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钟点工: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30:14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



  一、甲骨文(约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到一千一百年)是殷商时期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收卜辞或记事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它的特点是字形长短大小不一,变化多姿,平衡稳定,分行布白自然,错落疏朗,结字紧密严整,笔画劲峭,古朴秀美。

  二、篆书(约公元前840—200年)

  篆书分钟鼎文、石鼓文和小篆三个时期。

  钟鼎文:亦称金文,是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特点是字形方圆长宽不等,错综成趣,风格丰富多彩,有凝重,有姿放,有圆润,有雄奇,结字浑穆纯厚,用笔豪放质朴,代表作有《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等。

  石鼓文:战国(约公元前384—324年)为我国第一批石刻瑰宝,刻于石鼓上,内容是“诗经”体载的四言诗,特点是字形圆不至规,方不至矩,结字端姿旁逸,婉丽通畅,书法工整均匀,线条圆劲。康有为称:“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凡整载,自有奇采”。苏轼诗赞:“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佳禾秀良莠”。唐代张怀□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命李斯作小篆。据记载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处石刻。特点是结构严谨,对称中求变化,笔画秀劲,用笔圆起圆吸,方圆得宜。唐代张怀□誉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唐人书评》中说:“骨气丰匀,方圆绝妙”。唐书续说:“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形容其流动自然。

  三、隶书:汉代由小篆的萦徊转向隶书的劲直。

  晋代卫恒《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它的特点是:

  1、扁方横势,左右分展,若“燕展双翅”。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波势捺脚,笔势舒展。但一字中横画挑脚,不宜重复,称为“燕不双飞,蚕不二设”。

  3、变弧为直,笔增提顿。清代刘熙载说:“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同,以峭激蕴纡余,以屈强寓款婉。斯微品量,不然如抚剑疾视,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

  4、布列均匀,平中寄奇。有均称美,在均称中求变化。

  隶书的风格大致有三种类型:

  1)雄强、浑穆、厚重、姿放。如《褒斜道石碑》:隶体,用笔如篆书线条,未具“左波右砾”,苍劲浑厚。《石门颂》:隶书的结体、行书的意态,雄健舒畅,意态姿妙,如长枪大戟。《景君碑》:笔势雄劲,刚健有力,康有为称“古气磅礴”。《西狭颂》:字体方整雄伟,挥洒自如。

  2)方整挺拔,斩截爽利。如《礼器碑》:工整刚健,王澍称“瘦劲如铁,变化若龙”。《张迂碑》:端正中见变化,方直中有园巧,沉雄浑厚。《衡方碑》:方正凝重,严整险峻。

  3)左规右矩,法度严格,秀丽多姿。如《曹全碑》:清丽流畅,珠圆玉润。《史晨碑》:端庄秀雅,结构严谨。《华山碑》:华丽俊美,波砾分明。《乙瑛碑》:骨肉匀适,俊秀清丽。古人对《曹全碑》的飘逸秀美有过这样的评论:“貌如罗绮婵娟,神实铜柯石干”。[/td][/tr]

  四、魏晋南北朝书法。

  人常说“唐诗、晋字、汉文章”,说明书法在这个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真、草、隶、篆各种书体都已成熟。南有钟鳐、王羲之、王献之等,北有北魏碑体,均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各代书法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钟鳐是魏国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特点是势巧形密,刚柔得当,温存高雅。唐张怀□称他“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森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世作品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苍田丙舍贴》等。

  王羲之是东晋人,继钟鳐之后开创了妍美流丽的书法风格,把楷书推向新的高度,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乐毅论》为楷书之冠,特点是意态从容,气象超逸,笔势流丽,肥瘦相宜。唐太宗极欣赏他的书法,评论说:“详察古今......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栽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失其端。”梁武帝评论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龙阕。”言其有龙跳之蜿蜒,虎卧之蜷曲。

  王羲之的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布白完美,结构精巧,用笔道媚劲健,点划富于变化,风格清丽,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草书有《十七贴》,布白完美,字字莹润,错落有致,用笔自然,体势清健。人称他的《丧乱贴》如清风出袖,名月入怀。据记载唐太宗知道智永和尚存有王羲之《兰亭序》,几次去索,均说丢失。后派一大臣扮作书生与智永交了朋友,久日亲切了,这位书生说自己有王羲之真迹,请智永鉴定,智永看后说他存有《兰亭序》真品,待拿出来给书生观看时,这位书生往怀里取出了唐太宗索取的圣旨,把《兰亭序》诱骗去。唐太宗爱不释手,临死前,让人临下摹本传世,他把真本带到昭陵里去了。

  王羲之在书法理论上也有建述,著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十二章》、《用笔赋》等。他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斫戈之法......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弧,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对用笔之法作有深刻的见解。

  北朝碑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以龙门石窟刻字著名,选有《龙门二十品》。康有为评说:“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岩,方笔之极轨也。”二十品又以《始平公》、《扬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最负盛名,称为龙门四品。

  魏体风格约分三类:

  第1类:是方笔斩截,结构扁方紧密。如《张猛龙》、《扬大眼》,笔法棱角森挺,斩钉截铁、沉着痛快。

  第2类:是方园兼备,体势方正。如《郑文公》:字体俊丽。包世臣称它篆势、分韵毕具。《石门颂》:用笔豪放自然,结构宽舒。康有为称它飞逸奇姿,分行疏岩,翩翩欲仙,为飞逸浑穆之宗。

  第3类:是刚柔诸法,结体多变,妍丽骏俏。如《崔敬邑墓志》、《张玄墓志》、《张黑女墓志》等。张碑书体疏朗,严谨中有变化,何绍基称它是化篆入楷,逐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颇有钟鳐之法。

  五、唐、宋、元、明、清书法

  唐朝自太宗、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及武后均尚书法,当时国学有六,其五曰书,并以书取士,书法家辈出。著名者有欧阳询、虞世南、诸逐良、孙过庭、薛稷、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李邑、欧阳通、扬凝式等。

  宋代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等。

  元代有赵孟頫、鲜于枢。

  明代有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等。

  清代有王铎、高风翰、郑板桥、康有为等人。

  这里不作一一介绍,只将欧、柳、颜、赵和草书张旭、怀素以及近代郑板桥作重点介绍。人称欧劲、颜筋、柳骨、赵肉者是对给四大家书体风格的高度概括和特点的区分。

  欧阳询,字信本,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传世碑贴有《九成官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

  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严谨,用笔刚厉险拔,寓险拔于方正之中。《唐人书评》说他的一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张怀□评论说: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虞世南。欧字的结体险劲主要表现在字形窄长,笔画横平竖直,三滴水偏旁,两点向下,第三点上挑,戈势特长直。

  颜真卿,字清臣,陕西西安市人,封鲁国公,世称颜鲁公。传世碑贴有《麻姑仙坛记》、《告身贴》、《多宝塔碑》、《颜维贞家庙碑》、《颜勤礼碑》、行书有《告伯父文稿》、《争座位贴》、《祭侄文稿》等。

  颜真卿是魏晋以来集书法大成者。清代刘熙载说:欧、虞、诸三家之长,颜公一手擅之。苏东坡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王文治的书绝也说:“曾闻碧海擎鲸鱼,神力苍茫远太虚,闻气古今三鼎立,杜诗韩笔与颜书。”可见在书坛上他的地位之高。

  颜体的特点是正楷端庄雄伟,雍容大方,体态豁达,气势开阔。形笔雄健,起笔藏锋,横轻竖重,蚕头燕尾,舒展开阔,疏密适当。开一代书法雄秀新风。人称颜字“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他的行书浑厚流丽,挺拔奔放。阮元评论《争座位贴》如溶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元代鲜子枢评《祭姬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代表作有《玄秘塔》、《金刚经》,以《玄秘塔》为最。他的书法特点是初学王羲之,后取法欧、颜。其瘦劲险峻学欧,行笔转折学颜,结构紧密中带有疏朗开阔之气度。相传唐穆宗为人放纵,曾问笔法于他,他答曰:心正则笔正,乃可法矣。逐成为书法史上“笔谏”之美谈。唐文宗也很喜欢他的字,有一次文宗和他联句,文宗说:人皆苦暑热,我爱夏日长。他对曰: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文宗让他写在殿壁上,每字大五寸。文宗称他是:钟王复生。他的书体风行一时,当时外夷入贡都要争购柳书。

  赵孟頫,浙江吴兴人,字子昂,精于诗,通音乐,善书画。所传贴有《妙严寺记》、《四体千字文》等。赵书特点是用笔纯正,避难就易,柔中有刚,秀丽端雅,笔圆架方,流动带行。概括起来人称赵体是珠圆玉润,典雅秀丽,风格研媚。

  张旭,字伯高,吴郡人。官至长史,世称张长史,为狂草之鼻祖,故有草圣之称。在书史上他是一个革新者,他把书法艺术带进以抽象的线条变化来表达作者思想情绪的极高境界。人说他的字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笔墨情趣。韩愈说他把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杜甫写诗称赞他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粉壁长□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二三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张怀□在《书议》中说:“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对张旭的草书大家都是赞赏的。如《唐书》说: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他的草书的特点是逸势奇状,连绵飞舞。

  张旭自己也说过“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其意,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相传张旭往往大醉之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书写,一挥而就,故称“张癫”。

  怀素,字藏真,长沙人。继承了张旭的书法,作狂草,人谓以狂继癫。或称“癫张醉素”。怀素是个和尚,无钱买纸写字,自种芭蕉一万多株,在芭蕉叶子上练字,自称书蕉老僧。把芭蕉园称为“绿天”。芭蕉叶子仍不够写,他又以漆盘代纸。《怀素别传》记载:“书兴发来,遇寺墙壁、衣裳、器皿糜不书之。”他的书法特点是张旭于肥,怀素于瘦。笔走龙蛇,若旋风骤雨,游转飞动,变化莫测而又不失于法度。

  郑板桥,清代,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他自己说:字学汉、魏、崔、蔡、钟鳐,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主要特点是真、草、隶、篆四种字体互相参用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板桥体”。另一特点是将书、画参合,称书中有画。

  他主张学习古人“十分学七要抛三”,有时也说“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全学,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认为“个有灵苗个自探”。他在艺术上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斑烂。借君莫作图画看,文里波澜,字里机关。”

  蒋士铨评论他的书法说:“板桥写字在作兰,波砾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顾常人夸。”牛应之评论郑板桥的书法“如秋花依石,舒鹤戛烟,自然成趣。

  传说他学书法,临摹各家笔法,每种字体都可达到神似,但总不能突破,自成体系。一夜,他痴呆地在妻子背上划来划去练字,他的妻子把他一推说:我有我的体,你有你的体,老在人家的体上缠什么?这句话好象似个双关语似的,使郑板桥大悟,然后反复钻研,终于创出了板桥体来。

  概括以上的书体演变:

  一)秦以前通行篆体,用笔以圆劲均适的线条为主。它的变化重在字形间架和布局。

  二)隶书始于秦,盛于汉。书法在汉代大变革,由篆书变隶书,删繁就简,花圆为方,用笔在篆书的线条基础上增加了左波右砾的撇捺笔。

  三)书至魏晋,有两个变化,一是楷书兴盛,以王羲之为代表创立了清圆遒美的新风格,把书法艺术推向新阶段。二是行、草广为流行,《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百代之师。

  四)书法到唐后,达到了高峰,楷、行以颜真卿为集大成者,创出了书法的雄健意态新风格。草书以张旭为代表,以抽象线条飞动美表达情绪达到了高峰。其他欧、柳、颜、赵四家各为特色。欧劲、颜筋、柳骨、赵肉成为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四大书体。

  五)如果从时代风格上来区分清代,《评书贴》中指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姿。清冯斑在《钝吟书要》中也说过: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