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子妃:我国钢铁工业区际转移问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41:17

  摘要:受到制度历史因素的影响以及钢铁工业本身布局特点,我国钢铁工业区际转移表现为由东北、华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再向东部沿海、中南地区转移趋势。本文主要从钢铁工业转移的方向、原因以及面临问题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业区际转移 钢铁工业 临海型布局

  

  一、工业区际转移研究现状

  

  区际工业转移是指一国内部某些工业从一个地区转移至另一个地区,它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生产要素的转移;二是产业的区域间转移,并非由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转移。其理论依据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雁形理论、边际产品论、产业梯度推移理论以及产业区位理论等。我国钢铁工业区际转移研究主要涉及产业梯度理论与产业区位理论,梯度理论解释了现阶段产业转移动因,区位理论则解释了产业转移到何处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区际工业转移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区域产业转移理论的探讨、区际产业转移模式、区际产业转移形成的动因、区际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区际产业转移中要素的流动等方面。在具体案例方面有何天祥、李明生所研究的我国纺织行业区际转移问题研究;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陈建军对浙江产业“东扩”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以我国钢铁工业为具体案例对工业区际转移问题进行研究。

  

  二、钢铁工业区际转移现状分析

  

  (一)钢铁工业转移影响因素

  我国钢铁工业分布类型大部分属于资源型,靠近本国的铁、煤资源,更多的是靠近铁矿资源。目前它正处在由资源型向资源一市场型过渡阶段,影响工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条件因素。包括原料(铁矿石)、燃料(焦煤等)、辅助原料、耐火材料等。资源型钢铁工业转移首先偏向于拥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区域,此外工业用水、工业用地,也是钢铁工业转移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条件。

  2 动力与运费因素。交通运输状况、市场远近是现在钢铁工业转移的两个主要原因。具备良好的水上交通与强大的需求市场对区域钢铁工业转移有巨大吸引力。近年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激增,钢铁工业布局逐步向进口铁矿石条件较好的沿江、沿海地区转移,靠近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海地区是许多钢铁工业转移的首选地。鉴于运输费用的昂贵,市场远近成为另一关键影响因素,钢铁工业逐渐转向需求量大市场,以降低运输成本。

  3 环境因素。包括当地环境容量状况以及污染物处理能力。钢铁工业易对当地水体、大气、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许多工厂因排污达不到城市环境质量指标被迫迁移出市区。郊区空旷,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排污标准较市区低,成为钢铁工业迁移的原因之一。

  4 制度与历史因素。20世纪60年代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受到上级领导思想影响,充分考虑到我国当时国情,大部分工厂布局在中西部环境艰苦地方。90年代受到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东部钢铁工业兴起。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平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原有的钢铁工业作为基础重新发展起来。我国钢铁工业三大转折期,都受到了上级政府指示的影响。

  

  

  (二)钢铁工业区际转移现状

  钢铁工业布局是一个动态布局体系,它的区际转移可从宏观区域性转移与微观单体企业转移两个层次分析。

  宏观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基本框架。建国初期,钢铁工业受到苏联影响,布局遵循资源型原则,靠近铁矿和煤矿,建立了鞍钢(1948年)、本钢(1905年)、石景山钢铁(1919年)等钢铁企业,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煤铁资源丰富区,工业转移受资源条件因素的影响。之后的60年代,我国经济实力较弱,国际政治环境相对封闭,我国提出大力加强三线建设发展钢铁工业口号。中央政府为平衡全国生产力向西倾斜进行两次大的投资转移,在西部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钢铁工业布局呈现内陆资源指向型,集中分布于中西部。7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际经济往来加强。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除了迁就原材料条件外还充分考虑燃料和能源供应条件、交通条件以及是否靠近消费市场等因素,除了继续发展中西部的钢铁工业外,还发展了以宝钢为代表的“临海型”钢铁工业布局,钢铁工业布局向东部沿海与中南地区转移。

  另一方面,从单体企业层次分析,钢铁工业转移主体为企业,表现在单体企业厂址的迁移,综合考虑到转移地环境因素、动力运费因素与资源条件因素。近年来我国许多钢铁企业处在内部结构重组、提质转型阶段。研究我国主要钢铁企业转移的过程、原因(见下表),为更深层次分析我国钢铁工业的区际转移提供例证。钢铁工业转移除了厂址搬迁,还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企业通过重组并购把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转移出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 临近建立炼铁基地。上海宝钢、重庆重钢、辽宁鞍钢,本地炼钢资源缺乏,需从外地大量运购,因此在附近地域建立炼铁基地,通过资金与技术转移节省成本。上海宝钢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南京梅山建立了炼铁基地。重庆钢铁集团与巫山县达成合作协议,把巫山作为重钢的炼铁基地,为重钢每年节省20亿元的成本。鞍钢集团于2006年5月,启动建设营口鲅鱼圈港钢铁项目,该项目地点靠近营口港,拥有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和华能电厂,发展潜能大。

  2 异地投资。发展较成熟的钢铁企业如宝钢、首钢、武钢等,通过投资承担异地钢铁地基项目,利用当地资源,带动区域钢铁企业发展。投资项目主要有:2004年11月宝钢集团投资湛江钢铁基地项目;2005年4月,首钢重组贵州水钢,通过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更大发展;2005年5月,武钢投资广西柳钢以推进防港城项目,把钢铁产业做大做强;2007年1月,宝钢投资新疆八一钢厂重组项目,对八钢老系统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并建设铁矿石生产基地,八钢得以蓬勃发展;2007年8月,武钢并购昆钢,通过沿海异地投资扩建,把钢铁市场拓展向西南以及周边地区市场和东盟市场。

  

  (三)钢铁工业区际转移特点

  1 产业转移极化效应。从区域性层次分析,钢铁工业转移呈现出与其他工业不同特点,由欠发达区向发达区转移。受到区位条件因素影响,东部和中南部地区虽遇到土地资源、环境等瓶颈,但随着原材料进口价格激增,临海型、临港型布局更显优势。

  2 区域转移半径短。钢铁企业一方面由于厂址搬迁困难,搬迁对就近地方较熟悉;另一方面,受到环境因素、动力运费因素以及政府对地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需求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就近搬迁至临近郊区,异地设厂也一般选在临近省份区域。

  3 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产业转移不仅表现为厂址的整体搬迁,还包括生产要素的转移。如资金要素转移,突破了地域界限,不考虑距离因素,仅受市场与资源因素影响,转移距离横跨整个中国。

  

  三、钢铁工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转移后的钢铁工业对环境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倍受重视,已成为工业发展关键性的制约问题。郊区环境准入门槛低,钢铁工业纷纷转移至临近郊区。如不从严把关,转移出去的钢铁工业将对当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严格控制钢铁工业污染排放,对超过总量指标、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钢铁工业实行严厉处罚措施。确保工业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二)钢铁工业搬迁困难

  钢铁工业转移受到地理、资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不易整体搬迁。西部地区发展钢铁工业受到环境、交通、水资源条件的限制,不能创造良好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因此,可采取生产要素转移,突破地理区位因素制约。西部地区钢铁工业应加快重组步伐,进行多方融资,主动与东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进行多方联合,实现生产要素向西部转移。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如何扩大钢铁工业的转移半径,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区域政策,积极扩大转移范围。

  

  (三)沿海地区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

  东部沿海地区钢材市场的潜力大,但面临进口铁矿石、焦炭、焦煤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企业成本费用增加。据统计,2008年1至6月份,我国焦煤价格累计上涨700~800元/吨,焦炭价格累计上涨1000~1100元/吨,是推动钢铁工业成本上升最主要的因素。企业一方面要加快技术革新步伐,运用高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外来劳动力转化为稳定的城市劳动资本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企业引进人力资本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劳动力转移,运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本也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