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酷跑召回多久一次:的、地、得的用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55:35

“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名词。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动词(形容词)。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副词。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⑦就是这样的,表示肯定,确定的意思。

 

 

 

汉语博大精深。就拿结构助词“的”“地”“得”来说,虽读音一致,然用途殊异。简单地说,“的”是定语标志,用于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地”是状语标志,用于“状+中”一类偏正结构的动词短语中;“得”是补语标志,用于对动词或形容词进行补充说明。三者共存,明确分工,保证了汉语表达的精确性。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分清三者的用法,避免胡乱混用,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避开繁琐高深的语法分析,在语感训练和素质培养过程中使学生轻松获得并扎实掌握三者的用法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第一印象效应”,说的是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影响极大,不易改变。所以,要赶在学生大量、经常运用“的”“地”“得”之前,帮学生在头脑里建立关于这三个结构助词的鲜明印象。那么,应该选择哪个阶段进行较系统的教学呢?《小学语文新课标》里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建议。笔者认为,只要找到了科学实用的教法,并打下了学习的基础,就可以实施相应的教学。我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运用熟记歌谣的办法实施教学的。为了避免混淆,我教完《“的”字歌》,等学生结合实例在实践中逐渐巩固之后,才呈现《“地”字歌》。同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运用之后,才进一步学习《“得”字歌》。这样,尊重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现把自编的歌谣呈现给广大教师,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有一定裨益。

 

 

 

“的”字歌

 

 

 

白勺“的”——“是什么”,

 

 

 

名词跟着白勺“的”。

 

 

 

红红的是什么?

 

 

 

红红的太阳和苹果。

 

 

 

金黄的是什么?

 

 

 

金黄的玉米和花朵。

 

 

 

宽宽的是什么?

 

 

 

宽宽的公路和大河。

 

 

 

长长的是什么?

 

 

 

长长的绳子和火车。

 

 

 

美丽的是什么?

 

 

 

美丽的鲜花和景色。

 

 

 

香甜的是什么?

 

 

 

香甜的点心和水果。

 

 

 

又高又大的山,

 

 

 

又粗又壮的树,

 

 

 

各种各样的桥,

 

 

 

婉转动听的歌……

 

 

 

白勺“的”——“是什么”,

 

 

 

我会用“的”夸夸我!

 

 

 

 

 

“地”字歌

 

 

 

土也“地”——“做什么”,

 

 

 

跟着土也“地”做动作。

 

 

 

轻轻地做什么?

 

 

 

轻轻地擦,轻轻地摸。

 

 

 

悄悄地做什么?

 

 

 

悄悄地走,悄悄地说。

 

 

 

热情地做什么?

 

 

 

热情地照顾我。

 

 

 

急急忙忙地做什么?

 

 

 

急急忙忙地去救火。

 

 

 

懒洋洋地做什么?

 

 

 

懒洋洋地晒太阳。

 

 

 

慢吞吞地做什么?

 

 

 

慢吞吞地把话说。

 

 

 

高高兴兴地唱,

 

 

 

痛痛快快地玩,

 

 

 

安安静静地想,

 

 

 

端端正正地坐……

 

 

 

土也“地”——“做什么”,

 

 

 

我会用“地”真不错!

 

 

 

 

 

 

 

“得”字歌

 

 

 

双人“得”——“怎么样”,

 

 

 

到底怎样“得”来帮。

 

 

 

跑得怎么样?

 

 

 

跑得快极了!

 

 

 

跳得怎么样?

 

 

 

跳得可真高!

 

 

 

写得怎么样?

 

 

 

写得工整又大方。

 

 

 

唱得怎么样?

 

 

 

唱得动听又响亮。

 

 

 

吓得怎么样?

 

 

 

吓得脸白心又慌。

 

 

 

冻得怎么样?

 

 

 

冻得打战手也僵。

 

 

 

哭得天昏地暗,

 

 

 

笑得合不拢嘴,

 

 

 

摔得鼻青脸肿,

 

 

 

累得直不起腰,

 

 

 

热得满头大汗,

 

 

 

长得白白胖胖……

 

 

 

双人“得”——“怎么样”,

 

 

 

我会用“得”棒不棒?

 

 

 

学习语言需求真,教学小语必用心。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创新科学高效的教法,小学语文教学必然柳暗花明,乐亦无穷!

 “的”与“地”“得”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分别用于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述语)和补语。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在书面语中却有不同的词形,分别以“的”“地”“得”表示,但是又不尽然。因此,在书面语中,就有这三个词的词形的区别和选用的问题。

  

  一、辞书对“的”“地”“得”的不同处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汉语大词典》对这三个词的词形的处理大体一致,三者之中“地”“得” 不能同“的”,即“的”不能写作“地”“得”;而“的”能否同“地”“得”,即“地”“得”是否能写作“的”,这些词典对此则有分歧。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辞海》——“的”不兼表“地”或“得”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严格区分三者的用法,各司其“职”,并特别指出助词“得”的全部义项,“现在都不能写作‘的’”。《辞海》“的 (de)”字头释义:……② 作语助。用于句中,表示修饰或领属。如:红的花,我的书。…… ④通“得”。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俺怎生就住不的山,坐不的关,烧不的药,炼不的丹?”此释义虽说“的”(de)通“得”,但举的却是元代白话而无现代汉语的例子,因此在实际上不主张“的”(de)兼表“地”“得”的。

  

  ()《新华词典》——“的”兼表“地”,而不兼表“得”

  

  《新华词典》“的”(de)字头释义:……5.同“地(de)”。

  

  ()《现代汉语词典》——“的”兼表“得”, 而不兼表“地”

  

  《现代汉语语典》“的2 (·de)字头释义:同“得”(·de) ③。“得”(·de)字头释义:……②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拿~动|办~到|回~来|过~去。③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跑~喘不过气来|写~非常好|天气热~很。

  

  ()《汉语大词典》——“的”可兼表“地”“得”

  

  “的2(de)字头释义:……③构成“的”字词组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用同“地(de)”。……“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章:“赵雄礼貌的和剑平握手,客气一番。”④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用同“得(de)”。……孙犁《白洋淀纪事·小胜儿》“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的天昏地暗,打的树木脱落枝叶,道沟里鲜血滴滴。”

  

  二、“的”“地”“得”的词形演变

  

  这三个结构助词源于近代白话,但它们的词形过去并不固定。从《汉语大词典》的语言材料中(见本文附录)我们可以看到:

  

  ()现在作为定语标志的“的”,曾可用“底”“得”。其中的“底”本可用于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用法同“的”;但在五四时期至 30 年代缩小了应用范围,专用于领属关系,如“我底母亲”,“作家底感情”。现在的定语标志已不再用“底”“得”,而专用“的”这一词形。

  

  现代汉语有时也用文言的结构助词“之”。它往往用在双音的定语和单音的中心语之间,如“光荣之家”“前进之路”。要是把“之”改为“的”,得说成“光荣的家庭”“前进的道路”,才来得顺口。理论文章为了把思想表达得精密需要连用几个“的”字,有时就夹用一个“之”字来分清层次。例如:“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但“之”与“底”“得”不同,“之”是与“的”的用法相近的另一个词,而“底”“得”则可视为作为定语标志的“的”一词的不同写法。

  

  ()现在作为状语标志的“地”,曾可用“的”“底”“得”。其中“的”的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但现在一般用“地”这一词形。

  

  ()现在作为补语语标志的“得”,曾可用“的”。“的”的这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但现在一般用“得”这一词形。

  

  三、“的”“地” “得”的词形选用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1951 年发表于《人民日报》,1952年发行单行本),是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最大的普及性语法修辞著作,至今无出其右者。该书即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的”的“专职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例如:

  

  ①她是一位性格开朗(描写性定语)的女子(名词,中心语)

  

  ②颐和园(限制性定语)的湖光山色(名词,中心语)美不胜收。

  

  ③她愉快(描写性状语)地接受(动词,中心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限制性状语)地冷(形容词,中心语)起来。

  

  ⑤他们玩(动词,中心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中心语)得发紫(补语)

  

  又如下面一个兼用“的”“地”“得”的句子:

  

  ⑦民主不是一个压倒另一个,各种势力和谐相处,最大程度(状语)地实现(中心语)多数人(定语)的民主(中心语),让农民活(中心语)得有尊严有微笑(补语),才是最终(定语)的目的(中心语)(《南风窗》2005.12 )

  

  在以上七个例句中,“的”“地”“得”各有“职守”,使语句的结构关系清晰明白。如果都用一个“的”,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的”“地”“得”分工还可以避免歧义,这也使书面语言表达得更精确。例如:

  

  ⑧大家都说写 de(“写”与“的”构成名词性的“的”字结构)好,刻 de 没有写 de 好。

  

  ⑨大家都说这篇小说写 de (表示程度的补语),非常感人。

  

  ⑩一定要这样写才写 de (表示可能的补语),不这样写是写不好的。

  

  这三句里的“写 de 好”是三种意思, 如果都写成“的”,看的时候不容易弄清意思,如果⑧写作“的”,⑨⑩写作“得”,一看就很清楚。

  

  将“的”与“地”“得”严格区分开来,固然很好;但将“地”或“得”写作“的”,是否算作错误呢?我们认为不宜算作错误,而应采取现实的态度,不必苛求:一是辨清“的”“地”“得”的用法并不容易,对不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二是各种词典对“的”“地”“得”的处理就不一致,这也反映了社会上关于“的”的用法的使用现实;三是在教材、图书的选文、引文中以“的”表示“地”或“得”的情况,应尊重作者,忠实原文,一般不宜将“的”改为“地”或“得”。

  

  将“的”与“地”“得”严格分用,已基本形成规范。但这一规范,要靠提倡、靠引导,尤其要靠权威性的词典规范来提倡、来引导,不宜靠硬性规定、靠强制。但是,在正规的书面语言中,例如教材中编者的阐释性、说明性语言中,就有必要将“的”与“地”“得”严格分用。我社曾有多套初中语文教材均用“的”表示作为状语标志的结构助词“de()”,只是最近两套初中语文教材才改变了这种做法,而将“的”“地”分用。这样处理更合乎书面语的用字规范,也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附录

  

  词典对“的”“地”“得”词形的处理

  

  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辞海》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的 de 用在作定语的词或词组后面。a)表示对中心语的领属关系,对事物的性质、属性、范围等加以限定→ 我~书|镀金~首饰|幸福~童年。b) 表示对中心语加以描写 蓝蓝~天 |愁眉苦脸~样子。

  

  底 de 用在作定语的词或词组后面,表示对中心语的领属关系(多见于五四时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白话文著作) →我~书|大众~权利。

  

  地 de 用在作状语的词或词组后面,表示这个词或词组修饰动词性或形容词性中心语→坦白~说|灵活~运用|历史~看问题|不停~说着|哗哗~流走了|一步一步~向深入|天慢慢~黑了。

  

  得 de …… 用在动词或形容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说~很清楚|修理~好|漂亮~很|激动~热泪盈眶。→ 用在某些动词和补语之间,表示可能 看~清楚|修理~好|拿~动|冲~出去|说~出。()严格说来,助词“得” ①②③都是由助词“得”(获得、得到,引申为达到、达成) 虚化而来的。()②的“说得很清楚”的否定形式是 “说得不很清楚”。() ②的“修理得好”表示修理的结果良好。③的“修理得好”表示能修理好。()③的否定式是把“得”换成“不”,如“看不清楚”“冲不出去”。()这几个义项中的“得”,现在都不能写作“的”。

  

  ()《辞海》

  

  的 (de)……② 作语助。用于句中,表示修饰或领属。如:红的花,我的书。…… ④通“得”。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俺怎生就住不的山,坐不的关,烧不的药,炼不的丹?”

  

  底 (de) 同“的”,表领属关系。如:你底书。

  

  地 (de,又读 d?)……②作词助以成状语。如:特地前来;慢慢地说。李白《越女词》:“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得 (de) 作语助,表示效果或程度。如:说得好;好得很;磨得墨浓,掭得笔饱。

  

  二、《现代汉语词典》

  

  的1 ·de ①用在定语的后面。a)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一般的修饰关系:铁的纪律| 幸福的生活。 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领属关系:我的母亲|无产阶级的党|大楼~出口。c)定语是人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是表示职务或身份的名词,意思是这个人担任这个职务或取得这个身份:今天开会是你~主席|谁~介绍人?d) 定语是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中心词和前边的动词合起来表示一种动作,意思是这个人是所说的动作的受事:开他~玩笑| 找我~麻烦。……

  

  的2 ·de 同“得”(·de) ③。

  

  底 ·de 同“的1 1(·de) b

  

  地 ·de 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天渐渐~冷了|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动力|实事求是~处理问题。

  

  得 ·de ……②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拿~动|办~到|回~来|过~去。③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跑~喘不过气来|写~非常好|天气热~很。

  

  三、《新华词典》

  

  的 de 助词。1.用在某些词或短语后,表示它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后面中心语的定语。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3.表示领属关系。我的书。……5.同“地(de)”。

  

  底 de 助词。同“的(de)3”。

  

  地 de 助词。用在某些词或短语后,表示它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后面中心语的状语。灯光慢慢地暗了下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得 de 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工作做得快| 天气热得很。

  

  四、《汉语大词典》

  

  的2 [de] ①构成 “的”字词组。表示修饰关系。宋钱愐《钱氏私志》:“则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宣和遗事》后集:“虏酋大怒,执傅察而杀之。察乃傅尧俞的从孙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清秀的容仪比得潘安、宋玉丑恶。”元刘致《水仙操》曲:“风流煞斗草的西施。”丁玲《母亲》一:“金色的阳光,撒遍了田野,一些割了稻的田野。” …… ③构成“的”字词组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用同“地(de)”。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平生踪迹无定着,如断蓬。听塞鸿,哑哑的飞过暮云重。”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陈亮)知道了悔道:‘我只向晦庵说得他两句话,不道认真的大弄起来。’”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章:“赵雄礼貌的和剑平握手,客气一番。”④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用同“得(de)”。《水浒传》第三回:“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红楼梦》第十一回:“怎么几日不见,就瘦的这样了。”孙犁《白洋淀纪事·小胜儿》“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的天昏地暗,打的树木脱落枝叶,道沟里鲜血滴滴。”……⑥用于指人的名词、代词和指职务、身份的名词中间,表示某人取得某种职务或身份。如:排《白毛女》,小王的喜儿,我的大春;今天开会是你的主席。⑦在插入某些动宾词组中间的指人名词或代词的后面加“的”,表示某人是动作的对象。如:别开小李的玩笑;别生我的气。

  

  底 [de] 结构助词。(1)犹的。《无常经讲经文》:“到家各自省差殊,相劝直论好底事。” 宋代辛弃疾《夜游宫·苦俗客》词:“说底话非名即利。”旧时语体文中专用以表示领属关系。巴金《初恋》:“其中有许多张她自己底像,尤其是今年二月里照的那张最可爱。”(2) 犹地。明王敬夫《快活三·次前赠邵晋夫归隐》曲:“疾忙底驾骊驹,隐遯在风山余。”

  

  地2 [de] …… (2)结构助词。状语的标志。唐李白《越女词》之四:“相看月未堕, 白地断肝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脸儿稔色百媚生, 出得门来慢慢地行。”峻青《黎明的河边》二:“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 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滩平原, 遮天盖地地卷了过来。”

  

  得3 [de] …… (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五代齐己《谢武陵徐巡宫远寄五七字诗集》诗:“还是灵龟巢得稳,要须仙子驾方行。”宋杨万里《正月晦日自英州舍舟出陆北风大作》诗:“北风吹得山石裂,北风冻得人骨折。”《红楼梦》第一回:“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沙汀《丁肢公》:“这一天丁肢公起身得很迟。”秦牧《花城·花市徜徉录》:“荒野里的鸡冠花,那个冠小得可怜,只有手指头大小 。” ……(5)犹的,《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小生写得字体和蔡太师字体一般。”《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你如今只出一状,告他须没处辩,你是亲生的,又不是前亲晚后,自然是你说得话是,别无疑端。”《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我那老九仗得是天地的养活,受得是父母的骨血,吃得是皇王的水土,我就是主儿!

  

 关于“的地得”的基础问题?   [复制链接

 

 

冷书斋

冷书斋 当前离线

UID

2011

阅读权限

40

在线时间

12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16

最后登录

2011-11-5

 

 

三段会员

 

 

 

三段会员, 积分 8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2 积分

UID

2011

积分

848

帖子

836

荔枝

0

阿堵物

1103

没奈何

61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发表于 2007-8-7 21:44:44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现在“的地得”乱用的问题,我也很迷惑,好像相关的语法规则不太清晰。我印象中的理解大致如此:

 

的——用在形容词后,帮助构成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如:难看的小布什,可怕的恐怖主义。

 

地——用在副词后,修饰动词,如:使劲地拍打桌子,聪明地逃过追杀。

 

得——做动词的补语,如:跑得很快,吃得很多。

 

可是,的和地,混用的情况还是很多,连自己下笔都有些犹豫不决,特向大家请教。

“的”“ 地”“ 得”用法  2010-07-09 18:02:46|  分类: 教学标签: |字号大

订阅

1de<>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 pron. 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同“地”(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de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

 

<>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

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用在口语中,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又搞错了;,全完了

 2 ,,得的用法区别

 

 

 

答:在普通话里,“的、得、地”这三个词都念作轻声,学生对它们很难加区别并准确地使用,在使用时往往发生错误。从语法角度来讲,“的得地”三个词是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别的。

 

“的得地”都是助词。“的”用在名词、代词、疑问代词、形容词、动词之后,同它们组成定语,对中心语起修饰、限制或表领属的作用。例如:学校的书。我的铅笔。谁的衣服。红的花。喝的水。“得”同它后面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或词组组成补语,对它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的作用。例如:雨下得很大。他胖得很。花红得鲜艳。“地”同它前面的形容词,副词或词组组成状语,对它后面的动词起修饰作用。例如:慢慢地吃。渐渐地升起。斩钉截铁地说。

 

“的、地、得”这三个助词可以分别看作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定语往往表示事物的性质或表示事物的领属关系,回答“谁的、什么样的或什么的”问题。例如:谁的书?(小明的书。)什么样的房子?(高大的房子)补语往往表示动作达到何种程度或事物性质达到何种程度,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例如:吃得怎么样?(吃得津津有味)亮得怎么样?(亮得耀眼)状语表示动作如何进行,回答“怎样”的问题。例如:怎样吃?(慢慢地吃。)怎样说?(斩钉截铁地说。)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在回答“谁的、什么样的、什么的”问题时用“的”;在回答“怎么样”的问题时用“得”°在回答“怎样”的问题时用“地”。

 

 

 

 

 

 

中华民族经历近百年的“折腾”,当前中文的危机有目共睹——书籍、报刊、杂志等一切出版物和电视及网络上错别字和病句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精炼、优美的中文面目皆非的乱象不能不引起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界的重视。老生不揣浅陋,首先就现代汉语的三个虚字“的”、“地”、“得”的用法作一点说明。期望能举一反三、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共鸣并当机立断采取拨乱反正的联合行动,以恢复中文优美的本来面目。

 

许多读过一些古文和诗词曲的人都知道,中国传统的文字之优美和精炼,在世界主要文字中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自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化,受西方文字语法的影响十分明显,“的”、“地”、“得”三个虚字在白话文中的使用就是一个显例。由于西方文字有定语、状语和补语之分,中文却没有明显的规定。所以白话文的开拓者便人为地使用“的”、“地”、“得”三个虚字来加以区分。例如:

 

“的”用在名词前,是定语后的虚词,类似英语形容词的后缀“tive”等或人称代词的所有格——美丽的蝴蝶,英勇的战士,高贵的品格,巨大的贡献和他的书等等。“的”用在名词“蝴蝶”、“战士”、“品格”、“贡献”和“书”等名词前,与前面的形容词或人称代词构成名词的定语。

 

“地”用在动词前,是状语后的虚词,类似英语副词的后缀“ly”——痛苦“地”挣扎,骄傲“地”昂起头,艰难地“攀登”,奋不顾身“地”冲向火海,等等。“地”用在动词“挣扎”、“昂”、“攀登”、“冲”前,与前面的副词或相当于副词的词组“痛苦”、“骄傲”、“艰难”、“奋不顾身”构成状语。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是补语前的虚词——走得太累了,兴奋得睡不着,红得发紫,冷得发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走”、“兴奋”、“红”、“冷”、“激动”之后,与后面的词组构成补语。

 

上面的例子表明:“的”、“地”、“得”三个虚字的发音虽然相同,都是“de”,然而用法却截然不同,不可混淆,一目了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讲得十分明确。学生都知道这三个虚字的不同用法。我们应该铭记“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在白话文的诞生和成长中所作的杰出贡献。

 

曾几何时,后人已经把前辈学者的心血“折腾”得面目皆非。当前摆在文化教育界面前的严峻现实是立即花大力气拨乱反正,将中文教育导入规范化的正轨,还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无可奈何地等待中文的没落和沦丧。值此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切盼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界领袖人物三思!    (一士)   

 

最佳答案

 

不少同学对“的”、“地”、“得”这三个词的用法含混不清,乱用一通。为帮助同学们掌握它们的用法,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副词。

二、修改病句,强化认识

这里有一组“的”、“地”、“得”用法欠妥的句子,请大家来当“医生”,给这些句子治治病,以强化已有认识。

1. 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

2.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

3. 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正确用法应为“考得”、“紧张地”和“助人为乐的”。) “的”后面跟名词,“地”后面跟动词,“得”后面跟形容词。

 

 

盖括3条规律啦:形容词 + + 名词;

              副词   + + 动词;

              动词   + + 副词.

es():努力的学生,努力地学习,学习得很努力~

           ~~         ~~         ~~ 

             ``我这样说明白吗

 

正确使用“的、地、得”

 

说话、写文章经常要用到“的、地、得”这几个字。由于它们的口语发音都是“de”,因此一些人在使用时往往不加区分地混用。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例如:“果树渐渐地绿了”;“渐渐”是形容词,是修饰动词“绿”的,作“绿”的状语;“科学地总结了……经验”,名词“科学”是动词“总结”的状语;“……抓紧一切时间忘我地工作”,“忘我”是动宾词组,作动词“工作”的状语,等等。而在句子中用在“得”字后面的,是由形容词或词组(有时也由动词)充任,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结果,作它的补语。例如:“牙疼得厉害”中,形容词“厉害”是动词“疼”的补语;“高得像一座山”中,“像一座山”这个词组用“得”连接,作形容词“高”的补语;“惹得大家十分生气”中,“得”连接“大家十分生气”这个主谓词组,以补充说明前面“惹”这个动词的结果,起到了补语的作用。总之,正确使用“的、地、得”简单地说只要记住三条:

1、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

2、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3、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回答者:吴田田 - 状元 十五级 4-3 20:30

 

--------------------------------------------------------------------------------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副词。

回答者:icyck - 助理 二级 4-3 20:32

 

--------------------------------------------------------------------------------

 

“的、地、得”都读de(轻声),它们的分工是书面上的。定语后面的de写成“的”,状语后面的de写成“地”,补语前面的de写成“得”。

 

 

1、“的”

“的”是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

清新的空气

暂时的苦难

安然自得的姿态

比爱情更娇贵的东西

他的才华和眼光

张开的嘴巴

阴云密布的傍晚

喝茶的时候

外面的大雨

“的”能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例如:

我的 他的 男的 捡的 红的 黑的 吃的 喝的

大的 主要的 过去的 塑料的 踢球的 看热闹的

书面语中双音节定语修饰单音节中心语,有时使用古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之”。

例如:

小康之家 幸福之路 违法之事 激动之情 侧隐之心 彼此之间 高明之处

 

 

 

2、“地”

“地”是状语的标志,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

谦虚地表示

严肃地处理

眼睁睁地看着

不动声色地说

急匆匆地跑

雨不停地下

历史地考察

有组织地进行调查

 

3、“得”

“得”是补语的标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引出状态补语或程度补语。

例如:

跑得很快

决定得了

讲得眉飞色舞理

讲解得宽泛一点

洗得干干净净

变得坚强起来

活得悠哉悠哉

惊讶得顿时呆坐在椅子上

关于“的”“地”“得”的分工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分别用于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述语)和补语。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在书面语中却有不同的词形。因此,在书面语中,就有这三个词的词形的区别和选用的问题。

 

一、几部主要辞书对“的”“地”“得”的不同处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辞海》对这三个词的词形的处理大体一致,三者之中“的”不能写作“地”“得”;而“地”“得”是否能写作“的”,这些词典有分歧。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严格区分三者的用法,各司其“职”,并特别指出助词“得”的全部义项,“现在都不能写作‘的’”。《辞海》“的 (de)”字头释义:……② 作语助。用于句中,表示修饰或领属。如:红的花,我的书。…… ④通“得”。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俺怎生就住不的山,坐不的关,烧不的药,炼不的丹?”此释义虽说“的”(de)通“得”,但举的却是元代白话而无现代汉语的例子,因此它实际上不主张“的”(de)兼表“地”“得”的。

 

()《新华词典》——“的”兼表“地”,而不兼表“得”

 

《新华词典》“的”(de)字头释义:……5.同“地(de)”。

 

()《现代汉语词典》——“的”兼表“得”, 而不兼表“地”

 

《现代汉语语典》“的2 (·de)字头释义:同“得”(·de) ③。“得”(·de)字头释义:……②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拿~动|办~到|回~来|过~去。③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跑~喘不过气来|写~非常好|天气热~很。

 

二、“的”“地”“得”的词形演变

 

这三个结构助词源于近代白话,但它们的词形过去并不固定。从《汉语大词典》的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现在作为定语标志的“的”,曾可用“底”“得”。其中的“底”本可用于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用法同“的”;但在五四时期至 30 年代缩小了应用范围,专用于领属关系,如“我底母亲”,“作家底感情”。现在的定语标志已不再用“底”“得”,而专用“的”这一词形。

 

现代汉语有时也用文言的结构助词“之”。它往往用在双音的定语和单音的中心语之间,如“光荣之家”“前进之路”。要是把“之”改为“的”,得说成“光荣的家庭”“前进的道路”,才来得顺口。理论文章为了把思想表达得精密需要连用几个“的”字,有时就夹用一个“之”字来分清层次。例如:“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但“之”与“底”“得”不同,“之”是与“的”的用法相近的另一个词,而“底”“得”则可视为作为定语标志的“的”一词的不同写法。

 

()现在作为状语标志的“地”,曾可用“的”“底”“得”。其中“的”的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但现在一般用“地”这一词形。

 

()现在作为补语语标志的“得”,曾可用“的”。“的”的这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但现在一般用“得”这一词形。

 

三、“的”“地”“得”的词形选用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1951 年发表于《人民日报》,1952年发行单行本),是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最大的普及性语法修辞著作,至今无出其右者。该书即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的”的“专职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例如:

 

①她是一位性格开朗(描写性定语)的女子(名词,中心语)

 

②颐和园(限制性定语)的湖光山色(名词,中心语)美不胜收。

 

③她愉快(描写性状语)地接受(动词,中心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限制性状语)地冷(形容词,中心语)起来。

 

⑤他们玩(动词,中心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中心语)得发紫(补语)

 

又如下面一个兼用“的”“地”“得”的句子:

 

⑦民主不是一个压倒另一个,各种势力和谐相处,最大程度(状语)地实现(中心语)多数人(定语)的民主(中心语),让农民活(中心语)得有尊严有微笑(补语),才是最终(定语)的目的(中心语)(《南风窗》2005.12 )

 

在以上七个例句中,“的”“地”“得”各有“职守”,使语句的结构关系清晰明白。如果都用一个“的”,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的”“地”“得”分工还可以避免歧义,这也使书面语言表达得更精确。例如:

 

⑧大家都说写 de(“写”与“的”构成名词性的“的”字结构)好,刻 de 没有写 de 好。

 

⑨大家都说这篇小说写 de (表示程度的补语),非常感人。

 

⑩一定要这样写才写 de (表示可能的补语),不这样写是写不好的。

 

这三句里的“写 de 好”是三种意思, 如果都写成“的”,看的时候不容易弄清意思,如果⑧写作“的”,⑨⑩写作“得”,一看就很清楚。

 

将“的”与“地”“得”严格区分开来,固然很好;但将“地”或“得”写作“的”,是否算作错误呢?我们认为不宜算作错误,而应采取现实的态度,不必苛求:一是辨清“的”“地”“得”的用法并不容易,对不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二是各种词典对“的”“地”“得”的处理就不一致,这也反映了社会上关于“的”的用法的使用现实;三是在教材、图书的选文、引文中以“的”表示“地”或“得”的情况,应尊重作者,忠实原文,一般不宜将“的”改为“地”或“得”。

 

中学语文教材的做法

 

将“的”与“地”“得”严格分用,已基本形成规范。但这一规范,要靠提倡、靠引导,尤其要靠权威性的词典规范来提倡、来引导,不宜靠硬性规定、靠强制。但是,在正规的书面语言中,例如教材中编者的阐释性、说明性语言中,就有必要将“的”与“地”“得”严格分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曾有多套初中语文教材均用“的”表示作为状语标志的结构助词“de()”,但最近两套初中语文教材改变了这种做法,而将“的”“地”分用。这样处理更合乎书面语的用字规范,也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至于高中语文教材,特别是当代作品,“的”“地”“得”一向区分得十分清楚:

 

①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显然是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神奇的极光》)

 

②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③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同上)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与地坛》)

 

⑤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同上)

 

⑥陈奂生想到这里,听见自己的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合上的眼皮,流出晶莹的泪珠,在眼角里停留片刻,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上城》)

 

五、在实际使用中,不区分三个助词,会影响表情达意。

 

以下是《博客文字差错大扫描》中挑出的“的”“地”“得”混淆的部分例子(括号中是正确的用法):

 

①不断得(地)掩饰自己,不断得(地)把自己藏在角落,我变得不喜欢和别人接触。

 

②一个做水果生意的老板娘,有六七年的宫颈糜烂,还有盆腔炎症,通过用EFT产品,在两个月内完全治愈了,今天高兴地(得)没法形容了

 

③当学生表现的(得)不如意时,老师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循循善诱。

 

④让我对雪地充满了向往,什么时候我也能在洁白无暇地(的)雪地上踩上第一个脚印。

 

⑤想起我们在一起的种种,心就莫名其妙地抽搐,痛地(得)不能自已。

 

⑥我再也不想介入感情了,提心吊胆的(地)享受甜美然后痛彻心扉的(地)品位苦涩,我承受不了。

 

⑦我们老的(得)哪儿也去不了。

 

⑧千百年来,固执地守望在那儿,仿佛在坚守一个无法兑现地(的)诺言,或是等待一个漫长无际的约会。

 

⑨无情的雨无情的(地)下,不知是春的缠绵让人懒散,还是秋的凄凉让人悲伤。

 

⑩暧昧也许是我们曾经深爱的人,但由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原因地(的)制约,彼此遗憾的(地)错过了。

 

  “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时,都读作 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混淆。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

         一、“的”字一般用在修饰名词的时候。例如: 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二、“地”字一般用在修饰形容词的时候。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 “地”连接。例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跑、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 。。。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

“地”。

  三、“得”字一般用在修饰动词的时候。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因此补充说明它们

时,都用“得”。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名词

  修饰限制++动词

  动词(形容词)++补充说明

最后,把“的地得”用在一段话里作为总结:

激烈的赛跑比赛开始了,我们在跑道上飞快地跑着,跑到终点,我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分清“的”、“地”、“得”的用法 

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副词。

二、修改病句,强化认识

这里有一组“的”、“地”、“得”用法欠妥的句子,请大家来当“医生”,给这些句子治治病,以强化已有认识。

1. 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

2.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

3. 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正确用法应为“考得”、“紧张地”和“助人为乐的”。)

 

                                                     “的”、“地”、“得”的用法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名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动词。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副词。

 

“的”、“地”、“得”的使用问题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5-08 10:09:00

 

查看( 347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结构助词出现频率最高,用法很灵活,出现的毛病也相当多。掌握不好,就容易出现语病。

 

“的”的使用问题

“的”是定语的标志,但又不是必不可少的标志,有时要用,有时也可以不用。不过,如果不用会改变正常的结构关系,那就一定要用。例如:

1、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1987524《浙江日报》)

2、党政干部应该想厂长所想,急厂长所急,这是党的事业需要。(198747《贵州日报》)

3、它(改革开放)推动了文化设施建设、社会风气转变和思想觉悟提高。(19861015《经济日报》)

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做动词或形容词的定语,一般要加结构助词“的”。例1的“生产力发展”应该是由名词“生产力”做动词“发展”的定语的名词性偏正短语,由于中间缺少一个“的”字,就变成了主谓短语,定语的标志“的”应该补上。例2“事业需要”同样道理,中间应加一个“的”字。例3“社会风气转变”是名词性偏正短语“社会风气”做动词“转变”的定语的名词性偏正短语,“思想觉悟提高”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思想觉悟”做动词“提高”的定语的名词性偏正短语,都缺少一个定语的标志“的”字,应该补上。

4、我姐姐,这个可怜寡妇受的罪还少吗?(《解放军文艺》1977682页)

5 但他凭着强健的体格,惊人的毅力,敏捷地将吊绳套在两位沉在水里同志的腰部。(1987424《江西日报》)

6、他将采取大出大进的办法,组建全由明星演员参加中国电视明星剧团。(19891018《宁夏广播电视报》)

7、审批组还将掌握到林梅英的其他犯罪事实,一并移交当地公安机关审理。(1987528《福建日报》)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做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定语,一般都要加定语的标志“的”,否则,就容易改变组合关系,构成述宾短语(也称动宾短语)。例4的“可怜”既可以当动词用,也可以当形容词用,这里应该是形容词“可怜”做名词“寡妇”的定语,由于缺少一个“的”字,就成了动词“可怜”支配名词“寡妇”,形成动宾短语了,“的”字应该补上。例5的“沉在水里”是个述补短语(也称动补短语),由它做名词“同志”的定语,应该加一个“的”字。例6 “由明星演员参加”是个动词性的偏正短语,由它做名词性偏正短语“中国电视明星剧团”的定语,应该加一个“的”字。例7“掌握到”是个述补短语,由它做名词性偏正短语“林梅英的其他犯罪事实”的定语,也应该加一个“的”字。

8、一个衣着朴素、眉清目秀中学生模样的青年沮丧地站在那里。(1987519《青海日报》)

9 产品有选料真、工艺成熟特点,质量与厦门不分上下。(1987524《福建日报》)

18的并列短语“衣着朴素、眉清目秀”是名词“中学生”的定语,例19并列短语“选

料真、工艺成熟”是名词“特点”的定语,这样的定语,后边都应该加一个“的”字。

10、之所以说她崇高,是因为她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历史重任。(1987520《广西日报》)

11、目前,不少群众已经看到种香菇林好处。(1987525《福建日报》)

12、如今生产的“洞庭香”……以独具一格特色吸引着省内外顾客。(1987531《湖南日报》)

20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例21的“种香菇林”,例22的“独具一格”,都是述宾短语,分别做“历史重任”、“好处”和“特色”的定语,都应该加一个定语的标志“的”字。

13、他毅然撕毁了朋友们为他买好去香港的飞机票,坚决留了下来。(小说《路障》)

14、然而,第二天的黑板报上却出现了厂长的一篇题为《我并没有发疯》文章。(1987526《浙江日报》)

主谓短语做定语一定要加一个“的”字。例23的主谓短语“朋友们为他买好”本应该是“去香港的飞机票”的定语,这里由于缺少一个“的”字,改变了组合关系,使本来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偏正短语的“朋友们为他买好的去香港的飞机票”,变成了主谓短语“朋友们为他买好去香港的飞机票”了,定语的标志“的”应该补上。例14的“文章”带有“厂长”、“一篇”和“题为《我并没有发疯》”三层定语,“一篇”是数量短语,可以不加“的”字,“题为《我并没有发疯》”是个主谓短语,后边一定要加“的”字。

15、李国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也融洽了。(1987528《广西日报》)

16、他们每次来,不仅帮助我解决生活中困难,更让我得到精神上的安慰。(198754《云南日报》)

由方位词组成的方位短语做定语,一般都要加一个“的”字,例15的“家庭成员之间”和例26的“生活中”都是方位短语,分别做名词“关系”和“困难”的定语,都应该加一个“的”字。

17、这也符合中央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机关办事效率精神的。(1987430《江西日报》)

18、校园美化方案立体模型,则表现了该校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未来憧憬。(198754《云南日报》)

19 闽侯县着重引导乡村干部提高对贯彻《义务教育法》重要性认识。(1987527《福建日报》)

由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做定语,一般也要加一个“的”字。例17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是由介词“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由它做名词“精神”的定语,应该加一个“的”字。例18的“对未来”是由介词“对”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这一句里,它应该是同“对学校的热爱”一样与动词“憧憬”组成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对未来的憧憬”,“的”字应该补上。同样,例29做定语的介宾短语“对贯彻《义务教育法》重要性”后边也应补一个“的”字。其实,“重要性”的定语“贯彻《义务教育法》”是个动宾短语,也应加一个“的”字。

应该加定语的标志“的”而不加是一种语病,不应该加而加也是一种语病。例如:

20、村委会-----新建了两个电灌站和改建六处的动力抽水机站为电力排灌站。1987521《福建日报》)

21、那衣服上的绣的牡丹、迎春、腊梅、紫罗兰、虞美人,同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脸庞相衬。(1987530《湖南日报.》)

20的“六处”是个数量短语,这种短语做定语,不必加定语的标志“的”字,应该

删去。例21的方位短语“那衣服上”不是动词“绣”的定语,应该是处所状语,不能加“的”字,应该删去。

结构助词“的”该用不用和不该用而用两种毛病同时出现,就造成了“的”字位置不对

的毛病。例如:

22、在学习中,这个小组的同志又议论了巴黎公社的失败教训。(1974330《文汇报》)

23、六中全会《决议》的发表,对我党三十二年的历史大是大非都做了公正而明确的结论。(19821130《光明日报》)

22在结构上应该是主谓短语“巴黎公社失败”做“教训”的定语,这样的定语一定

要加定语的标志“的”字;“巴黎公社”和“失败”之间是主谓关系,不能加“的”字。这

一句该加的未加,不该加的加了,于是就造成了“的”字位置不对的毛病,“失败”前边的

“的”字应该移到它后边去。例23的时间数量短语“三十二年”应该是“历史”的定语,

不必加“的”字,偏正短语“三十二年历史”应该是“大是大非”的定语,应该加一个“的”

字,“历史”前边的“的”字应该移到后边去。

 

“地”的使用问题

结构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表示它前边的成分是状语。例如:“批判地吸收”、“形式主义地看问题”、“那样地纯洁和高尚”,“批判”和“形式主义”是动词“吸收”和动宾短语“看问题”的状语,“那样”是形容词性并列短语“纯洁和高尚”的语。

“地”字用起来也比较灵活,不是所有的状语后边都非用“地”字不可。但是,如果不用“地”字会改变组合关系,或者结构层次不清楚,就非用不可。例如:

24、大姑娘指手划脚地不停谩骂。(19851217《山西日报》)

25、他们在斗争中共同亲密生活了几十年。(1980514《光明日报》)

24动词性偏正短语“不停”本来是动词“谩骂”的状语,说明怎么“谩骂”,由于中间缺少一个“地”字做状语的标志,改变了组合关系,变成了动宾短语“不停谩骂”了,“地”字应该补上。例25由于“亲密”后边缺少一个“地”字,在语感上就使“共同”和“亲密”结合起来,使“亲密”和“生活了几十年”脱节了。如果加一个“地”字,就可以突出状语“亲密”的意义,把它和“共同”拉开,使它和“生活了几十年”组合成明显的偏正关系。

 

“得”的使用问题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表示它后边的成分是补语。例如:“干得好”,“美得很”。其中“好”是动词“干”的补语,“很”是形容词“美”的补语。

“得”字也不是补语必不可少的标志,有时要用,有时不能用,有时用与不用表意不同。例如:

26、他的话说得倒漂亮。(巴金《沉落》)

27、迈儿长得结实极了。(朱自清《给亡妇》)

28、这几句话说得又温柔又清脆。(曾克《战地婚筵》)

29、县长气得出了一身汗。(姚雪垠《碉堡风波》)

30、她恐惧得两腿颤抖着。(鲁彦《李妈》)

这几个句子,例26的补语“倒漂亮”是个偏正短语,例27的补语“结实极”是个述补短语(也称补充短语),例28的补语“又温柔又清脆”是个并列短语,例29的补语“出了一身汗”是个动宾短语,例30的补语“两腿颤抖”是个主谓短语。短语做补语,都要加补语的标志“得”字。

从表意上看,例262728的补语都是表示结果的,例2930是表示程度的。这种意义的补语,一般都要加补语的标志“得”字,只有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可以不加“得”字。例如:

31、我已经学会了赶车。(赵树理《卖烟叶》)

32、我们已经清楚地看清了他们的面貌和服装。(峻青《黎明的河边》)

33、他要把我气死了(老舍《龙须沟》)

34、他比我强多了。(蒋子龙《拜年》)

31的补语“会”和例32的补语“清”是表示结果的,例33的补语“死”和例34的补语“多”是表示程度的,由于都是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的,所以都没有加“得”字。

35、这天因为贪看暮霭,不觉回家得迟了。(散文《秋外套》)

这一句的补语“迟”是由单个的形容词充当的,不必加那个“得”字。

数量短语和介宾短语充当补语,不能加“得”字。例如:

36、日本鬼子趴了一阵,起来收尸。(邵子南《地雷阵》)

37、他就生在这院里。(孙谦《南山的灯》)

36的补语“一阵”是数量短语,例37的补语“在这院里”是介宾短语,都没有加结构助词“得”。

趋向动词做补语,用“得”不用“得”表意不一样。例如:

38、父子们都从车上爬下来。(叶紫《丰收》)

39、他热起来了。(鲁迅《阿Q正传》)

40、谁能吃得下饭呢?(郑振铎《离别》)

38的补语“下来”是补充说明动作的趋向的,例39的趋向补语含有开始的意思,都不用加结构助词“得”;例40的补语“下”是表示趋向兼可能的,要加补语的标志“得”字。

41、亏你怎么带得动它。(徐光耀《望日莲》)

42、这个人的心里存不住事。(老舍《黑白李》)

这两句的补语都是表示可能的,例51的“动”是肯定式,要加“得”;例42的“不住”是否定式,不用加“得”。

43、这个县自去年9月至今年4月久旱无雨,加上蓄水工作抓不好,致使今年春旱严重,影响了春耕生产。(1987526《广西日报》)

这一句的补语“不好”不是表示可能的,应该是表示结果的,所以应该加一个“得”字。

 

“的、地、得”的相互误用

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在书面语言里有明确的分工,不能相互替代。如果不注意这种区别,就会在书面语言里出现相互误用的毛病,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的”和“地”的相互误用 例如:

44因此便自然的认为,第三喷注是由新粒子辐射引起的。(1979119《光明日报》)

45、别说压上百多斤的担子,就是空手走路都钻心的疼。(19851125《辽宁日报》)

46、他们在黑暗中奋斗,一代又一代的在探索真理,一代又一代的流血牺牲。(1981621《光明日报》)

44的“自然的认为”应该是个动词性的偏正短语,后边带一个主谓短语做宾语,“自然”是“认为”的状语,“的”应该改为状语的标志“地”。例45的“钻心”是表示“疼”的程度的状语,“的”应该改为“地”。例46的两个“一代又一代”都是状语,后边的“的”都应该改为“地”。

47、《评新编》的影响极坏,流毒至广,必须进行深入的彻底地批判。(19781115《光明日报》)

48、对确有才能或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打破年龄和资格界限,实行低职高聘,在经费、设备、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度地支持。(19991215《河北农大报》)

49、随着时间地推移,晓彤和晓白终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19891115《宁夏广播电视报》)

有人说,名词前边用白勺“的”,动词和形容词前边用提土“地”,这种说法是不准确

的。例47的“批判”单看是动词,但是作为“进行”的宾语的“深入的彻底地批判”应该是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它里边的修饰语“深入”和“彻底”都是定语,“深入”的后边用

定语的标志“的”,“彻底”的后边也应该用定语的标志“的”。同样道理,例48作为“给予”的宾语的“大力度地支持”也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地”也应该改为“的”。例49的“随着”是介词,同它组成介宾短语的应该是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定语“时间”后边的“地”应该改为“的”。

2)“的”和“得”的相互误用。

例如:

50、事后,张奈良感觉头痛的厉害,赶紧去医院。(1986109《天津日报》)

51、老两口子更是忙的不可开交,向亲朋好友发出了请帖。(198222《文汇报》)

52、其他经济指标也都完成的比较理想。(198745《新疆日报》)

53、他是热爱人民武装工作的,而且干的非常出色。(19821017《光明日报》)

54、他才21岁呵,怎能承受的住失去母亲、失去亲人的痛苦!(1987519《青海日报》)

最常见的毛病是补语前边错用了白勺“的”。例50的“厉害”和例51的“不可开交”都是表示程度的补语,例52的“比较理想”和例53的“非常出色”都是表示结果的补语,例54的“住”是“承受”的可能补语,这些补语前边的“的”都应该改为补语的标“得”。

55、它与瀑布有些相似,但规模一般小的多。(1986109《天津日报》)

56、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古仁人之心。比起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当然逊色的多。(1981519《人民日报》)这两句由于错用了结构助词“的”,整个句子的意思都改变了。汉语的结构助词“的”还有一种用法,就是附在一个词语的后边组成一个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的”字短语。例如:“学校的”,“大家的”,“好的”,“大的”,“我们单位的”,“送信的”,“他们生产的”。例55的“小的多”本应该是个述补短语,说明“它”的“规模”比“瀑布”小得多。这里由于错用一个“的”字,使“小的”变成了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的”字短语,把本应该是个述补短语的“小得多”,变成了主谓短语“小的多”,言外之意还有不小的,但是少,改变了句子的原意。例56毛病相同,作者想说的是“古仁人之心”比“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要逊色得多,由于错用一个“的”字,却说成了“逊色的多”,不逊色的少,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里的两个“的”都应该改为补语的标志“得”。

57、国家心痛我们庄稼人,花了这么多人力财力,可修得渠道不能使用,真是劳民伤财!(1987519《青海日报》)

58、巧得是,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在223出席中国电信2003年全国工作会议时,提到了这个话题。(2003226《光明日报》)

59、可惜这瓶里装得是我历来憎恶的东西。(小说《酒的魔力》)

这些句子相反,该用“的”的地方都错用了“得”。例57的动词“修”本来是名词“渠道”的定语,应该用定语的标志“的”,不应该用补语的标志“得”。另外,这一句的“心痛”应该改为“心疼”。例58的“巧”应该同结构助词“的”组成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的”字短语做主语,“是”是述语,后边全是“是”的宾语,这里错用成“得”了。例59毛病与例58相同,“这瓶里装”应该同“的”组成“的”字短语做主语,“的”字也错用成了“得”。

3)“地”误用做“得”。例如:

60、小说获奖后,他兴奋地一个多月没有平静下来。(198579《辽宁日报》)

61、张翠兰紧紧握着兰州站客运室领导同志的手,激动地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1987326《新疆日报》)

60的“一个多月没有平静下来”本来是补充说明“兴奋”的程度的,是“兴奋”的补语,例61的“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是补充说明“激动”的程度的,也是补语。这里都错用了状语的标“地”,应该改为补语的标志“得”。

 

        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出现频率非常高,使用也很灵活,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语病。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句子的结构关系是否正确,结构层次是否清楚,语意有否改变,是否符合自己的原意。只要能够注意这些问题,就可以大大减少使用上的毛病,减少语言运用中的语病。

 

 

关于的地得

带三个表 @ 2009-02-11 2:16:31 分类: 杂谈

有一次给实习生讲新闻写作,说到给文章起标题,我说标题很重要,是诱饵,勾引读者往下看。一篇文章,标题是否出彩,跟人眼睛一样,这人眼睛长不好看,就缺少亲和力,再往下看,五短身材,弯腰驼背罗圈腿,就没人再想多看一眼。

 

为能举例说明,我从旁边书架上取出四五种杂志,想找出几个好标题,再找出几个平庸标题,对比讲一讲,我一边翻一边说:“标题里最忌讳有的地得,着了过,以及副词、连词和形容词,凡是虚词用在标题上都特别呆板。”但是一本杂志我从头翻到尾,居然每个标题上都带“的”,你们猜这是哪本杂志?还有一本杂志几乎把复句都端上来,生怕读者看不清楚。还有一本杂志,虽然“的”数量少,但是就是没有一种诱人神韵。合上这些杂志,我忽然感觉,原来媒体已不太重视标题。

 

我做报纸那时候,总编室主任反复提醒,标题要在正文改干净之后专门要改一遍,必须把标题改漂亮,每次我为起一个好标题都绞尽奶汁。标题就这么重要。

 

现在不重视标题,大概跟编辑们比较忙有关。那标题怎么起呢?其实很简单,你想想王朔小说名字都有哪些?他起标题很讲究,从两个字“顽主”,三个字“橡皮人”,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其中很多标题耐人寻味。早期作品他还没放开,名字比较平庸,以描述性为主:比如“空中小姐”。后来一开窍,就知道标题该怎么吸引人,比如“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谁比谁傻多少”“你不是一个俗人”“一点正经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给我顶住”“玩得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无知者无畏”“美人赠我蒙汗药”……王朔给小说起名很有特色:通俗、直白、有冲击力。除“玩得就是心跳”有“得”外,一般都是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这种句式有节奏感,比较生动。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这样,当一些介词、连词、虚词出现在句子中,就会变罗嗦,而标题最怕啰唆,如果是“××的××”这样句式,就特别呆。如果文章中“的地得”出现频率高,就意味形容词和副词出现频率高,读起来可能花里胡哨,但是实际意思表达却打不少折扣。

 

有人也许会说,干吗那么较真?是,你平时说话不用这样,但是作文,就要讲究一点。中国古代没有“的地得”,但是有“之乎者也”,所以念起来肯定挺难受,你看唐诗宋词为什么屡有佳句,就是虚词少。还有对联,以动名词为主,取文字精华,你读起来很过瘾。

 

看到一篇文章,说日本人为什么没有改《静夜思》,说是敬仰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原诗,其实跟我们这个版本差不多,原诗是:“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我们改后是这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改动不大,意思也一样,但是第一句“牀前看月光”用一个动词“看”,不仅比较形象化,也和第三句“举头望明月”中“明月”不重复。动词一出现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我们都可以把虚词、介词控制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一个都没有。比如我这篇文字,除必须要出现,我在其余地方没有用一次“的地得,着了过”。

“的”“地”“得”易错用的几种情况

2011-10-18 14:59:00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提要在汉语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应当注意,有的时候这种偏正词组充当宾语的时候,“的”“地”都能使用,但用“的”跟用“地”意思有细微差别。

  在汉语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在一般情况下,三者的区别是显著的,但有的时候容易用错。下面说说几种容易用错的情况。

 

  先说“的”跟“地”。我们知道,定语的后面写“的”,状语的后面写“地”,一般不会错。有一种情况容易搞错:在偏正词组中,修饰成分是双音节形容词,中心语是双音节动名词(具有名词作用的动词),容易用错。例如“彻底de解决”就属于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判定用“的”还是用“地”的方法是:如果这个词组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写“的”,如果处于谓语的位置,写“地”。下面以“彻底de解决”为例来具体说明:

 

  (1)彻底的解决,还需要一些时间。

 

  (2)矛盾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3)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已经彻底地解决了。

 

  (4)我们必须彻底地解决这个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1)中“彻底de解决”处于主语的位置,(2)中“彻底de解决”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这两个句子中都用“的”。

 

  (3)(4)中“彻底de解决”都处于谓语的位置,所以用“地”。其中(3)“彻底de解决”不带宾语,(4)“彻底de解决”带宾语。

 

  应当注意,有的时候这种偏正词组充当宾语的时候,“的”“地”都能使用,但用“的”跟用“地”意思有细微差别。例如:

 

  (5)他喜欢剧烈的运动。

 

  (6)他喜欢剧烈地运动。

 

  体味一下这两个句子会发现,(5)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的运动项目,也就是说,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种类。

 

  (6)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地进行运动,也就是说,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方式。这时,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来细心确定使用“的”还是“地”。

 

  再说“得”跟“的”在使用中易混用的情况。有的时候,句子里可以用“得”,也可以用“的”,都说得通,不过意思有区别。例如:

 

  (7)快得谁也追不上。

 

  (8)快的谁也追不上。

 

  (7)是述补结构,整个句子是说明“快”的程度。

 

  (8)中的“快的”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整个句子是主谓结构。这里的“快的”是说话人所指的某个人或事物,例如可以用来指跑步跑得快的人:“参加1500米比赛的运动员不少,慢的落在后面老远,快的谁也追不上,一眨眼就不见了。”再如:

 

  (9)做得非常好。

 

  (10)做的非常好。

 

  (9)是述补结构,整个句子是对“做”这一行为的结果的说明。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对“如意”的程度的说明,是对“好”的程度的判定。因此,这种句子可以看做是“说明结果或程度”。(10)是主谓结构,其中的“做的”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这里的“的”字结构是用来指某一事物的,例如可以用来指学生的手工习作:“街上卖的功能单一;同学们自己做的非常好,质量不错,功能多样,样式也很新颖。”“得”跟“地”也有容易混淆的情况。例如:

 

  (11)高兴得跳起来。

 

  (12)高兴地跳起来。

 

  这两个句子都能成立,但意思有所不同:

 

  (11)是说明当事人的心情,语意侧重在“高兴”。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使意思更显豁,例如:“刘敏听说自己考上了重点大学,高兴得跳了起来。”因此,“高兴得跳起来”是说“高兴”的程度。

 

  (12)是说明“怎么样跳起来”,语意侧重在“跳”,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例如:“王东辉刚到操场,几个同学就邀请他跳绳,王东辉跟同学们一起高兴地跳起来。”所以,“高兴地跳起来”是说“跳起来”时的状态。因此,需细致地根据表达的意思来选择“得”或“地”。比如,“这次测试,她考de特别出色”中,应该用“得”;“村民们正在紧张de收割麦子”中,应该用“地”。

 

  另外,“应该清醒de认识到”中,“应该”是助动词,充当状语,跟后面的中心语构成状中结构。后面的中心语也是状中结构,因此“清醒”后应该用“地”。

 

  Tips:副词只能做状语,因此副词后面只能出现“地”,不能出现“的”或“得”。

 

  AABB式形容词处于定语的位置时,后面要写“的”,例如“干干净净的衣服”;AABB式形容词处于状语位置时,后面要写“地”,例如“干干净净地洗一洗”;AABB式形容词处于补语的位置时,后面要写“的”,例如“洗得干干净净的”。如果AABB式形容词充当补语,但整个述补结构做状语,后面要写“地”,例如“洗得干干净净地收着”。

正确使用“的地得”

 

 

20090122

 

 

  我们是古巴在中国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时,我们感觉很难掌握“的”、“地”、“得”的用法,常常拿不准应该用“的”,还是“地”或“得”。例如,“彻底de解决”究竟该用“的”还是“地”,请帮助解答。

 

  在汉语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一般情况下,三者的区别是显著的,但有的时候容易用错。下面说说几种容易用错的情况:

 

  一、“的”与“地”

 

  定语后面写“的”,状语后面写“地”,一般不会用错。但在偏正词组中,修饰成分是双音节形容词,中心语是双音节动名词,也就是具有名词作用的动词容易用错。“彻底de解决”就属于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其判定方法是,如果这个词组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写“的”;如果处于谓语的位置,写“地”。

 

  下面以“彻底de解决”为例来说明:

 

  ① 彻底的解决,还需要一些时间。

 

  ② 矛盾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③ 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已经彻底地解决了。

 

  ④ 我们必须彻底地解决这个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彻底de解决”,在①中处于主语位置,②中处于宾语位置,故用“的”;在③、④中都处于谓语位置,所以用“地”,③中的“彻底de解决”不带宾语,④带宾语。应当注意,有的时候这种偏正词组充当宾语的时候,“的”、 “地”都能使用,但意思有细微差别。

 

  例如:⑤他喜欢剧烈的运动。⑥他喜欢剧烈地运动。

 

  体味一下这两个句子会发现,⑤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的运动项目,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种类;⑥是说喜欢很用力、动作猛烈地进行运动,表明的是喜欢的运动方式。

 

  二、“的”与“得”

 

  有的时候,句子里可以用“的”,也可以用“得”,不过意思有明显区别。

 

  例如:①快得谁也追不上。②快的谁也追不上。③做得非常好。④做的非常好。

 

  ①是述补结构,整个句子是说明“快”的程度。②是名词性“的”字结构,整个句子是主谓结构。这里的“快的”是说话人所指的某个人或事物。

 

  例如,指跑步跑得快的人:“操场跑道上,慢的落在后面老远,快的跑得像一阵风,谁也追不上。”又如指跑得快的汽车:“赛车的时候,快的老跑在前面,慢的总是跟在后面。”

 

  ③是述补结构,整个句子是对“做”这一行为的结果的说明,是对“做”的程度的判定。这种句子可以看做是“说明结果或程度”。④是主谓结构,“做的”是名词性“的”字结构,这里是说话人指某一事物。

 

  例如,可以用来指学生的手工习作:“街上卖的功能单一;同学们自己做的非常好,质量不错,功能多样。”

 

  三、“得”与“地”

 

  ①高兴得跳起来。②高兴地跳起来。

 

  这两个句子都能成立,但意思有所不同。

 

  ①是说明当事人的心情,侧重在“高兴”。

 

  例如:“刘敏听说自己考上了市重点大学,高兴得跳了起来。”说明“高兴”的程度。

 

  ②是说明“怎么样跳起来”,侧重在“跳”。

 

  例如:“王东辉刚到操场,几个同学就邀请他跳绳,王东辉跟同学们一起高兴地跳起来。”说明“跳起来”时的状态。

 

  故而,需细致地根据表达的意思来选择“地”或“得”。(杜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