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依赖性皮炎吃什么药:“语文‘引读·自读·品读''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42:26
语文‘引读·自读·品读'教学策略”研究报告(2011-06-12 14:54:16)转载 标签:

语文

阅读

策略

教育

分类: 谈文论语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少似乎成了学生的“语文通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论述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的的品味能力和审美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将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语文“引读·自读·品读》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课题具体教学模式为:课堂“引读”,激发兴趣,学会方法——课外“自读”,博览群书,培养技能——师生“品读”,揣摩玩味,提升素养

具体实施过程为:

一、引读

(1)概念解析

所谓“引读”,就是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读课题或课文中的有关句段,做到口诵心思,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掌握表达方式等目的。

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通过阅读教材的某部分内容引发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交流,使课堂成为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二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外开展更广泛的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个引子、是源头,借助课文引出学生在课外大量的阅读。

(2)实施策略

“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但假如读前没有启发,读中没有思考,读后没有评价,这样一味、单调的读书,学生究竟又能获取多少语文素养?长此以往,不但朗读水平丝毫没有提高,就连语文的教学目标都完不成。重复无味的朗读甚至将扼杀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当然,更加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具体实施策略为:

1、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

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让他们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引导学生考虑的不是老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点拨,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有所选择、有所重点地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有所深入地读;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实施过程中,着重强调三读:①朗读课文,把握大意,圈点勾画。②速读课文,分析结构、理清思路。③精读课文,揣摩写法,质疑问难

3、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最终达到由扶到放的转变。

4、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交流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尊重阅读体验,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学生之间的平台。

二、自读

(1)概念解析

所谓“自读”,就是自主读书,自我提高。这是一个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谓“反三”,也即为能够让学生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做到“多读、多积累的良好习惯。

一是多读。就是在课外多读名篇佳作、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多读好的语言作品,可以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提高语言的理解、鉴赏能力。

二是多积累。就是在头脑里贮蓄语言表达的材料,常用的词语自然是记得越多越好。此外还要多积累各种富有表现力的成语、谚语、格言,富有生命力的古诗文佳句。

(2)实施策略

从调查我们得知,由于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许多家庭根本没有书可读,仅有的图书也大多是以教辅读物为主,很少涉及文学,科技,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图书。其次,部分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总是随手翻翻,不知如何阅读。

针对这一制约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们采取的策略是:

1、学习山东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的做法,每周抽出两节语文课,把孩子们带到学校图书阅览室自由阅读。

2、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家中的藏书带到班级,供学生轮流阅读。

3、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利用“课前一分钟”,讲述“读书一得”。定期举行“读书征文演讲”等比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让学生随心所欲、囫囵吞枣的读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边勾点图画和批注,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还有一些好的写作方法,都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品读

(1)概念解析

所谓“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创作心血,是作者表情达意,抒发感悟的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被读者理解、体验,继而达到共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它带有强烈的审美个性。没有审美的阅读,等于没有阅读。因此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2)实施策略

要想构建一个寻找“语言美”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要有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读书氛围,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基于此,具体实施策略为:

1、通过重点语段的评析,让学生体味到文章之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①精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出色部分,对其再作细分;②赏析遣词造句、标点的作用,不同句式的搭配和语气,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③揣摩标题和内容的关系,怎样开头和结尾,过渡、照应的手段,描写的方法等;④评析立意的角度,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安排,语言特点等等;⑤质疑问难。

2、让学生对文章做出个性评价。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美、探究美、评述美。学生的问题有的问到重点、难点,有的钻牛角尖,有的高明,有的可笑,教师都必须持欢迎态度,相机解答,或发动学生解答。假如学生无疑难问题,教师也可相机引导,激发疑问。这一阶段的练习,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功底,增长语文素养。

3、必须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想象。“心游万仞”,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5、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文本之中,当他们对某一方面的语言材料有了一番自己的探究与独立分析之后,每个学生都会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虽然这种感受和体验可能是肤浅的、尝试性的、不自学的,但这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三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引读”重在课堂引导,既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又可以激发进一步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自读”重在课外浏览和积累,以达到扩充阅读量,实现课内外迁移的效果。这是语文学习的拓展和提升。“品读”既可在课内实施,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精髓,在感受、体味美的同时,逐步增强学习语文的自学性和主动性。

在实施这一课题时,教师们需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活动时,减少统一的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区别对待学生,注意不要把统一听讲变成统一演练,也不要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接受同样的结论。

教师们需注意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适时而准确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达到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