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倒妖孽皇帝阅读全文:《文化的力量》概要三、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2:13:40

《文化的力量》概要三、四

                              刘仰  (2011-09-06)

   (接前文)

 

   第三集:中国文化特征


   文化必然与人有关,中国文化同样高度关注人。马厩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是“人命关天”的体现。但是,中国文化关注个人的确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不把人看成是单个存在、没有来源、没有去向的原子,而是把人看成与他人、与社会共处的成员,因为,人从来都是群居的。所以,中国文化除了法律权利外,不过分强调个人的天然权利,而是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权力与义务的平衡。中国文化从现实出发,清晰地指出,一个人从降生开始,权利义务就同时存在。它首先体现于家庭,而非像西方文化那样,有一个无父无母、无需被抚养的亚当夏娃。孝道是权利义务平衡的一种体现,在时间轴上,每个人既需要孝敬老人,迟早也会被年轻人孝敬。孝敬老人其实就是为了自己。中国文化又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体现得非常完整。中国文化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从具有天然性、必然性的家庭出发,延伸到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延伸到社会和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合理、完整的个人与群体的平衡关系。与西方文化过于注重个人权利相比,中国文化更为合理。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标准化与自由化的平衡,其典型就是中国的文字和语言。秦始皇开始统一中国文字,这是一个巨大的标准化工程,中华民族文化繁昌、向心融合,与文字的标准化有巨大的关系。但是,中国从来没有统一语言,至今,中国各地的人们还常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这种现象要在西方,就是各种语言产生各自的文字,从而造成向心力的缺乏,欧洲至今没有统一,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统一的文字,就是统一的、强制性的文化标准,而各地的方言就是自由。中国文化总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当人们说中国很早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其实,这丝毫不影响各地依然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标准化与自由化的平衡,其实也是绝对与相对的平衡。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封闭与开放的结合。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中国大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东部的大海之外不像欧洲的地中海,能够有明确的交往对象;北部的大草原和沙漠,也不适合农耕文明;西部的高山路途艰险;南部同样是高山、河流、森林密布的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的确显示出一定的封闭性。但是,中国同样长期保持开放性。西部的丝绸之路有几千年的历史,华夏文明与外部文明的互通交流始终没有断绝;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历史悠久,从宋朝起就成为与印度洋地区交往的主要通道。由于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平衡,中国文化便具有了另一个重要特征:自己的物产富足,不需要对外掠夺,与外部的交往,只需要互通有无。因而数千年来,中国与外部的交往大都是公平交易,有时还是赔本交易。当然,经济上的赔本换来的是政治上安定,这比西方用军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高尚得多。同样,西方过于注重开放,导致对外交往的掠夺性超过公平性,而缺乏中国人在相对封闭条件下形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讲求中庸,不偏不倚不过激,这与西方文化常常把某些东西绝对化很不相同。中庸同时也是宽容,它有巨大的包容力,这是造就中华文明几千年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当然,中庸并不是立于中点不变,而是在各种条件下做出调节,以实现发展和稳定。在当今世界环境中,中国文化尤其显示出优越之处。例如,开放性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存在,只是在“世界”已经比古人扩大的条件下,我们需要调整开放性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说,西方当年把开放绝对化,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大。如今,“只有一个地球”的封闭性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对于世界来说,重新平衡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将成为未来世界的文化主导。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化具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第四集:文化与教育


   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民族,历史上的文化起源,大多是以宗教为主的神性文化。宗教化的神性文化不需要深入的理解,只需要被灌输。而中国的文化从源头上神性的色彩就很淡,它是人性的世俗文化。因此,中国文化需要理解,不能借助神性的灌输,它需要理性的知识。正因为如此,重视教育是中国文化显著特征。孔子说“有教无类”,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普及教育的源头。到了已经消除等级制度的宋朝平民社会,中国的普及教育学校系统,绝对领先于世界。中国历史上的普及教育目的就是把文化的核心观念,世世代代广泛地延续下去。

   文化不只是针对万事万物单独的观念或解释,而是一个观念的系统。不同的文化系统,会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相似的观念,但放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就会显示出不同。例如,西方也注重教育,但由于西方长期都是等级制度,因此,西方的教育主要为高等级服务,在今天演变成富人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这一点与孔子的“有教无类”不一样。作为一个系统,很多文化教育并不能全在学校里完成。中国还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文化,例如各种各样的节日。除了节日之外,中国号为“礼仪之邦”,它不能简单看成只是一些繁琐的礼节,而应该看成是在日常礼仪中传播文化。文化落实到现实中,就是各种各样的文明细节,包括一砖一瓦、一举一动。相反,被强化的文明细节也反过来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

   把文化仅仅看成是娱乐是肤浅的。文化需要传播,娱乐是传播文化的方式之一。文化形成以后,还需要巩固,经常性的娱乐也是巩固文化的方式。文化观念有时候比较简单,容易概念化,不容易被理解。娱乐便是把文化观念具体化,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巩固和传播。因此,娱乐不能看成只是一个产业,它同样是教育。娱乐的内容性,就是娱乐教育功能的核心。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如果过多注重娱乐的产业化,容易导致娱乐教育功能的淡化。尤其是,当今中国的娱乐已经过度西方化,它会影响文化战争的胜负。除非我们认定西方文化是唯一先进的文化,否则,我们就不应该接受西方娱乐充斥中国社会的局面。

   一种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并不是因为少数重要人物的提倡,更多还在于这一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在短视的状态下,尤其是把文化当成赚钱手段时,西方文化更容易体现合理性。当我们注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远利益,中国文化的合理性更加突出。文化的影响力与它的传播规模也密切相关。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能够最终接受中国文化,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规模效应。因此,语言、文字、娱乐都是实现文化规模效应的工具,中国切不可在这些方面缴械投降。只有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从学校教育、日常行为、娱乐方式、消费方式等各方面,传播中国的文化。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力量所在,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