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唐砖的穿越小说:步行串联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35:19

步行串联纪实

 

1967年的元旦以后,我们四个班上出身最不好的女生(即黑五类子女),元旦前刚从北京回来不久,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学校里空空荡荡的,有许多人串联还没有回来。在那个年代,阶级界限是划得很清的,谁也不敢与我们交往过密。
    我们实在不愿意死守在学校里。打算再次出去串联。    可那个时候,为了缓解大串联给铁路等运输部门的压力。中央明令停止大串联。在《人民日报》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社论的号召下,全国又掀起一股步行串联之风。刚好有四个出身与我们差不多的男生,打算去韶山步行串联。我们一商量,有男生同行至少可以壮胆,决定与他们同行。
    说干就干,我们开了介绍信,领了经费(那时侯每人还能够领到十元钱)买好了配给的背包带、手电筒、雨伞、塑料布等用品,还为了当好“宣传队”、“播种机”,我们油印了好些传单(主要是毛主席语录),准备一路散发。带上毛主席语录(我们女生还专门为它们编织了语录袋)和必戴的像章打起背包就出发了。
    我们一行八人在红旗的带领下,高唱着语录歌,虽不是浩浩荡荡,却也威武雄壮地离开了武昌的南大门-武泰闸。
    第一天,我们只走了56里路。可我们有两个女生已经脚上打泡了。我们学着听说的解放军的方法,用热水泡脚以后,再用针把里面的水放了出来。
    没有想到,第二天,那些泡有鼓起来,还原了。这两个女同学可就有得罪受了。可我们还是得上路啊。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们撑着雨伞,唱着红军过雪山的歌“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难万险只等闲。......”。饿了就就着雪吃自带的干粮-馒头。她们硬是咬着牙又坚持走了一天。我们来到了咸宁。
    第三天,看到要进山了,(前面的崇阳是山区)。我们为了能够养精蓄锐,在咸宁休息了一天。
   第四天,天放晴了,那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大路是公路,虽然好走,可是因为是盘山公路,路程长;小路虽然是捷径,直接一些,可得翻山越岭。
    为了缩短路程,我们决定翻山走小路。天虽然晴了,北风还是刮得很紧。我们上的是北山坡,冰雪覆盖,我们顶着凛冽的北风,扒着树枝,拉着旗杆(这个时候红旗也打不住了,只好卷起来拉人)。约莫到了中午,(那个时代的学生,谁也没有手表)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
    说来也怪,这山上居然还有一个小建筑物,很小很小,应该说只能说只是一个洞,现在想来可能是一个土地庙(当然,土地爷已经被扫地出门了)。我们在那里高诵着“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毛主席诗词,休息了一会,吃了一点干粮。
    极目远望,此山的南北两边真是天壤之别啊!刚刚上来的北边是“千里冰封”,而准备下山的南边却是“阳光明媚”。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原来对这句话没有体会,总以为是别人弄错了。想想刚才冰雪覆盖的北坡都已经过来了,下这个冰雪已经融化,路也基本上已经干了的南坡,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谁料想,下山的小路虽然比上山的路好走,可还是有些陡,呈”之“字形,根本不可能平平稳稳地走,逼得你不得不一路小跑。不一会儿,小腿就跑硬了。由于呈“之”字,每跑一小段就得收住脚调头,否则就会栽入深山。我们这才体会到下山的厉害。
    眼瞅着太阳一点点落下去,还不知道前方的接待站在哪里,还有多远。我们着慌了,一齐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喊:“有人吗?”,没有人回答,远远地只听到山谷的回声在回荡。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
    等我们下得山来,到达谷底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没曾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山下正在修路,全是小碗大的石头,在高一脚低一脚的“急行军”中,有一个男生崴了脚。这下更慢了。等我们“摸爬滚打(跌)”地到达目的地-接待站的时候,已经是深更半夜了。
    第五天的早上,我们打好背包继续出发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刚上路的那股劲头了。一路上每遇到一个老乡,我们就问离接待站还有多远,有的人说,还有一、两里路,有的人回答,还过两个坡就到了,总之,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远了,快到了。谁知我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再问,说还有一两里,真是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原来,山里人把山叫作坡。而且里数也是不确切的。我们真是上了大当了!
   我们一路上不停的唱着“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日落西山红霞飞......”,不断地给自己打气。终于又完成了一天的“行军”。
   越往南走,话越不好懂。等走到与湖南交界的通山。我们就完全停不懂当地的土话了。这给我们的问路造成很大的困难。
    进入湖南的第一站是平江,就是电影《怒潮》的故事发生地。那时侯的平江很有名,可还是很小,几乎可以说只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街(连马路都不是)。路边的房子也是破破烂烂的。
    越往长沙走,语言又开始慢慢地好懂起来。
    离开武汉已经第七天了,我们决心今天一定要进长沙。一直走到晚上,可是不知是怎么地眼看长沙在即,看得到那里的万家灯火,可就是走来走去还是那么远。
    走啊,走啊。冷不丁一辆公共汽车停在了我们身边。门开了,下来了一个人,他告诉我们,这是进城的最后一班车了,他们愿意带我们进城。此时车上已经站着一些串联南下的河南学生。我们问清了进城的路程和到接待站的路线后,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继续步行向长沙进发。
    我们当时认为,步行就是步行,我们不能功亏一篑。我们鄙视那些“偷工减料”乘车进城的人,我们不能与他们为伍。
   进入长沙以后,我们着实好好地休整了一番。
   下一步该研究前往目的地-韶山的路线及相关的准备工作了。
   当时,前往韶山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先顺着铁路走到湘潭,再走公路到湘乡,然后再走小路到韶山。这条路由于多是大路,小路只有一小段,很明显,最大的优点就是安全。可路程长,估计少说要走三天;另一条是小路,据说当年毛主席到长沙读书走的就是这条路。大约只有一百三十几里路,沿路没有里程碑,而且一路上接待站也很少,问路不方便,有迷路的危险。可估计最多只需要两天。
    经过再三考虑,我们一致同意走小路。因为经过这么多天的“行军”,我们的心里大致都有了谱,翻山越岭都过来了,还在乎这小路吗?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气魄。何况,这是毛主席曾经走过的路,怎么地我们也要走一走!为了轻装,我们除了背包(被子)必带外,(上次坐车串联就因为没有带铺盖,就带了一身的“革命虫”-虱子回来,这次我们再也不敢了。)红旗、语录、手电筒、像章也是必带的。其他的杂物,如雨伞、衣服等等就暂时留在长沙接待站,回来以后再拿。
    三点天后,我们又踏上了“征途”。摆渡过了湘江后,我们走了两天(中途歇了一晚),到韶山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一夜无话。
    那个时候南下步行串联的学生很多,多是到韶山和井冈山的,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吃住都很困难。(听说,井冈山那里由于大雪封山,上面的学生下不来,只有用直升飞机空投食品山下还在流行脑膜炎)
    我们参观了毛主席故居。(那个时候还没有“毛主席故居纪念馆”。)还在门前留了个宝贵的合影。(我至今依然保存着这张照片)由于经费有限,我们连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印有毛主席故居图案的搪瓷杯都没有买。我们决定下午就回长沙。
    我们的“长征”马上就要结束了。作为最后一次的纪念,我们想试一试“夜行军”的滋味,决心要一鼓作气地走完这一百三十多里地。因为在前面的“长征”路上,虽然我们多次深更半夜到达接待站,可我们毕竟还是没有走过通宵,也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我们想尝试尝试!
   为了成功更加有保障,我们在充分休息之后,约莫下午四点半左右就动身了。
   看着渐渐西沉的太阳,我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豪迈之气,再见了!韶山,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漫天星斗,没有月亮,伸手不见五指。我们高唱着语录歌和红军长征的歌曲,打着手电筒行进在乡间的小路上,(甚至于还有田埂)。为了不至于走散,我们一直保持列对前进,前、后各有一个男生“护航”。我们戏称他们为“队长”、“副队长”。
    约莫到了晚上十点钟的样子,“瞌睡虫”开始作怪了。一会儿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牌坊,定定神又没有了,不见了。这个时候大家都累了,歌声也低下去了,最终没有了。再一会儿,我仿佛看见前面的同学蹲了下来,为了不会栽到她的身上,我停了下来。谁知,后面的同学催我了,我再定睛一看,前面的同学好好的在前面走,而我离他们已经有一段距离了。哎呀!是我掉队了!我吓出一身的冷汗。就这样反复过好几次。我明白了,困倦使我产生了幻觉。我不知道那一个晚上同学们是什么样的感觉。事隔三十六年,我还历历在目。
   路过一个小河边,我们用冷水洗了一把脸,不敢休息,继续上路了。
   当太阳徐徐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们已经来到了湘江边。好了,胜利在望了!由于我们的准备充分,一路顺利,到底去的时候是白天,走过了一次也有些印象,我们的夜路也就没有迷路,我们八个人也没有走散。
    说来也怪,一大清早,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乘轮渡过江,队伍排得长长地,都排转了弯,仿佛一条长龙。同学们都实在是太累了,乘着等船的机会,坐了下来。有的还打起了盹。可是,船来了,要上船了,却喊不动他们了。我担心自己一歇下来,意志力会松懈。一直不敢闭眼。只好与一个姓叶的男同学(一路上一直由他打前站,所以他也不敢睡)一起,跟他们打了个招呼就先上船了。当我们回到长沙接待站的时候,我抬头看墙上的挂钟,刚刚十一点半。掐着指头一算,我们走了整整十九个小时。吃罢中饭。十二点半,又有两个伙伴到了。我们这才放心地睡了一觉。下午四点半,剩下的四个同学才全部回到接待站。到此为止,我们的“长征”-步行串联终于落下帷幕,胜利结束。再就只等车票乘火车回武汉了。
    有人可能会问,你们这么不辞辛苦,步行一千多里路,仅仅只是为了去韶山一趟,而你们在韶山也仅仅只呆了一天一夜。值得吗?
    我的回答是:值得!有了这段经历,你会觉得,奋斗的乐趣不在终点,而在于过程。我们一路上,顶风冒雪、餐风(没有露宿),磨练了意志,不是游山玩水,却青山绿水都见识了。都是前所未见的,有的今生也未必还会见到。真正是“经了风雨,见了世面”。是我人生经历宝库里不可或缺的宝藏。
    许多老三届都经历了串联,却未必经历了步行串联。还有更多的后来人鲜有听闻。如今我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抖搂出来,是想让大家和我共同来体会我们当初的喜悦体验。 所知,有些老三届人曾经从北京走到过延安,还有的从哈尔滨走到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