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香和楼西月:道家养生大道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3:52:30

    第一章 吃与不吃都是道家的养生智慧

    吃对人有多重要
    第一章  吃与不吃都是道家的养生智慧
    吃对人有多重要
    人,是一种生物,具备生物体的一切特征。同时,人,又是一类特殊的生物,我们有思想有文化,可以自我发展,具备所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特征。

    身为万物之灵,人类的进食也变得不再那么简单。人类有能力思考,有能力传承,我们不再只为了生存而生存。饮食,从此成为* 人类文化的重要篇章。

    那么,作为所有生物体都必需的进食,在人类这里,又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呢?

    饮食的发展,贯穿了人类发展的全程。人们吃饭的目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为生存而努力的时代,食物是生命的必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供应大大丰富。面对食物人们可以有各种选择,吃饭就不再单纯,进而衍生出许多其他目的。

    要活着就要吃东西
    “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是“活”的前提,没有能量,就不会有生命活动,心脏不能跳动、肺不再呼吸、头脑不能思考、体温不再正常。甚至食物的消化,也要靠食物本身来提供能量:口齿咀嚼,肠胃蠕动,吸收排泄,都要以进食为前提。总之,有生命就要有新陈代谢,这些能量都来自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没有食物供应,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食物还要保证人类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一个孩子,刚出生时体重也就3公斤左右,身高50厘米左右,经过多年生长,他们一般会有50~100公斤的体重,1.5~2米的身高,多出来的这些骨肉从哪里来呢?就是来源于每天供给的食物。没有了食物,人体就不会长大。襁褓里粉嫩的婴孩,竟能长为高大奇伟的男子,能够长为亭亭玉立的姑娘,这里有体型的变化,有第二性征的出现,奇妙吗?可是,这些都来源于食物,来源于食物本身,也来源于食物提供合成的各种激素。如果生存条件恶劣,那么人会压缩所有其他活动,只求保证最基本的饮食需求,也就是说生存成为首要目标。此时,吃饭的唯一目的就是填饱肚子,不要被饿死。正如白毛女在深山,幸存船员在孤岛……他们没有条件去考虑其他,唯有果腹。所以说,进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存活需要。

    好营养可以成就一个健康的民族
    当填饱肚子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我们开始注重营养。换句话说,我们不但要活着,还要长得高,长得壮,能做更多的事情,肩能担担,手能提篮。人活一世,我们当然也要追求各种生命活动的质量。男人需要力量,女人需要美丽,老人需要身轻体健,儿童需要均衡发育。所有这一切,都是食物在起作用。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广泛开始了探索和实践。神农尝百草,确认食物对人体的作用。《黄帝内经》更明确了食物补精益气: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符合自然法则的美妙比例,可以让食物为人类提供最大的帮助。
    到了近现代,营养学不断发展。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发现的时代,简单追求获取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的饮食目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营养学家们发现了新的营养成分,而且现在也认识到大部分天然食物都含有几百种活性成分。这些营养大多为每个人所必需,也* 有很多有自己的适合人群。当然,千差万别的人体化学意味着没有一种“理想的”饮食,但是谁能说,千差万别的食品搭配不出一种理想的饮食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营养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未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事实上,营养的作用随处可见。
    在中国,城市人口的身高要明显高于农村人口。而素以身材矮小知名的日本,近几十年其国民身高持续快速增长。这就是营养差距的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同样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营养水平的提升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身体的差异。
    满足温饱后,人们更关心享受
    如果说食物应对的是“饿”的人,那么好吃的食物应对的则是“馋”的人,此时食物的作用已经由果腹发展为解馋。有人喜欢甜腻,有人喜欢香辣,有人喜欢春天早晨浓浓的奶香,有人喜欢夏天傍晚清冽的酒味。食物之于肠胃,犹如美女之于英雄,拼杀之于猛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     当食物极大丰富,新的制作工艺、新的材质被不断开发,附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时候,食物已经不仅仅是口腹的享受。当唯美与食物建立链接,一种文化的享受开始滋润心田。     但美味带给我们的未必是等值的健康。像各种调味的添加剂,赋予食物美色的色素,都在诱惑的同时分享着健康,也在抢夺着生* 命。所以迷恋味觉、视觉、嗅觉的代价之一就是缩减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道家崇尚清淡的饮食理念还是更贴近健康的。     活着不是问题,健康才是问题
    中国历来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常人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几千年祖国医学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广泛的药食文化。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那时关注的,是食物对人体有没有毒副作用,神农尝百草,喝各种水,是为了发现哪种有毒,哪种没毒,好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类进一步发现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而现在,医学的迅猛发展,也使许多物质进入了药品的行列。部分对人体状态可以产生明显影响的动物、植物,慢慢地作为独立药物而为人所知。     然而,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这类食物既能充饥又能防治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药和食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论述,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有大毒的药,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一般的毒药,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服;小毒的药物,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即使没有毒的药物,病* 好了十分之九,也不用再服。之后就可以用谷类、肉类、果类、蔬菜等调养,不能用药过度,伤了正气)”,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虽然许多动植物是作为药物而存在,但在中药学的广义理论中,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都可以划归于中药的范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任何动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味,对人体的影响各不相同。之所以有些东西被当作常用食品而非药物,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一般的食物,如果吃得多了,也可以达到某种药物的作用,而药物,只是用比较小的量就可以达到治疗作用而已。     人体作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任何外在因素都会影响其正常状态。进食药性大的东西以后,就会产生许多变化。而如果这些变化中,有些不是人体所需要的,不是我们治疗的目标,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是药物的毒副作用。
    食用价值高而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通常可以作为食物而存在;药性较大而生产量小、味道差的食物,通常会作为药物存在。因此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
    既然药物可以作为食物存在,那么食物当然也可以作为药物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医学中这么重视食疗的原因。用食物强体健身有药物无法企及的优点,所以无论是想长生成* 仙的道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不约而同地对饮食保健格外关注。
    饮食是人类生活的日常行为,贯穿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多少人可以忘记吃药,却几乎没有人忘记吃饭。反正饭是每天都要吃的,那么将食物的药用价值发挥出来,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健身体,治疗疾病。将治疗保健之事务,溶于日常习惯行为之中,降低了生活成本,还容易坚持,故而受到医家及广大群众的重视。
    防病治病的药物剂型,多为丸、散、膏、丹、汤剂等,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备过程复杂、服食口感差等不易为人接受的缺点,而将药物与食物配合制成药膳、药粥、药茶、药酒等形式供人们食用,既免药味之苦,又收治病之效,一举两得,使治病防病成为一种自然的享受。
    药物治疗虽然有其疗效快的特点,但如前所述,药物都会有自己的毒副作用。要达到长期保健的效果不大现实。而食物却可以天天吃,这是药物无法比拟的。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又得到了新的佐证。一方面食物的种类在增加,以前我们认为不是食物的东西,现在也成为食品,例如新资源食品;二是食物中某些营养成分得到了进一步研究,出现了意义明确的保健食品。现在,国家对于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都有严格的检验和审批。通俗地讲,新资源食品就是我们以前认为是药品的,或不能食用的东西,在研究以后发现它们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可以当做食品使用;而保健食品可以正常食用,没有药品那么显著的治疗效果,也不存在药品的毒副作用,可以作为日常的保健治疗手段。     所以,药物与食物,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却又牵藤挂蔓。若展望未来,也可能返璞归真,以药为食,以食代药。
    以上谈到了进食的几个作用,从生理需要到提高生活水平。传统文化的积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吃饭成为一个要用头脑来完成的任务。而正是许多前人的头脑,促成了中医食疗理论的发展。这方面,倡导“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道教起了巨大作用。
    在中国儒、佛、道三大传统文化中,儒家关注现实,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佛家注重来世,对现实采取消极超脱的态度;只有道教,关注身体健康,注重生命质量,以享受生活为乐趣,以延年益寿为己任。
    葛洪在道教的经典著作《抱朴子》中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表达了人类通过自我努力,战胜天命、与死亡斗争的意志,这是一种以人生为本,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
    既然是“我命在我不在天”,既然为了自己的生命而生活,那么在道教的思想里,无时无刻不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样的,作为生活中最普遍的饮食行为,自然受到道家的关注。而道家悠久的历史,自成体系的文化传承,几千年来无数不懈的探索,为道家饮食行为注入了博大精深的精彩内容,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独特饮食观念。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外界环境中的地理、气候变化,势必影响人体内阴阳的变化。要保持人体内阴阳的协调,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自然界中有一年四季的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选择食物也应该依据季节的变化、体质的差异、疾病的属性来制订饮食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出,在道家思想里,“天人合一”的原则无处不在,成为指导人类生活的总纲。而在具体实施中,又浸润着中国传统医学的药食同源的思想。     事实上,在道家人士中,很多都兼通医药学。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既是医家,又是道家代表人物。他们或以食入药,或以药为食,或以食疗病,或以药摄生,各开生面,广立法门;或叙于病治之末,或论于专著之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道教医学家认为,应该把膳食养生引进治病养生的领域,将食治放在医治疾病的重要位置,才是上乘之法。
    如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专立食治篇,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主张“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他还在《千金翼方》中认真强调:“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故孝子须深知食药二性。”书中分别论述了154种食物药的性能、食用价值、医疗效能,还大胆地利用各种动物的脏器组织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对那些久病体虚之人,用以脏补脏的方法,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物质,增强人体抗邪能力。今天民间流传的“吃什么补什么”,虽有偏颇,但足见古代医学的广泛影响。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由于孙思邈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唐代的食疗养生极为盛行,并产生了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使食物疗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同时,由于道教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的草木药方,更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此外,对于食材的运用与配合、烹调技巧及对火候的掌控上,道教的不断尝试精神,更刺激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
    可以说,道家的饮食观,是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的优先垂范,是人们探索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实践,顺应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道家的饮食观,就是一种食疗观。     道家饮食养生大原则
    修炼与服食,虽都属于道教专业技能,但由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强大影响,也广泛为人所知--当然,也只是知道而已。在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下,真的去做道家修炼,或者真的会做道家修炼的人很少。
    然而,道家对中国日常膳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道教注重养生,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由自己决定,通过饮食养生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其饮食理论,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
    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十分注重阴阳调和、荤素平衡、饮食有节等。道教中有的流派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水果应当多吃,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
    现在归纳一下道教的饮食理论。当然,这个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所谓的理论,通常会经过实践的检验,至少都能自圆其说。现将自古至今流传多年,通行的道教饮食理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有节-- 对质量与数量的把握
    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有具体的指导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有节,这个说法在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就提到过。这个“节” 字,说的是对质量与数量的把握。
    道教认为,饮以养阳,食以养阴。《溷俗颐生录》说:“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气短烦闷。”“食不欲粗及速,速即损气,粗即损脾,脾损即为食劳。男子五劳,此为一劳之数也。”“不欲夜食,日没之后,脾不当磨,为音响断绝故也。”
    这里讲的是技术,是节制,是与身体的融合,是与道家其他功法的配合。不能吃太饱,不能吃太粗糙的,也不能吃得太急……好的饮食习惯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天时地利人和--顺着自然的节律选择食物
    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道家的饮食强调按照季节的变换而转换食物的五味:春天的时候多吃甘甜的东西,少吃酸的;夏天的时候吃些辛辣的,少吃苦的;秋天减辛辣的食物,而多吃酸味的;冬天就吃些苦味的,少吃酸味的。
    中医也讲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各脏腑强盛和虚弱的分歧,在特定的时候,专对某一脏器有针对性的调理可以收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不同的体质对食物调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体胖者远肥腻,多清淡;体瘦者远香燥,多滋阴生津。阳盛实热之人,宜清热泻火之饮食;阳虚有寒之人,宜温热性之食。
    生活地区的不同,饮食调理的方法也应该有异,如山区人应适当多吃含碘的海产品,气候干燥的西北平原,应多吃柔润的食物;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则应多吃辛辣食物。只有因时、因地、因人施膳,才能祛病延年。
    由于养生和食疗的结合,道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贡献良多。道家饮食养生的季节观、体制观、环境观,围绕着“天人合一”的原则,体现了人与外在条件互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即便对于今天的科学探索,同样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轻荤重素--永不落后的观念
    荤素平衡,比较好理解。现在胖子遍地都是,脂肪肝已经是普遍现象,各种富贵病更层出不穷,大家都在减少脂肪的摄入。更有爱美女子,无论荤素一概拒绝,动不动只以水果度日,只为镜中的魔鬼腰身。然而古代的生活条件,远不及现在,吃肉和吃素,差着一个生活档次。大家所熟悉的《曹刿论战》里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就是有吃肉的谋划呢,你何苦参与?翻译成现代人的说法:“有经济实力强的管事呢,你瞎掺和什么。”可见当时如果有人说“少吃肉,多吃素”,那一定是上层阶级的言论,跟本就吃不起肉的老百姓没多大关系。     在此情境之下,道家提出荤素平衡,实质是多食素的观念,无疑是破天荒的,是克制口腹之欲以求养生的理想,同样就好比今天的人不买轿车买自行车,是为了青山绿水的环保理想一样。
    《遵生八笺》说:“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一粥一菜,惜所从来,可以延年。”《笔麈》说:“每三日一斋素,可以养生,可以养心。”孙思邈讲:“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就连陆放翁也曾作诗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可见,道家除了讲究素斋,也重视粥的饮用。
    科学证明,素食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蔬菜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营养,还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于弱碱性,肌肉和身体不易疲劳;血液黏度低,血流顺畅,头脑就清醒。食肉者身体偏酸性,爱睡觉,心神不宁;血管壁胆固醇多,容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
    五禁三厌--不贪美味,不悖伦理
    五禁也就是禁五荤,这个道家、佛家都讲究。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就曾说他戒了五荤三厌等着取经人。五荤在道家来讲指的是韭、薤、蒜、芸薹、胡荽。这些东西都是辛臭之物,在道家看来,辛臭的东西一方面会伤及身体,一方面会增加邪念,令人发淫易怒,所以忌食。
    其实除了禁食辛臭的味道,道家更主张五味淡泊,也就是不注重口味,食物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让人身轻体健,长生不老的媒介。有的人会问,我少食荤腥了,大量素食,已经淡泊过了,难道还不符合这个标准吗?知道了五禁我们就知道了道家的饮食淡泊,不单指食素而言,还要注意口味的选择。
    中药学中讲,药材都有四性五味,同样的,食物也有四性五味。这里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不同性味的中药材具有各自不同的治疗作用,不同性味的食物也会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
    然而道家认为,不要贪恋于饭菜的口感,性味淡泊,才是养生之道。     《寿世保元》讲,阴生于五味,阴的五官伤在五味。《遵生八笺》讲:“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酸多伤脾,肉胝皱而唇揭;咸多伤心,血凝而色变;甘多伤肾,骨病而齿败;苦多伤肺,皮槁而毛落;辛多伤肝,筋急而爪枯。”这里讲的是各种味道对人体的不同伤害。淡泊的食品对人体有益,这在现代医学中已经得到证实。
    道教“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戒律上有所差异。全真道士食素,正一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但历史上张天师世家还有“三不吃”的规矩,三不吃指的就是三厌。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终不喜。”雁、狗、黑鲤等在道家看来是暗含了人类社会伦理观念的东西,朱国祯《涌幢小品·字义字起》中解释说:“俗语有五荤三厌之说,厌字殊不解。后读《孙真人歌》,谓天厌雁,地厌狗,水厌乌鱼。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鱼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道教徒素食既体现了道教和慈善爱的精神,又暗合养生之道。
    适量饮酒--道家提倡节制饮酒
    与佛家对戒酒的严格恪守相比,道家对酒则呈现一种接纳态度,并且道家的历史与酒的渊源极深。
    《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这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酒还可以提高其他药物的效果。酒与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远古时代,酒就是一种药,繁体的“醫”下面是一个“酉”,也就是酒的意思,文字本身显示的就是一种酿造酒。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古时候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道家借重于酒,是更看重酒的养生保健功效。古代《博物志》曾记载: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则记载中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因此,道家发明了许多种用于养生保健方面的酒品,例如最能调节人体平衡,男女皆宜的“鼎酒”。     鼎酒的酿造技术来源于古代道家炼气士。他们深山修行,为了抵御风寒,增进内功,帮助炼丹,特别发明了这种又名为自然鼎的鼎酒。此外,道家发明的酒还有三仙酒、百花如意酒、长生酒等。这些道家酒没有一种是药酒,无任何药味,但却有着很多药酒也无法比拟的养生保健的功效。
    除养生保健之外,道家喜欢饮酒还有另一层意义。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本体是“道”,这神秘的本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却又无法用感官去感觉或证明它的存在,只能靠内心去把握。饮酒之后,意识中便会萌发朦胧的快感,与虚无却无处不在的“道”更加接近,没有规范的束缚与现实的羁绊,体近自然,万物合一。天地宇宙,浑然一体,只有一个飘飘欲仙的自我存在。
    酒后身心的感受,可以回归本能的冲动。飘摇太素,归虚返真,提高领悟,促进修行,因此饮酒为道家所欢迎。
    但是,道家对饮酒也是提倡节制的,并不鼓励一味地饮酒。
    《寿世保元》中说:“夫酒者……顺世和人,能行气和血,陶冶情操……饮者不过,量力而已,过则耗伤气血。”《真西山先生卫生歌》说:“饮酒莫教饮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
    所以道家的饮酒观基本上是健康的,也是值得今人借鉴的。道家的很多酒方更是值得我们大力挖掘和实践的。
    平衡中和--道家饮食讲究阴阳和中庸
    平衡,是指阴阳平衡;中和,是指饮食的中庸合正,避免极端。
    鼎酒的制造理论,诠释了道家的阴阳平衡理念。竹为植物中禀性最阴寒之物,而酒则为百谷之精华所凝,为阳气最盛之物,例如严冬而酒不结冰。每年春暖新竹爆笋之时,将新酒灌入老竹中令其共同生长,这至阴与至阳之物在一起互相融合,再按一定的时间及地域采收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其所成之酒就是鼎酒,被修道炼气者称为“不老琼浆”。此酒最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长饮此酒特别益于行气活血、开通百脉,可消毒化痰淤,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而饮食上中庸观的具体表现就是饮食要恰如其分。吃多了不行,吃少了不行;偏酸偏辣偏甜偏苦偏咸都不行。就像庄子说的:20 人可怕的,就在于衣食饮卧间不知恰如其分!
    就比如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一旦吃到了身体里,它们的走向和所发挥的作用都有很大的不同。酸走筋,酸味的东西有收敛身体里的津液,不让水分外泄的作用。所以一旦吃多了,就会小便不利,不容易排出,因为都被酸收敛住了。再比如苦味,大家都知道苦能清热泻火,但也不能多吃,苦走骨,吃多了人会呕吐。     不吃也是一种养生法
    辟谷是道家特有的一种修炼方法
    社会发展至今,大多人家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此时养生长寿自会为人所关注,各种健身方法如倒走、爬行、大喊、饿透等运动层出不穷。其中饿透法,与古之“辟谷”法颇为相似。饿透,就是指一两日不进食,仅以开水充饥,或补充营养液,目的是使胃肠滞留的有毒物质排尽。
    传统修行方式里,辟谷为人所熟知。辟谷,又称断谷、绝谷、休谷、却谷。是道家特有的一种修炼方法,即是不食五谷和肉类,但并不是不吃任何东西,也不是绝食或不饮不食。
    辟谷也不同于一般的节食,通常要停止进食七天以上,并辅以其他的修炼方法。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大戴礼记·易本命》21 是一部记述秦汉前礼仪的著作,里边有这样的话:“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吃不同的东西,能成不同的气候,最深厚的就是不吃,能成神了。现在已经无从得知这个论断是因为有事实的总结,还是作者的想象,但这也算辟谷术早期的宣言了。
    《淮南子》的地形篇也有类似的记载,人间篇里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
    《却谷食气篇》是气功服气辟谷名篇,专门研究介绍服气辟谷,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该书是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帛书,书名是出土后命名的。书中说:“去谷者食石韦。朔日食质,日加一节,旬五而止……至晦而复质,与月进退……为首重、足轻、体胗,则呴吹之,视利止……”意思是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呴吹”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连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连在一起一样,表明三种功法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可以认为,它们最初的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人才辈出。辟谷术被发扬光大,广为人知。《后汉书·方术传》载:“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以降,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史书中的记载,许多已经无法证实。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时间从几月、几年到几十年,其中或恐有夸大不实之处,但应当不全是瞎编。道士在传习辟谷术过程中,写有辟谷术专著,论述与阐发辟谷的各种方法。《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休粮经》三卷。《通志·艺文略》著录《太清断谷法》《无上道绝粒诀》《休粮诸方》《太清经断谷诸要法》《断谷诸要法》《停厨圆方》各一卷。《正统道藏》收载尤多。
    辟谷--天人合一的通路
    诸书所载,归纳起来,辟谷的方法可分为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
    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所谓服气也就是一种以气息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修炼方法。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在后面的辟谷章节里我们会更加细致地介绍这两种辟谷方法。
    现代道家,继承先贤遗法,也有很多辟谷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辟谷术如此经久不衰,又说对人体裨益良多,那么,是否能经过现代科学的证实呢?研究发现适度的饥饿能使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到冲击,然后通过肌体生理内环境稳定功能的重新调整,提高人体承受生理负担的能力,使各种身心疾病得到改善。另外,海外的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适度的断食对血压、体重,以及心理所引起的一些病症都有一定疗效。
    辟谷时胃酸的分泌量会减少,大脑始终处在一种全新的功能状态,体能和潜力会得到充分的调节和发挥,身体方面的负荷得到减轻,脑细胞的功能得到充分调动。此时人与自然宇宙沟通活跃,可以更容易达到道家追求的 “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在这个状态下,即使好几天不进食,也不会感到饥饿,体力和精神状态反而会加强。这些表现在肢体灵活、双目有神、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理解力增强,意志力和忍耐力也大大加强,极易启发和诱发人体种种潜能。     第二章 道家养生药的五种吃法
    丹丸膏散汤,仙药吃法多
    在介绍道家仙药前,先来说说剂型。所谓的剂型是医学用词,就是把药做成什么性状来吃,是吃药面啊还是吃小药丸啊,是煮汤啊还是做膏啊。在我国古代,无论是中医的药还是道家的服食方,无外乎就是五种类型——丹丸膏散汤。
    这五种剂型一直到现在还在沿用,只不过有的老百姓家里用得多点,有的做起来麻烦用得少点罢了。比如我就有个学生,平时胃寒,我就见她用姜和红糖做成2分钱直径大的丸子,做法也很简单,用小臼和杵把姜捣烂,加上红糖搓成小球,晾干就是了。所以,其实我们认为费事的丹丸膏等,都是可以在家做的。丹丸膏还利于保存,吃起来也方便,一次多做点,够吃很久。
    道家各种剂型方都有很多种,下面我们就挑一些比较著名的介绍一下,掀起道家神秘方药的一角,让大家看个究竟。     道家成仙的必需品—金丹
    金丹不是一种普通药,而是金石为原料炼成的丹药的总称。现在的丹药多以植物、动物为原料,是一种药,但“丹”最开始可不是药,而是专门供道家达成长生不老、成仙目的的服食品。
    我们现在都知道,诸如水银、朱砂、雄黄、石英、铅等如果直接食用的话对身体是有害的,但是在以前,因为金石类都有质坚,不会腐坏的特性,被道家人当成生命永驻的仙品。《抱朴子》就说这些金丹烧也烧不坏,埋在地里也不会腐烂,所以能让人长生。
    虽然道家成仙的金丹现代人再不会无知地服用了,但是这些原料中有很多却被作为外用药在使用。比如冰硼散,是老百姓常用来治疗口腔溃疡的药,黑色的药面,敷在疮面上,用不了几次就能好,效果不错。这个冰硼散的组成里面有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像硼砂之类的,古人做成仙的丹药时也用得到,而现在人们就用它治口疮了。
    道家的丹药数不胜数,比如黄帝九鼎大还丹、太一小还丹,丹方是道家服食的重要一笔,虽然产生了很多问题,但也给后代医家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说金石丹方的出现给金石药在治病救人上的应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上流社会的神秘养生药—五石散
    散,也就是药末。散可以外敷,可以冲食,也可以煮,甚至可以吹到病灶上。
    五石散就是道家散剂中的一个名方,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方里面的五石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和硫磺。
    五石散也叫寒食散,最开始是用来治病的药,张仲景用来治疗伤寒病人,因为这种药燥热,对伤寒病人来讲有补益的作用。但到了魏晋时期,很多上流社会的人把它当成一种时尚的延年健体的东西来吃,认为它有增强体力,让人神清气朗的功效。
    我们现在可能无法想象当时五石散风靡的盛况,估计跟现在的各种保健饮品什么的差不多,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清高的文人墨客,都把吃它当家常便饭。魏晋时期比较著名的有服药和喝酒两派,喝酒派是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服药派主要服的就是五石散,据说这类人走起路来一步三摇,顾影自怜,涂脂抹粉,曹植、潘安等就是代表。这类人大多是美男子。《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里说某某在外行散,“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太傅绕东府城行散”,这里面说的行散就是吃了五石散后在外面暴走。五石散性热,必须散步,出些汗让药力外透。用皇甫谧的话说,吃了五石散的人在冬天就算打着赤膊吃着冰块也不会觉得冷。如此说来,五石散好像是助阳防寒的好药,那为什么现在体寒的人没有再服用这个药了呢?
    其实五石散并不像听上去的那么美好。由于药性太燥烈,一般没有问题的人吃了多忍受不了那种烧灼的煎熬,不但皮肤红热,异常敏感,还常会长些疮疡肿毒,皮肉溃烂,五脏六腑更是烧得难受。东晋的大将桓温不喜欢穿新衣服,为什么呢?就是服了五石散后皮肤敏感燥热,禁不住质地比较硬的新衣服的摩擦。可见,在那时人们不论是想成仙延年也好,想追求时尚也罢,都为五石散付出了很多代价。     内服加外敷,道家膏方作用多
    膏就是比较黏稠的糊状的东西,现在医方里也有很多膏剂。除了医学上用的,像秋梨膏,琵琶膏之类的东西也是老百姓家常吃的,既是食品,又可算是治疗小症状的药物。膏在古代来说可是一等一的好东西,我们都听过民脂民膏、膏粱之味之类的词,这里面的膏就是指脂肪、肥肉,在以前来说可不是贫民家能吃得到的东西。《大戴礼记》里也说:“膏者,神之液也。”自然,道家也不会放过各种药食中提炼出来的有助健康的膏。
    先说个吃的膏,是南朝灵宝派的服食宝方,叫胡麻膏。胡麻就是芝麻,古代养生家和道家都很推崇这种外来的食物。陶弘景曾说:八谷之中,唯此为良,仙家作饭饵之,断谷长生。可见,它是道家常吃借以长生的食物。
    所谓的胡麻膏想来跟现在的芝麻糊有些相同,道家的人认为服上百天可以让肌肉丰实,服上二百天能变得年轻,服上三百天就可延年益寿了。
    再说说外用的膏药,有个相传是吕洞宾传下来的方子,叫吕祖膏药方,是贴肚脐上治疗食水积和寒症的。要用连着葱须的大葱七根,打碎的土木鳖七个,白芷七根,打碎的巴豆七粒,加上香油和铅丹熬制而成。
    道家的膏方有很多,有些不大适合时下使用,但有些还是很好的强身的食品,比如黄精膏、胡麻膏等,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某些东西做成膏状来食用,既好储存,使用起来又方便。就比如秋梨膏,把秋梨或鸭梨等和贝母、蜂蜜、麦冬等润肺的东西一起煮熬成膏就可以了,跟市面上卖的比,别有一番滋味。     一粒三精丸,长服能延年
    丸也是道家常用的剂型,比汤汤水水的好携带,吃起来方便,又不容易坏。现在家庭很少把养生的吃食做成丸了,在古代却是很普遍的现象。
    三精丸就是道家很出名的一种保健佳品。所谓三精就是天精、地精和人精。相传南阳有个姓文的人,因为社会动荡,逃到了壶山。在山里他又饿又渴,有人就告诉他吃一种山里的植物,果然,吃了这个东西后就没有饥饿感了。若干年后,他回到了村子里,但是他的样子让大家吓了一跳,这哪里是个在深山逃难吃野菜的人啊,只见他面色红润,竟然比走的时候看着还年轻,身体也好,满身的力气。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吃的是山精,也就是大山上吸取了日月精华的植物,学名叫苍术,也有天精的雅号。
    地精是指地骨皮,也就是枸杞的根皮。人精是黑桑葚。苍术和地骨皮要弄成末,桑葚捣烂取汁,苍术、地骨皮、桑葚的比例是1∶1∶20,把苍术和地骨皮末倒在桑葚汁里,搅匀后放在罐子里密封好。古人做东西很讲究,他们一般把罐子放到屋顶上,吸收日月之精华,叫“昼受日精,夜受月精”,等到罐子里的汁液自然煎干了,就可以加入蜂蜜,弄成丸。吃的时候可以用酒送服,三精丸就是补益用的,久服轻身延年,面如童子。
    除了三精丸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丸药,比如二精丸、五参丸,都是道家服食的名方。比较有空闲的朋友可以试着在家自己做做,感受感受古代道家名士养生的乐趣。     道家的养生汤
    一说起汤,大家马上会想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平时吃饭时喝的汤,还有就是中医的汤药。而道家的汤很有自己的特色,既不是菜汤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剂汤药。
    我们先来说个补脾益肾,养肺生津的九仙薯蓣煎。薯蓣也就是山药,这个汤用山药,加上去了皮的杏仁,还有牛奶来熬制,山药、杏仁、牛奶的比例为1∶1∶3,简单的做法就是把杏仁捣碎,倒到牛奶里,杏仁越碎越好,然后加入山药。老法是要放到密闭的瓷坛子里,然后放锅里煮,煮一复时,一复时就是一昼夜,这一般老百姓做不到,道家的药食一般煮的时间都比较长。所以居家做的话,只要放锅里多煮一些时候也就是了。
    这个汤没有简单地叫薯蓣煎,前面有九仙两个字,叫九仙薯蓣煎,也就说明了在道家看来,它可是有着大作用的汤食。据说每天空腹的时候用温酒调服一匙,可以治疗腿脚疼,肚子冷痛,还能让人面白有光泽,身轻体健,行如奔马,长吃就成仙了。当然,我们心知肚明吃多少也成不了仙,但是老年人如果能经常服上那么一小碗,确实是补阳的上佳之选。
    这个汤适合老年人喝,有一部分老年人气血两亏,津液不足,皮肤也粗糙,形体也消瘦,他们就特别适合用这个来进补。还有久病体弱,总反胃打嗝的老年人也可以喝些这个九仙薯蓣煎。     第三章 让人长生不老的九种仙药
    道家的仙药究竟仙在哪儿
    人类都渴望长生不老,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曾直接表达过这样的心愿,中国本土的道教更是把长生不老作为仙人的标志。为了实现“再活五百年”的梦想,人类广求仙法,调息、调心、辟谷、胎息等方法自然奇妙,但是总归是无形的东西,并且需要很大的努力。平常人,尤其是帝王往往不愿意那么辛苦,谁不想四两拨千斤,一分的付出换回一百分的成果。那么有没有事半功倍的方法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大家发现服食仙药和丹药是条捷径。古医书上说“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紫苏……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泽泻……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等等,于是服食在道家养生诸法中的地位节节攀升,大有独领风骚之势。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人们发现某些食物和饮品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具有奇特的功效,于是“仙药”的光环就套在了它们头上。如果在饱口福的同时,还能满足长生不老的欲望,岂不是两全之策。道家的仙药分两类,一类是单味药,一类是成方药。道士们判断单味仙药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食物生长的环境,仙境中诞生的产物自然也有仙味, 灵秀之地必产精微之物,精微之物必定有轻身成仙之功。二是食物的品相要是道教理想的样貌,比如人参、何首乌的造型,且服食后要确有效果。
    《山海经•大荒南经》《淮南子•人间训》《抱朴子•内篇》《千金方》等古典医籍都有关于长生不老的实践和方法的记载。前人成功的案例更坚定了后人效仿的信心。到底什么是先人心目中单味的仙药呢?《抱朴子》为我们揭开了谜团。     第一类仙药——金石矿物类。如云母,明珠,雄黄,太乙禹馀粮,石中黄子,石英,石硫黄,曾青等,其中丹砂,黄金,白银被道家真人、炼丹家葛洪奉为药中上品。但此类仙药不具服食的科学性,其中多含有毒性的铅汞。古代多位皇帝,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以及明世宗朱厚熜等人,都是因为服用含有铅汞的长生不老药——“金丹”中毒而未尽天年。所以现代养生中我们不提倡服食这类药物。
    第二类仙药——芝草类。主要是五芝:石芝、草芝、肉芝、菌芝、木芝。
    石芝主要是一些石珊瑚、石笋、滑石矿、古动植物化石等天然矿物质。草芝指深山老林中罕见的奇花异草,如独摇芝、牛角芝等。肉芝则是万岁蟾蜍、千岁灵龟、千岁蝙蝠、千岁燕子等稀有鸟兽。木芝指树脂一类树的分泌物,如飞节芝等,有的是树干和树根的寄生菌类。有的是一些比较罕见的蕈类。这类仙药多是我们普通百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在日常养生中服食有些不现实。
    第三类仙药——中草药类。如茯苓、地黄、黄连、石韦、枸杞、黄精、甘菊、麦门冬、松柏脂、五味子、石菖蒲、桃胶、胡麻、槐子、远志、松实,等等。这些才是我们现代日常养生中要特别关注的仙药。     仙药能益气补血,滋阴助阳
    道家的仙药,尤其是第三类仙药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道家仙药能益气延年。气在中医来看也分成几种,有生下来就有的先天之气——元气,有吃进去的东西化生的气——水谷之气,还有呼吸进来的——自然界的清气。这些气加一起也就是“人气”。食物靠脾胃的运化才能变成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要靠肺的转运,元气则藏在肾里。因此中药益气延年,也就和这些脏器有着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所谓益气,也就是补益这几方面的气,也就是补养调节这些器官的功能。《神农本草经》告诉我们益气的中药主要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扁豆,大枣,甘草,等等,在后面我们会就几种重要的详细说明一下。
    仙药还能补血养身。血是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大家也都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在养血药中,熟地、首乌、龙眼、当归、芍药、紫河车等药早已久享盛名。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能促进血的成长,所以人参,黄芪,大枣一类补气药也都同时兼有补血的效能。
    对于女性来说,滋阴是服食仙药的一个重要目的。真阴来于肾,所以滋阴药同时多半兼有补肾,尤其补肾阴的功能。从养生的角度看,较受人们青睐的滋阴药饵主要有黄精、女贞子、天门冬、阿胶、龟板等。
    与滋阴相辅相成的是助阳。很多老百姓,尤其是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就很注重阳气的补益。无论医家还是道家,也经常都会用到助阳之品,较为知名的有菟丝子、补骨脂、核桃仁、巴戟天、肉苁蓉、山茱萸、杜仲、鹿耳、附子、肉桂等。五脏与阴阳气血错综相关,心主血,肺主气,肝藏血,脾统血而主中气,肾藏精而为元阴元阳之根,所以补血药多养心补肝,补气药多益肺健脾,补阴补阳药多兼补肝肾。     仙家第一药,长寿第一珍--灵芝
    仙家第一药非灵芝莫属。灵芝仅仅是一种真菌类生物,却被神化了两千年之久。
    两千年来灵芝一直居于仙家修炼服食仙药的榜首。灵芝可以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功效在神话传说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听说过秦始皇曾派徐福带着几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的故事吧?秦始皇要找的是什么呢?据说灵芝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仙药。在一些传说中月宫的嫦娥也是因为吃了灵芝才得以飞升成仙的。道家的方士们认为灵芝是集天地之正气、日月之精华、九星之星光,历经数亿万年后修炼而成的不死仙草。现代药理学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灵芝的药理作用,并证实灵芝多糖是扶正固本、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主要成分。现在,灵芝作为药物已正式被国家药典收载,同时它又是国家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无毒副作用,可以药食两用。
    灵芝有赤、青、黄、白、黑、紫之分,颜色不同功效也自有差别,总的来看灵芝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药物只对某种疾病起治疗作用,也不同于一般营养保健食品只对某一方面营养素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强化。它能促使全部的内脏和器官功能的正常化。很多人认为灵芝包治百病,听起来有些神乎其神,但也不是一点依据都没有。灵芝可入五脏,补益全身五脏之气,所以无论心、肺、肝、脾、肾哪部分虚弱,都可用灵芝来调节。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和我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比较常用的方法。    灵芝大枣汤--增强免疫力,防治癌症
    灵芝之所以能抗癌并不是因为它能杀死癌细胞,而是因为它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激活剂,它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自身的抗癌能力。放化疗是现在比较普遍使用的治疗癌症的手段,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健康细胞往往也作了癌细胞的殉葬品一并被杀死,造成的后果就是患者要忍受疼痛的折磨,浑身痉挛,冷汗淋漓,痛苦至极。很多患者就会选择吃一些灵芝孢子粉,这是因为灵芝含有大量的锗,它具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其实人体内啡肽才真正具有镇痛作用,但内啡肽在病体内易于分解,而锗的作用就是防止内啡肽分解,使其长期保留在体内,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更可贵的是灵芝对人体没有什么副作用,这是很多化疗药物和免疫促进剂都不具备的。
    除了灵芝孢子粉,家里有癌症病人的,或者有家族癌症史的人,还可以喝些灵芝大枣汤。每次用15~20克灵芝,50克大枣,5克蜂蜜。先把灵芝、大枣放锅里加水煮,煮两次,把两次煮出来的汁水混合,然后加入蜂蜜再煮沸即成。这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家也不妨把它当成预防癌症的食疗方来饮用。
    三高的人可以喝些灵芝液
    “三高”在当今社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三高患者越来越多,三高对人们的危害也是越来越严重。何以解忧呢?还是灵芝。灵芝不但有利于降三高,对三高引起的一些疾病也有治疗和促进恢复的作用。
    煮水喝的时候要把买来的灵芝切碎,或切成小片就行,放入罐内,加水,就像煎中药一样,一般煎三四回,把煎过的水都倒在暖瓶里慢慢喝,也不用明确限制每天喝多少,愿意喝就多喝点,不习惯味道就少喝点。灵芝液不但能降三高,对失眠、腹泻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泡酒煮汤,灵芝能让衰弱的神经好起来
    常听很多学生说自己神经衰弱,看书也记不住,晚上睡不好,还总头晕头疼什么的。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神经衰弱也已经见怪不怪了。上学的孩子为成绩、升学失眠,职场白领为薪水、升职难眠,仕途中人因为权力、乌纱帽不寐。于是就出现了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因为抑郁而对自己采取极端的做法。如果大家有了这种困扰不妨用灵芝试试。灵芝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除了可以像前面说的那样用灵芝煮水喝外,还可以用它泡酒,这个方法很适合爱喝酒的男士。也是把灵芝先切成片,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三天后,白酒变成红棕色时就可以喝了。很多女士喜欢带点甜味的酒,喝的时候就可以加些冰糖或蜂蜜。灵芝酒不但有利于神经衰弱的治疗,还对肺和气管有好处,对咳嗽气喘等都有疗效。
    也有很多女士反映喝不惯酒,我就推荐给她们灵芝蹄筋汤。把15克灵芝, 1克黄芪装纱布袋内,扎上袋口,然后跟100克猪蹄筋一起煮到熟烂,当然里面还可以加很多调味料,比如葱姜什么的。炖好后喝汤吃肉就行。这道菜味道很好,喜欢煮汤喝的人一定会喜欢。黄芪本身就是补气的要药,再加上灵芝,做出来的菜就能够养脾胃,益肝肾,不但对神经衰弱有帮助,还能让人多吃饭,身体虚弱的人也要常吃。
    至于疗效,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睡得着觉了,精神头会变好,记忆力会增强,所以家里有学生或大忙人的话,可以隔三差五地煮来喝喝。     灵芝能让女性更美丽
    英雄白头、美人迟暮总是让人伤感的事情,非英雄、非美人的众生也都希望能让青春、美丽常在。灵芝可以说是天然的“SOD蜜”,不但可以防止细胞老化,还有我们前面说的那么多功能,所以自古就很受女性的喜爱。对于爱美的女性朋友灵芝可以通过调理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来理通经脉,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养血补气,达到祛斑、抗皱的效果。
    如果是外用的话,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灵芝尽量切碎,然后放电饭锅里煮,等有蒸汽出来的时候,可以用蒸汽熏脸。不过这个一定要注意不要离蒸汽太近,不然过热的蒸汽会熏伤皮肤,如果家里有蒸汽美容的工具那用起来就更容易了。煮剩下的汁水可以用来涂脸。现在女孩子经常会用到爽肤水之类的东西,这就可以用灵芝水来代替,坚持一段时间后,很多女性脸上的斑会淡化,皮肤也会更加年轻。
    对于喜欢内补的女性来说,还可以煮汤水喝。对于体虚,尤其是产后、手术后气血不足,面色不好的人来说,可以用灵芝煮鸡汤。喜欢喝甜品的女性可以煮灵芝银耳羹。切两片灵芝,加些银耳,再加几块冰糖,用小火炖两三个小时,等银耳成稠汁,取出灵芝残渣,就可以喝了。每次喝一小碗,解馋的同时,还能美容,宁心安神,更年期的女性吃的话还能减轻很多不适的症状。
    灵芝需要久服才能显现功效,治病一般须连服1个月以上;如果为预防衰老,延年益寿最好有间隔地吃。因灵芝性偏于温,所以阴虚火旺或素有内热者应当慎用。
    中国人最喜欢的补品--人参
    在道家仙药的清单里人参也有着浓郁而神秘的传奇色彩。关于人参的发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年秋天有两兄弟进山打猎,突然天降大雪,封堵了山路。兄弟俩没办法就躲在了一个山洞里,为了活命他们把打来的猎物烤着吃了。猎物吃完后他们就在洞边挖野生植物充饥。一天,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的根就像小人儿一样,味道也不坏,便挖了许多。可是这东西虽然吃了能长力气,但吃多了就会流鼻血。所以他们每天只吃一点点,不敢多吃。这年的雪期出奇地长,终于等到冰雪消融,兄弟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村里的人本来以为他俩早被冻死在山里了,见他们还活着,而且长得又白又胖,都分外奇怪,都围着他俩一问究竟,他们就把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并把带回来的像小人儿的根块给大家看。村民们一看,这东西很像人,却没人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个年纪大的老伯笑着说:“它长得像人,你们两兄弟又亏它相助才得以生还,就叫它‘人生’吧!”后来,人们又把“人生”改叫“人参”了。
    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就已有了了解。人参味甘微苦,微温不燥,性中和,善补脾肺之气。我们前面说了,人体有三大气,它既然能补益脾肺,也就自然能补脾主的水谷之气和肺主的自然清气,所以说它是补气之品。除此之外,人参的功效还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等。如果你倦怠无力、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口干消渴、气短喘促,或者大病久病、吐血吐泻,都可以用人参来调养。人参是扶正固本的强效剂,男女一切虚证,阴阳气血不足都可以使用,是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比如妇女的崩漏,男子的早泄滑精都可以用这一强效剂找回幸福的生活。
    我们老百姓嘴里经常说的人参其实包括很多种,比如园参、山参、高丽参等。越老的野山参药力越大,是参中的上品,但资源太少,价格极其昂贵,日常养生不适用。所以平时我们吃的大多是园参,通俗点理解就是园子里种出来的参,也就是人工养殖的参。园参主要可以加工成红参和白参等。红参具有火大、劲足、功效强的特点,是阴盛阳虚者的首选补品,医疗上治疗虚脱或强补多用红参。白参与红参相比药效较温和,功效弱于红参,适用于气阴不足者。功效再次一等的是参须,药力较小而缓和。     四种最常见的人参吃法
    最省事、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嚼食。一天嚼两三片,生津提神,甘凉可口。嚼人参可跟嚼苹果不一样,不能嚼几下就咽了,要细嚼,尽量把里面的精华都嚼出来。把人参磨成粉每天吞服也是个办法,用量视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每次1~1.5克。但这两种方法胃肠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不宜采用,有可能吸收不完全。
    不习惯直接吃的人可以用它泡茶。也是把它切成薄片或用参须,每日用量为1~3克,放入瓷杯或玻璃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5分钟后即可饮用。
    从吸收角度来讲,最好的食用方法是煎服,取2~10克人参薄片,用200~ 400毫升冷水先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放入沙锅中,盖好,等煮沸后,再用小火煎煮约1小时,煎成约100毫升,就可以喝了。因为人参的有效成分特别容易溶解于沸水中,所以这种方法最不浪费。煎煮过程中不要频繁掀开锅盖,避免药力散失。
    要想强化药力也可用泡酒法,把形态、质量好的人参浸泡在40~60度的白酒中,一周后就可以喝了。从进补的角度来讲,虽然浸酒不及煎食。但人参借酒力,会发挥更大的药力。特别是对劳损性腰背酸痛、骨关节炎酸痛等,参酒更为有效。不过也要提醒大家,身体并不虚弱的人喝参酒,或是虽需进补,但饮用过多的话都会手脚心发热,流鼻血,所以要注意饮用量。
    热爱美食的朋友也可在炖煮食品时放入人参,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滋补了身体,一举两得。
    人参虽好,却不是人人能吃
    是药三分毒,人参是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神品,确有虚损才可用,不可滥用。什么情况不宜进补人参呢?
    有火不宜补。中医历来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病原则,凡有高热、烦躁、大便干、小便黄的人,不宜用人参进补。儿童服用人参和人参类补品可引起性早熟,不利于生长发育,所以也应注意。     睡前不宜服。人参对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睡前服人参易导致失眠和饱闷。最好在早晨空腹服用,稍做活动后再进早餐,既利于吸收也不会滞气。
    勿忘忌口。人参与萝卜、浓茶、咖啡不能同服,同服会降低人参的药效。
     不可过量。中国人讲过犹不及,大量服用不仅不会加强进补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出现失眠、心悸、血压升高、烦躁、易激动等中枢神经兴奋症状,或表现为心情抑郁、头痛、食欲减退、低血压、性功能减退、体重减轻、过敏等一系列功能低下的症状。清代名医费伯雄曾讲过一个过量进补人参致盲的案例。一个姓郑的人,体态很丰满,平日特别喜欢进补,一天把上好的二两人参放到鸭肚子里炖煮,一次全吃掉了,五天以后感觉眼前有些模糊,十天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着急地四处求医都没有效果,听说费先生医术高明,来求诊,费先生了解了前因后果,诊察过后告诉他,人五脏六腑的精气向上传输到眼睛,进补过量使得气机受到阻碍,清气不能上蒸,精气不能上注,所以眼睛就看不见了。《黄帝内经》讲了“益者损之”,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用食疗的方法就足够了,每天喝一碗梨汁,促使每天能大便两到三次,十几天后两眼就能看到东西了,坚持喝了一个月梨汁就彻底复原了。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宝钗看到黛玉的药方上多是人参,也建议她人参“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
    患急性病、发热、胸闷腹胀者,咽红、咽痛、疮疡肿毒者,高血压患者,脾气暴躁而面色发红者,体壮,大腹便便者,都不适合进补人参。如果误服过量人参产生不适症状时该怎么自救呢?特别严重的要立刻送医院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如果只是一般症状可把鲜萝卜捣烂,搅汁,加温开水一起喝下去。或用莱菔子(萝卜籽)煎汤服用。用20克甘草煎水喝也行。
    人参因含有较多的糖类、黏液质和挥发油等,所以容易出现受潮、泛油、发霉、变色、虫蛀等变质现象。好人参都价格不菲,所以一定要保存好。如果是干透的参,可以用塑料袋密封保存,并且放在阴凉的地方,放冰箱里也行。如果人参里有水分,可以在容器下面放些干燥剂,比如木炭什么的,然后把人参用纸包好放在里面,密闭容器。
    又好吃又滋补的万能补药--枸杞
    道家修炼的终极目的是要轻身不老,《神农本草经》说枸杞有轻身不老的医药功效,其后的各种医药典籍都把枸杞看作神仙服食的灵丹妙药,认为常服枸杞能羽化登仙。汉代《淮南枕中记》说经常服食枸杞汤液可以“老者复少,久服延年,可为真人”。宋代方书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一个使者在路上看到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一边用棍子抽打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一边责骂,在以尊老爱幼著称的礼仪之邦出现这样的场景令使者觉得非常不像话,就上前制止,问姑娘为什么这样对待长者,姑娘笑着说:“他哪里是什么长者,他是我的曾孙子,不遵循祖传养生之道,不肯服用祖传仙药,以致八九十岁就步履维艰,鬓发斑白,故要责罚他。”使者分外震惊,忙问姑娘芳龄,姑娘的回答更让使者眼睛瞪大了几圈。“我今年三百七十二岁。”如此高龄却貌似青春妙龄,真是奇迹,使者赶紧讨教祖传仙药为何物,姑娘说:“药唯一种,然有五名,春曰天精,夏曰枸杞,秋名地骨,冬称仙人杖,亦谓西王母杖。四季常服其果,可使人与天地齐寿。”虽说传说不可信,但枸杞能益寿延年却是得到历代道家名医、养生家公认的。所以它还有个美名叫却老子。
    枸杞味道甘美,好吃又滋补,而且全身都是宝,均可入药,功效神奇,说它是万能妙药也不为过。
    枸杞叶又名天精草,能益精补肾,治五劳七伤,春天采其嫩叶作蔬菜炒食,清凉可口,《红楼梦》贾府的宴席上就有这道菜肴。如与羊肉同煮,有除烦益志、补心通气、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枸杞叶煮水洗澡,可使皮肤光洁,能治多种皮肤病。
    枸杞的根皮称地骨皮,能清骨蒸潮热、治疗消渴、祛风、降压、降低血糖。地骨皮经蒸馏所得的地骨皮露,是防治糖尿病、高血压、中暑的佳品,也是退虚热的著名饮料。
    枸杞子含有很多维生素,最适合用于美容、美发。可使头发乌黑发亮,防治脱发,对斑秃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唐代润州开元寺内有口井,井旁长了许多枝繁叶茂的枸杞树,根深入井,井水甘洌,僧人每天都饮用这口井里的水,结果人人面色红润睡得香,很多人活到八十多岁依然牙齿坚固、头发乌黑。大诗人刘禹锡听说此事后,专门作了一首《枸杞井》的诗,感叹枸杞长生不老之功。
    《法生天意》中也有“枸杞煮汤沐浴,令人光泽不老”的记载。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枸杞美容护肤的功效了。枸杞子还可滋养肝肾、明目,故枸杞又名明眼草子。用眼过度的人也可以把枸杞与贡菊、金银花、胖大海、冰糖泡在一起喝,有助于保护眼睛。
    助阳补阴,男性身体壮,夜晚睡得香
    万能的枸杞随便小试身手,就能给大家的生活增色无穷。这里我要着重提一下它对男性保健的作用,在很多书中枸杞都是男性养生的要药。
    有古书记载:“(枸杞)常食,百岁行走如飞,发黑齿坚,阳事强健。”现代研究也证明“枸杞补肝养血,益精助阳,适用肝肾阴亏,阳痿遗精”。在生育方面有困难的男性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方子,每晚嚼食15克枸杞子,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至精液常规转正常后再服1个疗程就可以了。
    老年人经常会出现睡眠不安、阴虚,夜间口干的症状,枸杞同样可以解决这些烦恼。近代名医张锡纯就讲过他自己的亲身感受,他五十岁以后,每晚总要醒几次,醒来后就会觉得心中发热,必须喝几口凉水才能再接着睡,一个晚上下来差不多要喝一壶水。仔细思量之后他觉得是因为自己阴分不足、阳分偏亢,如何解决呢?想到枸杞长于补阴,于是每晚睡前他都嚼服50克枸杞,大概十天之后,夜晚睡觉就安稳了,凉水喝得也少了,这其实是充分利用了枸杞养阴安神的作用。     枸杞粉治褥疮
    常年卧病在床的人多会受褥疮的烦扰,不仅病人自己受罪,而且也给家人增添很多麻烦,再有亲人朋友有这样的麻烦,大家可以推荐他一个办法:把50克枸杞子烘干研磨成粉末,把200克麻油熬沸,等冷却后倒入研磨好的枸杞子粉里,再加0.5克冰片搅匀,外敷在疮面上,每日1次。几天后就会大有改观。类似的方法我们也可用来治烫伤,日常生活中被热水、热油烫了一下,多数人会抹点牙膏、酱油之类的东西,如果烫伤比较严重这些办法恐怕就不太管用,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比较快速治愈烫伤的方法:把40克枸杞子烘脆研成细末,麻油120克煮沸,倒入枸杞子粉搅匀,然后涂在伤口上,一般半小时后烫伤的痛感就明显减轻,每6小时重新涂药1次,5天左右烫伤就会痊愈。
    枸杞膏治冻疮
    有一年寒假结束我的一个南方学生手上有一大块冻疮,说是在北方上学习惯了有暖气用温水的生活,假期回老家过年沾了几次凉水后,老冻疮就又犯了,我说我可以不出一星期就让他的冻疮消失,他半信半疑,不过还是遵照我的嘱咐做了。我让他把20克枸杞子,5克白芷,5克吴茱萸,分别烘脆研末,加一些护手霜调成膏状,涂在冻疮上,每隔4~6小时涂1次。一周后再见到他,他摆弄着两只手高兴得不得了,直说这个方法太好了,他家那边很多人都有冻疮,这回他可是帮大家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适合男性保健的枸杞羊肉
    枸杞配羊肉是相当著名的男性保健食疗方。很多民族都认为枸杞和羊肉的配伍能发挥这两种食物的优势,滋补男性的根本。做菜的时候可以按1∶10的比例来调配,50克枸杞的话就配500克的羊肉。可以烧着吃,也可以做汤喝,做的时候再配些姜,以祛除羊肉的腥膻之气,使口感更好。     枸杞和羊肉的养生作用,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了,也专门论述了枸杞的各种功效。这里主要介绍下各家的论述。道教名医陶弘景曾说它“补益精气,强盛阴道”。《药性论》说它“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食疗本草》说它“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总而言之,枸杞能滋阴强阳、补肾生精、益血明目,是平补肝肾之药。
    根据中医理论,对照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如果没有高血压、发烧感染、体质偏热、爱熬夜等问题,都可以享用羊肉。寒冬腊月里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节。在冬季,人体的阳气潜藏于体内,所以身体容易出现手足冰冷,气血循环不良的情况。而羊肉的特性是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阳痿、性冷淡、肾虚腰痛及四肢无力等症。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实在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枸杞虽然浑身是宝,但也不是真正的仙丹,有些人就不大适合吃。枸杞温热身体的功效很强,所以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或平时吃肉多,红光满面的人最好不要吃。而体质虚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都吃点。     大而全的保养佳品--蜂蜜
    蜂蜜作为保养佳品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了,可见古人早就认识了蜂蜜。《神农本草经》把蜂蜜列为药中上品,说它“味甘平,主心腹邪气”。《本草纲目》说蜂蜜入药“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
    蜂蜜的甜主要来自约占它成分65%~80%的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含量非常少,不超过8%,葡萄糖和果糖特别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蜂蜜的颜色从水白色到深琥珀色,差别很大,因为蜜源植物的品种不同,蜂蜜的成分、芳香、功效也各有千秋,分别体现了它“除众病”的各个侧面。大家了解了不同花蜜的功效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养生效果会事半功倍。
    一般认为桂花蜜能消肿止血,润喉通肠;龙眼蜜能补脑益智,增强记忆;洋槐蜜能舒张血管,宁心安神;桉树蜜能抗菌消毒,预防流行性感冒,治疗喉咙发炎……
    效果好又便宜的蜂蜜面膜
    青春美貌对多数女性来说是比生命还重要的,所以她们舍得花大把银子换回瓶瓶罐罐的护肤美容产品。其实有更轻松更健康更省钱的方法能让女人更美丽,就是内服加外用蜂蜜法。蜂蜜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韧性。内服很简单,外用可以自制几款面膜。
    怕麻烦的美女可以用蜂蜜加两三倍水稀释后,每天涂敷到面部,按摩10分钟,促进蜂蜜的营养成分渗透到皮肤细胞中,然后洗净。可以消除痤疮,避免长青春痘。或者打一只新鲜鸡蛋,加一匙蜂蜜搅拌均匀涂到脸上,待自然风干后,用清水洗净。每周一次,你会发现皮肤越来越细腻,皱纹也少了。不怕麻烦的美女可以做份甘油蜂蜜面膜,一份蜂蜜,半份甘油,三份水,加适量面粉调和后,每次在脸上敷20分钟左右,再用清水洗净,同样有给肌肤减龄的效果。冬季皮肤干裂,用什么防裂膏都不如用一点蜂蜜调水涂到皮肤上更天然,更有效。     甜蜜的抗菌消炎药
    蜂蜜是世界上唯一不会腐败变质的食品。191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埃及金字塔古墓中发现了一坛蜂蜜,经鉴定,这坛蜂蜜是3300多年前的,但却一点都没变质,依然可以食用,可见蜂蜜的抗菌能力有多强。如果皮肤破损有伤口,可以涂上一些蜂蜜来减轻疼痛,防止感染,促进愈合。比如得口腔溃疡了,就可以在溃疡面上涂点蜂蜜,如果能先把溃疡面上的白色物质擦掉再涂效果就更好了。
    30克蜂蜜让肠道通畅一整天
    蜂蜜润肠通便的功效尽人皆知,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蜂蜜能调节胃酸分泌,增加肠蠕动,缩短排便时间。习惯性便秘的人可以早晚用温开水冲服蜂蜜30克,连服2~3天,大便就通畅了。蜂蜜不仅导泻效果好,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还能为身体提供营养,有利健康,一举多得。但一定不能因为心急而过量服** 用,否则会泻肚。
    保血管降血压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得经常喝蜂蜜。蜂蜜中的糖分能促进心血管的舒张,改善心脏冠状血管和血液循环状况,改善心肌功能,调节血压。心脏病患者每天喝50~140克蜂蜜,1~2个月内病情可以改善,以后每天可以减量到20~25克,长期坚持能改善体质。高血压的人,每天早晚喝一杯蜂蜜水,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我认识一个做编辑的朋友,她家的一个亲戚几年前得了脑血栓,抢救过来后说话有些不利索。医生建议他每天都要喝蜂蜜,他就每年直接跟蜂农买好几桶蜜,天天喝,结果这些年身体一直保持得很好,老病一次都没犯过。但是在这里我也提醒一句,还是建议大家买加工处理好的蜜,这样的蜜杂质少,不容易引起过敏等问题。
    百部蜂蜜膏,对付各种咳嗽    蜂蜜可润肺,具有一定的止咳作用,肺燥热咳的人可把甜梨去皮核,切成薄片,拌上蜂蜜吃,每天吃几次,一星期热咳的症状就消失了。或者也可以自制百部蜂蜜膏来止咳,用百部30克煎汤,把汁液倒在60克蜂蜜上,用小火煎沸,溶合成膏状就可以了,每次取一匙蜜膏用开水冲化了喝掉。加了百部的蜜膏止咳效果更胜一筹,因为百部是润肺止咳的要药,《续十全方》中说它能治暴咳,《千金要方》中说它能治久咳,都是把它煎浓汁服用。和润肺止咳的蜂蜜一起对肺虚久咳、干咳、喉干,或肺痨咳嗽疗效更佳。用于止咳时大家最好选枇杷蜜。
    有肺结核、气管炎、鼻炎、支气管炎、咽炎和气喘的人也可选用蜂蜜来辅助治疗。大家都知道鼻炎非常顽固,难以根治,空气质量恶化导致现代人患鼻炎的越来越多,打喷嚏、流鼻涕,苦不堪言,影响形象,耽误工作。我们楼上的一个小伙子说他犯起鼻炎来的时候喷嚏能一连打二十几个,鼻涕像关不严的水龙头,一滴滴清澈地滴下来,擤也擤不净,堵也堵不住,整夜整夜睡不着觉,问我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治治,我让他去买瓶蜂蜜,再买个吸入器,把10%的蜂蜜水溶液倒入吸入器使其雾化后吸入呼吸道,咽壁发干的感觉一会就消失了,黏膜变得湿润了,脓性分泌停止,所有不适的感觉很快就减轻了。
    强健身体,增强体力
    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人体吸收利用,帮助人们迅速消除疲劳,增强体力和耐力,人体疲劳时服用蜂蜜,15分钟就可明显消除疲劳症状。脑力劳动者和熬夜的人在工作的时候喝杯蜂蜜水能让精力更充沛。运动前后也可以喝些蜂蜜,不但能让人体处于更好的状态,还可以缓解运动产生的疲劳。
    蜂蜜里富含的果糖还有维护男性性功能的作用,因为精液中含有果糖成分,补充蜂蜜就相当于给精子补充营养物质,蜂蜜被人体吸收后不仅能补精,而且能迅速消除性生活的疲劳。新婚的男士或性事较多的男士不妨给自己准备一瓶蜂蜜保养一下。     老人和小孩的好食物
    老人和孩子是两类最应该补充营养,又不太容易吸收营养的人群,因为他们的脾胃功能都比较弱,所以在选补养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蜂蜜有促进生长发育和延缓衰老的作用。体弱多病,体质较差的儿童可以在饮食中多加入些蜂蜜。吃加蜂蜜食物的幼儿和吃加砂糖食物的幼儿相比,长得快,皮肤光泽度高,且少患痢疾、支气管炎、结膜炎、口腔炎等疾病。但蜂蜜不太适合太小的孩子吃,怎么也得一岁以后再接触比较好。
    而苏联学者的一项百岁老人的调查也很有意思。学者调查了200多名百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143人为养蜂人,证实他们长寿与常吃蜂蜜有关。蜂蜜促进长寿的机制比较复杂,是对人体的综合调理,而不是简单地作用于某个器官。德国人还把蜂蜜称为“老年人的牛奶”。
    吃蜂蜜也是有知识含量的活儿
    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怎么吃,这都是关系到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摄取蜂蜜营养的问题。一般习惯上建议早晚各喝一杯蜂蜜水,如果没有特别需要,一天别超过50克。冲蜂蜜的水温度别太高,夏天用凉白开冲也行,喜欢热饮的人,用的水也别超过60℃,水温太高就会把蜂蜜里的一些活性物质破坏掉。蜂蜜不能和葱、韭菜、豆腐一起食用,它们之间产生的生化反应会引起腹泻。蜂蜜不能盛放在金属器皿中,以免增加蜂蜜中重金属的含量。所以我们看到蜂蜜多是保存在玻璃瓶中的。蜂蜜基本适合所有人进补,但我前面说了,不满一周岁的婴儿最好不要食用,容易过敏,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道家的滋阴良药--麦门冬、天门冬
    麦门冬
    相对于前面介绍的食养补品,麦冬大家了解的要少一些,它其实是沿阶草这种植物的根,也叫麦冬。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胃、肺经,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生活中可以有很多妙用。
    因为麦冬微苦微寒,所以阴虚有热的人用比较好。如果对应症状的话,就是口渴咽干,大便干燥,心烦失眠,舌头发红,比较干的人用着好。
    北方干咳的人很多,可能跟气候有关系。有些人咳起来都喘不上气,就算有痰也很黏。这类人中很多面色发红,有热相,肺部的阴津明显不足,所以干燥不滋润。而麦冬能很好地补益肺阴。这类人可以在咳嗽发作或者天气干燥的时候喝些麦冬杏仁汤。
    用10克麦冬加5克杏仁,煮水就行。如果是经常燥咳的人可以在连续喝一周后也能时不时地喝些。不过痰多胃寒的人就不要喝这个汤了。
    北方的春秋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很多人都会嘴唇干裂脱皮。有些人不止嘴唇就连面部,甚至全身都会脱皮瘙痒。中医认为,口舌的各种健康问题都与人的脾有很大的关系,“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嘴唇有问题,或者口舌生疮时就要健脾、补气、养血。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里的五汁饮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用梨汁30毫升,马蹄汁、鲜藕汁(或蔗汁)、麦冬汁各20毫升,鲜芦根汁25毫升,蜂蜜适量。五种汁用大火煮沸后放凉,加入蜂蜜搅匀就可以当茶来喝了。如果麦冬和芦根没有鲜品,可用药材饮片各15克煮水代替。对口舌生疮,唇干舌燥疗效非常好。或者也可以用沙参20克、麦冬15克、灯心花10克洗净,加水1000毫升,煎水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煮粥。粥煮好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也有同样的疗效。但是怕冷、大便溏泻的人不适宜用这两种方法。
    天门冬
    大家一看这个名都会觉得跟麦门冬很像,就好像一对兄弟,名字这么像,功能就应该很像吧。实际上也确实是,它们的作用还挺相近,不过各有各的特色。天门冬又叫大当门根、天冬。是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干燥块根。能滋阴润肺,清肺降火。     关于它的神妙之处,《道书八帝经》里说如果想不怕冷,就把天门冬和茯苓研成粉末服用,每天服食一次,天寒地冻的时候只穿一件单衣也会出汗。道家经典《抱朴子》说:“杜紫微服天门冬,御八十妾,有子百三十人,日行三百里。”《列仙子》说赤松子吃了天门冬,牙齿头发脱落了还能再长出来。《神仙传》说吃了天门冬人能活三百岁。《修真秘旨》里说得更神奇,吃了天门冬,一百天后气色红润,原来身体羸弱的能变强健,三百天以后身体会很轻盈,三年以后能像神仙一样飞升。
    天门冬甘润阴柔,寒性偏重,兼走肺肾两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可治疗肺燥干咳、痰黏带血、鼻燥咽干、咽痛音哑、津伤消渴、肠燥便秘等。由于它生津清热力强,现在我们也多用它来治疗糖尿病、肺结核、急慢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等。
    天门冬治疗咳嗽非常有效,配方也很多。
    比如说久咳痰少的人,可以用等量的天冬、麦冬、五味子,熬成膏,每次一匙,用开水冲服,每日两次。
    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用60克天冬、15克冰糖,加水炖熟,也是一天吃两次。
    除了这些配伍,大家还可以根据情况和喜好自己加减。比如肺热燥咳,想清肺润燥的话,常跟麦冬、沙参或川贝一起用。
    老年人在一起谈话特别投机,楼下经常有些下到六十几,大到八十多岁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路过的时候也多多少少听到过他们聊天的内容,记得有次一位老人说自己排便很费劲,现在都在喝利于排便的茶,喝了就顺畅,不喝就不行。这个话题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看来这在老年人来说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老年人的这种便秘是因为肠燥结不通,身体又没有气力促使肠部蠕动造成的,只要能润燥滑肠,问题肯定就迎刃而解。天门冬膏就有这样的作用。把1000克天门冬去皮,去根、须,洗净,捣碎,用纱布包裹,压榨取汁,再倒入锅内,澄清后,过滤取清汁,用文火熬成稠膏状,装瓶里。每次取1小汤匙,在空腹时,用温酒调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麦门冬膏能生津养阴,润肺止咳,滋肾填精,清退虚热。不仅对习惯性便秘有疗效,而且肺结核、糖尿病、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病都适用。     一天十个枣,一辈子不显老--大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枣的国家,到目前已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古医书上说:“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用现代话来讲,基本上到了万能的程度。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枣方有58个之多。民间也常说:“一日食三枣,郎中不用找。天天吃大枣,青春永不老。要想皮肤好,粥里加红枣。五谷加大枣,胜似灵芝草。”
    一颗大枣就是一颗驻颜丹
    关于大枣的神妙之处有很多传说故事,相传隋代有个女孩,17岁时得了一种怪病,面色苍白,浑身溃烂,散发着臭味。看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姑娘天天躲在屋里以泪洗面,不愿见人,也没法见人。仙人仲思听说了这件事,选了上好的大枣、桂枝心、白瓜子、松树皮等,研成粉末,让她服下,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少女变得貌美如花,不但没有了臭味,还香气四溢,又过了一个月,变成了天仙般的美人。《北梦琐谈》里的记载更加神奇,说河北永乐县盛产大枣,世传谁能找到没有核的枣吃了可以成仙。有个苏姓女子找到了,吃了这种枣以后,不再吃五谷了,到五十岁嫁人时,容貌还像十几岁的小姑娘一样。传说有些夸张,但由此也可看出大枣在养颜护肤、对女性的护养方面功效一定是不同凡响的。
    大枣的养生美容功效主要体现在它补血的方面,为什么吃枣的女性面色红润?因为血好,所以肤色好。女性气血充盈了才会漂亮,月经量多的女性尤其要注意补血,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当然有!黑木耳10克、大枣50克,加适量的水一起煮,煮熟后加些白糖,在月经前一周到月经结束这段时间每天或隔天饮用,健脾、补血、调经的功效特别显著。
    更年期女性的安心丸
    女性朋友到了绝经时期多少都会有些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出汗、心中烦乱、情绪不稳、睡眠不好、爱发脾气,就像个不定时的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跟身边的人来场暴风骤雨,或者自己莫名地烦躁哭泣一阵。这些也很正常,但不能任由这种情况蔓延,我们得调养一下。     大枣宁心安神的作用早有记载。传说宋代有一个妇人,经常莫名其妙地大哭不止,四处求医都没有效果,焚香祷告也没作用,后来找到名医许叔微,用大枣汤药到病除。《金匮玉函》里也有个类似的病案,病人症状也是情绪失常,难以自控地悲伤落泪,把家人急坏了,找到名医陈自明求救,陈大夫让她家人用甘草二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煮水喝。她的家人觉得所用的药材也太简单了,以为名医也不过如此,用点吃不死的东西糊弄人,可是更好的办法也没有,就死马当活马医吧,没想到喝了十几次以后病就真的好了。所以有时候看似平常的东西,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食物,其中的奥妙我们还远远没有认识和利用呢!
    不但对于更年期女性,就是平时有失眠、多梦、情绪不宁的人也可以试试我下面说的这些食物。先说一道大枣白果炖乌鸡。
    把处理干净的乌鸡,放进锅里加水,放50克大枣,20克去壳白果、生姜块、葱、料酒,用旺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炖煮约一小时,加盐、味精,就可以享用了。乌鸡补肾强肝、补气益血,大枣养血安神,对更年期女性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虽然这道菜很好,但是在现实中我发现很多人不喜欢吃乌鸡,觉得它黑漆漆的,看着都吃不下去。不喜欢吃大枣白果炖乌鸡的女性可以换一道甜品,相信没有女性会讨厌甜品的。
    百合大枣粥就很好喝。百合清润的效果很好,就算没什么病的人,入秋喝点百合粥也有利于防秋燥。把10克百合先用水泡一泡,去除部分苦味,再把300克江米淘洗干净,加入百合和10枚大枣用文火熬粥,煮熟出锅时再加适量的白糖。做粥的时候再加些龙眼也可以。这款粥能调和经络、养颜润色,对睡眠不好、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多汗和更年期焦虑的女性很有好处。
    炒大枣,让宝宝胃口好
    广告上说妈妈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宝宝大口大口地吃东西,可是现在很多孩子都不爱吃饭,爸爸妈妈端着饭碗追着喂饭是常见的景象,为了能让宝贝吃进东西家长不惜金钱买各种保健品,但效果也未必好。我就常给身边的年轻家长出些不费钱又好用的招:把10枚大枣在锅里略微炒炒,让它变得有点焦了就可以,再加10克橘皮,或者4克陈皮也行,放保温杯里用沸水冲泡10分钟,给孩子当饮料喝,酸酸甜甜的味道孩子一般都很喜欢,喝着喝着你会发现孩子的胃口就开了,能吃能喝了。其实不但小孩子,大人有这个问题也可以试试。     年纪大,血气衰,用大枣养血养精
    以前有学生咨询过我一个问题,她说她母亲经常感到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最令她苦恼的是白头发越来越多,50岁的人看着像60。为了掩饰白发,她基本每两个月都要染一次发,后来听说总染发对身体危害很大,不敢染了,可是看着满头白发又心烦,左右为难。我问这个学生,她姥姥或者姥爷是不是也50左右就白头了,她说:“没有,我大舅和阿姨们也都没有,就我妈头发白得快。”既然不是家族遗传,就说明这跟她本身的体质很有关系。因为她肾气虚,不能养血藏精,造成精血亏损。肾主骨藏精,其华在表,人体毛发生长、脱落,受肾气盛衰的影响。我告诉她回家让她妈妈把10克制首乌用水煎煮40分钟,然后在首乌药液中放入大枣30枚、桑葚10克、大米100克一起煮成粥,吃前可以再加点红糖调味,早晚各一次。吃一段时间,就会大补气血,不仅头发有可能会慢慢变黑,其他症状也会减轻。
    除了女性,男性的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问题,也可以试试用大枣来调养。买肥厚质量好的大枣,一次用20枚,把核去掉,然后买50克大虾,不去头和外壳,把虾洗净切段,韭菜10克切小段,大米100克一起煮粥,这能益气壮阳,提高性功能。
    所有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的人都可以用大枣进补,健康的人也可以经常吃点大枣保养身体,但一次最好别超过20枚,吃得过量会引起胃酸过多和腹胀,还有可能造成腹泻。如果是用煎煮的方法,一定要将大枣破开,分成几小块,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可增加药效。而且枣皮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一定要连皮一起煎煮。大枣味甘性温,食用过多会助湿生痰蕴热,有湿热痰热的人最好不要食用。大枣补血的效果好,通常我们会鼓励女性食用,但有些情况却是例外:月经期间有眼肿或脚肿、腹胀现象的女性不适合吃,否则水肿的情况会更严重;体质燥热的也不适合吃,否则会造成月经量过多。已经腐烂的大枣也一定不要吃,否则会出现头晕、视力障碍等中毒反应,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吃完枣还要注意及时漱口,避免牙齿变黄和龋齿。
    道家仙粮--茯苓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部的菌类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色。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脾、肝、肾经,有健脾和胃、补脑强身、利水渗湿、安神的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古人也把茯苓叫作四时神药,因为它不分四季,和其他药物配伍之后,不管寒、温、风、湿各种疾病,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历代道家、养生家都对茯苓情深意厚。《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到了魏晋,服食茯苓求长生成了社会风尚,当时的道教医家陶弘景辞官归隐后,梁武帝每天赐他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供他服食。可见当时已把茯苓看作了多么珍贵的延年益寿的神品。到了唐宋时代,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制作茯苓饼的行家。他在著作《东坡杂记》里记述了茯苓饼的制作方法和服食的好处。苏东坡一生坎坷,到六十岁时还能保持很好的记忆力和强健的体魄应该和他常年服食茯苓饼有一定的关系。到了清代,茯苓更是养生的要药,在慈禧太后养生补益药中,茯苓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她常让御膳房做茯苓饼赏赐大臣。茯苓饼越做越精细,成为宫廷名点,后流入民间,成为北京特产,它清香可口,祛病延年。
    消水肿,利小便,喝点茯苓茶
    我以前有个女学生,有很明显的晨起水肿的毛病,如果是她上早上的课,很多时候都肿个眼睛,脸也比平时大一圈。上课之前她经常喝杯咖啡,次数多了我就问她:“你不是经常说你胃不好吗,怎么还喝咖啡?”她答道:“为了消肿,我喝了咖啡就爱上厕所,脸上的水肿消得就快点。”我让她以后晚上别喝太多水,也别吃水分多的水果,还告诉她用茯苓这味药泡水喝,也就是俗称的茯苓茶,来替代咖啡的作用。
    茯苓是利水渗湿要药,而且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所以小便不利,水肿等症都可以用它来调理。比较经典的方子是五苓散,很多医书上都有记载,包括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但是作为家常保健此方并不是很适合,因为根据症状不同,要适量加减成分和分量,一般人不大容易把握,所以如果只是想有利于排小便和去水肿的话,就可以每天用10克茯苓泡茶喝,每天一剂。不怕麻烦的也可以煎汤喝。     茯苓霜,让皮肤变白皙
    茯苓还有美容的功效,古人早就发现它能去黑色素,使枯焦黝黑的肤色变白皙,《经验后方》记载,如果吃一百天茯苓的话,就能肌肤润泽,延年耐老。除了内服也可外用,古人的外用方法类似我们今天做面膜,把白蜜和茯苓粉混合到一起然后涂到脸上,七天后就能看到成效,如果想增加祛斑的效果,可以再加些白芷末和白芨末制成三白膏在晚间当面膜来敷用,有美白祛斑的双重功效,爱美的女性可以尝试一下。前几年热播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长今刚进宫的时候,地位比她高的宫女经常会故意刁难她,让长今来给她们敷脸做美容,当时,长今就说了一个用白茯苓、艾草,还有桑树灰、覆盆子等四种药物作美容的偏方,宫女们用了这个偏方后,皮肤变得白皙湿润,脸上的痘痘也消了,可见茯苓真是有不错的美容效果。
    《红楼梦》里也有一回因茯苓霜引发了一桩冤案,书里说茯苓霜是白白的细粉,它到底有什么珍贵之处呢?前面我们知道了茯苓对人体有很强的滋补作用,而茯苓霜是新鲜茯苓打成粉,脱水风干之后留下的霜状结晶物质,是茯苓的全部精华,所以它的滋补能力就更强了。我们可以在家自制茯苓霜,准备白茯苓100克,鲜牛奶50克,蜂蜜适量。给笼屉上铺上一块干净的纱布,把白茯苓放在纱布上,隔水蒸40分钟,之后把蒸好的茯苓放进搅拌机,再把牛奶也倒进去,盖上盖子,开始搅拌,一直搅拌到看不到明显的颗粒时,就算搅拌好了。然后倒进沙锅,用大火烧开,锅一开就算好了,稍微冷却以后,再加入适量蜂蜜,茯苓霜就做好了,每天吃一点,可以安神健胃、延缓衰老、美容养颜。
    除了利水养颜,茯苓还有安神,止呕,和胃等作用。茯苓虽好,但是气虚下陷、虚寒、滑精的人不宜服用,而且服用茯苓的时候不能和米醋同用。     男子益精养肾的好帮手--黄精
    黄精在道家来说是一种帮助修炼的仙药,主要说吃了它后能容颜永驻,肌肉丰厚,延年益寿,甚至成仙,并被认为尤其适用于男性养生。有人说黄精这个名字取义是黄土地的精华,《抱朴子》中曾说:“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看来两种说法差不多,都是说吸收了自然界灵气的意思。
    黄精甘,平,没有毒。能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关于它的功效民间有不少传说。唐朝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有很多外国人来学习漫游。这其中就有一位新罗国的王族子弟到九华山修行。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基本上就不食人间烟火了,只找一些野菜树根之类的充饥。有一天他挖到一种植物的根茎,洗后吃了发现味道比较甘甜,还能解渴充饥,以后就经常挖来吃。渐渐地,他觉得身体一天比一天壮实,面色也红润有光泽,根本就不像整天吃野菜的人。后来这位修炼者就只以这种根茎为食,活到将近百岁才仙逝。而这种植物就是黄精。
    男子壮精气,枸杞配黄精
    黄精是道家很推崇的男性养精的药食。如果把它跟枸杞合用,那真是天仙配,补精气的功效会增加很多。把等量的枸杞和黄精先弄成细末,然后放在一起捣,因为有水分,最后会把两种药食捣得粘在一起。这时把这块药泥捏成饼晒干,再捣。这次里面就没有什么水分了,就会被捣成末,这时就可以用了。以前都是做成蜜丸,现在一个是人们都嫌麻烦,一个是中医药不像古时候那么普及,很多人都会做,所以把药末放胶囊里用也行。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吃5~10克。     暖胃养颜黄精膏
    黄精膏又叫孙真人黄精膏。孙真人就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孙思邈,他的医术也深得世人称颂,作为道教中人,孙思邈当然熟谙养生之道,相传他活了一百多岁,在他的代表著作《千金要方》中系统全面地记载了他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孙真人黄精膏对女性养颜也很好。
    书中记载的主料分量很大,要一石黄精,相当于120斤。我们现在没有一下子吃很多的,所以分量可以按比例减少。下面我说的就是用6斤黄精时各种材料的配比。把黄精洗干净,去掉须毛,打碎,放到锅里蒸,蒸熟后压榨出汁液来,把这些汁液倒在水中。用的黄精和水的比例大概是6∶1。就是如果用了6斤的黄精做原料,榨出来的汁就要放到500毫升水里。放进去5~10克姜末,两三克桂心末,用微火煎煮,一边煮要一边观察汤液的颜色,等到开始变黄时,撤掉火,让它自然冷却,然后盛到容器中,再倒入10克的酒调和。这样孙真人黄精膏就制成了。每次在进食前空腹喝7~8克调好的膏液。这种黄精膏吃了以后不但补益,而且耐饥。
    黄精膏是古时道士们常服的长寿药,孙思邈认为它有温阳生津,润泽肌肤,养颜延年之效,所以自己也经常服用。桂心是把桂的嫩枝的内外皮去掉后剩下的部分,苦辛,无毒,能补阳,活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里记载“菌桂……久服轻身不老,通神明”。姜的养生保健历史也很悠久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来形容它:“一杯茶一片姜,驱寒健胃是良方”、“早晨三片姜,胜过饮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经常吃可以暖胃养生。把这三种药配在一起,润而不燥,温而不烈,特别适合荣肤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