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刹车异响:戎冠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20:20

         戎冠秀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9年,如今这位人民子弟兵的好母亲已经成了拥军爱民的一面旗帜。

概述

  戎冠秀(1896-1989)女,出身贫苦。积极宣传妇女解放和抗日救国道理   

戎冠秀

,动员妇女参加识字班,任"冬学"校长。她整日为抗日工作奔忙,找粮、找草、动员参军,并带头为儿子报名参军:"我有三个儿子,都报上名,验上哪个那个去!要是不嫌我老伴老,让他给咱八路军喂马。"在她的带动下,下盘松一带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核相争上战场的热潮。

简历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她带头送子参军(以后又送三个孙子参军),组织妇女做军鞋,搞生产,支援前线,救护伤员。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群英会上荣获“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曾历任村支部委员、妇代会主任,村支部副书记、乡党委委员,县   

戎冠秀

委委员。   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大典,多次出席全国劳模会议和拥军优属表彰会议,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四届,省妇联第五、六届执行委员。

事迹

  在向抗日民主政府交公粮时,她从这个碾盘走到碾盘,自己带头并动员群众多交粮交好粮。要求米中无砂子、无烂米、无糠皮。组织妇女做军鞋时,她只只过目,双双过秤。 妇女   

戎冠秀

们给八路军做棉衣,她要求份量足,絮得匀。她们上交的军衣军鞋数量和质量在区里都是头份。   日军扫荡时,她组织妇女坚壁清野,负责群众安全转移,精心护理伤员。在一次"反扫荡"中,她听说来了两个伤员,想吃瓜果,她急忙找来8个大犁送去。一次,一个伤员"打摆子"(疟疾病),走到她们村边,敌人扫荡的枪声越来越近,她不顾个人安危,用力扶着伤员爬上山,把伤员藏在一个暗洞里,由于洞口离地面太高,脚无登处,伤员爬不上去,她就蹲在地上,让伤员踩着自己的双肩,硬是把伤员托起来,伤员才爬进了洞里(按:直到1944年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上二人相逢才相识,原来这个战士叫邓世军,被晋察冀边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有一次,来了一个头上有六、七处伤的重伤员,浑身是血,双目紧闭,一只脚在担架边上垂着,鞋和袜子都丢了,脚冻成了黑紫色。戎冠秀用被子把伤员的脚盖好,用手摸摸鼻孔,还有一口气,晚   

戎冠秀

上,戎冠秀主动要求护理伤员,她在伤员耳边轻轻呼唤:"同志,同志!"伤员一点反应也没有,她用手掰开伤员干裂的嘴唇,用小勺喂水,水都顺着嘴角流出来了。她又把伤员的头慢慢扶正,又灌,水流到喉咙,发出了微微的"咯嘟"声。戎冠秀非常高兴,一下子喂了小半碗水,再问伤员:"你还想喝水吗?"借着微弱的灯光,她看见伤员的嘴唇微微地抖动,又喂了伤员一碗温开水和一碗豆浆,伤员慢慢地恢复了知觉。   戎冠秀轻轻地把伤员上身扶起来,揽在怀里。伤员一口气又喝了一碗水。从伤员的言谈中得知,伤员是某团一连的战士,在柏叶沟打了11天仗,已四五天不吃不喝。戎冠秀找来一点白面,做成面片汤,又找来玉米面饼子,烤热了,让伤员吃。整整忙了一夜没合眼,把伤员救活了。她见伤员光着脚,又找不到合适的鞋给伤员穿,就随手将站在旁边的女儿身上的棉袄撕开,从衣襟上撕下一大块棉花,把伤员的脚轻轻裹住。转运伤员的担架来了,她又在担架上铺上厚厚的干草,让伤员舒舒服服地躺在担架上。伤员感激地说:"好人呢,我的好老人呢!我什么时候也忘不了你的好处啊!"她救护伤员的模范事迹数也数不清。   在荣誉面前,戎冠秀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她积极响应边区的号召,为支援前线开展大生产,组织拔工队,变工组,带领全村开荒种地,多打粮食。   1949年,戎冠秀作为华北区的人民代表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回村后她对乡亲们说:"如今是咱们的天下了,咱们就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建设新中国吧!"1953年她带头在蛟庄办起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会。村里小学要扩充,她主动把土改时分的5间大瓦房让给学校,自己搬到小平房去住。每年她都要外出开会,但每年都参加集体劳动170多天。她每天清早背上粪筐去拾粪,粪全部交给集体,不要报酬。   解放后,几十年来一直在村里当干部,群众工作都是挤时间去做。常常是端起个大碗,出这家,进那家,饭吃完了,工作就安排好了。她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国为民分忧,平时省吃俭用,一旦有的地方出现灾情,她总是拿出钱和粮支援。1960年暂时困难时期,她为国分忧,三年没领过布票。"文革"中,她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落实政策时,村里给她被工分,她说什么也不要。   建国后,她对人民军队的关心和爱护不减当年。1951年,她的三个儿子李兰金(志愿军某部炮兵连连长)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她开导全家说:"兰金子是为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牺牲的,死得光荣!"她的三个孙子长大成人后,她一个个送到部队去当兵。   1960年她作为河北省赴福建前线慰问团成员去慰问解放军,仍象当年关心八路军一样为战士浆洗缝补,鼓励战士"听毛主席的话,守住人民的江山。"70年代,部队野营训练来到下盘松,她象当年一样,把妇女、儿童组织起来,分成洗衣组、缝纫组、慰问组。腾出最好的房子给部队住,她拄着拐棍儿挨门逐户去检查。   80年代,她多次给守卫边疆的部队写信,送锦旗,鼓励他们保卫好祖国的南大门。一直到1989年她生命垂危时,还关心着首都戒严部队的安危。在她病重神智恍惚时,只要见到着装的解放军来看她,她马上兴奋起来,大声说"好好养伤,养好了去消灭敌人!"

荣誉

  新中国建立后,她历任村党支部委员、妇代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乡党委委员、县委委员、县妇联名誉主任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妇联第五、六届执行委员会委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多次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拥军优属表彰会议。   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授予她"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   在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召开的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她荣获"劳动英雄"光荣称号。

身故

  1988年6月,聂荣臻元帅得知戎冠秀老人生病住院,专门托人去探望,并将一束“勿忘我”花送到老人病榻,戎妈妈激动得连声说“谢谢聂司令员”,并嘱托女儿给聂帅捎去一束“勿忘我”花。戎妈妈逝世后,聂帅让秘书代他给河北省委平山县委发去的唁电中说:“惊悉著名子弟兵母亲   

戎冠秀

戎冠秀同志不幸病逝,深为悲痛。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她的革命精神,继承她的遗志,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8月15日,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去唁电,代表全军指战员对戎冠秀同志病逝表示深切哀悼和思念之情,并向其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唁电指出,戎冠秀同志是爱国拥军的一面旗帜,她的逝世,使子弟兵失去了一位好“母亲”。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世,享年93岁。党和国家领导人薄一波、聂荣臻、刘澜涛、萧克、杨成武等发来了唁电。共有86个单位或个人发来了唁电,117个单位或个人送了花圈。8月22日,在省会石家庄举行了800多人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其骨灰安放在华北烈士陵园。   从几十年前的抗战岁月到21世纪的今天,她的光辉事迹在燕赵大地世代传唱。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好老人住哪?家住下盘松……”这是著名诗人田间创作的《戎冠秀赞歌》,朴实的诗句中,饱含着对“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赞美和爱戴。   1938年,八路军工作队进驻下盘松村,贫苦出身的农村妇女戎冠秀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村里的妇救会主任,带领村里的妇女积极拥军支前。酷暑夏夜,戎冠秀忍着蚊虫叮咬,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做军鞋,手指肚上磨出了鲜血,又磨成了老茧;数九寒天,她为伤员洗涮绷带,手上冻裂的口子一道道。   1941年到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在反“扫荡”中,戎冠秀带领妇女给前线战士送水送饭。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她拿出家里最后的面粉和鸡蛋,做成可口的饭,一勺勺喂伤员;她见伤员脚冷,就撕开女儿的棉袄,掏出棉花暖在战士的伤口处;为了及时把重伤员送到医院,年近五旬的她带领妇救会会员,抬着担架,颠着小脚,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为了掩护一个重伤病人,她临危不惧,让伤员踩在自己的肩膀上,把伤员举扛上去,藏进了山上的暗洞……多少伤员在转危为安时都情不自禁地向她行跪拜大礼,多少负伤的战士苏醒后对她喊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   如今,这位子弟兵的好母亲已经成了拥军爱民的一面旗帜。打动我们心灵的不仅仅是战争年代的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几代人前仆后继,用心血浇灌培育的光荣传统。戎冠秀的三子二女都是爱国拥军的好党员,她的孙辈有多人穿上军装,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延续着这个家庭的精神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