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影后在现代贴吧:婚姻与爱情,如何选择?--看《中国式不离婚》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2:20:07

刚看完艾米老公黄颜写的《中国式不离婚》,心情有点复杂。

 

书中主角杨红是一个感性的女人,也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在对爱情懵懂无知时接受了丈夫的追求,结婚后才遇见了自己真正心动的对象,但碍于丈夫以及社会看法,也因为所爱的人并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所以放弃了这段感情,只在心中想念。婚姻十五年后,杨红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新的环境,新的观念,使杨红解放了自我,决心不再因为面子勉强维持婚姻,与丈夫商量好离婚,也再次坠入爱河。但在丈夫和儿子来美国的前夜,丈夫在国内出车祸,杨红只得赶回国内。

 

“象看生活一样看小说,象看小说一样看生活。”

 

这是书中提到的一句话。我看这本书确实是把它当生活来看的,虽然因为与主角的性格不同,观念和选择也不同,因此代入感不那么强,但我也在用心体味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婚姻与爱情的选择。

 

和什么人结婚是第一个重要选择。

 

每个人都希望选择一个彼此相爱的人共同生活,实在找不到,就退一步,选择一个我爱的人,或者爱我的人。如果还是不可求,有人宁缺勿滥,保持单身,也有人放弃对爱情的追求,随便找个人作伴。当然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就以物质条件作为择偶标准,不在此讨论。

 

可什么是爱呢?

 

象书中所说,爱是一种抽象概念,需要别的东西来表达,来象征,来证明。不同的人表达形式不一样,如果两个人爱的语言不一样,就可能无法理解对方的爱。如果仅仅是无法理解也罢,怕的却是自以为理解了,在一起后却发现是自己理解错误,落个爱情破灭的下场。

 

杨红和周宁的婚姻,不能说与爱情无关,我认为周宁是爱杨红的,以他自己的方式。杨红在一开始时也未必不爱周宁(这里就涉及到爱的定义了,很多人的爱起源于回报心理,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爱情),只是这样的爱基础很弱,杨红只看到了周宁追求时的表现,并未对周宁个人有全面或客观把握,对他的感情更多来源于感激、竞争心理和自己的想象,像个肥皂泡,看起来流光溢彩,可一碰上现实就破了,只留下一点脏脏的痕迹。

 

其实这是爱情抛物线的一般规律。

 

刚认识一个令自己心动的人时,大多数人无法保持客观冷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捕捉对方的迷人之处,以证明对方值得自己的爱。更何况刚开始相处时,大多数人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于是越看越可爱,越看越喜欢,感情急速升温,在两情相悦时达到顶峰。

 

随着相处时间变长,新鲜感消退,对爱人的好习已为常,爱人身上的缺点就开始冒头,两个人相处也开始磕磕绊绊。其实人还是那个人,只是自己的心情发生了改变。

 

如书中周宁就是个“不被爱的丈夫”的形象。打不打麻将、是否有钱、性格好坏都不重要,关键是杨红不爱他了。这样的周宁,在杨红眼中有诸多缺点不堪,但在“故乡的云”眼中却完全是相反的形象。可见夫妻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感情够不够深,如果爱得够深,付出也不会觉得辛苦,有缺点反而惹人怜爱。一旦少了爱情那一层妆点,甚至变成了厌恶,对方就怎么看怎么可恶,优点也看不到了。

 

这时如果双方继续共同浇灌爱情之花,彼此包容,彼此让步,寻找到合适的相处之道,那么爱情将跨过一个台阶,更加醇香,更加持久(发现爱人的缺点还是爱他/她,这样的爱才能经得住岁月的洗礼)。反之,如果以为爱情已成定局,不再投入,或者只是一方投入,另一方只进不出,迟早爱情会被现实消磨成空。

 

所以,要想爱情长久,一定双方都要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对方持续付出,愿意让对方幸福。不光有心意,还要有行动,毕竟爱情太抽象,一定要有象征来证明。不仅在恋爱时行动,婚后一样要勤于表示。如果两个人都能做到,那就有了幸福婚姻的基础。


     杨红和周宁两人的问题源于性格观念的巨大差异,又受损于婚后周宁停止爱情投入,所以在外界诱惑到来时他们的婚姻不堪一击,濒临破碎。

 

这里“外界诱惑”是很关键的,中国的很多夫妻即使没了爱情,也有很多磕磕绊绊,但如果没有外因推动,可能也就这么过一辈子。可一旦有了外界诱惑,出现了一个新人,不管他/她是否比自己的另一半更好,不管是不是真正的爱情,他/她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性,当事人又面临重要选择。

 

对于第三者,早些年是人人喊打,当事人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近些年来,社会风气开放,很多第三者打出“真情至上”的口号,奉行“能者居之”理论,光明正大地介入他人婚姻。打开电视,只要是涉及婚姻的电视剧,哪个没有“小三”?甚至小四、小五,可见一斑。

 

第三者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如陈大龄和Peter之与杨红,是情感的真正指向,更加契合的灵魂。有的如“故乡的云”之于周宁,是新鲜感和自尊心上的满足。有的如Tracey、肖娴,追求情感或肉体上的刺激。当然还有种种其他情况的第三者,不在此赘述。

 

 虽然书中的陈大龄和Peter都算是第三者,可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想为第三者正名,而是为了探讨真爱,特别是在有阻碍情况下的真爱。
     “爱情并不一定都以婚姻告终,也不一定要以婚姻的形式来保持,爱可以是各种形式的。” 这可能是黄颜想表达的东西。

“真正的爱,是一种从灵到肉你都无法控制的感情,爱不可预计,不可预防,你爱了,就爱了,道德也好,不道德也好,你都无法控制。你能控制的是你的行动,但爱的感觉你是无法控制的。”

遇到这样的爱,要怎么办?

 

从书中得到的感悟是:爱应该带给人幸福,而不是伤害。

如果你所爱的人已经很幸福,那么应该把这份爱默默地藏在心底,不去打扰他/她的生活,远远地关注对方,祝对方得到幸福。

如果你所爱的人并不幸福,你的爱可以使他/她更加幸福,无妨让他/她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这样爱他/她,如果他/她愿意,可以投身你的怀抱。

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爱人身上,不代替或强迫爱人做决定。无论他/她的决定是什么,坦然接受,即使自己痛苦,也不让对方知道,不增加对方的痛苦。

 

虽然我对婚姻的第三者始终持保留态度,但我赞赏这种奉献的爱,以对方幸福为出发点的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美满,那么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配偶幸福,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爱人的心不转向他方,才能杜绝第三者,战胜第三者。如果什么也不做,只依靠配偶的觉悟,则是自己将婚姻交于他人之手,别人不来诱惑则无事,一旦别人来进攻,仓促应战,估计只能丢盔落甲。

 

如果婚姻实在是个错误,则要有结束错误的勇气,不要因为他人的看法或社会的舆论压抑自我。勉强维持不幸福的婚姻只能是害人害已,对孩子也未必是好事。另外,不要被一次失败的爱情或婚姻打倒,要有爱人以及被爱的自信,随时做好准备,迎接幸福的到来。

 

看黄颜和艾米的书还有一个感悟,那就是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作用。对有些女人来说,只要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没有性也没有关系。可如果爱人在性上能够体贴女性,给女性带来高潮,对感情的促进作用绝对是巨大的。性也是一种爱的象征,如果真的相爱,那么就应该有奉献精神,共同摸索让双方都能得到满足的方式,灵与欲的统一将会带来最高的享受。反之,如果长期性生活不和谐(指正常情况下,不包括身体有疾病的情况),爱情也会受到磨损。

 

 


附上书中一些我很喜欢的文字,很受启发。

 

“人在感情上不应该依附于别人,不能因为没人爱就觉得自己不值得人爱,就活得难受。也不能因为自己爱一个人,可是没得到他的回爱就痛不欲生,失去生活的乐趣。爱情不仅仅是被人爱,爱人也是爱情。没有得到爱,不等于你不能爱人。母爱伟大,就是因为那是强者的爱,是不计较回报的爱,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她的孩子值得爱,是因为她的爱能使孩子幸福,是因为她要爱,不爱就不成其为母亲,不爱就难受。明智的母亲会以孩子的幸福作为他对自己的报答,只要孩子幸福,她就是开心的,有没有回爱都无所谓。”

 


    “爱情有点象月亮,它自身是不发光的,没有太阳光的反射,你可能根本看不见它,因为爱是个抽象的概念,需要用别的东西来表达,来象征,来证明。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象征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但爱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两个讲不同的爱的语言的人,也许就没法沟通,就没法理解对方的爱。

 

象征的手法也是多姿多彩的,可以用行动来象征,也可以用物质来象征。同样是爱,有的人会用玫瑰来象征,有的人会用汽车来象征。象征的方法不同,两个人也是没法感受领会对方的爱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男人和女人在表达爱情方面,常常使用不同的语汇。男人可能会用性的冲动来表达他的爱,但女人可能就不认为那是一种爱。所以男女都需要学习掌握对方的爱情语汇,才能体会到对方的爱。

 

爱和被爱都是精神上的享受,如果你认为你没有被人爱,那你就没有享受到爱。即便他在那里爱你爱得地动山摇,你也感觉不到丝毫震荡。爱需要体会,有时需要厚颜无耻地去体会。但人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人们害怕自作多情,怕会错了意思,自己没面子,更怕自己不仅会错了意思,还拿出了回报,那就既伤面子又伤心了。

 

对一个你不在乎的人,也许你会厚着脸皮去体会,无中生有地认为别人在爱你,因为你从思想上并不在乎,你从行动上也没有回应,你只是那样认为一下,即使体会错了,也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是一个你很在乎的人,是一个你自己已经爱入膏肓的人,你会变得非常不自信,因为你太希望得到他的爱,你就不敢相信他爱你了。即使他是在爱你,你仍然希望他不断地用语言、行动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来向你证明。”

 

“爱到极处,你一颗心,不再装着自己,只装着你爱的人,你就会担心自己的爱会给他带来痛苦。他的一颦一笑都牵动你情怀,让你不断猜测,我使他幸福吗?我使他痛苦吗?你会不断问自己:这一颗心,你拿得起吗?拿起来了,你捧得住吗?捧住了,你捧得久吗?捧了一生,你知道你捧的方式对吗?是不是太紧?太松?太长?太短?太冷?太热?倒头来,他会不会慨叹:爱上你,是我一生的错?或者会不会有一天,他后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爱到极处,你已经爱得失去了自我,心里只有他,如果他不幸福,你又怎么可能幸福呢?你担心自己不能使他幸福,你就有可能把自己当他幸福路上的绊脚石,为他坚决地搬开,好让他自由地前进。”

 

 

“性格爱好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两个人,如果彼此都有强烈的爱情,都能为对方改变自己,也许仍能过得很好。有很多事,有爱情和没爱情,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完全不同的反应,也就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如果缺乏这种强烈的爱情,就很难欣赏对方的生活方式,都希望对方改变了来适应自己,或者都极力去改造对方,生活就变成劳改农场劳教所了,那将是场无休无止的痛苦的战争。

两个人各自为着不同或相同的原因,死守着这个婚姻,明知两人生活方式不一样,还是继续进行着这场改造对方、保存自己的战役。既然两个人不能为对方改造自己,又不能有效地改造对方,更不欣赏彼此的活法,为什么还要苦苦地守在一起折磨彼此呢?”

 

“真正的爱,是一种从灵到肉你都无法控制的感情,爱不可预计,不可预防,你爱了,就爱了,道德也好,不道德也好,你都无法控制。你能控制的是你的行动,但爱的感觉你是无法控制的。

爱一个人,却又跟另一个人守在一起,那种痛苦是难以形容的。没有一个人值得你爱,你可以平静地跟一个你爱你而你不讨厌的人凑合,但如果这世界上有一个你爱的人,而且他也爱你,那你跟另一个人的凑合就可以是致命的痛苦。”

 

“要敢爱,要相信世界上有人会真正爱你的,也许你永远没遇到这样一个人,但那并不表明你不该期待,因为他可能只是在世界上的一个什么地方等着,机缘还没让你遇到他,说不定哪天就遇到了。就算临死也没遇到,也不证明这个人不存在,只是没遇到而已。”

 

 


   “象看生活一样看小说,象看小说一样看生活。”

看小说要象看生活一样,因为只有那样,你才能够投入地去体会人物的命运,为他们的命运真心地喜怒哀乐。每看一本小说,你就能体验一次生活,虽然是别人的生活,但因为你的投入,也变成了你的体验。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只能体验一次生命,但因为小说,人就可以体验多重生命,并且从这些体验中获得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丰富自己的生命。如果你仅仅把小说当作一个作者写出来编出来的故事,把小说中的人物当作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那你是不可能有深刻的体验的,因为你从一开始就不认为那是真实的人生,你把你的重点放在作者怎么写怎么刻划上去了。那样看小说,你最多学一些写作技巧,而那往往不是作者写小说的目的。

看生活要象看小说一样,也就是说时不时的,你要让自己与生活拉开一段距离,仿佛是旁观者,在观察别人的生活。当你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就能比较平静、比较客观而且全方位地审查自己和别人,不仅看到每个人的缺点,也看到每个人的优点。不光看到一件事的正面,也看到它的反面。特别是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和痛苦的时候,与生活拉开一段距离,就是与痛苦拉开了一段距离。由于你的旁观,你能看见可恨的人与可爱的人一样,都活得不容易。可恨的人之所以成为可恨的人,也是生活造成的。隔着一段距离看可恨的人,你能更容易地理解他、原谅他。而隔着一段距离看可爱的人,你会觉得他更可爱。”

 


     “不努力,怕一经努力就是可以成功的;努力奋斗,又怕能力有限,所做的努力到头来都是白费。格言说,凡事都有个度,过度或者不及都不好。当然格言就是这样,说了跟没说一样,因为并没告诉我们,这个度究竟是多少。实际上,度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摸索这个度,什么时候该努力争取,什么时候该含笑放弃,什么时候该改变现状,什么时候该安于现状。虽然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他们的度放在那里,但后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别人的度不一定适应自己,每个人都得自己去摸索。过早放弃,就错失良机;过晚放弃,有可能害人害己。只能是做最坏的思想准备,向最好的方向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