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因为郭江横玉系腰: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朗 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00:57

                    绵阳市平武县北山小学 马晓佩

语文教学是个总的概念,它包括很多内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统称为语文能力训练。在我看来,语文教学要想获得大面积的丰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应强调读。加强阅读,这是说和写的基础。古人对于这一点有很多的论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可见读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多么的重要。朗读作为读的一种,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提高写作、听说能力,必须以读为基础。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以供大家参考:

一、要求学生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来。朗读水平的提高不能急于求成,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它的要求自然不一样。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连字都认识的不多,首要任务当然是识字。但在这个阶段,仍不可忽略对朗读的要求。那么在这一阶段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为了让他们学会看书,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读。可这样容易造成声调平铺直叙,无感情色彩。这就要求低年级学生首先要将字音读准,再读熟。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多领读,或让读得好的同学领读。这样,慢慢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让他们掌握一些初步的阅读技巧。而中年级,识字已不再是重点,他们已经掌握了不少汉字,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多读、多练、多体会。要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课文的语气来,要让他们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而去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要让学生读懂文意,读出文意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读多了,自然也就领悟了作者之意。当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一个精彩的片段时,一开始并不能够理解其含义或感受其文笔的精彩。但是只要它们时时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想象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于是使他们慢慢的学会欣赏一篇文章,一首古诗,一个精彩的片段。有时甚至可以对一篇文章顿悟其义,产生灵感。比如我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首先指导学生节奏分明、音韵谐美地去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以诵读为主,以讲为辅。这样,学生们先是体会到庐山峰峦叠嶂,变化多姿的美丽风光,然后领会到作者还没有能够完全看清庐山真面目而产生的思考。最后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自然领会到这首诗中原来还蕴涵着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复杂的事物要全面、客观的进行调查研究,不要拘泥于局部认识而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就难以正确、完整的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说,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好学。

三、引导学生读出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其实,这也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要求。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使枯燥的视觉文学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融化学生的感情,把握文章的内涵,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朗读中思考、品味,这样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我在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时,先放一曲优美的钢琴曲,在乐曲中给他们示范朗读一次,让他们静静地听。然后又让他们在音乐声中默读,自己去找感觉、去品味,从而领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发出“鸟的天堂”名不虚传的感叹。然后再让他们自己放声来读课文。后来,当抽部分学生来朗读时,效果出奇的好。这样既使他们提高了朗读水平,也培养了朗读兴趣。一般来说,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不太提倡齐读,因为我认为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不同,就有可能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来。齐读往往限制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感情的发挥,使朗读效果单一化。

四、反复诵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语言,必须要朗读,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刚说话的小孩子,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可是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就能说出数千的词句,能比较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惊人的变化与小孩子在不断的说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让语言大师的话从我们嘴里“说”出来,最后变成我们的语言。这是有用的积累,也是一种储备,一种财富。有了它,也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今后作起文章来,说起话来,不废思索,滔滔不绝。而且当学生储备了这些财富之后,当它们几次、十几次、几十次的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时,我们同样要引导学生都要不懈的读下去。只有这样,在今后才能精确的理解他的含义、色彩,准确的掌握它的使用规律和变化规则,灵活的使用它。这样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楚。

五、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因受地域限制,我们这里的学生从来说的是方言。因此,当他们走进学校以后,尤其要严格要求,既要求音准,还要流畅。像宋代学者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否则,读书结结巴巴,是永远也学不到作者的表达的,更别说与作者产生共鸣了。从学生开始朗读起,就要把这些要求灌输进他们的头脑中,让他们只要一朗读,就不由自主的要求自己要这样做,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因为朗读一则符合汉语的特点: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易于诵读,朗朗上口;二则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感受——领悟——升华。特别是一些古诗词以及一些优美的文章,更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要想学好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是朗读、朗读、再朗读,可以说朗读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