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为什么:英美文化的青春“皮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3:32:10

英美文化的青春“皮囊”

[摘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见识过像《皮囊》这样如此飞扬跋扈的偶像剧集,使得本国青少年无法去体会如此残酷的青春,《皮囊》剧集在国內注定只是小众的流行,《绯闻女孩》追求一种时尚感,塞琳娜和布莱尔一剧中两大女主角性格截然不同,她们的时装风格也是一个简约率性,一个华丽复古,这也是青少年们追逐它的原因之一,因而,他们不太会去关注《皮囊》里平淡外表下面真实的青春面目。
  [关键词] 英美文化 青春
  
  在网络不够发达的时代,我们只能通过电视、VCD观看少数外国电视剧,网络的到来,使我们摆脱了电视的强制性和时间限制。网上看剧成为一种流行时尚,P2P技术,BT下载风靡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在本国能第一时间看到外国电视台刚播放的电视剧集已经从不可想象变为易如反掌。而且,不再需要配音和录制这些以往的程序,也不必担心会因为文化审查而被删减掉部分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原滋原味的异国风情文化,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正是有了这一传播媒介,今天的我们才接触到了一批批韩剧、日剧、美剧甚至英剧。曾经风靡一时的韩剧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美剧后续着在中国掀起一阵热潮。中国网民大多又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他们看膩了韩剧的千篇一律,更多样的外国电视剧在他们中间的流行已是注定不可挡的趋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剧集,近期美国青春偶像居《GossipGirl》一译为《八卦天后》,还有译为《绯闻女孩》,本文选取后者)也在坊间大热,而另一部英国电视剧《Skins》可以译为《皮囊》,也有些翻译为《英伦青春年少》,本文选取前者也在网络上悄然流行。虽然相较于前者,后者的受众面并不是很广,但却是很独特另类的一种电视风格。这两部同样描述十七八岁青少年生活的剧集,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之所以把这两者拿出来做特殊的比较,更是因为从这两部剧集可以明显看出英美文化的差异性特质。
  因为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英美文化被公认为西方文化的代名词,经常以一个名词出现。这说明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具有许多相似点,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英国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起源和繁荣之地,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虽然经过多年演变,仍不可避免地烙上英国文化的烙印。
  所以,一般认为,英国与美国本属同根同源,又操着同样的语言,文化方面极其相近。其实不然,一个在欧洲,一个美洲,明显的地域差异很自然地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英美影视剧,也是英美文化的深入了解,就像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反映一些突出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绯闻女孩》和《皮囊》就提供了最好的证据。
  
  一、剧情和叙述模式
  
  完美的畸形青春——《皮囊》。该剧是在英国第四频道播出的新晋连续剧,目前已经播出两季,一季十集。在每集开头有注明“适合18岁及以上观众观看,剧中涉及大量粗口、暴力和情色。”毫无疑问,这是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格格不入的青春面貌,但却震撼深刻。一群英国青少年在剧中不停地磕药、狂欢、派对,和国内中学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对他们而言,占着生活中很微小的部分。他们过着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致幻的生活。不仅如此,每个家庭表面上看似都很圆满,个个皆算得上英国社会的中层阶级家庭。这群青少年吃穿不愁,条件优越,应该说没有什么烦恼可言,难道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在他们颓废致幻的生活内里,早已经支离破碎,再致幻的生活也给不了快乐和幸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剧里给我们答案。
  虽然一开始主要是围绕托尼,米歇尔,凯西,希德等几个主要角色展开,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其实这部剧集里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是主角,所以每集的标题干脆都以角色名字来命名,这点有些类似于美剧《迷失》的设置,不同的是后者通过主角们不断的记忆闪回来交待人物的经历和丰满主角们的形象。而《皮囊》显然是讲述这些青春少年们当下的生活,编剧功底可见一斑。
  华丽的浮躁青春——《绯闻女孩》。该剧改编自在美国畅销的同名小说,展示了纽约一个私立学校里富家子弟们的生活面貌。本剧揉合了很多现代科技的元素,让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利用博客,手机短信等传播小道消息,以及其速度有多么迅速,其影响力之广。原著小说有着一种无可救药的颓废,而本剧经过加工改编之后,变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道德意义。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优秀的偶像剧。剧里的角色大部分都生活在富裕的上流阶层,成天没有了担心学业的烦恼,就只剩下无聊的青春游戏。他们的青春显得华丽,却也浮躁和苍白。《绯闻少女》在叙事上继承了好莱坞的传统模式,故事具有一定的悬念和戏剧性。

不得不说,在英国剧集《皮囊》的对照之下,具有相似主题的美国电视剧《绯闻少女》多少显得不够深刻。尽管它也试图讲述一些在青春时代发生的幼稚、暧昧、犹疑和嫉妒,但是纠缠不清、拖泥带水、缩头畏尾,并且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宣扬着一些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反之看看《皮囊》,大胆而不羁,毫不掩饰这群少年们的混乱、麻木、无聊以及荷尔蒙过剩,他们骂着粗口,挥霍自己唯一的本钱——青春,大摇大摆地放肆任性而为。面对任何窘迫状况,他们都能用一种豪放的精神去化解,这大概是英国式风格的幽默。于是我们在剧中看到克里斯赤身裸体被关在家门外之后,竟然不卑不亢地走回了学校;托尼闯进女职员浴室洗裤子,撞见裸体女老师还能镇定地打招呼;希德特地换了一件胸前有只语音狗的T恤衫去和好朋友看合唱团表演,被围殴的时候胸前那只语音狗还适时地发出汪汪的叫声……一切都显得很可笑,有些心酸的可笑。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剧用严密的逻辑和鲜明的结构来征服观众,而英剧则带着一些即兴的创作感和需要凭直觉去欣赏的幽默色彩,以及这混乱表面覆盖之下对于生活的无奈感和无力感;《绯闻女孩》的指向总是“天天向上”,而《皮囊》则唤起了习惯性的青春伤感。所以,后者虽然更惨酷,也更为深刻,能带给正值青春和曾经青春过的观者们更多的体验和回味。相比之下,前者就像是一个华丽的泡沫,泛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却终究不堪打磨。
  
  二、青春关键词——友情、爱情
  
  从全剧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皮囊》就显示了它决不乏味的魅力,由托尼串联起来的一系列人物角色,各有千秋,生动至极,他们因为年轻而具有的紧张、尴尬和失意让所有场景看起来都这样具有人情味,是青春给了他们一具好皮囊,这样的好皮囊,没有理由被浪费,于是,尽管悲喜交加,劣根难去,恶魔附体,但是色彩斑斓的轻狂年月,总好过日后回忆的一片 苍白。没有人能像《皮囊》里的男主角托尼这样彻底地信奉享乐主义,比起《绯闻女孩》中的恰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的享乐主义是极度个人化的选择,而不是被迫的逃避方式。这个眼神魅惑的男孩,每天早晨从睁开眼的第一秒起,就开始想着如何用他迷人的外表和聪明的头脑去控制周围的朋友,去猎捕那些意外的性趣。在十七岁学生无聊的生活里,大麻、性及派对是最好的刺激。为此,他教唆好友希德买下三盎司大麻,并引发了一出出闹剧。他崇尚着相当自以为是、甚至有些自私的方式生活,并且从不反省。而希德,这个总是被朋友们嘲笑的处男,单恋米歇尔八年,习惯在幻想中获得满足,像个受气包一样唯唯诺诺,和托尼截然不同,却又是一对性格般配的密友。在这样两个青春男孩中间,友谊显得那么别扭但真诚。
  相比之下,《绯闻女孩》中对青春年少的友谊的解读就相对肤浅而苍白。所谓朋友,是用来随时背叛的。而这一点恰巧成为了这部剧所有矛盾的冲突的重点。这部美剧里的青春并不那么具有标志性,只是一种表面性的,年轻的演员、时尚的穿着、流行的配乐以及烂俗的剧情,似乎一切与青春有关,但又无太大的关系,编剧想表达的理念并不是青春的骚动不安,而是一种文化的浮躁感,一如普通偶像剧那般无聊而反复。
  社会学家伯杰指出,按照通常的用法,当我们说什么人具有“青年性”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主要说他们看起来年轻,因而相对稚嫩、没有经验:我们的意思是说他们倾向于在行为中表现出某些特性,尽管从一般经验来看,这些特性与年轻有关,他们也不是绝对的按年龄来划分。不管年代学上的年龄有多大。具有青年性的人们总是倾向于冲动、本能、精力旺盛、敢于探险和投机、轻松活泼;他们倾向于正直、坦率、引人注目、言语干脆(还没有养成掩饰的技巧和习惯):他们经常桀骜不驯、没有礼貌;他们好走极端,没有节制,不知道中庸之道:他们寻求行动,而不是寻求固定的规则:他们总是开玩笑:游戏的动机决定了他们的很多行为——他们总是倾向于把他们变为游戏:甚至是在看来最不合适的环境之下;他们缺少谨慎和明断,使自己陷于全部热情之中,带着强烈的性兴奋投入可能带来的颤栗和激动的行动之中,不顾后果地去追逐。一般而言,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青年都往往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群,“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处于次要的从属的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的,而在文化上的边缘地位更为突出。这种边缘地位主要表现在:在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上,青年主要是接受社会文化的教化,而缺乏青年人独立的话语表达。即使有的话,也因为其数量少,对社会影响微弱,而处于一种不被社会关注的状态。或者因为其明显地偏离中心话语而被视为异类,被社会嗤之以鼻直到受到批判,无法对社会构成多大的影响和冲击,这是青年的话语表达被认定为边缘化的最主要的特征。而一个没有自己的独立话语的人群,其社会地位也是可想而知的”。总之,青年文化或青年性总是与激进、标新立异的姿态、崇尚感性感觉、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理想主义等密切相关的。另外,青年性往往表现为与现存社会道德体制和规范的不和谐与紧张,甚至具有潜在的颠覆性与危险性。

从这两部题材类似的剧集,我们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之间明显的差异。英国是文学大国,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小说大国。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等文学大师星光璀璨。丰蕴的文学宝藏为英国电视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源泉,这奠定了英国文化更具有深厚内涵的特点,也延续了一种基本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的传统。比之于美国文化的娱乐性、画面感和奇观化,英国文化对现实的关注,其人文色彩和教化特色尤为明显。诚如有论者指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给予英国电影十分深刻的影响,即使不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其中的人物也时常透现出文学的影子。”这一传统自然也延伸到其电视剧集里,在我看来,这也是英国文化向来厚重、坚实,常常渗透着纪实精神,并表现出一种类乎西方古典油画那样的凝重风格的一个原因。
  其实在我们印象中,英国是一个价值观比较保守、君主制有着很大影响的国家。因而英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或传统是保守主义。但也许是压抑过深,反弹也越不常规,越扭曲变形。英国文化几乎并行不悖地存在着一种近乎嬉皮的风格形态,这种嬉皮,简直可让观众瞠目结舌。“英国电影的一种新风格一狂躁喧嚣、低成本、玩世不恭,具有颠覆性:定位于青年,而且具有先锋实验性。”但是在这些疯狂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种文化反思意向,而且是从英国文化和民族内部进行的。所以即便是反应不成熟的青春的电视剧《皮囊》,也同样具有一种后现代意识的反思性。就像我们知道英国有文化标志性的燕尾服、文明棍和绅士风度,但也有赫赫有名的摇滚乐、披头士乐队等等。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皮囊》剧集的原声音乐,每集中间和结尾时穿插的背景歌曲都非常具有英伦风,在风格上也特别多元化,包括有:英伦摇滚(Britpop),迷幻舞曲(Trip-Hop),抽象嘻哈(Abstract Hip Hop)甚至就连相对实验一些的后摇滚(Post Rock)音乐都有在剧集中出现,阵容方面则从摇滚老手到新晋乐团,从摇滚巨星到地下乐队都有入选,毫无疑问,这是目前看过的所有电视剧中最华丽最精彩的剧集原声。
  几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没有见识过像《皮囊》这样如此飞扬跋扈的偶像剧集。当然这也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文化差异,使得本国青少年无法去体会如此“不堪”的青春,如此残酷的青春。而两剧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里,也注定产生不相同的反应。《皮囊》刮集在国内注定只是小众的流行,而《绯闻女孩》却能受到更多的追捧。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十分明显:网络传播的受众大多数是年轻人,而如今的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是却是浮躁而浅显的。《绯闻女孩》剧中追求一种时尚感,以满足观影经验日益更新和丰富的年轻一代观众。塞琳娜和布莱尔——剧中两大女主角,两个性格截然不同,而她们的时装风格也是一个简约率性,一个华丽复古,她们的装扮和她们的个性一样各自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他们会被其中偶像演员的外表和变幻的衣着吸引,剧中充斥着很多国外名牌服饰,这也是青少年们追逐它的原因之一。因而,他们不太会去关注《皮囊》里平淡外表下面真实的青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