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财务安全性的指标:犀角的鉴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2:13:47
犀角的鉴定 [引用 2011-11-07 05:39:56]    字号:大 中 小

 犀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比如《本草?犀》载:入药惟犀生者为佳)。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精品,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然而,关于犀角杯实用鉴赏知识的文章非常稀少。笔者研究收藏牙角雕多年,现结合实战经验和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来一、犀角的鉴定
  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没有这个特征。
  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其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犀角中有蜜色的,但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谈谈犀角杯鉴别的一些着眼点,希望对业内外人士的实际操作有所裨益,不当之处敬请同好批评指正。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
  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质料的区别,接下去我们再来看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就算是他接到一张订单定做什么式样,他一定是会去寻觅同这式样相符合的角,而不是拿一个形状不符的犀角去强加工,浪费大量材料。其次看柄。若柄顶部截面较长的而又不是后接的多半是亚洲犀,因为亚洲犀才有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的柄。最后看腔。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大部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
二、犀角杯的种类 工艺和断代
  按造型,犀角杯可分为单柄或双柄,杯式,碗式,高足,三足,槎式,叶式,双联,水注,瓶壶等。按内容,犀角杯可分为素身,花卉动物,仿古青铜器题材,和人物故事风景四大类。从落款而言,目前所见的包括鲍天成或天成,柏和,伯弘,伯邓铭,伯雅,长至前,陈贤,敦复堂,方弘斋,合卿,和愚,胡见中,胡思生,胡星岳,胡允中,姜吕尚,蒋仁锡,季玉,李樵,李中甫,林弟,六顺堂,刘司农,秘阁珍藏,冗清楼藏,瑞之,商铭,觞云堂,盛辅功,兔床,兴城,燕喜堂,尤侃直生或直生,友沫望,尤以良,尤雨源(尤通),袁尚卿或尚卿,周文枢,子京(项元汴)等。
  犀角的雕刻工具和象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犀角在盐水中煮软后可以用手扳动。有些犀角雕复杂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
  怎样断犀角杯年代的早晚呢?笔者的经验总结是:一看刻:构思随形,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早(比如晚明);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有复杂镂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惜材如金实用出发发展到纯粹迎合买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
二看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相对较早(比如明或早清),足深的较晚(如乾隆及以后)。
三看色:染色成蜜色的大体上较早(比如明或早清),淡褐或褐色的乾隆为多,而黑褐色或黑色的多半是清后期作品。(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 当然,这只是总体上的一个大致概括,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的,具体杯还应具体分析。
  犀角杯自明代起就有其它材料的仿品,比如木,竹,瓷,石,金属等。这些仿品如果本身能考证出确切的年代,那么对犀角杯的时代风格考证也会有帮助。

三、犀角杯的价格
  20世纪90年代前,犀角杯的成交中心主要在欧美,但从90年代开始,犀角杯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近年来价格上扬较大。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从90年代至今,国内拍卖行共有过212个明清民国犀角杯拍品,成交121个,成交率为57%。在流拍的91个中,有些估价过高,有些工粗或包浆难看,有些不开门或断代有疑问,有些纯粹是运气不佳。其中工粗难看或不开门的约占一半。但也有好东西流拍的,比如北京翰海2002年12月9日拍的一带燕喜堂款的清初犀角螭杯(估价30-40万元),中国嘉德1997年10月25日拍的清初犀角雕庭院婴戏杯(估价60-80万元)等。
  犀角杯的四个大类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其次是仿古题材的,再其次是人物风的,最后是素身的。一般来说,犀角杯的价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大小造型包浆,二是题材布局雕工, 三是款。从大小而言,长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造型以槎式为最贵,花卉题材的须呈现自然美,仿古题材的须规整。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槁干躁为下。题材方面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龙, 普通仿古的也最好有龙(不是普通造型的例外),人物风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雕工方面最好富于变化,既有深浮雕也有浅浮雕,龙的雕刻以龙形矫健生动为上也。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有带名家款(如鲍天成、尤通等)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便会大大提高其身价。如何欣赏犀角!!

从古化石发现,古代的中原地区存在有犀牛,青铜器中也有犀牛的形象,这都说明中国古代犀牛曾经大量存在。但是迄今考古发掘尚未有犀角艺术品实物出土,犀牛角只是作为一味中药,被认为是一种特效的春药。明清以前,犀牛角制品没有实物。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了与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的商业交流,犀角大量流入中土,开始了雕刻犀角的历史。 现在明清两代人留下的犀杯及艺术品,在国内外的拍卖会上常常可见。
犀角材质的质量不尽相同,明人曹明仲《格古要论》有一段详细的记述:“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分两轻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犀角纹如鱼子,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其色黑如漆,其如粟,下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佳。
有通天花纹,并可以雕任何一种造型的器物的犀角最贵。
有重透纹者,黑中有黄花,黄中又有黑花,或黄中有黄、黑中又有黑。有正透纹者,黑中有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 有侧透者,黄中有黑花,此等次之。
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又次之。
  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
有黑犀无花而纯黑者,但可车象棋,不甚值钱。”犀角材质的标准,《格古要论》提及“正透”、“重透”、“侧透”之论,是根据宋朝人的审美观点,以“透”的程度来区分材质优劣的等级。

《格古要论》中提出的另一个选材要旨是纹理的色泽,即粟纹绽花,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

明朝以后把犀角雕刻成杯成为风气,犀杯一般有两种形制,一是横卧式,中心掏空,另一种是仿商周青铜爵,上敝下敛,杯沿和柄部雕母子辟邪,或刻教子升天龙纹、灵芝仙草、梅花、玉兰及山水楼阁等。明末清初尤通以“善刻犀象玉石玩器精巧,为三吴冠”,尤其擅刻犀杯,得“尤犀杯”之誉。 “尤犀杯,世上仅故宫存藏一件。雍乾时期,清人犀器上广泛地融汇明末江南竹人的雕刻持法。明朝的雕刻比较圆润。清人变通明人遗法,越来越精细,犀器雕刻渐臻圆熟。
这些上佳犀器,离开生命原体的时间至少超过了200余年,内在血气早已散尽,观察可以发现自然蚀化和人工损磨的痕迹,然而质地依旧细润如玉,迎光莹然欲透。现在人们评价犀器,往往偏重雕工,以镂刻精微、巧俏而论高下,很少注意纹理和色泽。
这样就给了上好成色犀角的收藏留下空间,相信,此类的升值空间也相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