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样张悬live:构建绿色学校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1:56
构建绿色学校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转载)  一、研究背景国务院在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三部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绿色学校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绿色学校”的环境、生活、文化和有益于环境的管理体系对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着特定的教育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所以,优良的学校文化,能以熏陶、感染、凝聚、激励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知、意、情、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方面发展。
一个高层次、高格调、高品味的学校环境,既能对师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又能“润物细无声”地内化师生的自身修养与涵养、外化为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同时也以其高品味的建筑设施使学校物化为外在的形象与形态,因此学校环境的建设当然是整个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今人们已将它设定为一种“校本课程”来加以开发,所以要构建这样一个“养心治性、行义求志”的“精神家园”,就必须有一种和谐、自由的学校氛围,这里不仅要有绿化美化的自然环境,诗情画意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应没有歧视、没有体罚、没有人际间的勾心斗角、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在这里应是人心思进,在思想上体现进步与创新,行为上体现文明与儒雅,心理上体现健康与愉悦,竞争中体现智慧与合作,评价上体现公正与科学,这样的学校方能体现时代的气韵与现代的风采。
我校自2001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以来,以“相拥清凉绿色,开启未来无限可能”办学理念统领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创绿色学校、争绿色班级、做星级少年为主要载体,强化德育工作,突出环境教育,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环境素养),构建清凉校园绿色文化,以鲜明的教育特色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创常州一流教育品牌。为实现这一学校发展总目标,我校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    概念界定
绿色学校:
“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校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即是不断推进这种群体文化的深入发展,充分发挥其育人效益,为全面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绿色学校文化:
就其内涵而言,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指绿色环境的建设,丛丛绿林,株株花木,昭示天地人和谐相处。曲径通幽,花香鸟语,共相伴学海无涯乐渡。为学生创造一方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让每棵树,每面墙,每个景点都成为能够对学生产生熏染的老师。
其第二层面指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学校环境的感染,规章制度的导向,教师的引领影响,使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把环境道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群生活以及公民的公共生活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一种顺其自然的、人文的教育氛围。
三.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是:通过对营造绿色学校文化,实施绿色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探索,形成一种绿色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使其具有关爱之心、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类的未来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鲜明特色。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通过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的开展和实施,探索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实施,促进全体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3、通过大队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绿色行为的形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4、通过对绿色课堂的研究,形成学校绿色教育特色,让学生在充满生命的课堂中和谐发展。
四.    研究内容
1、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建设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硬环境建设,如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赏心悦目的绿化等;二是软环境建设,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制度文化的构建,学校文化活动等。本课题准备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
(1)研究校园的绿化。主要是科学合理地进行校园绿化规划。    
(2)研究校园的环境布置 。学校年级橱窗、班级布置、墙面文化、地面文化等。
2、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强调的是学生自发、自觉、自然地参与其中。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人文化和文明化,即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获得自我提高,使学生作为现代人的文化程度和作为信息社会成员的文化含量获得自我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1)以“学科渗透”研究为中心,研究环境教育与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教学的整合。
(2)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中心,研究适合于我校的环境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3)以“综合实践”研究为中心,研究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形式……
(4)以“绿色课堂”研究为中心,(a)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环境,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b)尊重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c)它是一种充满生命,个性张扬,学生积极向上,智慧火花碰撞的、灵动的课堂。
3、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学生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的“绿色行为”,大队部围绕研究内容,开展各项活动,如:“绿色在行动”、“绿色班级的创建”、“绿色家庭的创建”、“星级少年的评定”、“绿色读书月”、“节能节电活动”以及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
       
五.    支撑条件
一、理论支撑
1、绿色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尊重人的一切基本权利,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培植社会的公正和教育的民主,实现未来和下一代的发展的可持续性,达到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的和谐,建立理解、关怀、鼓励的教育环境,培养富有责任感和公民性、具有智慧和能力的新型人格。
2、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强调人类需要发展,但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它的发展指标,不光讲国民生产总值,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方面。中国选择了这个发展战略,决心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因此,人类应与自然和谐一致,可持续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态发展空间;人类应珍惜共有的资源环境……人类为此应变革现有不良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
二、本校绿色教育基础。
清凉小学办学以来就重视环境育人,保护环境,教育为本。本校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特点的思考:(1)、我校处于城市老新村之内,学生行为规范、家长的素质、学校周边的环境比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环境教育。(2)、我校绿化覆盖率是36.8%,是市级绿化达标单位。学校内四季绿树成茵、芳草菁菁,鲜花争艳、假山喷池、亭台小径、赏心悦目,这给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给予了极大的支撑。(3)、我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为主线,它与环境教育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环境教育工作做到有机的结合。(4)、我校内设有江苏省最大的基岩标分成标,属于国家地质科研成果,占地200平方米,共有12个分层标,每个分层标都打到地下的岩石上,它是用来测量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之一,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近二十年来,我们常州地区地面下沉达80厘米,这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5)、我校的对口中学十五中是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绿色学校,这为我校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环境教育就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推进学生全面素质一项突破口工作来做。
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队伍保证:本课题由本校校长领题,课题组成员以志愿者为主,不仅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水平,更有较高的积极性。同时,也兼顾了成员分布的相关部门和学科,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
②组织保证:由学校教科室统一管理全校的课题,学校有规范的检查评估制度,能定期检查督促课题的进展情况,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落实到位。
③经费保证:课题一旦申报通过后,学校将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
六.    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来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环境道德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②调查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分析、了解学生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③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如何建构绿色学校文化,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七.    研究工作安排
一.             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长:李永春
课题副组长:曹燕楠 陈小爽
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见课题网页)
 
二.               课题研究阶段:
设计申报阶段(2005.9——2006.1):宣传发动,成立课题组进行师资培训,学习相关理论,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及相关调查。完成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研究阶段(2006.2——2006.6)成立各子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按方案组织实施、总结经验、反馈修正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
结题鉴定阶段(2006.9——2007.1)研究内容及达成目标:本阶段进行反馈评价,经验总结、理论提升和经验推广,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验收。完成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