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怎么登录公众号:怎样正确使用"象、像、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5:02:11
怎样正确使用"、相"
新华网 2001-09-28 11:18:18


怎样正确使用“、相”?

    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取消了以“”代“”的规定,也就是恢复“”和“”原来的分工。

    “”和“”以及“相(xiàng)”用法上有些地方容易相混,特别是在图形、形状这一义项。现在根据汉字简化以前的使用习惯,并参考有关辞书,将这三个字在易混义项的分工,用列举例词的办法,表达如下:

   

    形状,样子:~表/~征(徵)/~尊/表~/抽~/观~/旱~/幻~/迹~/假~/景~/脉~/气~/天~/万~/唯~/物~/现~/星~/形~/血~/意~/印~/映~/脏~(中医名词)/征(徵)~/浑~仪/磁~仪/日~仪/二~性/共轭~。

   

    ①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差/~场/~点/~方/~角/~界/~宽/~片(=相片)/~频/~散/~素/~移/~元/~章/倒~/雕~/佛~/负~/画~/蜡~/录~/偶~/群~/人~/摄~/神~/声~/实~/塑~/铜~/头~/图~/析~/想~/肖~/凶~/胸~/绣~/虚~/遗~/音~/影~/造~/~元点/~散性/录~机/显~管/标准~/~对相对定向。

    ②相似:好~/活~/如~/相~/四不~/~那么回事/~煞有介事/儿子~父亲/~是在哪里见过/~亲闺女一样。

    ③比方,如同:~小李这样的人才真难得/他真胆小,~小狗、小猫这样的动物都怕/~圆明园这样的地方,可以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相

    样子、容貌:~貌/~片(=片)/扮~/本~/亮~/露~/面~/破~/色~/上~/喜~/形~(指外貌,≠形)/凶~/洋~/月~/站~/长~/照~/装~/金~学/可怜~/狼狈~/穷酸~/众生~。(完)  

xiànɡ ㄒㄧㄤˋ〕

〔《广韵》徐两切,上养,邪。〕

1.       兽名。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一对长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全身的毛很稀疏,皮很厚。吃嫩叶和野菜等。现产于我国 云南 南部、 印度 非洲 等热带地方。有的可驯养来驮运货物。《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 师。”《史记·孝武本纪》:“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   韩愈 《咏雪赠张籍》:“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豗。”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 温都斯坦 ]服车致远皆以象。”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2.象牙。《礼记·玉藻下》:“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淮南子·泰族训》:“ 人有以象为其君为楮叶者。” 高诱 注:“象,象牙也。”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李勉 ]悉搜家人犀象,投于 中而去。”   朱之才 《南越行》:“珊瑚为帐象作床,锦繖高张击铜鼓。”3.象征。《易·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汉书·郊祀志下》:“池中有 蓬莱 方丈 瀛州 壶梁 ,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鲁迅 《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只要一看见封面上画着的一枝细长的蜡烛,便明白这是光明之象。”4.形象;现象。《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素问·五藏生成论》:“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纷哉万象,劳矣千想。”   韩愈 《为宰相贺白龟状》:“伏以祯祥之见,必有从来,物象既呈,可以推究。”   王夫之 《大心篇》:“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救世歌》》:“本军师尝考天地未启之初,其象昏冥,一无所有。”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5.征兆,迹象。《易·系辞上》:“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 韩康伯 注:“兆见曰象。”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五星聚东井,得天下之象也。”   枣据 《杂诗》:“ 寇未殄灭,乱象侵边疆。”   韩愈 《为宰相贺白龟状》:“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   曹寅 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太平有象此足乐,冠盖无事宜周旋。”6.状貌,图象。《书·说命上》:“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传:“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之於民间。” 汉武帝 《贤良诏》:“朕闻昔在   ,画象而民不犯。”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   郑樵 《〈通志〉总序》:“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是日天气大寒,席中放下此盆,洒水在内,须臾凝结成象,却是一块石上坐着一个老人。”7.想象。《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8.法制;以法为治。《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 传:“象,法也。”《韩诗外传》卷六:“是君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犯法。”   张协 《七命》:“解 羲皇 之绳,错 陶唐 之象。”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治道之象,微而难知。”9.历法。《尚书中候》卷上:“钦翼皇象。” 郑玄 注:“象,历也。”10.效法,仿效。《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於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汉书·礼乐志》:“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   戴埴 《鼠璞·东坡非武王》:“ 乐固美,而音声失传,未为尽善。使有惭德而象之, 岂得为尽美耶?”《明史·刘宗周传》:“在正己以正百僚。必存诸中者,上可对君父,下可质天下士大夫,而后百僚则而象之。”11.摹拟,描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   韩愈 《贺皇帝即位表》:“伏惟皇帝陛下,仪而象之,以永多福。”   苏洵 《王荆公画像赞》:“公在 荆州 ,或象其仪;白须红颜,谓公方壮。”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总之谓为上帝者,能形形,能象象,能天天,能地地。”12.类似;好像。《左传·桓公六年》:“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於物为假,取於父为类。” 杜预 注:“象,类。若 孔子 首象‘尼丘’。”   司马相如 《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陆机 《招隐》诗:“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   刘大櫆 《雷说》:“雷之为形,非走非翔,象彼鹰隼,两翼怒张。”13.类推;类比。《孙子·用间》:“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验於度,必取於人知敌之情者也。” 杜牧 注:“象者,类也,言不可以他事比类而求。”   曾巩 《戚元鲁墓志铭》:“行足以像其先人,材足以施於世用。”   李贽 《解经题》:“何以谓之至高?以无高之可象,故曰至高也。”14.体现,表现。《汉书·礼乐志》:“《武德舞》者, 高祖 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柳宗元 《非国语上·无射》:“圣人既理,定知风俗和恒,而由吾教,於是乎作乐以象之。”15.道教指“道”。《老子》:“执大象,天下往。” 河上公 注:“象,道也。”16.古代通译外族语言的官。亦特指通译南方语言的官。《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 郑玄 注:“通夷狄之言者曰象。”《汉书·礼乐志》:“蛮夷竭欢,象来致福。”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象,译也。”17.古代舞蹈名。《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 疏:“舞《象》谓《武舞》也。 熊氏 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史记·礼书》:“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也。”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象》,《武舞》也。”18.古乐名。《墨子·三辩》:“ 武王 ,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象》, 周公 乐也。”19.酒器。《左传·定公十年》:“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 杜预 注:“牺、象,酒器,牺尊、象尊也。”参见“ 象尊 ”。20.《周易》专用语,谓解释卦象的意义。亦指卦象。《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亦有包于文矣。”《红楼梦》第一○二回:“[ 毛半仙 ]检起钱来,嘴裏说是;‘内爻已示,更请外象三爻,完成一卦。’”

 

xiànɡ ㄒㄧㄤˋ〕

〔《广韵》徐两切,上养,邪。〕

1.形象,形状。《楚辞·天问》:“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洪兴祖 补注:“《淮南》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 三国    曹植 《洛神赋》:“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封演 《封氏闻见记·碑碣》:“古碑上往往有孔,是贯繂索之像。”2.榜样;法式。《楚辞·九章·橘颂》:“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 伯夷 ,置以为像兮。” 王逸 注:“像,法也。” 蒋骥 注:“比橘於 伯夷 而师法之。”   沈作喆 《寓简》卷九:“   李嗣真 右军 书《乐毅论》、《太史箴》,体皆正直,有忠臣烈女之像。”3.模拟,仿效。《易·系辞下》:“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孔颖达 疏:“言象此物之形状也。” 陆德明 释文:“拟也。”《淮南子·原道训》:“ 九嶷 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於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辽史·礼志一》:“中立君树,前置群树,以像朝班。”4.相似,类似。 南朝    谢灵运 《初去郡》诗:“无庸妨 周任 ,有疾像 长卿 ;毕娶类 尚子 ,薄游似 邴生 。”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词采》:“以情乃一人之情,说 三要像 三,难通融於 四。” 老舍 《黑白李》:“脸上处处像他哥哥,可是那神气又完全不像他的哥哥。”参见“ 像形 ”。5.依随,顺遂。《淮南子·览冥训》:“居君臣父子之间,而竞载,骄主而像其意,乱人以成其事。” 高诱 注:“像,犹随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若果有好人家像得吾意,自然聘为正室了。”《何典》第八回:“倘能像你心意,便与他亲眷来去,也觉荣耀。”6.似乎,好象。用于推测、判断。《水浒传》第三一回:“贤弟,且休打,待我看他一看,这人也像是一个好汉。”《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寃家》:“ 崔宁 认得像是 秀秀 的声音。”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 二木匠 象有意见,却不说,看着 老陈 。”7.如同。用于比喻。   李渔 《奈何天·虑婚》:“莫说举人进士,挣扎不来,就是一顶秀才头巾,也像天平冠一般,再也承受不起。” 魏巍 《东方》第五部十四章:“坐在坑道里的战士们,象坐上一只被狂风大浪摇撼的小船不绝地颠簸着。”8.犹言比如。用于列举。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 小二黑 从小就聪明,象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9.肖像。《楚辞·招魂》:“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 朱熹 集注:“像,盖 俗,人死则设其形貌於室而祠之也。” 蒋骥 注:“若今人写真之类,固有生而为之者,不必专指死后也。”《后汉书·赵岐传》:“图 季札  子产  晏婴  叔向 四像,居宾位。”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像图孔肖,咸在斯堂,以瞻以仪,俾不惑忘。”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前面可以插一作者像,此像我有,可以借照。”10.引申为立像,或比照人物形象绘画或雕塑图像。   叶适 《平江县王文正公祠堂记》:“公祠故在 长庆寺 ,去县七十九里,君患其不足系民瞻也,即学后新立堂祠公,邑先大夫皆像于两傍,作《四慕诗》以风劝之。”   俞樾 《茶香室续钞·苏郡西天王堂土地》:“遂令塑工像之。”

 

 

 

 

“象”是象形字,甲骨文里就有,本义就是大象。“像”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后造形声字。在像字出现以前,“好像、如同”这样的概念就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古人就用同音假借的办法,借“象”来表达“像”的概念,所以《易经》上说:“象也者,像也。”后来“像”字造出来了,人们习惯难改,所以象、像依然通用。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象五岳”即“像五岳”。

 

在现代汉语里,象、像二字不再通用,是有明确分工的。

 

象,表“形状、仿效、摹拟”等义。如“天象”、“气象”、“景象”、“印象”、“表象”、“象形”、“抽象”、“具象”、“象征”等。

 

像,表“相似、如同、人物形象的摹写或雕塑”等义。如“好像”、“相像”、“肖像”、“塑像”、“画像”、“录像”等。以某一个人为主体的画像或照片,称作“肖像”。

 

“想象”和“想像”,为全等异形词,即音同、义同、形异。由于“想象”使用频率大大高于“想像”,并根据“象”“像”名词义的分工原则,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确定“想象”为规范词形。

 

相,本义为“察看”,与“像”的含义没有共同之处。但其引申出来的“相貌”和复制“相貌”的“照相”,以及跟照相相关的词语,却同“像”的含义相同,因而出现一系列异形词,如相貌—像貌,照相—照像,照相机—照像机,像片—相片,等等,因此需要规范用法。语言文字专家们推荐的词形是:“相貌”、“照相”、“照相机”、“相纸”、“像片”。

由于"''''"这两个字,经历了分久又合、合久又分的历程[1],因此,它们的使用一直比较混乱。在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被简化作""。当时简化的根据就是它们是同音包孕异体字,取义项多,笔画少的"""",同时加了脚注:"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2]。这就为日后的争论埋下了伏笔。因为什么叫"意义可能混淆"?这本身就是模糊语言。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又规定:""不再作为""的繁体字,也就是恢复了""字的规范字的地位。为体现这一变动,1996年新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甚至把这两个字的义项做了调整(见表1)。有人以为,这样一变动、一调整,""""的使用就没有问题了[3]。实则不然。因为"''''使用了整整三十年,大家已经用惯了,近年又恢复''的合法地位,往往感到不方便。加之有关方面未对''''的字义予以明确的分工,使用时常很难分辨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4]。文正先生这篇文章发表时,《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尚未出版,"有关方面尚未对''''的字义予以明确分工。"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这样一调整(尚且不说这一调整本来就不科学――见下文的论述),不但没有制止使用的混乱现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其他词典尚未来得及调整(词典是久时性的工具书,不能总是改来改去),好多印刷出版物也未及改正,计算机汉字字库也未能适应这种改动[5]。在此前后围绕这两个字的用法,《语文建设》等杂志发表了几篇文章,都是支持新《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做法的。尤其《语文建设》1996年第10期高文成先生的文章《名词性"象、像、相"解》更是从字源、演变过程、构词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也支持上述做法。

 

  诚然,上述先生们的文章都是很有意义的,明确""""的分工可以避免使用中的混乱现象,促进汉语汉字的规范化。但是,这种分工是否科学,尤其是是否便于人们使用呢?对于这一问题,很少有人涉及。这里,我们不打算重复前述各位先生从这两个字的源流和演变情况出发所进行的考证,因为这两个字从古至今就是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清楚。我们打算换一个角度,从这两个字在各字(词)典中义项的分合及这两个字作为语素在构词时的分布情况进行一下统计、分析,得出同前述观点并不相同的结论。

 

  一

  我们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几部辞书对""""的义项的分列和解释,看看各家看法的同异[6]。(见表1

  通过对以上各家辞书所列义项的分析、归纳,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一)可以把"象/像"的义项归纳成以下四组:

  1.大象;象牙。(我们标记作N1

  2.现象;形状;象貌;征兆。(记作N2

  3.效法;摹拟;相似;依随。(记作V

  4.人像;肖像;物体经透镜等所成影像。(记作N3

  (二)从各辞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除了"""大象"的意义和"""人像"的意义外,""""的义项几乎是完全重合的。《中文大辞典》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更证明了""""

本来是一个字,""是初文,""是为了区别意义后起的分化字。从字形上分析,""是个象形字,本义是"?quot;。后来,假借为"状貌""图像"的意义。后又引申为抽象的"征兆""迹象"的意义。这时""还只有名词义。抽象名词比较容易兼类,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动词,就引申出"想象"义,又引申出"仿效""模拟"义,后来又引申为"类似""好象"[7]。这时,""具有了动词义。后来,为了区别词义,才又造出了个形声字"",但,""主要用于名词义(N3),而前三组意义都用""(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外,其余词典也基本上是这样处理的)。这两个字的分工本来是明确的,"''字的使用,除本义大象或象牙外,主要用于动词义"[8];而""主要用于名词义(实际主要是名词"人像"义)。只是到了后来,它们在使用上开始有条件地互通了[9](但""决不同"大象"义的""通,""也决不同"人像"义的""通)。

 

  (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把旧《现代汉语词典》中"2"的(3)(4)(5)三个动词义项归入"",而唯独把动词意义的"仿效;摹拟"留给"2",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实际上"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好象""比如"等意义就是从"仿效;摹拟"的意义引申来的,并且都是动词义。这相同或相近的义项却分别被划归两个字,实在不可思议。我们想,《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编者们决不至于连这点都看不出来,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为了更好地诠释1986年版《简化字总表》对于""""分化的规定而做的无奈的处理,否则便难以解释为什么同是动词义"象形""象声""象征"""不写成"",而仅把"好象""想象"""写成了""了。

 

  二

  如上所述,""""在古代作为单音词时,分工基本是明确的,用法也并不混乱。只是由于后来在使用中的互相借用,尤其是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过程中,由这两个字同其他字构成双音节词时,它们的分工才不全清楚了,并由此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下面我们选取新旧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文大辞典》四部工具书中用"象/像"组成的词语,并分析它们作为语素的语法功能及分布情况,来看看到底应该用哪个字。"1"的意义和用法(N1)不全发生混淆,我们不讨论。其余三组意义,如前所述,分别用N2N3V来表示。暂不能确定的"象/像",在例词中用"X"代替。以下各栏中标明各词典中使用何字,没选该词条的画""号。(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XN3意义的词有17个,各辞(词)典都写成"",这是唯一没有争议的。XN2意义的词有27个,有15处被《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写成""(图像、物象(像)),1处被《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辞海》写成""(真相)。争议最大的当数V意义的X,共有8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全部写成""(象话、象声词、象煞有介事、象形、象样、象征、好象、想象),"象/像"的比例是100%:0;《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把其中的45处写成""(像话、像煞有介事、像样、好像、想像(象)),其余35处写成"""象/像"之比是44%:56%;《辞海》没收"X""X""X"等三词,"X煞有介事"写成"象(像)""X声词""X""X"写作"""象/像"之比是90%:10%;《中文大辞典》没收"X""X"二词,"X"写成"""X煞有介事"写成"象(也作''""X"写作"像(象)",其余的写作"""象/像"之比为67%:33%。平均""出现率为75%,""25%。当然,这里旧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执行的是1964年版的《简化字总表》,它们的数字不能说明问题。但不受《简化字总表》影响的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的出现率也大大高于""的出现率。就连最能体现1986年版《简化字总表》精神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出现率也几乎是平分秋色。可见,"""V"意义用法的概率是大大高于""的。

 

  三

  从上述"象/像"两个字构词的分布情况来看,我们不能同意《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目前对这两个字分工的处理办法。我们认为,要想明确两个字的分工,似有以下三个方案可供选择。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各方案的优劣及其可行性。

 

  (一)凡名词义都写成"",凡动词义都写成""。这个方案有两个难点。首先,"人像""肖像"等涉及人的""。如果写成"",人们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这是因为汉字是表意义文字,即使形声字也有个"形旁"表示义类。明明是"""",为什么写成"大象"""呢?其次,动词义都写成"",那么,"象形""象征"人们已经写了千百年了,形成了牢固的心理定势,一朝改为"像形""像征",也会让人们转不过弯子。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人为地"规定"的。因此,这一方案不可行。

 

  (二)凡动词义都写作"",凡名词义都写作""。这个办法是最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试图这样做的,只是不彻底),但操作起来有一个难点,就是原来由""的名词义构成的合成词数量太多(表2中共列27个,这还不是全部),如果都改成"",那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学术界、出版界未必能接受。

 

  (三)恢复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的办法。我们通过实践才体会到,当时《简化字总表》在处理这两个字时真是煞费苦心,也真是难得的真知灼见。但当年《简化字总表》唯一?quot;微瑕"就是那个注:"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正是它造成前面提到的混乱。但这一点可以弥补,只要把模糊语言变成精确语言即可。我们可以做出明确规定,也就是仍让""表示"大象"义(象1)、"现象、形状、征兆"义、"效法、摹拟、相似、伴随"义(象2),而让""只表示"人像、肖像"义。

 

这个方案虽则不太讲""""的负担太重,""又似乎太清闲了(须知当初这个字就是为了这个义项而造的)[10],但操作起来最简单,词典改动最小(只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再改回去,其他词典都不用改),既符合人们的心理定势,也最便于群众掌握。

 

  因此,我们在这里郑重推荐第三方案,即恢复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做法。只是把"2(3)(4)(5)像)"括号中的内容去掉,再把""的第二个义项"2)同象23)(4)(5"取消。这么办,"象/像"分工明确,再也不会发生混淆。这应该是"最佳选择"

 

  注释:

  [1]高文成《名词性"象、像、相"解》。

  [2]《简化字总表》。

  [3]天作《象/像、像/相的区别》。

  [4]文正《"象、像、相"的不同用法》。

  [5]电脑打字、排版时,无论你用拼音输入法还是五笔字形输入法或是其他输入方法,只要是有联想功能的(不是单个字输入),那么你打出?quot;X""X""X"肯定是""而不会是""

 

  [6]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这里只列义项,不引例句。

  [7]《韩非》:"人希见生象,而按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易,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459页》

 

  [8][1]

  [9]但它们不像其他用形旁分化意义和用法的字,分化后不再混用(如"艮/垠/根/限""辟/僻/壁/襞/璧"),而是经常互相借用。

[10]不讲理而能存在的事何其多也。如电脑汉字五笔字形输入法对字的分解根本不合传统文字学的"造字法",拼音输入法把"YW"算作声母,都无""可言。但它们不都站住脚,并应用开去了么?"存在即是合理"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想象(像)”一词中的“象(像)”是“像”还是“象”

2010-12-26 20:37 提问者:柠檬奶油冰激淋 | 浏览次数:278

       

2010-12-26 20:41 最佳答案 应为“像”。

xiǎng xiàng ㄒㄧㄤˇ ㄒㄧㄤˋ

想像

--------------------------------------------------------------------------------

zdic.net 网】

 

亦作“ 想象 ”。 1.缅怀;回忆。《楚辞·远游》:“思旧故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 王逸 注:“像,一作象。” 李商隐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 下苑 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 倪瑞璿 《金陵怀古》诗:“往事不堪频想像,夕阳西下看潮平。”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我现在想像,他说这话时的笑容,还俨然如在目前呢。”

 

(2).犹设想。《列子·汤问》:“ 伯牙 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高适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郎瑛 《七修类稿·辨证上·霓裳羽衣曲考》:“《霓裳羽衣曲》舞不传於世久矣,虽学士知书之流,亦徒求想像而已。”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你们想像中的祖国正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