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机器人 深色 地毯: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07:43

剂量是中医的不传之宝

  [收藏] 2010-04-30 09:54标签:

中药的用量问题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问题。我们现在的药典、教科书都对中药的剂量进行行了标准化认定,譬如黄连,用量6-10g,黄芪10-30g等,当然这个用量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剂量较小,即使用得不对路,患者顶多吃了药有点不舒服,也不会产生大的副作用,但换句话说,即使你辨证准确,思路也对,疗效也不会起效很快。这就是中药小剂量运用的两面性,安全但疗效差。中药大剂量运用,肯定会疗效迅速、彻底,但反过来讲,如果用错了,副作用也会很明显,很严重。所以大剂量使用某种药物,必须建立在认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这样才会势大力宏、效如浮鼓。如果你自己都对病情认识的模棱两可,那就先用小剂量投两服药试试路吧。这正是那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今天读报得知糖尿病治疗大家仝小林先生《糖络杂病论》出版,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先生、李济仁老先生、石学敏院士都为该书写序(也许是书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还刊登了仝小林先生《经方治疗糖尿病的艰苦探索》一文。我感觉小林先生真是用心良苦,继承传统中医,结合临床实际,成功地运用经方降糖,并且获得了成功。小林先生抓住了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大剂量的使用黄连进行降糖,黄连用量一般为30-120g,疗效卓著,降糖迅速,许多人称其为“仝黄连”。虽说这是仝先生的经验,但也不要轻易使用,我想临床中的糖尿病患者肯定不会全都是内热中满,脾虚患者、肝郁患者、肾虚患者也都存在,程以春教授不就主张健脾益气治疗糖尿病、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这些成果都可以来学习、来借鉴,但运用还是要灵活!

我感觉仝小林先生最有意义的研究还是在中药的剂量上,证实了经方的实际用量是现代教科书的4-5倍,并把经方的量效关系列为973重大研究项目,作为中医的上层人才,为中医界做了一件大好事,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果随着课题的结题,能把中华药典的中药用量进行修订,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近两年,中医治未病被广泛宣传,也广为人知,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宣传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认为中医只能保健治未病而不能治已病。其实中医的重要作用还是在于治病。很多人都认为中医降糖效果不好,仝小林先生通过自己的摸索,终于得到了降糖真谛,其效果一点也不输于胰岛素,真为中医争了口气!只有这样的中医人才多一些,中医的阵地才不会萎缩,中医事业才能发展,中医药才能走出国门、造福于全世界,中华文明才能走向世界!

我在临床也深有体会,中药的剂量在治疗重症、难病时,常常是取效的关键。其实中药的剂量也不是什么秘密,有些方子我即使公布出来很多人也不敢用。我总结了中药重用的原则就是“认证要准、下药要很”,认证准是下药狠的基础,另外,要排除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干扰。有一心律失常患者,46岁,女性,心律失常病史多年,加重2个月,去齐鲁医院住院治疗,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24小时室性早搏35000多次,呈二联律、三联律,治疗半月,基本无效,医生认为病情较重,有猝死的危险,劝她安装起搏器。患者考虑到自己还年轻,如果安装了起搏器,中间还需要换。拒绝安装,带药出院。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我。因为以前她也找中医看过,我看了前医的处方,认证准确,用药恰当。患者说服用也有效,就是不彻底治好。当时患者一来我门诊,我就看到患者形体偏胖,面色萎黄,带有灰暗,胸闷憋气,心慌气短,疲劳乏力,舌质胖大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时呈代脉,用力重按方可寻得。典型的元气不足,大气下陷。我用补中益气汤加炮附子等药,重用黄芪90g,患者还有高血压病史,虽然现代药理研究说黄芪能升血压,不用管它,黄芪还能降血压呢。结果服用一周,患者感觉非常舒服。二诊时,黄芪加大至120g,,三诊时,加大到150g,后来就每两周调一次方,黄芪用量始终维持150g。二个月后,患者就像换了一个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35次,无二联律、三联律。齐鲁医院的医生看到结果大为吃惊,患者说她服用了一个月中药时,就停用了所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仅仅服用中药就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在很多中医在临床医疗中常常妄自菲薄,认为中医啥也不如西医,主要原因在于不能钻研中医,不会辨证施治,有时是认不准证,有时认准了证,不敢下重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