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车轨:人性向善:一个积极心理学与伦理学的命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08:26

人性向:一个积极心理学伦理学的命题  

2010-06-22 06:27:18|  分类: 悟真心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1世纪前后,人的心灵有密切关系的几个人文学科大有融合的趋势。其中个人伦理、德性伦理,以及美德伦理和积极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面21世纪纷至沓来种种问题,人类文化意识形态并没有退却,反而从更积极的意义上探索人的出路。如此的选择是在困惑的伦理世界里的一种更高的道德智慧,还是人们一种处于无奈的伦理变通策略?无论怎样,让这个世界更加公正,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总是我们所期待的。积极心理学如今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积极伦理学鲜有人问及。检索国内文献,仅查询到夏洁探索了 “伦理积极伦理消极伦理之分”,认为消极伦理,如无欲求伦理、不平等伦理和义务伦理等,这些理念的存在导致了道德虚伪和道德行为稀缺。如此,“为摆脱当前道德建设困境,应重视既有伦理体系和伦理理念的转型创新,从消极伦理走向积极伦理,重树伦理权威。”[1]作者在近年出版的《生命的困惑》一书中,也提及从消极伦理到积极伦理,但本意却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的范式转变更为相关[2],其中关键问题在于人性本质的认识,而不仅仅就道德的规范表现的形式。本文仅就人性角度探索积极心理学积极伦理学的关联性谈谈感想。

 

1.积极心理学:概念以及心理学范式转变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 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 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3]。积极心理的研究近年10年来引起了美国心理学界的广泛的兴趣。2004年初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世界著名心理学史家、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由此足见美国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的重视关注[4]。

    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转换是心理学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从一门受害者科学转向针普通大众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很广,研究主题包括:(1) 积极的体验,如快乐, 幸福感等;(2) 积极的个人特质, 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3) 积极的社会环境, 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5]。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心理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消极心理学研究,局限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治疗,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缺乏人类积极品质研究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应用,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到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实践心理学[6]。

    心理学范式的转变,涉及了伦理学有史以来的人性争论,迎合了人性向的学说。成了孟子“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最现代的解说。

2.人性的恶:消极心理学传统伦理学

    中国的儒家文化相反,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人性观,无情地规定了人性的罪恶。在这一文化观念发展起来的心理科学,不可避免地成为人性恶的论断科学注脚。Myers和Diener 的文献回顾发现:心理学文献过分集中在个人生活的消极层面,心理科学中关于消极心理研究的论文远远超过研究积极心理状态的论文,这个比率高达17比 1;其次,消极心理学模式把心理学家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心理学的畸形发展。消极心理学家的研究焦点和兴趣过分地集中在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这种过分局限的消极心理学取向的模式,忽视漠视个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7]。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很早就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8]奥波特也指出:“十分奇怪的是,心理学家出于偏爱,每进行一次关于友情及恋爱的调查,就要进行二十次关于侵犯他入的调查:他们研究的是人的紧张状态而不是松懈状态,研究痛苦而不是欢乐,丧失而不是实现,偏见而不是友谊。心理学家为何总是为生活的阴暗面所吸引,此我到现在还是不得而知”[9]。

    过去,大多数研究者受到的是消极心理学的训练和熏陶,导致消极心理模式情有独钟,很少研究者研究人格成长,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最后,消极心理学模式泛滥扩张,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档”以及“心理科学的贫困”。Kennon M. Sheldon和Laura King在其《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论文中指出:“非常遗憾心理学家如何促进人类的繁荣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此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妨碍了这个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10]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反省,消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模式能否真实全面地理解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学除了应着眼于病态心理的矫正,是否更应该研究培养积极的品质?在作者看来,这些不也是现代伦理学家应该深刻反省的道德问题吗?消极心理学的范式不也正是传统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严格的清规戒律,来限制人性的恶!

    然而,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那么伦理学呢?是否应该将追求幸福,创造性地发展自我,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更为重要的目标呢?
    作者伦理学研究教育的20年经历,比较多地感受到“过一种伦理生活”的沉重,从过多的限制,到理性的批判,道德联系了太多的丑陋无奈。我总觉得道德不应该仅仅如此。今年来,我不断地在一些现代哲学家论著种感觉到一种后现代个人伦理气息,这些伦理气息常常“生存美学”、“审美伦理”、“生活艺术”、 “伦理审美化”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我曾在《生命的困惑》一书中概括现代道德哲学的走向时,将“从消极伦理到积极伦理”作为了现代道德一种转向。而这种转向,呼应的是心理学从消极到积极的重大变化。

3.德性意义:积极心理学伦理学共同的任务

    意义德性是道德哲学思考的最为重要的主题词,如今也成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的主题。积极心理学心奠基人Seligman认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天才。他认为,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只担负了前一种使命,积极心理学要把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全部担负起来[12]。从这个标准来看,积极心理学确实也承担“让生活有意义”的伦理使命。

    美国心理学家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和有效的实验方法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1]。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倒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看作为道德心理学研究,或干脆定义为“美德心理学”。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

    在积极心理学中,人的“美德”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以及职业道德。

    在实证科学的角度上,积极心理学给美德伦理更多的有说服力的证明。譬如,有关美德健康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可以向世人证明,高水平的健康必然包括道德方面的完。此外,积极心理学无疑自觉地承担起美德教育的任务,使得美德伦理真正地深入人心。

4.幸福完满:积极心理学伦理学共同的主题

    人类进入21世纪,“幸福”成为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甚至经济学也介入了幸福的研究。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指出: “我们无法怀疑,人在一生中任何时刻都在寻求幸福”[13]。在伦理学者眼里,幸福公正是两个最基本的词汇。就如同赵汀阳所说:“幸福和公正其实就是人们最想要的生活,也是人们最缺少的生活。世界的存在多么壮观,生活多么丰富,女人们多么漂亮,美酒多么可口,一切好的应有尽有,可是为什么还不是幸福?如果无限得到这一切还不是幸福,那么就很容易知道合理地有限地得到这些更算不上幸福,而制快乐的窒息生活就是不幸。那种普遍必然的规范生活是温和的残酷生活。通常的伦理学纠缠于应该要快乐的生活还是要制的生活,应该重视个人还是重视集体,这些都是次要问题。问题不在于应该得到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利益,而在于这些都不能说明生活是值得一过的。幸福是清楚的,幸福之路是不清楚的,幸福的保障也是不清楚的。如果我们不知道生活怎样才是值得一过的,应该过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14]探索“幸福之路”不正是伦理学心理学共同的目标。正如Deci和Ryan所言,幸福感研究的崛起,不仅仅是寻求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15]

    如今,幸福已经进入了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如果伦理也证明了幸福是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如何获得幸福就成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课题。此,赵汀阳先生在其《论可能生活》中探索了所谓的“幸福公理”。不论这种理性的思辨证明是否成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实践的角度上说,不可能有一个可以普遍化的幸福公理,并运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有一种幸福的规律,通过单纯的道德哲学思辨也未必能够得出。因此,心理学介入幸福学的研究是一种必然,幸福的主体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主观幸福(SWB)。

    Diener E 也充满豪情的宣称:“社会必须重视经济一样,重视主观幸福感:幸福感进行追踪、理解研究,并肩负起教育大众的责任,科学地理解生活质量并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16]

    当然,幸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主体的体验性。因此,体验幸福远远重要于思考幸福。如此一来,伦理学或道德哲学是否成为了幸福的空谈。正像美国哲学家 Peter Singer在《实践伦理学》一书中说的:“也许有人会说,由于哲学家不是经验科学家,伦理行为幸福充实的生活之间关系的探索,应该交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能够胜任此工作的其它专家去做。”不过,Peter Singer否定了这一说法,认为:“这个问题却不能由任何其他单一的学科来解决,它实践伦理的关系就是我们考察它的充足理由。”[17]笔者也认为,幸福的探索是多个人文学科共同的课题,尤其是积极伦理学积极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5.美好生活:心理、审美伦理研究的融合

    积极伦理学首先引导出的是其美学的关联。“学理上同属于价值哲学的美学和伦理学有许多共同性,但历史上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尽管‘‘美概念经常有着纠葛,但是在过去的岁月里,‘’更多地表现在人性的克制,而‘美’则是人性的张。‘美’的悲剧表现在舞台上,而‘’的悲剧存在生活之中。”[18] “相比美学态度,伦理学往往是一种担负一种批判的任务。其实,伦理学也应该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从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命题中插入的短语“伦理学和美学是一回事”,引导出后现代伦理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此,有一系列现代哲学家此主题有所探索,其中尤其以法国哲学福柯、美国哲学家罗蒂的探索较为全面深入。“人人都关心个体的生命问题(存在问题),同样,人类也必须关心思想和文化的生命或存在问题,哲学就是思想和文化塑造自身生命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思想的艺术(art),就像纯艺术(fine art)是感觉的艺术。”赵汀阳先生在其《论可能的生活》中提出“公正”“幸福”两个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呈现出积极伦理学的态度。于个人,幸福是一个良好的状态,于个人社会,公正是最美好的事情。

    伦理学应该让每一个参并学会思索,为个人或人类,探索一条通向幸福生活的桥梁!相传统的伦理学的自我限制、自我批判,以及自我负担;积极伦理学倡导的则是: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的积极趋向。“罗蒂来说,‘这种审美生活’是‘私人完’和‘自我创造’,是一种受‘扩展自身的欲望’、‘拥抱越来越多可能性的欲望’和摆脱自身‘继承形象’的限制的欲望——作为动机的生活。换句话说,审美满足、自我丰富和自我创造,不仅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试验来追求,而且通过采用‘新的道德反省语汇’的更胆怯的选择来追求,以便用一种更新鲜的吸引力和更丰富的方式塑造我们行为和自我形象的特征”。[19]

    无论是伦理学还是心理学,以及一系列人文学科,应该成为人类通向未来幸福生活的桥梁。无论现实生活多么令人沮丧或无奈,面向美好生活应该是现代伦理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选项。

在这里,人性向并不是哲学本体论关于人性的唯一性注释。回首千百年的人类历史,人性向是一幅真实写照,展望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性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在人性的主体化的选择方面,除了人性向我们别无选择!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看到人性向,社会向仁的必然性,人不至于长期沉沦于罪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聚高瞻远瞩地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20] “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寻求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仅仅谋求个人的幸福 ,而且更加关怀全人类的福祉。”[21]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很难区别道德哲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到给人融合一体的感觉。因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22]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及时代意义,也许并不是在道德哲学意义上证明“人性向”,而是将“人性向”作为人类社会的目标,伦理学、美学、以及哲学一起,奏响了人类新时期文明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