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养成师的隐藏章节:别把小课题研究给做“死”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4:51

    时下,小课题研究由于“短、平、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基层学校的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研究和解决了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缺乏对小课题研究本身缺少必要的研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泛化,就是把小课题内涵扩大和缩小。

  一些学校把小课题的内涵无限扩大,和一些传统意义的一般课题和大课题混为一谈。虽然一些课题是由一些小课题组成的,但和我们现在的小课题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应该说,小课题研究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切入点要小,比如“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其涉及面大,研究范围较广,就不能作为一个小课题来研究。在“问题即课题”思想的指引下,有些学校片面以为凡是问题就是课题,问题较小的就是小课题了。于是,一道理科题目应该如何解答也被理解为“小课题”来进行研究。小课题并不等于小问题,小问题能不能转化为小课题,取决于小问题本身的研究价值,没有研究价值的小问题是不能转化为小课题的。

  细化,就是把研究过程细化。

  在一所学校,笔者看到,学校在对小课题研究的管理中,完全按照一般课题管理的过程对其进行管理,诸如教师申请、可行性评估、阶段性成果等一应俱全。其实,对小课题研究管得过细,就有可能管死小课题。小课题研究就是因为研究简单灵活、亲近教师而受到基层教师青睐,对小课题研究管得过细就会让其失去生命力。在管理中,学校管理者没有必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将小课题研究由无序整合为有序,而应该放在如何使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由自发逐渐引向自觉。

  神化,就是把研究神秘化。

  由于在过去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存在对课题研究神秘化的倾向,许多基层教师对课题研究是望而却步。而一些管理者在引入小课题时,自己本身就没有理解透彻,所以教师实施起来也就比较模糊。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先发现积累筛选小问题,再评估研究价值,最后转化为小课题研究”的简单思路,很多教师很快就接受了小课题研究。

  要走出小课题研究的误区,笔者以为,除了在科学认识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还必须在“四求”上下功夫:

  求实。

  作为基层的教师,有些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并不适合缺乏研究基础的教师来做。比如“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课题,对于基层教师来说,可谓鞭长莫及,不适合作为小课题来进行研究。学校管理者要把工作做实,只有站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彻底抛弃“资料迎检情结”,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轻装上阵,才能使他们满载而归。比如,一位教师发现自己上课时废话多,就以“如何绿化课堂语言”为研究对象,没有开题,没有资料,却有日趋干净的课堂语言和实实在在的提高。如此,足矣!

  求活。

  研究方法要灵活。小课题研究强调个人反思,但绝不拒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笔者以为,教育教学研究本身就没有“单位”之分,我们可以打破教研组、年级组、学校、区域甚至时空界限进行研究,比如可以采用网络教研的形式,自由组合成为研究团体。灵活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带来愉快的研究过程,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效益。

  求精。

  小课题研究,同样拒绝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有时候,切入点小的小课题也能够挖掘出大的“金元宝”。比如,笔者最初就是从自己的无效的课堂用语开始思考,逐渐过渡到对课堂无效环节的研究,最后才对有效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任何教育教学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都需要精益求精。有了一定成果不能戛然而止,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究。小课题研究说到底是一种行动研究,它因小而专,因专而精,因精而实。

  求新。

  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小课题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在关注难点的时候也要注意关注热点。比如,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开设的新课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值得关注。所以,学习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始终立于教育潮头,才能发现并研究一些新颖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问题。否则,将只会走别人的老路,步他人的后尘。在小课题研究上,我们提倡教师们能走出一些新路,走出自己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