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3:25:47

石钟山石窟

石钟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的石宝山支峰。

石钟山石窟又称“剑川石窟”。石钟山是石宝山的支峰,因山有石如钟而得名。这里群山环抱,林木掩映,奇峰峻峭,怪石矗立。石窟是历经南诏(唐)至大理国(宋)时期数百年(约649~1094年)逐步开凿而成的。石窟依山开凿,已发现十六窟,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和沙登村三区。

石钟寺有窟八龛,是剑川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石窟。第一窟高1.34米,宽1.7米,窟外檐雕成三重,内雕一平座,座上有9个人物,南诏王异牟寻端坐正中的龙头椅上,左右对坐着清平官郑回和杜光庭,头戴短翅璞头,脚穿靴子。异牟寻右方侍立三人,分别持剑、扇和长柄座尾。左方侍立二人,分别捧盒、持赤藤杖。王座前是一盘坐云座上的童子,手中捧有装着葡萄、桃子的莲座。《蛮书》曾有清平官带着赤藤杖跟随王子寻阁劝去长安朝见唐朝皇帝的记载,此处提供了赤藤杖形象的资料。异牟寻和郑回曾为促进南诏和唐友好,加强民族团结做出过重要贡献,此窟从这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第二窟为“阁逻凤出行图”,高1.46米,宽1.52米,全窟共雕了16人,为剑川石窟中人数最多的一窟,表现出王者外出在这里坐朝的场面。窟的形状是仿一间宽大木构堂屋,窟檐雕成三重,分别刻有瓣状花纹、连珠纹和垂帷帐,与两边雕花槅扇相连,俨然是一座雍容华贵的大厅。大厅中央的双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相貌雕得颇为端正庄严。椅前卧一狮一虎,左侧雕有六人,右侧七人,其中一为南诏史上有名的阁逻凤之弟阁陂和尚。阁逻凤前侧左右各坐一清平官,周围簇拥着侍从,执旗、抱剑的武士,捧瓶的童子和文吏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此窟场面宏大,布局匀称,是南诏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三至第七窟均为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为剑川石窟艺术代表作品,集中反映了南诏、大理国佛教盛行的史实,其中有白族称为“阿盎白”的女性崇拜物、八大天王及天王像、佛修行像、观音、文殊、普贤像、地藏菩萨等。

狮子关区共有三窟,都处于绝壁上,其一为南诏王全家的造像,俗称“全家福”。雕像刻在一长方形座子上,后面为一绘有红绿两色的帐幔,座上有五个雕像:右端为王者,头戴黑色高冠,胡须满腮,袖手执笏,神态庄严;左端是后妃,戴莲花冠,雕凿细腻;两人中间坐一小孩,左右两侧为男女孩各一。座子两端立男女侍者各一人。窟左右两上角雕日月形。此窟人物造型和构图安排反映了人民对于幸福家庭婚姻的向往。第二窟雕有一个俗称“醉鬼”的观音,身旁携一狗。第三窟雕在巨石上刻一位高鼻深目的人像,旁镌“波斯国人”四个大字,其实就是天竺(今印度)僧人。

沙登村区有四个地点。第一地点石刻为上下二层,下层凿四窟刻有佛像,其中一佛像莲座上刻有“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即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其余的也大都为佛像,雕工粗犷,别具一格。剑川石钟山石窟布局紧凑匀称,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雕刻技巧纯熟,除受中原石窟的影响外,还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云南白族先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宝库。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文化春苗音乐艺术人才培训基地,教学二胡、竹笛、葫芦丝、长笛、洞萧、乐理知识,主教:陈老师、网友经笑春风批准后免费,电话:13597543639.欢迎光临!

使用道具举报

唐朝

版主

UID
8288
帖子
11820
精华
32
积分
202549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9
最后登录
2011-11-18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4#发表于 2005-12-3 08:11:00|只看该作者

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

佛教徒朝山进香,有的说法。宝顶山石刻造像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于淳祐九年(1249年),前后历时70多年,是南宋的著名僧人赵智凤所主持营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场,共有石刻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的规模最大。

大佛湾呈马蹄形,长500多米,岩高15~30米。雕刻造像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石窟。有三十多幅巨型的雕刻,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等,其中以宋代的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极富趣味性和故事性。

千手观音龛镌刻于大佛湾南崖东头的岩壁上,刻手1007只,纵横交错,富于变化,画面如同孔雀开屏一般,金碧辉煌、富丽多姿,是国内仅有的一尊。华严三圣像高7米,菩萨手托千斤石塔,历经多年而不坠毁,可见其建造时力学运用之高妙。宝顶圆觉洞,在大佛湾的南岩,以设计周密及雕刻精美而著称于世。洞顶的上方开天窗用以采光,洞口开有两道。洞顶的泉水引入洞中后经壁间的小沟流入龙口吐出,再注入暗沟流出洞外。洞的正壁刻有三尊佛像,主佛前有一尊跪菩萨,俯首合十,显得十分的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美丽庄严,姿态不一。壁间雕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与写实作品十分相近,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之作。

宝顶山上的圣寿寺与宝顶石刻有密切的关系。寺始建于宋朝,后来废弃。保存到今天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殿宇,雄壮巍峨,重檐飞阁,雕刻精细,造型精巧,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使用道具举报

唐朝

版主

UID
8288
帖子
11820
精华
32
积分
202549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9
最后登录
2011-11-18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5#发表于 2005-12-3 08:11:00|只看该作者

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

北山古名“龙岗山”,海拔约560米。此处的石刻造像始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经过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共历时250多年。北山石刻的首建者是唐末的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的都指挥韦君靖。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六千躯,保存至今的还有二三千躯,分布在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以佛湾最为集中。

佛湾形若新月,岩高4至7米,长约500米,龛窟相连,共编了290个窟号。其中有记载北山造像由来的“韦君靖碑”,宋刻的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蔡京书写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等碑碣六通;题记和造像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病图”一幅;石刻造像共254龛窟。

佛湾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多为晚唐、五代时期的作品;北段则多为两宋时期的作品。晚唐时期的造像作品,端庄丰满,气质浑厚,线条简朴、流畅;五代的作品,精巧玲珑,多姿多彩;两宋的石窟作品,人物个性鲜明,衣着华丽,民族形式已日臻成熟。136号转轮经藏窟,造像体态端庄优美,比例匀称,人物各具性格。高坐在威猛的青狮背上的文殊菩萨,显得精力充沛而又略带有自负的神情;具有东方女性美特征的普贤菩萨,趺坐在大象的背上,温柔慈祥、典雅娴静。125号窟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数珠手观音”,表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韦君靖碑在北山的佛湾,碑文记载有晚唐社会的情况、韦君靖建寨和雕像的原因等内容,是考证北山石刻的重要资料。古文孝经碑,在北山的佛湾,共有六幅。《孝经》分为古文和今文两种。因为今文经容易见到,古文经已经失传,故而佛湾的古文孝经碑上的文字资料就显得更加珍贵。

多宝塔又名“北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建于南宋的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时期都曾对塔进行过修葺。塔是砖砌的八角十三级空心密檐式,高30多米,内有七层,通道置于塔心,拾级而登至塔顶,大足城乡的景色尽收眼底。塔的内外壁嵌有宋代的雕刻一百多幅。北塔与北山的石刻有密切的关系。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使用道具举报

唐朝

版主

UID
8288
帖子
11820
精华
32
积分
202549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9
最后登录
2011-11-18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6#发表于 2005-12-3 08:12:00|只看该作者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象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北4公里的嘉陵江东岸。

千佛崖造像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在长约420米、高约40米的崖面上,龛窟密布,重重叠叠,多达13层。根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记载,全岩的造像有一万七千余座。但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毁。现存大小龛窟四百多个,造像七千余尊。根据《广元县志》的统计,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无年号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

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著名的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窟、如意轮观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无忧花树佛、弥勒佛窟、三身佛龛、菩提像窟、卢舍那佛龛和清代的藏佛洞等,汇萃了从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云洞在千佛崖的中心,高3.8米,宽3.6米,深10.6米。窟的正中是弥勒佛立像,肩宽体胖,圆脸弯眉,袒腹含笑,坦然无忧。像的后边是锥形的石壁,两边雕刻有众多的小龛及排列有序的菩萨像,左右壁凿出两个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共七尊造像。南北两壁采用半圆雕法,刻出观音148尊,均华冠盛服、脚踏云莲,气势不凡。

大佛洞和三圣龛内的佛祖容貌清秀,眼小唇薄,通肩的佛衣折褶直线阴刻,有软而薄的质感。胁侍突额高鼻,唇沟深陷,表情淡雅;头上两髯高耸,两耳各悬有一条飘带,帔肩搭交于腹前。从莲台、佛龛、蚊龙拱眉等造型特征来看,都与其他龛窟的风格不同,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大云洞右侧三圣龛窟中有南朝梁天成元年(555年)的文字题记,窟的中三龛造像,面相古朴,衣饰典雅,与大佛洞的造像相似,同属于千佛崖最早的造像。

莲花洞因为藻井的正中有一朵直径1.2米的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的牡丹是宋人所绘,莲蓬绘成中国道教的“八卦太极图”。洞的东、北、南三壁各雕造一个大龛,内刻一佛二胁侍,佛像方脸宽肩,身着圆领通肩的大衣,外披袈裟,袒右肩,背后有桃形的光环。三龛的空隙处又造佛、罗汉、观音等96个小龛、130多尊。睡佛龛中,释迦牟尼侧身而卧,神态安详,像身后的众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恸哭、抽泣,各具姿态、表情各异。两端各站立一菩萨,背依婆罗双树,树干上各有一蟠龙。窟龛的北壁浮雕有两组佛“自焚金棺”的故事。此龛是唐代石刻造像的杰作。

千佛崖还有许多小龛,雕凿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身着胡服的乐工、随曲飞舞的飞天、胁生双翅的飞人、身着销甲的勇士,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神话故事等等,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宝库。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使用道具举报

唐朝

版主

UID
8288
帖子
11820
精华
32
积分
202549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9
最后登录
2011-11-18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7#发表于 2005-12-3 08:12:00|只看该作者

库木吐喇千佛洞

库木吐喇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库车县西南约30公里处。

库木吐喇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意思是“沙漠中的烽火台”。窟群分布在渭干河东岸的山麓或断崖上,分为南北两区,相距约3公里。北区的洞窟较为集中,已编号的洞窟有80个,但窟形和壁画保存较完好的不到半数。南区洞窟分散在河东岸和几条山谷内,编号的洞窟有32个,保存较好的不到10窟。

石窟大约开凿于四世纪。当佛教从印度和键陀罗等地传入龟兹后,龟兹的人民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洞窟的早期壁画属于南北朝时代,而唐代的壁画内容则以经变故事为主,与敦煌莫高窟的十分相似。晚唐的壁画间常有汉文和回鹘文的榜题。第46窟夾子本生图,采用较粗的线条勾勒轮廓,内部以赭石平涂,极富立体感。龟兹画家还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让佛和菩萨披上龟兹的服装,被称为“双领下垂”式的大衣。在绘画的技法上,“用笔劲紧,如屈铁盘丝”。第32窟残存“涅槃变”中的举哀菩萨,线条圆润,流畅柔和,是“屈铁盘丝”式线条的代表之作。

库木吐喇石窟的唐代壁画在内容和画风上都和中原艺术比较接近,既有中国画那种丰富多变的线条,又有凹凸不平的晕染法,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龟兹画风。这里出现了“西方净土”、“东方药师”、“法华”、“弥勒”等大型的经变故事画,画家以其丰富的想像力,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创作的方法上,他们把佛和菩萨都画得雍容端庄,温柔安详,充满着世间的人情味。第16窟的“东方药师”经变画中的飞天,披带花冠彩带,成对地在空中迎风飘舞,凌空飘逸,婀娜多姿,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而在第36窟的举哀菩萨画中,同一幅画,有的地方线条劲紧圆润,有的粗细相间,再稍施晕染,显得身姿挺秀,情态高雅。这些瑰丽的艺术珍宝,是古代龟兹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也为研究新疆的经济、文字、建筑、舞蹈、眼饰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形象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使用道具举报

唐朝

版主

UID
8288
帖子
11820
精华
32
积分
202549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9
最后登录
2011-11-18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8#发表于 2005-12-3 08:12:00|只看该作者

皇泽寺摩崖造像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乌龙山的东麓,隔江与广元城相望。

皇泽寺原名“乌奴寺”,一名“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二郎的。唐贞观年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鹱任利州都督时,武后就出生于此,后将川主庙改名“皇泽寺”。现存的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依山取势,参差错落,古朴典雅,绿树红楼,朱栏画栋,其实不凡。最高处是大佛楼,下为则天殿,还有小南海、望江亭、五佛亭、吕祖阁等建筑。

皇泽寺摩崖造像在寺院的后面,镌造于临江的绝壁之上,共有自南北朝至宋、明时期的造像一千多尊,主要的石刻龛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中心柱窟,又名“支提式窟”,窟为方形,方顶四角连线凸接于中心五级塔柱,三壁凿龛,并饰以千佛像,塔柱上的浮雕和三壁千佛小像,线条简洁,轮廓清晰,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石刻造像艺术的特点。窟间的三壁石龛中,造像和二弟子二菩萨像,面部丰满、气质浑厚。龛楣上镌刻着婉蜒的蟠龙、飘逸的飞天。

沿崖拾级而上可登上大佛楼。楼内大佛龛里的大佛像,是这里最大的石刻造像,雕刻在崖壁上。大佛形象魁伟,面目慈祥,身躯微向前倾。造像的左右前三面保持着弧形的平面,左右二弟子二菩萨,雕造的刀法圆润,造像清秀华丽。两旁侍立天王、金刚、力士等造像,层次分明、扩悍威武。大佛的后壁浮雕天龙八部,佛脚下刻着半跪的供养人,供养人身着唐代的官服,当是捐造的官员。

五佛亭是以五个石龛雕刻而得名的,其中一号石龛较大,主像释迦牟尼体态适度,身披袈裟,衣纹纤细流畅,如轻纱透体,极富质感。左右的菩萨像,身材窈窕,面容秀丽,头束发髻,戴着珠环宝冠,胸前挂饰璎珞,身披纱络,下着罗绮,显得体态轻盈潇洒,这是此地造像珍品中的珍品。此外还有雕刻精细的牧牛画、舍利塔等。寺内的写经洞中,保存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的经文题刻。

除摩崖造像外,皇泽寺还有其他的石刻,如嵌在石壁间的蚕桑十二事图,用白描画阴刻在石屏上,以十二幅画连续表现了清代民间栽桑、养蚕、缫丝的生活情景,既是有特色的雕刻艺术品,又是珍贵的形象资料。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使用道具举报

唐朝

版主

UID
8288
帖子
11820
精华
32
积分
202549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9
最后登录
2011-11-18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9#发表于 2005-12-3 08:13:00|只看该作者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

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根据洞窟的形制特点、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并经放射性碳素断定时代,石窟主要是四至八世纪的遗存,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十九世纪初,清代学者徐松在他的《西域水道记》中曾对克孜尔石窟做了一些记载。1903年,日本人渡边哲信和崛贤雄,到克孜尔石窟切割壁画,盗掘文物。1913年日本人野村荣三郎、吉川小一郎对石窟进行调查。1906年和1913年,德国人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测绘、记录、拍照,劫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塑像和龟兹文文书等珍贵的文物。此外,俄国人奥尔登堡、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等都先后到过这里。1928年,中国学者黄文弼对克孜尔石窟的140个洞窟进行了编号,并测绘、清理了部分洞窟。1953年西北区文化局新疆文物调查组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测绘。1973年克孜尔石窟文物保管所又发现了一座洞窟。

克孜尔千佛洞的窟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僧徒礼佛观像和讲经说法用的支提窟,一种是供僧侣居住和坐禅用的毗诃罗窟。支提窟中有的是大像窟,庙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雕塑立佛;有的是中心柱窟,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还有的是方形窟。毗诃罗窟又称为“僧房”,多为居室加两甬道式的结构,室内有灶炕等简单的生活设施。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窟,有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的小单元,从配列的情况来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

克孜尔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画都绘在支提窟内,虽然塑像多已毁坏,但壁画尚保存约有5000多平方米。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有两类:一类是描述佛的传记,主要布置在方形窟的四壁,以连续性的方格画面,将佛的一生从头到尾绘出,从而加以表现。另一类是说法图,主要布置在中心柱窟主室的两侧壁,虽多采用方格画面的形式,但却是单独成幅,一幅有自己的一个主题,幅与幅之间没有相互承接的关系。因缘故事主要表现了众生对佛所作的种种供养和显示了佛的神通广大。本生故事则是表现佛前世行菩萨道时的种种难行和苦行。这些因缘和本生故事,除少数绘于方形窟的四壁,其它大都布置在中心柱窟的主室和方形窟的券顶上,采取单幅构图的形式,将券顶划分成许多的菱格,每一菱格绘一则故事。由于菱格的空间较小,所以画面采用少量的人物和衬景,并选取最能概括故事内容的典型情节来表现,从而显得十分简洁明快。仅第17号窟的窟顶就绘有38种本生故事画。此外,壁画中也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的内容,如第38窟所绘的伎乐图,图中乐工或弹琵琶,或抱箜篌,或吹横笛,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第175窟中的耕地、制陶图,则是展现出了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新疆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宝贵的实物资料。克孜尔千佛洞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研究龟兹社会的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使用道具举报

唐朝

版主

UID
8288
帖子
11820
精华
32
积分
202549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9
最后登录
2011-11-18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30#发表于 2005-12-3 08:13:00|只看该作者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分布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上。

响堂山洞窟深邃,山上的石头石质坚实细腻,对之拂袖就能发出铿锵之声,故而得名“响堂山”。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550-559年),北齐先后在邺(今临漳)和晋阳(今太原)两地建都,文宣帝常常往来于两都之间,响堂山为必经之地。因为这里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文宣帝就在此地广建宫苑,凿窟建寺,这里也一时兴盛起来。以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对此地屡经增扩和修营,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石窟。现在共有16座保存完好的石窟,造像3400多尊,分别开凿在鼓山的南麓和中麓,称为“南窟”和“北窟”,两窟相距约15公里。

南响堂山石窟依山开凿,南麓山前建有响堂寺,现存的正殿、配殿、靠山楼、砖塔、僧房等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寺后沿山势开凿大小石窟七座,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层五座,下层两座。其中最大的华严洞窟宽6.3米,洞内雕造的佛像千姿百态,造型优美。千佛洞内有佛像1028尊,洞顶浮雕的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裙带飘动,婀娜柔媚,楚楚动人。

北响堂山石窟开凿在陡峭的崖壁上,共有九座,分南、北、中三组。中组石窟的外观似楼阁,内壁浮雕有花卉、动物、佛像等造型,古朴典雅。规模最大的是大佛洞,洞宽13.3米,进深12.5米,洞内供有一尊高约4米的坐佛,佛像神气秀逸端庄,肌肉丰满,线条柔和,面部平素无饰。这尊佛像虽经上千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光洁如新。刻经洞的内外壁刻满了佛经经文,旁有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572年)唐邕书写的《维摩诘经》四部,碑文隶书,笔锋犀利,刚劲挺拔。山前原有常乐寺,现在仅保存有一座八角九层砖塔,现在已经成为石窟的重要标志。响堂山的山顶还保存有东宫、西宫、宋金时期的经幢以及碑刻等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