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的白块是怎么回事:专题02 创造奇迹的人们(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3:42:11
作者:[雷积贤 萧根胜] 来源:[中国铁道兵网] 浏览:[ 0] 

【报告文学】   创造奇迹的人们 (1)  【www.cntdb.com中国铁道兵网报道】

创造奇迹的人们           
   雷积贤 萧根胜(执笔)

        朋友,你到过青藏高原吗?那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拨四千米以上,在这个年轻而神奇的高原上,耸立着四座八千米以上的险峰,三十八座七千米以上的高山,以“世界屋脊”著称于世,被划为地球的“第三极”。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悬垂,积雪消融的涓涓细流集结成了世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各大江河的流源。它孕育的长江、黄河,千回百转,浩荡万里,滋润着神州大地,养育着中华民族。受其恩泽的各族人民,即又把这里称之为“江河源”。青藏高原广袤辽阔,资源丰富,在这块相当于英、法、西德、意大利四国面积总和的地域内,有美丽的草原,丰富的矿产,充足的地热和太阳能等等,被视为祖国的“资源宝库”。神奇的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要认识、开发、征服这个地球“第三极”,既是对祖国科学技术发达程度的考量,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检验。
        然而,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八十年代之际,在这茫茫高原之上,浩瀚戈壁之中终于惊现出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那就是连结我国西北与内地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胜利建成通车!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起自青海省会西宁市,止于唐古拉山下的高原新城格尔木。全长834.5公里,其中,西宁市至青海湖畔的哈尔盖181公里已于一九七五年建成通车。新建的653.5公里铁路,路基大都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铁路。雄距于这条铁路咽喉部位的关角隧道,海拔三千七百多米,长达四公里多,是目前我国高原上最长的铁路隧道,它的建成通车,在全世界的铁路建设史上称为一大奇迹。
        当乘坐着行驶在这条新建铁路的列车西上,您就能尽情地欣赏那美丽的日月山风光、广袤的草原美景、浩瀚的青海湖水、奇异的高原盆地盐湖……当你乘火车从悬崖峭壁间盘旋前进,在茫茫的戈壁滩上飞驰而过,跨越湟水河谷、穿过祁连山脉,特别是当您通过被称为“屋脊长廊”的关角隧道时,你不仅会为这人间奇迹而惊叹,而且一定还会为英雄的铁道兵战士在这风雪高原上创造奇迹的精神而肃然起敬!
        朋友,您想了解一下创造这些奇迹的人和事吗?请略读拙笔下的真情实文。

一  再次西征

        一九七四年一月。
        北京的隆冬寒气逼人。铁道兵计划工作会议在复兴路40号兵部机关礼堂如期召开。
        今年的计划会议比往年开的时间都长。邓小平恢复副总理职务后,受周恩来委托主抓经济工作,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挽救濒临崩溃的中国经济。从去年以来,尽管党的十大以后“四人帮”操纵的“批林整风”运动对经济工作造成严重干扰,但“大干快上”的春风吹拂使神州大地出现了令人振奋的生机。也就是在刚刚结束的1973年,苏联在我国西北、东北边境陈兵百万,我国的南海西沙群岛军事磨擦不断,加之中印关系长期不睦,使毛泽东主席产生了“三线建设搞不好,我就睡不着觉”的忧虑。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当对方提出要方便尼泊尔与中国内地沟通时,毛主席说:“青藏铁路还是要搞的!”去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了上马修建青藏铁路、筹备建设南疆铁路的决定。在刚刚结束的军委全会上,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也宣布了由铁道兵承担修建青藏铁路的命令。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由学习文件转到研究计划上。坐在主席台上的铁道兵司令员吴克华问10师副师长姜培敏:
“你们上青藏线,有没有困难?”
        姜副师长,腰圆、膀宽、个头威武,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他象当年抗美援朝、接受抢修清川江大桥任务时的样子,噌地一个立正姿势:
        “报告司令员:上青藏线肯定有困难,但我们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努力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
        吴司令员透过姜副师长那双架在鼻梁上明净的镜片,看到了他那刚毅的目光,满意的点了点头。右手捏着的铅笔在桌子上若有所思的点了一下,像提问一个好胜的学生一样说:
        “对于卡着青藏线脖子的关角隧道,你们有什么打算?”
        “我们决定把关角隧道列为全师的第一号重点工程,由四十七团第一、第二营两个加强营和一个民工连施工,师团两级,组织精干人员到现场具体指挥。”
        吴司令员再次微笑着点了点头,那神情充满了信任和希望。手里的红蓝铅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一九七四年度施工计划表》“青藏线”一栏里用劲地打了一个“√”号。并在后面的备注栏内写上了“姜培敏”的名字。
        老将军收住笑容,郑重的宣布:
        “好!三年后我去验收……”

        王震同志在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曾经说过:“什么是铁道兵的最大幸福?就是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在祖国大地上建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多少年来,铁道兵部队转战南北,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汗水洒遍祖国三分之二的国土,还有不少同志为不能到青藏高原修路而感到遗憾。
        “要去青海修建青藏铁路了!”
        这消息很快在部队传开了。在陕南蜀河岸边刚刚完成襄渝铁路修建任务的四十七团指战员奔走相告,餐前饭后战友们碰面,都在高兴地交流着关于青海高原的遐想。
        青海,对这支部队来说并不陌生。一九五九年他们曾在黄河上游的龙羊峡修架索桥。所以,新同志常听连队领导讲述青海的宝藏,草原的风光,日月山、青海湖……如今,青藏铁路要重新上马,无不为能亲自参加修建世界屋脊的宏伟工程而欢欣鼓舞!
深秋九月,秋高气爽、花果飘香。铁道兵党委一声令下,指战员们带着襄渝铁路通车典礼的喜悦,带着还未及掸去的秦巴风尘,朝着向往已久的青藏高原进发了。军列上,大家谈笑风生,心驰神往。
        “背上(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劈高山填大海,
        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
        今天汗水下地,明朝(那个)鲜花齐开放。
        同志们那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欢快的歌声溢出车厢,飘向原野、洒过山乡。战士们那种高兴劲就像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一样。
        然而,无情的青海高原,却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在哈尔盖下火车以后,迎接他们的是越刮越猛的狂风,越下越大的飞雪。头发胀,嗓子发庠,从来不晕车的同志也开始恶心、呕吐。这就是常说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没到过青藏高原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对这些年轻战士来说,只想到去青海修铁路,把拉萨同内地连起来,填补我国近四分之一国土上铁路的空白,却从没有想到什么高原反应。
        十五连小战士陈福海,下汽车后,头疼恶心,坐着心慌,站着头晕,躺下睡不着,难受得歪倒床上放声哭了起来。五连副指导员高福林,患有高血压病,下车就感到气短、胸闷,一坐下再也不敢起来了,他好像意识到这时候的活动是在向死神接近。
团政委王成林,深夜下车后,感到头上像戴了铁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晚上流了两次鼻血。这时他马上想到:自己反应这么严重,部队怎么样?战士们怎么样?
        雪。深秋高原的大雪好像有意给新来的客人们作对,纷纷扬扬直下了一夜,遍地皆白,俨然成了一个银色世界。
        第二天天一亮,王政委带领医务人员踏着积雪来到所属连队。从一营到二营,从机关到连队,走进一顶顶帐蓬看望干部战士。大家从政委那虽有些发黄,但却透出坚毅而慈祥的脸上感到了温暖,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三营老营长徐杰,把炊事班做的病号饭端到小战士陈福海的床头,象哄小孩一样:“从内地到高原的反应,就象一个青年刚入伍,总要有一段适应过程,只要我们有刚入伍时的那种激情,就一定会适应的……”
        气势磅礴的青藏高原,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宝藏,但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它始终显得有些消沉和死寂。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使当地人民守着“宝盆”不能开发,靠着“金山”遭受贫困。多少年来,这里的人民想铁路,盼铁路,时刻准备着迎接党中央派来筑路大军。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三年,先后两次动工兴建这条铁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大跃进”后遗症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都未获成功。高原人民用笑脸迎接亲人,又用泪脸把亲人送走,他们盼望着党中央能再次为雪域高原送来福音。盼呀!盼呀!直盼到一九七四年,听说中央召开了青藏铁路建设协作会议,将由人民解放军铁道部队两支队伍承担修建青藏铁路时,他们才真正地笑了。笑得那样憨厚,那样亲切,那样幸福。
        洁白的哈达,香甜的奶茶,优美的舞蹈,清脆的歌声……青海省各族人民慰问团、青海省歌剧团、海西州歌舞团,带着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来到铁路沿线部队向指战员们表一表三百万高原人民的真挚感情。
        欢迎您,远方来的客人!欢迎您,英雄的筑路大军!青海各族人民用火一样热的心期待着您的到来,望眼欲穿地盼着您把铁路修上高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