。 
  其次,互文式成语在表达上具有错落有致、生动活泼的特点。还以“残兵败将”为例,如果说成“残败兵将”,字面上也是四个字,跟“残兵败将”一样;但从结构变化引起的错落感觉来说,就大不相同了。“残败兵将”是偏正结构,由偏到正,一览无余,显得平板单调;而“残兵败将”是由两个偏正结构并列构成的,相同的结构在同一成语里重复出现,显得文意起伏,有跌宕错落之美,从而增强了成语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再次,互文式成语在表达上还具有节奏鲜明、声音和谐的特点。一是所有的互文式成语不仅在语法结构和语义搭配上是对称均衡的,而且在语音节奏上也都表现为两字一顿的双音步节拍,显得整齐匀称,节奏铿锵。上举的所有成语都具有这样的节奏特征。二是有些互文式成语在平仄组配上高低交错,抑扬有致,富于音乐美。四言成语内部的平仄组配,以节奏点(二四两字)上平仄相对的居多,其中“平起仄收”式更是其平仄分布强势。许多互文式成语就是按“平平仄仄”格式安排其平仄搭配次序的,如“诗情画意、轻歌曼舞、千锤百炼、寒来暑往”等。这些成语音调上抑扬顿挫,念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假如不按互文格式,说成“诗画情意”、“轻曼歌舞”之类,音律上的美感就丧失了。三是还有些互文式成语恰当地运用了双声和叠韵,形成了一种声音的回环美。如“歌功颂德”、“真知灼见”等,前一音步(前两字)为双声;“国破家亡”、“穷凶极恶”等,前一音步是叠韵;“大街小巷”、“攀龙附凤”等,后一音步(后两字)为双声;“四通八达”、“斩钉截铁”等,后一音步是叠韵;“度德量力”、“雄心壮志”等,前后两个音步均为双声;“吞云吐雾”、“欢天喜地”等,前后两个音步都是叠韵。双声叠韵的运用,使这些成语声音上回环复沓,起伏荡漾,形成美听的修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