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理财什么意思:普爱:行健远航的文化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7:05

普爱:行健远航的文化动力

 

    2011年7月20日,两封特殊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苏北的一所中学,该校王智、刘通两位同学被空军航空大学飞行与指挥专业录取。一次性向国家输送了两名高水平飞行员人才,这一喜讯让该校领导和师生倍感欢欣,也使得港城人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里——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位于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东临国家四A级旅游胜地——《西游记》中的花果山,西傍碧波荡漾的盐河水,南毗气势恢宏的连云港市行政、文化中心,北邻高校园区,位置优越,得天独厚。该校前身为1930年建立的普爱学校,是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占地310亩,校舍错落有致,窗明几净;亭台楼阁,典丽精致;小桥流水,赏心悦目。校园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清新幽静,景色怡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校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国家外专局局长季允石等领导先后到校视察,给予高度评价;数十批省内外党政、教育参观团和国际友人来校参观,纷纷赞不绝口将之称为“一朵盛开在黄海之滨的奇葩”,“一颗闪耀在黄海之滨的明珠”。

    2004年以来,以特级教师李宏伟校长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该校便以“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目标,以“坚持学习、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高质量”为办学思路,以创设“三新”(科学办学新思路、教育教学新模式、规范管理新机制)、培育“三特”(学生发展有特长、教学风格有特点、学校办学有特色)、追求“三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办学绩效、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追求,以“普爱”为学校发展文化动力,新海高中人用普爱精神涵养师生人格,用普爱文化培育优质人才,用普爱精魂推动学校发展,戮力同心谋发展,锐意进取创辉煌,在连云港市乃至江苏省的高中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电教实验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五四红旗团委、省文明单位标兵、省基础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这些成绩见证了新海高中的发展,更体现了新中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普爱理念与学校发展的历史衍进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学生唱着这样一首歌:

    朐山苍苍,连云泱泱,陇海二等港,我校建立,山依水傍,历史最悠长。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工作游戏,读书歌唱,快乐无疆。

    锻炼、锻炼,修养、修养,人格需高尚,身体需健康,学问需丰富,精神需欢畅!努力建设,读书向上,发扬我国光!

    这首歌是该校的校歌,是李宏伟校长在该校八十周年校庆时带人挖掘、整理出来的。李校长介绍说,学校前身——普爱学校是由一位在当地开医院的医生萧隐慈和一批爱国青年、商人共同组成校董,于1930年创办的,作为整个连云港地区基础教育的起点,在连云港市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在学校八十周年校庆之际,对学校的历史文化作了哲学分析,传承普爱文化,倡导普爱教育,形成了以普爱教育为核心内涵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哲学。

    迄今,该校已走过了81年的风雨历程。尽管办校之初并没有专门就“普爱”的内涵进行诠释,但其对精神人格的修养规范、对读书学问的智育养成,对锻炼游戏的健康追求精神已充分地体现在《普爱校歌》的歌词中:“人格需高尚,身体需健康,学问需丰富,精神需欢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行健”精神,该校熔炼出普爱·行健的校训,实现了从历史到现代的链接,从校史到现实的整合。而这正是新海高中的“普爱”精神之始,正是新海高中的“行健”传统之源。

    谈到普爱教育,李校长还说:我们的普爱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爱为魂。通过爱的濡染,善的弘扬,美的熏陶,真的追求,让爱的阳光洒满校园,把爱普洒到每一位学子的心田,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爱的体验中感受温暖、感悟成长;普爱就是要求不仅仅喜欢一个个优秀学生,更要爱每一个普通的孩子,普爱不偏爱,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每一位学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都能拥有完善的人格;普爱就是普爱生命,爱人惜物,大爱无痕,普爱有心,要用真爱普洒人文的光辉,将仁爱传播到普天之下,让所有的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实现人格全面发展,实现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普爱就是以关怀学生成长为目的,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普爱就是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存在差异,关注全体,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来影响我们的学生。

    在新海高中的采访过程中,笔者也深深地被该校“普爱”教育的思想所打动。教育发展时至今日,已经不能将之作为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将之作为一种理念的指引、一种文化的影响、一种品格的塑造。教育需要爱,教育源于“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方有效果。

    新海高中的“普爱”教育理念正是秉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而贯彻的。“普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是对生命尊严的正视,是对事物存在的认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品质、健康人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普爱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推进

    在与该校领导、教师的交流中,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学者,他们身上的一种坐不住、等不起的责任意识一直在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心情来源于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关注,来源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焦虑。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愈发成为教育前瞻者的共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该校一直在探索一条培养既具民族根文化意识,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高效之路:

    打造生命课堂  该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课程教学对学生生命发展的作用。该校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努力创设从“知识课堂”、“智能课堂”向“生命课堂”迈进的氛围,将课堂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要精神阵地,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展示智慧与发展能力、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精神殿堂。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间各种交往活动,既生成知识,又提高智能,最根本的是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的个性学习、深度发展奠定基础。

    构筑校本课程  该校坚持打破学科组与组之间的界限,打开班与班之间的“墙”,按照“优先保证必修,加强选修指导,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坚持五个“并重”,即高考与学业水平测试并重,文化课程与艺体、技术课程并重,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重,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并重。学校特别加强了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和特色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设置,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申报并挂置于校园网,供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学习意愿进行自主选修。同时,结合地域特色,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模式,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汉字文化、诗词鉴赏、心理健康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推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丰富的共享资源库、延伸了课本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地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

    建设普爱社团  2009年始,该校大力开展普爱学生社团,在省优秀学生社团——苍梧文学社的基础上,逐步开设了包括诗社、摄影社、形体社、华罗庚社团、科技之光社团、冰晶石社团、生命探索社团、OI 社团、网络信息应用社、模拟联合国、蓝天梦想飞行社、电子制作DIY社等在内的100多个社团,涉及人文、艺术、科学、健康、竞赛等多个方面,学生全员参与,自主管理,自主选择。通过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在互助互学中提高能力,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生活,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体艺素质  强健的体魄是为祖国健康工作的基础,高水平的审美素质是真善美的外化。该校真正将体艺“2+1”过程提入议事日程,保证体育、音乐、美术课程课时,因节假日等特殊原因“冲”掉的,必须及时补上,不得缺漏;开设体育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选修内容,将兴趣转化为技能;在连云港市率先引入“音乐课间操”、“阳光跑操”项目,提升学生体艺素质。在2011年学校开学,该校大胆在中学体育课中引入高尔夫球运动,由学校负责相关事宜,学生按需选修,在当地引起轰动。

    总结奥赛经验  自2001年,该校始设“奥赛班”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基地。该校深入探究学生成长轨迹,深入思考挖掘优秀学生潜力的方式,归纳提高优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该校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协作能力强的“奥赛班”培养队伍;学校推行学科竞赛首席教练员制度,聘请学科骨干教师担任首席指导教师,直接负责竞赛辅导工作;专职部门牵头组织审核教练员资格,对各学科教练员进行明确分工;组建学科竞赛小组,实施班级化辅导,安排专人管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从高校聘请学科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增强辅导针对性,选派教练员外出学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冬令营、夏令营等集体培训活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不断提高辅导的实效性。

    突出活动育人  该校借助以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四大节为主,英语短剧、课本剧展演、篮排球联赛、感恩周、毕业典礼等年级活动为辅的经典活动体系,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灵魂塑造为主旨”的文化育人模式。开办普爱讲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拓展学生视野;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开设民族根文化校本课程,强化民族意识;开展16公里“行健”远足极限拉练活动,磨炼学生意志,强健学生体质;定期组织学生走入社区、服务群众,开展环保宣传,鼓励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改变以往注重成绩和品德的单一评价方式,转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行健”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这一系列措施从实效上切实地提升了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园求知广场的展板上,笔者看到了这样一些资料:

    近年来,该校每年都有十多人被清华、北大录取,每年都有数十余位学生进入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深造,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考入国外、境外的世界一流大学。2009年以来,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和现场作文大赛中,该校获得省一等奖以上奖项200余人次。

    2009年,解轶伦代表江苏省参加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赛(APIO2009)获得银牌,并获全国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金牌,被清华大学提前一年破格录取;2010年,殷其昊、孟潇潇分获清华大学江苏自主招生理科、文科第一名,施宇以中国象棋特长,获降60分录取资格,成为清华大学在全国自主招生中惟一的“中国象棋特长生”;袁文正作为江苏省代表队的4名选手之一,荣获2010年全国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李雪妮、曹振两位获得2010年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2011年,王书言位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全省文科第一,李剑位列全省理科第二;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江苏赛区)中,该校39人获得省一等奖,获奖人数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武旭以优异成绩进入省集训队,并取得了保送生资格;李冰洁在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特等奖全国只有5人),通过复旦大学第七届“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成为连云港市第一个享受此项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文科第一人;周艺通过通过层层考核,最终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校培养排球国家一级运动员5名、二级运动员54名,健美操国家一级运动员23名,所有队员均升入重点大学深造。

    在江苏省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普通高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试点项目中,该校成为全省十四所入选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却并未让新海高中人满足。或许该校李宏伟校长的一段话能够解决我们的疑惑。“当‘钱学森之问’成为教育界普遍深思和关注的话题时,当如何实现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成为教育者共同探索的问题时,当社会、家长用盼望的眼神期待学校通过合适的教育,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个人价值,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这点成绩而裹足不前?”

行健追求与课程改革的探索践行

    在新海高中阔大的校前广场上有一块高大的校训铭石“行健”。它不仅深深地铭刻在石头之上,更是时时激励着新海师生不断前行的动力。新海高中一直十分重视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储备了一批名师服务于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学校现有教职工353名,其中特级教师8人,教授级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66人,硕士研究生86人,高水平教师数量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另有4名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他们中有享受国务院、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有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有江苏省拔尖人才和“333”工程人才,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有全省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和一大批全市基本功大赛、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有市学科带头人、市学科专家组成员和市兼职教研员。该校立项的国家级课题十项、省级课题十三项、市级课题三十项,其中,李宏伟校长的《民族根文化与特色高中构建之研究》为教育部重点立项课题,李震教授的课题《中学生言语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被列入全国“六大人才高峰”教育类资助项目。该校人文化的管理、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机制,共同形成了牢固的凝聚力,不仅稳定了教师队伍,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且还不断地吸引着众多优秀教师加盟,学校的辐射功能不断凸显。2011年在首批公布的30个“港城名师工作室”中,该校4个项目入选,分别是:“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李宏伟校长主持的“中学校长名师工作室”、江苏省特级教师蒋捍副校长主持的“中学政治名师工作室”、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王广余主任主持的“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和江苏省特级教师孙运利主任主持的“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可以说,优质的师资队伍为课程改革的发展蓄积了力量,也为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日前,该校课程改革重点成果项目——生物课程基地已经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进入主要项目建设时期。在该校校园西部的土地上,一块占地30亩的生态科普园正在日见其形。

    据了解,该校生态科普园建成后将呈现:种植实践区,偏重于自然环境下的实践体验,结合国标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锻炼学生田间动手能力;智能温室,重点建设为连幢温室,包括微生物与发酵实验室、无菌实验室、动植物解剖观察室、智能温室种植实践区,着力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结合生物课程及奥赛实验,展望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景观休闲区,种植一些果树品种,建立桑基鱼塘的模式,模拟小型生态系统,模拟生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提供学生生态调查的场地。生物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负责老师说,这个园区将成为学校突出优势、打造品牌的亮点工程,也将成为学校开发个性化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本着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与学校校友资源结合、与学校现有基础结合的原则,将之建设富有特色的,集教学、探究、科普、趣味、体验、休闲、种植、养殖、示范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科普园。

    李校长介绍学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生物课程基地建设将建立新奇特品种观赏区、现代中草药种植区、种苗繁育区、学生研究性学习试验区,完善种植实践区、家畜养殖区及传统农具展览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升景观休闲区的品位,加快智能温室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建设生物实验室,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建设成动植物解剖室、生态室、遗传实验室、生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数字模拟实验室(或网络虚拟实验室)等,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地域特色,成立小课题研究组,将生态科普园具体细分为研究性学习区、遗传区、云台山中草药种植区、植物多样性区、景观展示区、生态体验区等,为小课题研究组的学生提供体验、探究学习的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优良品质,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在谈到这个课程基地项目建设的意义时,笔者从李校长脸上看到了难以抑制的兴奋。李校长说,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具有实验、实践、实习、研究、拓展学习的效能,在拓宽学生学习的时空、扩大学生学习、研究、体验、感悟的平台,形成以班级化、小组化、个性化项目教育为载体,以发展学生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素养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方面意义重大;而对于教师,生物课程基地建设具有体现学科思想、体现学科思维、丰富方法手段、提升文化品位的效能,也将对学校教学向多学科渗透,吸收多科教师参与基地建设,在生态文化的传播、生态课堂的营造、生态课题的研究、生态成果的展示等方面多方探究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校,生物课程基地建设则具有促进发展效能,它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知识见识实践中心、探究问题研究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生活技能教育中心,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学校高位发展、特色发展。

    而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该校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对当地教育的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人人关注、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社会局面。淮海工学院等部分高校以智力资源提供支撑,政府有关部门以政策优惠提供帮助,校友、企业以资金支援提供资助,形成了基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沟通、支持、影响,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良性互动教育网络,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关注未来与学生发展的普爱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看到,《纲要》明确提出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基于此,日前该校在连云港市首家成立了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和德育工作指导中心,并从校内抽取了十数位名师作为指导教师,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职业等方面的指导服务。提及建立中心的初衷,该项目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正处在一只脚跨出大门,一只脚却还没有足够力量抬起来的阶段,这个阶段正值青春期,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学校在教育好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该校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将指导内容分为心理指导、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四个方面,该校根据学生在学校除了接受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外,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缺乏必要认知的情况,创造性地将职业生涯指导作为重点,开设职业规划相关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了,尤其是高三学生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导中心将通过校园活动等形式,创设相应的求职和竞争环境,模拟简历设计比赛、职业招聘等。

    李校长表示,目前很多学校的定位就是教学和管理,但新海高中将服务也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内容,为学生和老师服务,研究、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指导老师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差异教学和分层辅导,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奠基。

该校在成功承办“中新友好实验班”的基础上,2009年又成为省内首家“苏教国际班”项目承办学校,并与美国俄克拉荷马东南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施福德学院等多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为师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仅2003~2004年就有43名师生到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学习交流。2008年,教育部又选派该校10名高一学生,作为中国青少年代表赴日本访问交流。2011年暑期,学校选派16名同学分赴美国、英国等五国进行修学交流。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该校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以苏教国际班为海外升学承载主体,同时对有志海外升学的普通班同学实施个性化、专业化的辅导,力争将每一名有志于海外升学的学生送入自己理想的海外高校。

普爱教育的

“普爱”与“民族根”的交汇融合

    在步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追求办学特色成为焦点。该校李宏伟校长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立项课题《民族根文化与特色高中构建之研究》从思考学校文化建设、提炼学校主题文化的角度,聚焦“民族根”培育,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诠释了学校普爱文化的精髓。

在李宏伟校长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在提炼学校普爱教育哲学过程中,把学校精神文化纳入生命视野,让学生的生命、教师的生命和管理者的生命在提炼过程中形成对话、交流和融合,形成生命唤醒的氛围,促进学校个体生命实现自我超越;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外显方式,要普爱的精神引导师生懂得谦让,懂得尊重,懂得珍惜,懂得关爱,建立师生平等沟通、民主对话的关系,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生命场”;制度文化是人文关怀的阳光投射,注重建立价值引领和精神追求的学校制度,让制度以无形的力量对学校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则规范着师生员工的行为;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特色建设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高尚的人格。

    的确,没有普爱文化精神的教育是没有民族根意识的教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夏丏尊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总理在给师范生讲话时提出几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充满爱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关注“人”、培养“人”。教育对于普爱精神的诠释就是对民族根意识的解注,对民族根意识的唤醒就是对普爱精神的演绎。在普爱精神熏陶下成长的青年学子,必将有一颗心系天下、心怀百姓的普爱之心。

    八十年余来,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秉承“普爱·行健”的优秀文化传统,普爱仁济,扶贫助困,尊重生命,乐育英才。岁月易逝,普爱永恒;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八十余年来,新海高中人都秉承爱心是责任的内在动力、责任是践行爱心的有力保障、智慧是提升爱与责任的必要支撑等理念,诠释着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满腔挚爱之情;八十余年来,新海高中人将这份爱转化为行健远航之路上不竭源动力,将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发展的后续力,将能力素质的培养,作为发展的永动力;将对人生发展的规划指导作为发展的核动力。新海高中用普爱教育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李宏伟校长自豪地说:“在普爱教育思想引领下,我们努力为更多的家庭创造幸福的氛围。”有着广阔视野的新海高中正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坚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