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姨和沙河帮主小说:【讨论】初中数学新课改中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08:26
初中数学新课改中的问题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7-02 20:59:58 / 个人分类:教师心声

查看( 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辑的新教材在使用中确实有很多问题。有些是课标的问题,有些是教材的问题,有些是老师的问题,还有一些是使用过程中各级部门的管理问题。我以我所在的县和学校为例子,谈一些数学新课改中的问题。

一、各级部门的管理问题

1、我们镇小学每个班学生人少,初中每个班学生人多。我们镇有24个小学(含村校),每班人数在30人左右,而只有3所初中,一个镇中学有18个班,每班人数在80人左右。一个镇中学有12个班,每班人数在70人左右。一个私立中学有6个班,每个班学生在60人以上。

2、教材不配套。我们县的小学用的西师大内地版教材,初中用了几个版本的教材。数学用北师大的,语文用湖北的,英语用人教社的,地理、生物、历史也是用的不同的版本。

3、中小学前后不衔接。我们县的小学只有县城小学按规定开了外语课的,乡下的小学没有办法,也没有条件开设外语课,更不要说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外语。而我们全县的初中却要统一使用人教社的英语教材。新课标英语每周3课时,在我们这里每周安排6课时,学生学习还是很吃力。小学的数学教师仍按老一套办法教,反正小学毕业都可以读初中。学生基础不一,初中分快慢班,老百姓又有意见。把大家统到一起,学生又学不懂。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操作性部分(课题学习)有兴趣,老师们又不愿组织,因为县里期末统考,没有操作性的试题,也没有他们基础差的学生做得来的题。很多学生字都写不来几个,小学毕业生中乘、除法算不来的学生至少三分之一。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初中学生的巩固率一般都只有60%左右。

4、命题人员素质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规定“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很多的命题人员根本没有学习新课标,新教材,但他们掌握着命题权。无论教师怎么转变观念,他们在资料上抄题考你老师的学生,而家长要看学生的分数。老师们只有到处找资料给学生多做题,撞上了运气好。例如我们县去年期末的七年级数学考试题就有一个是《走进名校》的现题,有很多那书上很类似的题。我撞上了的,因为我知道我们县分管初中数学的教研员是《走进名校》的编委。《走进名校》(北师大)编得并不好,不信,你可以看看《走进名校》(北师大七年级下)。但我还得用。学生做起为难,我教起也为难,我也得用。估摸县里今年还会考那上面的现题。有些命题人员抄题,甚至于他还不知道学生学了一些什么。例如我们县去年的七年级上的期末考试题有一个题说x、y、z是实数,学生问我们什么是实数?我怎么说啊?还有一个七年级上的期末考试题考求概率,学生问概率怎么求,概率是什么?我们能在考场上去给学生讲吗?还是重庆有个命题人员讲得好:你们老师讲的我们不会考,我们要考的你在教材上是讲不到的。而老师们说我们不怕新课标和新教材有问题,就怕命题人员出的试题有问题。我们现在使用是教委定的《学习指要》(八年级数学上)到处是不等式,而不等式和不等式组我们要到八年级数学下才学习,学生手里的这些习题我们数学教师怎么办?

5、 新课改中,要贯彻落实的是教师。而我们学校担当新课改的教师只集中培训过一两次。对新课改中的问题,他们找不同行交流。上面说培训要交大量的培训费。多媒体、教具需要钱,用“Z+Z”做实验也要钱。教育资金少,还是老师们自己多想法子自学吧。发的VCD老师们说太脱离实际了,也没有哪个愿意看。

6、家长选学校,校长选老师,老师选学生,家长怕好学校的校长要钱太贵,校长怕好老师往好的地方调,教师怕调皮学生给他惹事,还怕好学生被人挖走。家长要学生的分数,校长要老师升学的人数,老师要校长发的奖金,这是新课改没法改变的现实。因此学生在这次的新课改中是仍被交易的对象,仍然没有得到解放。

7、初中数学新课改中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数学版本比过去多,这是好事。但在使用中,各个版本在每个年级的进度不一样。这给我们农民在外打工的子女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农民工的子女经常在外读书,回家后,我们用的教材跟他们的教材不同,让他们不能同进度的学习。再外出时也存在这个问题。

建议教育部统一不同版本教材每个年级的教学进度。方便学生转学随班就读。

二、老师的问题

新的课改强调“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老师们在新课改中,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对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

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也有的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还没有理解。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第三是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很多教师,不备课,不改学生作业。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学生书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

第四是有活动没反思。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教材中的“做一做”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没有准备,没有学具,学生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有体验没有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第五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第六是探究的泛化。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老师把数学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包括每章节的回顾与思考及复习等栏目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去形成新知识或通过数学的问题讨论,数学知识的延伸等,为不同的学生的提供各种探究的可能。还利用数学课题学习让学生开展探究。但是数学上很多知识并不是完全可以探究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第七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还有很多的数学课程改革教师往往仍被现有的评价方式所束缚,总停留于无边的埋怨中,对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评价要达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课程的进步)认识模糊,等、靠思想严重;“问题意识、成果意识”还比较薄弱,还不能主动地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的探究与发展作更多的深入的思考。

所以很多教师有几怕:一怕教差班调皮学生给他惹事,让自己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二怕好学生被人挖走,帮别人出成果,三怕教研员出的试题有问题,自己白辛苦,四怕上公开课,没有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出丑,五怕学校的考核方案,要升学人数要学生分数,六怕教师培训,要老师缴钱还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三、教材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的表述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修改,大多数老教材已经能够做到简洁明了和符合规范,对于保证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稳定和逐步提高以及促进新教师的迅速成长,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并为数学新新教材的改革和编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数学新教材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下一片的时候就要等到一年以后。可是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前几个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是什么”,下面就要告诉你“为什么”。 “初一几何课让切正方体,用土豆切,切了两节课,最后还是一塌糊涂,效果很差。学生平面图形都不认识,就开始切立方体了。”现在很多东西是先讲“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一年以后再讲,这个体系把很多知识切断了,学生思维探究的精神就弱了。新教材中的“螺旋式上升”处理有些内容上很成功,但对所有的内容都用这个办法,值得研究。例如七年级上北师大版数学第四章讲了线段和角,这里不讲用尺规作线段和角,最后一节还要学生图案设计;七年级下北师大版数学第五章不先讲作三角形,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要学生先“做一做”,得到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就那么容易?八年级下北师大版数学几何知识点都学很多了,才来提证明?

新教材中的“做一做”,老师们操作起来很困难。老师没有教具,学生没有学具。不少学校无法利用“Z+Z”做实验。就是中央电教馆的远程资源,很多老师在利用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没有学生真真正正的“做一做”,教材上“议一议”也只能“想一想”了。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安排的课时太少。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此重要的知识点却只一笔带过,老师可不能一笔带过啊。建议多安排一些此类知识的例习题,以促使学生能正确地识别它们之间的关系。3、全章没有一道像模像样的例题,没有示范。4、习题大多问某某角等于多少?说明你的理由。天!这种习题学生愿意做吗?他们的心情愉快吗?老师在批改这些习题作业中受尽了苦头。5、一方面要学生说理,一方面又顾虑学生的能力,推理能力要螺旋上升,孰不知现在的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一至两步的简单推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干脆用正规的推理格式教导学生呢?编者不应把这个皮球踢给我们一线老师。6、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不知与本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有什么联系!不如把它安排到上学期或第五章。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作业量少了,但知识点多了,信息量大了,做作业的难度、弹性增加了。老师讲的越少、上面考的越刁,学生的负担越重。数学新课改中的新教材没法改变学生应试的现实。因此学生数学课外辅导用书比学生用数学教材多。家长、学生、老师都有意见。拿到数学新教材后老师们无所适从。经验丰富的老师只好拿着过去的数学教材或大量的数学课外辅导用书多讲题。有的家长找老师给学生补数学课,老师就补数学旧教材,做数学课外辅导用书上的题,穿新鞋走老路,反而大大加重了学生与家长的负担。所以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是很不满意的,他们既要缴这样那样的很多钱,学生又还没有学到多少东西。90年代开始的台湾地区的教改,声称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大学上,结果导致中小学教学质量日降,迫使家长花大价钱在校外进行填鸭式学习。

数学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叙述不准确,老师和学生在理解上有分歧。例如七年级上北师大版数学总复习第11题,我们老师和学生在理解有差异;对教师用书上的答案也不信服;再如七年级下北师大版数学P82精确到千万位,就得到近似数1259000000,记作1.259×109。

八年级数学上第140页《变化的鱼》例1中的“连接”与过去数学中的“连接”和“连结”很混淆。连接AB过去习惯上写成连结AB(线段)。这一内容原来属于初中数学,但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删去了这一内容。自从课程改革以来,一些老师对初中数学中究竟应该用“连接”还是“连结”总是心存疑虑。至于“连接”的另外一种意义,它是指:线段所在的直线(或圆弧所在的圆)与圆弧所在的圆相切于某一点,并且它们在过切点的半径(或连心线)的两侧。这实际上就是“直线与圆弧”或“圆弧与圆弧”的光滑连接。国家语委2002年3月31日试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使用“连接”或“联结”,不提倡使用“联接”或“连结”,因此我们这套教材统一使用“连接”。总之,过去初中数学由于有两种“连接”,因此教材编写部门将其中的线段连接习惯地写成“连结”,以示区别。

现在初中数学中只有一种“连接”,而且国家有关部门又出台了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所以教材根据这种规定只用“连接”而不用“连结”。这个信息,八年级数学上教师用书没有说明,但九年级数学的教师用书上有这方面的介绍。数学书上的句号变成了实心的点,而不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中指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这些涉及到文法的内容数学教师用书都没有解释。

数学课题学习(特点——做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新教材很有特色的地方。但我们一线教师和绝大部分学生对此却没有兴趣,据我了解很多数学老师没有组织学生去完成数学课题学习。我无意否定数学新教材中课题学习的目的性,但是对于数学教材来说,其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却不一定是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只要认真地查对一下数学新教材和20世纪40年代、70年代、90年代的数学教材在取材和理论基础方面的差别,就会认同这种的说法。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暂且不说它们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存在着分歧,新教材要老师来实施,要让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可是,今天的老师,有谁体会过人文关怀,有谁了解被尊重的滋味,一群只是为了生计,只为钱的人,一群没有学会尊重人的人,会有心情去对学生人文关怀?有也是极个别的,是不是,大家就这样过来的,互相欺骗!

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是本次新课改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处理数学教材的基本要求就是削弱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成份。我们一线老师希望数学新教材能增加可操作性成份的前提下增加教材的探索性、思考性、现实性。

  四、课标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副校长刘应明等人通过调查,以及与一些数学家、中学教师和西部地区教师座谈后了解到,我国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存在着严重问题:方向重大偏差,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在实践中已引起数学上的混乱,很可能影响到我国一代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育,造成一代中国人的逻辑混乱。

在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刘应明、李乐民等45人联名向大会发出紧急呼吁: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修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停止在全国统一推行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请求教育部允许各省市自选数学教材。

刘应明、李乐民代表的紧急呼吁得到了来自四川、重庆、北京、安徽、山东、山西、宁夏等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代表的支持。代表们在发出紧急呼吁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在1999年至2004年短短的5年时间内,把人类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初等代数和平面几何教学体系轻易打碎重组,建立起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这只会造成严重的逻辑混乱。据悉,海外华人数学家也对此事表示了很大的忧虑,他们认为美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正在向加强计算和推理能力的方向努力。“我们千万不要丢掉自己的好传统,去模仿外国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政协委员姜伯驹说“新课标”于2001年7月颁布,按照新标准编写的新教材陆续出版试用。原定分步到位,滚动发展,到2010年才全面实施。事实上到2004年9月就已在全国仓促实施,只有个别县区除外。在姜伯驹看来,这个“新课标”改革的方向有重大偏差,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特别是,“新课标”与此前许多年实行的几个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总的水准大为降低。这个方向是错误的。

我作为一个一线数学教师认为:

日本的教育体制与我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数学教育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在对数学传统教育进行批判反思之后,日本新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是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方面的走向。日本面向21世纪数学的课程改革基本反映了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日本和韩国,无论他们自己怎么说,作为近邻和旁观者,他们在没有美国的很多优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教育能推动国家快速发展,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日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都是专家研讨的产物。而美国的《数学原则和标准》是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的成果。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或很少继承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立场,对其它国家时髦的东西学的多,对祖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批判继承的少;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政府和理论界的专家操办的多,数学专业委员会和普通民众参与的少。我们的课程标准没有或很少有企业家、技术工人等各行各业的代表参加,民众不了解,舆论反映我们的教育不能为各行各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缺少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参与我们的数学新课标的制定,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有可能有很大的问题。

把荷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与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发现:①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目标制订的过于具体和清晰,其功能有点像推动数学教育实践的发动机。而荷兰的数学课程标准是一个“菜单”式的标准,其中每个“目标”的自由度都非常大。②、荷兰的国家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荷兰现实数学教育所取得的进展,吸收了荷兰数学教育已经发生的变化。③与我们见到的一些其它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相比,许多在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的数学内容在这里没有被采用,如:问题解决,概率,组合数学,线性代数,逻辑,运筹等。④在荷兰的中小学课程目标中,数学课程目标所使用的文字和篇幅比较少。

从俄罗斯5~9年级的数学内容看,俄罗斯的数学仍保持着传统数学的严密和丰富内容。俄罗斯沙雷金编辑的一套几何教材就是很好的例子。沙雷金编辑的《几何直观》(5——6年级用)让孩子用直观的方法(429副插图)接触大量的生动的几何世界,其中包括折纸、摆火柴、走迷宫、镶嵌等操作活动,接触反射与对称、拓扑经验、“七桥问题”、单向曲面、六面体的展开、多边形铺设、坐标与方位、密码通讯等课题。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魅力和情趣,理解了数学发现的生动历程,认识了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沙雷金编辑的《几何》(7——9年级用)以运动集合的观点为主线,用现代的几何学思想构建体系:七年级刚体几何学。八年级相似几何学。九年级度量几何学。《几何》(10——11年级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旋转体的体积,正多面体。

我国在五十年代主要学习前苏联。现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吸取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理念。我国初中数学教材中“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叙述模式更多地借鉴了美国的以“数学过程、方法、思想”为主线的体系。我国没有学习德国的以计算机“算法”为主线的数学课程体系,也没有或很少学习日本等近邻的一些好的东西。

希望国家通过对我们自己几千年的优秀数学文化批判继承和反思,修订数学新课程标准,解决21世纪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问题:实用目标(帮助公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社会目标(使公民能够明智的参加公民事务),职业目标(为公民找工作、就业或学业务做准备),文化目标(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

实施新课程后,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深入课堂后才发现,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而且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始终是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1962年美国“新数学运动”正处高潮时,75位美国和加拿大著名数学家联名在《美国数学月刊》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责“新数学运动”做得太过分,旗帜鲜明地反对空洞抽象的理论和僵化的形式主义,大声呼吁学习像“初等代数、平面与立体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这样的传统基础数学,同时还强调学生应该能够相当熟练地应用数学语言去找出证明,在具体实践中认识数学概念或得出数学概念。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匡继昌告诉记者,40年后来看,这封信的主张仍然是正确的,并且好像是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