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底隧道怎么建的:百家评说“中国模式”:“中国模式”能不能推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15:02
百家评说“中国模式”:“中国模式”能不能推广? 郑云天 2010年09月20日10:28   来源:《北京日报》 百家评说“中国模式”:“中国模式”能不能推广?--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模式”成为国内外学者近几年来热议的一个话题,大体上可谓出现了百家争说的局面。本文略作综述。

  国内外学者怎样看“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1.国内学者总结的“中国模式”基本特征


  俞可平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特色,即“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三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

  刘宝三总结了“中国模式”的特点:一是方向正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二是目标明确,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基点准确,立足于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四是步伐稳妥,实行渐进式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五是视野开阔,大胆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东西,决不封闭自守。

  田春生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制度“内生性”,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不是依靠从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制度内生性不仅体现出‘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模式’的创新之所在。”

  2.国外学者视阈中的中国发展主要特点

  一是“七特征说”。海贝勒认为中国发展有七个特征:(1)中国共产党目前已进入“适应阶段”;(2)中国是分散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3)中国是发展主义的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4)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的显著特色;(5)中央领导层和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6)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具有越来越多对内职能;(7)中国正在迈向自治、法治和参与程度更高的开放社会。

  二是“六特点说”。安德烈阿尼认为“中国模式”有以下特点:(1)国有部门具有重要地位;(2)股份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仍然受到国家监督;(3)农村特殊的社会主义面貌;(4)中国经济仍然主要是负债经济;(5)计划尚未消失;(6)基础公共事业有待完善。

  三是“三定理说”。雷默的“中国模式”三定理指出:一是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二是建立可持续性和平等性为首要考虑而非奢谈的发展模式。三是自主理论,即“强调运用杠杆推动可能想要惹怒你的超级大国。”

  “中国模式”有哪些基本经验

  邹东涛认为中国成功的最基本经验有三点:一是强有力的政党及在党领导下的权威政府;二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又高度警惕和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

  托尼·安德烈阿尼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首先,中国经济惊人增长与“中国模式”不可分离。其次中国的成功是实施整个公共政策的结果。第三中国模式似乎已经渡过危险阶段。“现在的中国模式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并且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模式的抵御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张维为指出“中国模式”的六个独到之处:首先,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找到平衡点。第二,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取得显著成绩。第三,实事求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地进行大胆又慎重的制度创新。第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第五,改革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第六,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

  “中国模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一,“四隐忧”。庄俊举认为中国目前存在诸多隐忧:一是当前经济发展是高消耗、低产出。二是整体环境不容乐观。三是金融风险。四是社会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在加大。

  第二,“改革不足”。张维为指出“中国模式”还是衍生出不少严峻问题,例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距问题、生态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等。

  第三,“四大弱点”。托尼·安德烈阿尼认为:一是能源和一些原材料不足,二是银行体制不健全,三是耕地面积有限,四是受到国内矛盾和环境问题威胁。

  第四,“高代价”。邱耕田认为中国高代价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成本的高投入,二是消极后果的严重化。中国高代价的增长模式导致中国“资源威胁论”。

  第五,“多重危机”。汪曙光指出,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历时性问题的共时性承受,表现为沉重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贫富分化与对立、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分裂等现实矛盾与冲突的共时展现,而且这些危机相互关联、影响、叠加。

  第六,“五大瓶颈”。常修泽认为“中国模式”面临以下问题:(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首要“瓶颈”。(2)金融领域的“基因”滋生金融市场风险。(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社会矛盾。(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资本化问题不容忽视。(5)未来还面临若干不确定性。

  第七,“五种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概括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二是生态环境问题。三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四是社会问题。五是国际安全问题和国际挑战。

  “中国模式”有何世界意义

  陶文昭梳理出“中国模式”的国际意义:(1)发展中国家看重中国高速发展的经验。(2)转型国家看重中国有效转型的经验。(3)大国看重中国和平崛起的经验。(4)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中国模式的启发。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各国艰难探索。“中国模式”对这些国家既是鼓舞,也提供了一些经验。

  卢荻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就具有了普遍性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似乎是在内外条件的约束下,中国维持经济增长以及将经济增长的益处转化为实际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国家与社会为抵制新自由主义方案付出了明显而又有效的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归纳了“中国模式”的基本意义:(1)启示了一个国家应该独立自主地走有本国特色的发展之路。(2)启示着一个国家应该在发展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3)中国的发展是对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做出的真正贡献。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价

  国内外学者都对“中国模式”的价值和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尚不足以称为“模式”,并不具备供其他国家借鉴的条件。

  首先,“态度相异”。中国人民大学一些学者指出,在理解“中国模式”概念时,尽管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都基本反映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但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价有夸大的成分,显得比较乐观;国内学者对“中国模式”概念的运用则“比较谨慎”。

  其次,“崭新认知”。张维为认为“中国模式相对成功带来的不仅是中国崛起,而且是一种新思维、新话语、新范式变化,一种现有西方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诠释的新认知。”

  再次,“四大倾向”。沈云锁概括了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基本倾向:一是侧重于总结中国改革发展成功经验;二是试图揭示“中国经验”的普适价值;三是从对抗的意义上诠释“中国模式”;四是强调“印度模式优越论”。

  “中国模式”能不能推广

  一是“独特本质论”。韦伟强认为“中国模式”不会主动推广,因为在改革路径上依据中国自身特点选择发展道路;文化方面肯定多元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既不盲目排斥也不盲目照搬外来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既不要求别国按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走,也不屈从于大国压力。所有这些决定中国模式不会作为世界经验向外推广。

  二是“制度创新论”。田春生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理解“中国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因为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象征,是发展中国家制度创新的尝试,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新制度安排的选择。

  三是“韬光养晦论”。刘国新认为中国既不会根据各种所谓的“共识”指导自身的改革,也不向外“推销”自己的经验。“中国只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能够解决13亿多人口大国的富足,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极大贡献。”

  当“中国模式”被热议之时,我们其实应当更加自警自检,谨行审思,决不可自我膨胀,自夸“盛世”。“中国模式”的研究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深化,而归根结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中国才能在实现自身伟大和平复兴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崭新范式。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

  关键词

  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


  “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什么?蔡拓提出其基本内涵包括:第一,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化。第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第四,以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发展为皈依。第五,开始关注社会功能、挖掘社会潜力、发挥社会作用。第六,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但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

  沈云锁从发展道路和经验的角度定义“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也称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

  胡伯项认为“中国模式”有四大部分:(1)系统优化模式:发展由片面向全面转变,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2)协调发展模式:宏观上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观和微观上要求城乡、区域以及阶层协调发展等。(3)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的资源循环经济以及公平的可持续新型适度消费模式。(4)内生增长模式:把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增值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