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僧 投资理财:谁家周刊最给力(一)??一月目标:《第一财经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02:58

谁家周刊最给力(一)


本期目标:《第一财经周刊》


 

                                            编者按
    周刊是期刊界的一支生力军,一向深受读者的喜爱,《咬文嚼字》读者也从中受益良多。为了有所回报,我们拟根据读者的提议,在2011年针对全国知名周刊,开展一次“咬文嚼字”活动。计划每月“咬嚼”一家周刊。按“咬嚼”顺序,它们分别是《第一财经周刊》(2010年9月第1期)、《凤凰周刊》(2010年10月第1期)、《环球人物》(2010年11月第1期)、《瞭望》(2010年12月第1期)、《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1月第1期)、《南都周刊》(2011年2月第1期)、《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3月第1期)、《南风窗》(2011年4月第1期)、《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5月第1期)、《新民周刊》(2011年6月第1期)、《新周刊》(2011年7月第1期)和《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8月第1期)。在此,我们感谢十二家周刊的勇敢参与,也感谢广大读者朋友的积极支持。

 
                          电子产品哪有“绯闻”
                            
◎廖振泰  屠林明
    《第一财经周刊》2010年9月第1期第38页,刊载了一则短文《iPad的绯闻对象》。乍看标题,有点犯疑:iPad是电子产品,它的“绯闻对象”是啥呢?读了短文内容,还真有点儿哭笑不得。原来文章说的是,神州数码等几家公司日前或发表声明,或传出消息,称前些时候坊间关于它们获准销售iPad的说法是不实的,“相关表述不够严谨,造成了媒体误读”。根本就没有“绯闻”嘛!
    “绯”,本义是红色的帛,引申指红色。常用的词语有“绯红”“绯闻”等。“绯闻”又称桃色新闻,即有关男女关系的传闻。因桃花的颜色多为粉红色,成熟的桃子也多为粉红色,古人常用“桃色”来比喻美女面容的艳丽,如“人面桃花相映红”;后来又用“桃色”指称男女情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该刊同一页上的文章《iPad让人望眼欲穿》说,媒体上关于神州数码等公司销售iPad的消息是不真实的,仅仅是“传说”,甚至是“谣言”。看来,《第一财经周刊》是把“传闻”和“绯闻”混为一谈了。


                           “祭祀”与“祭奠”
                                        ◎杨昌俊
    据《坠机之后》报道,黑龙江伊春空难事件发生后,得知噩耗的家属们陆续赶往现场善后。“邹权(遇难者之一郑秋贵的岳父)向工作组提出三点要求,取回遗物,去机场祭祀,尽快见到遗体”(第50页)。这里的“祭祀”应改为“祭奠”。二者虽然都是“祭”,但目的、方式都有差异,不宜混为一谈。
    何谓“祭”?《礼记·祭统》中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祀,是指古代对鬼神、先祖所举行的祭礼。“祭祀”是指备供品向神佛或者祖先行礼,以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其功能在于维护慎终追远的伦理道德。相对于生者而言,祭祀的对象往往是个抽象的概念。有些大型祭祀活动,多由政府出面组织,如对黄帝、炎帝的盛大祭祀。
    “祭奠”,是指置放供品于灵前或墓前,为死者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奠,是指献上酒食向死者致祭。祭奠的对象,与生者的关系近得多了,也具体得多,多为亡故的亲友。其仪式一般也不像祭祀那样繁复。现在祭奠的方式又有所变化,祭奠的对象也不再限于亲友。比如,汶川大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灾难发生后,国家设立全民哀悼日,降半旗致哀。有的网民还自发地网上献花、点燃蜡烛,对死难者遥寄哀思。


                          “家属赴机场吊唁”?
                                       ◎易 
    《坠机之后》一文的最后一部分“离开”中,有这样的叙述:“下午两点,家属赴机场吊唁。数十台大巴和公交车缓缓驶入伊春机场,在场工作人员正装肃立。”(第51页)其中的“吊唁”,应改为“哀悼”。这两个词语适用的语境不同。
    “吊唁”是指哀悼死者并慰问生者。它是一个复合词。“吊”与“唁”有区别:“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遇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如“吊丧”;“唁”仅仅指对遭遇丧事的人表示同情或慰问,如“唁电”“唁函”,就分别是指慰问死者家属的电报、信件。
    “哀悼”指悲痛地追念死者,如“沉痛哀悼”“表示深切的哀悼”。它也是一个复合词,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其中的“哀”有慰问、悼念之义,特指居亲丧。《礼记·杂记上》:“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而“悼”则特指对死者的怀念、哀痛。
    可见,“哀悼”的主体既包括死者的家人、亲属,也包括闻丧而来的朋友、宾客。“吊唁”的主体有限制,只能是赴丧慰问的外人,不会是死者亲属。上述报道中的“家属赴机场吊唁”云云,“吊”字虽有着落,“唁”字却无从论起了。


                                “享誉盛名”叠床架屋
                                         ◎寇 
    第75页的《杰尼亚百年庆典  荣耀绽放上海滩》,是一篇介绍杰尼亚公司在上海举行百年庆典活动的报道。文中说上海的杰尼亚全球概念店,“由享誉盛名的建筑大师Peter Marino设计”。其中的“享誉盛名”搭配不当。
    “享誉”为动宾结构的动词,义为在社会上取得声誉,享有盛誉,如:“《义勇军进行曲》又享誉于国际,在全世界传播,成为在反法西斯战线上和世界革命运动中代表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高昂的战歌。”它的后面,通常跟上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的词,比如“享誉百年”“享誉已久”“享誉世界”“享誉海内外”“享誉文坛”,等等。
    “盛名”就是很大的名望,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与“誉”是近义词,“盛名”就是“盛誉”。在“享誉”后再接上“盛名”,既“享誉”又“享盛名”,叠床架屋,很是累赘。如果围绕“盛名”一词来措辞,可以说成“享有盛名”“久负盛名”等。


                           对待工作岂可“信手拈来”
                                           ◎饶中源
    第92页《无处不在的嫉妒心》一文说:“职场中有人能力突出或情商很高,工作信手拈来,又常受到客户或老板的赞美,这就可能导致同事的羡慕嫉妒。”句中的“信手拈来”用得很不恰当。
    “信手”即随手;“拈来”就是轻松地拿取。“信手拈来”,字面意思就是不假思索地随手拿来。常用于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的随意或从容。
    那么,“工作信手拈来”怎么理解呢?照字面解释,就是工种可以随手拿来。这就容易产生歧义,让人发生误解。误解一:职场环境宽松,工作可以随意挑选,爱干啥就干啥(这不但和文章讨论的嫉妒心问题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在职场中也是不可能的)。误解二:工作随心所欲或漫不经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误解三:工作中拈轻怕重,出工不出力。试想,以如此态度对待工作的员工,不管他能力有多强,情商有多高,恐怕都会被炒鱿鱼的,又怎么可能“导致同事的羡慕嫉妒”呢?
    显然,是文章作者误解了“信手拈来”的含义。揣摩语境可知,作者想说的其实是,如果某人具有较强的能力,工作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常受到客户与老板的赞美,那么他就容易成为同事羡慕嫉妒的对象。既然如此,就应把“信手拈来”改成“得心应手”或“游刃有余”一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