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富二代明星:[广州日报]人的差别在于怎样使用智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30:54
[广州日报]人的差别在于怎样使用智商 2011-08-11

成长和成功有着密切关联,但不是一回事。就像李开复说的,“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到达目标的道路”。如果你的道路出了问题,你永远无法达到你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凌志军研究了30名微软小子的成长历程,发现其经历与所谓天经地义的教育准则完全不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情商、享受学习和追求卓越。

  

凌志军/文

  

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罗杰斯大学的古鲁伯博士说,所谓“神童”,并不是遗传变异的结果,而是环境刺激的产物。

  

关于这一点,张亚勤也有过类似的表述。他说:“人的差别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怎样使用自己的智商。”他的故事证明,他是有感而发的。

  

高一时将中科大少年班当作目标

  

1977年冬天的某个早上,他的语文老师把一篇关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报告文学交给了亚勤。“那天晚上我兴奋得都没睡觉,”亚勤后来回忆,“我已经把上少年班当作自己的目标了。”这个高中一年级学生当即决定,第二天早上就跳到高中二年级去,还决定四个月后去参加夏季高考。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而亚勤马上开始践行他的计划。他进了高二的尖子班,废寝忘食。“那是我一辈子最用功的一段日子,一个人要是有了自己的目标,就会有一种再苦再累也心甘的感觉。”

  

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看上去一切顺利,却不料灾难突然降临:他得了肝炎,不得不停止上学,住进医院,饱受病痛折磨,无法开动他的大脑,想要看看书也非常艰难。但是,对少年班的渴望支持着他,他不肯放弃。

  

母亲心疼儿子:“今年算了吧,明年再说。”亚勤不听:“我就是想试试,失败了也是一次练习。要是不考,不就等于是考了0分吗?”

  

他在医院治疗一个月,又在家里休息了一个月。等到能上学的时候,高考已经开始了。考试结果比中国科技大学的分数线差10分,尽管如此,还是超过所有人的想象,他可以上山西大学,那也是一所重点大学。

  

周围一片祝贺声,但亚勤很不开心。这孩子心中的圣殿在合肥。

  

夏天转眼就要过去了,亚勤还在为他的失败懊恼。这一天,老师又来了,再次给他带来希望:“上一次考试是全国统一高考。你不是想去少年班吗?那是另外一次考试,马上也要开始。”亚勤大喜。

  

新一轮考试的结果是“一面倒”:语文和政治都很差,但数学却是满分再加20分。他不仅把所有考题完成得滴水不漏,还把加试的一道题也做出来了。那是一个平面几何题,而他是全国考生中唯一解出这道题的人。阅卷的老师们被惊呆了,都说太原出了一个“数学神童”。

  

“其实这是过高地估计我了。”亚勤后来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笑着说,“这个题正好是我做过的。”那是考试的前几天,妈妈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本书。书里有一道竞赛题,特别难。他苦苦想了两天才找到答案,不料竟在这次考试卷上看到了同样的题。

  

“我不比别人聪明,”他说,“没有人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做出那个题。”

  

可是考官不管这个,只管结果。亚勤如愿以偿,进入中国科大少年班。

  

得意时问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

  

12岁,亚勤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中国科大少年班里有30多个学生,亚勤是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让他更多了几分得意。母亲也很高兴,但她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流露过。母亲说他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还对他说:“名声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亚勤悄悄地躲在那些“少年神童”身后,玩着他自己喜欢的游戏。他觉得这日子和他在太原上中学的情形差不多。直到有一天,一件小事让他发生了重大变化。

  

事情是从一个作家的出现开始的。这作家从北京来到合肥,想要采访这一群“神童”。看到亚勤不愿意谈自己的生活,于是对他说:“我们一块散散步吧。”那个下午,这一大一小在校园周围走着,一边走一边聊,谈啊谈。那作家说:“知道吗?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础还很差。”

  

“这人怎么不说好话?”亚勤心里不高兴,不禁争辩道,“我是凭自己的本事考进来的。”

  

“不错,”作家点点头,“可是,你才刚刚开始,究竟能不能成功,还要看你以后的路怎么走。”

  

亚勤一个人留在那里很久。“以后的路怎么走?”他一再问自己这个问题。“这次改变在于我的内心。”很多年后亚勤回忆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说,“我越来越感觉到他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劝告。从那以后,每次我得意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声音让我平静下来:‘你才刚刚开始,以后的路怎么走?’”

  

张亚勤

  

17岁就为自己选择了终生的事业

  

张亚勤12岁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17岁为自己选择了终生的事业;23岁获得了美国乔治 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25岁成为美国桑纳福研究院的部门主管。1996年,他30岁,已经拥有几十项专利,发表几百篇论文。到了31岁,他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两年之后,也即1999年,他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副院长和首席科学家,与此同时还获得美国“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

               2011-08-11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