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起了好多小红疙瘩:对语文课堂出彩的追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05:49

对语文课堂出彩的追问

 

李波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渴望课堂教学中出彩,老师讲得精彩,引导得机智,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得主动,交流有创意,展示水平高超。这样的课堂,生机勃勃,自然和谐,酣畅惬意,老师教得意气风发,学生学得意犹未尽。可谓师生的一大乐事!可惜,对大多数老师来讲,这仅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及。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远离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失去教学的幸福感呢?我们不妨进行下面的反思:

 

你把教案和教辅资料丢开了吗?

 

作为一名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教师,我和大多数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喜欢照本宣科的老师!试想,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左手端课本,右手持教参,喋喋不休在“念经”,那谁受的了?很多老师虽然备课很充分,但是教学思路还是按教参和教辅资料的思路一板一眼的组织,不越雷池半步,教学缺少了灵动的活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在讲解教材时,要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思路不是放在知识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观察每一个学生在怎样学习,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了哪些障碍。也就是说,教师在熟悉教材确定教学思路之后,在课堂上还要善于观察学情,根据学情需要及时调整,一变则盘活了全局。

 

作为一个学生来讲,他们不仅喜欢甚至崇拜那些不带课本进课堂的老师。(当然,有些学科不可避免用教材除外)尤其崇拜那些经常讲书本上没有的信息的老师。从这个表象中,给我们老师很多启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教师的知识要渊博,不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尽可能多的涉猎其他专业的信息。这样才能确保讲得充实、精彩!不至于“弹尽粮绝”!二是教师教法要灵活。丢掉书本和教案不只是一种姿态,它促使老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它的好处还在于,能激发老师更加有效率的备课。丢掉书本教案是需要勇气的,如果不能把教材烂熟于心,如果教学思路混乱谁敢丢掉!换言之,两手空空走进教室既反映了教师关注学生的勇气,也是教师精心准备后的教学自信的表现。

 

课堂要出彩,请你先把教案丢开!

 

你露出轻松的微笑了吗?

 

很多老师一开始上课喜欢问,“同学们紧张吗?”或者说“同学们,不要紧张,放松点!”其实这都是教师紧张的表现。尤以是优质课评选或公开课为甚。老师一紧张,就会传染给学生。有些老师尽管不紧张,也习惯于面无表情,给学生一副冷面孔。说得书卷气一点,是亲和力不够,说得俗气一些,就是天生要帐的脸。既然来要帐,对方就要小心了,所以学生往往放不开。当然还有的老师很注意教态,时常对学生笑,但笑得努力而勉强,没有发自内心,在讲台上表演笑,笑得紧张和痛苦,让人看了不舒服。很多课堂设计不错,教师素质也很好。感觉还是别扭,原因也就在于此。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是一节常态的课,教师自然,学生自如;教师放松,学生从容是必不可少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公开课的艺术就是放松的艺术。越放松的课堂越容易出彩!我们看很多名家的课堂中,老师不仅没有沉稳严谨,而且和蔼可亲,甚至有些还显得活泼和幽默。在自然放松而又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才有可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和学生灵光闪现,精彩也就不可避免了。

 

课堂要出彩,请你先给学生微笑!

 

你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每个语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我们要求学生读文章的时候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老师自己也不能置身事外。不能否认,很多老师对自己所教的课文就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有个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以己之昏昏又怎能使人之昭昭呢?如果学完《敬畏自然》一课,我们学生如果达成共识:要敬畏自然。那教师的视野就不够开阔了,应该和学生引申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上来。如果学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仅仅和学生感受了鲁迅笔下南方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的话,那也是远远不够的。鲁迅的战斗精神附着在文章中,需要我们挖掘、品味、引导、点拨。笔者在200710月山东省中语会第十四次年会上执教了《端午的鸭蛋》一课,其中对“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的品味自认为比较到位,先让同学们通过读 “吱——”体会鸭蛋油多的特点,再比较辨析“冒”这个词的表达效果,使同学们进一步领会到鸭蛋的油多。上完课后,省教研室张伟忠老师却认为还可以品味得更深入些:筷子头和“一……就……”就很明显地表现出油多,同时鸭蛋可以用筷子挖着吃,本身就说明鸭蛋质细的特点。这些都是教参中所没有的,但是如果能这样深入挖掘的话,课堂肯定会呈现一个亮点。所以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本感受能力的高低。既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研究教参,又不能只当教参的传话筒。没有哪一个人敢说,我把这篇文章悟透了。《红楼梦》虽经几代红学家皓首研读,不依然迷雾重重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解读都是一家之言。作为教师更要求我们必须读出自己的理解来。只有读出了自己,才可能教出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研究教参就可以使你对文本的解读不偏颇,而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又可以在某些点上和学生产生共鸣,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的课堂岂能不出彩!

 

课堂要出彩,请你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

 

你的课堂有亮点吗?

 

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曾经说,不要对教师提无休止的要求:书写要像书法家,范读要像朗诵家,课堂组织要像主持人,示范模仿要像演员。这是老师们不可能做到的,也是苛求!另一方面,我们教师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我们听韩军、程翔的课,不禁为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而陶醉;听于漪的课,不禁为她热烈投入的情感而折服;听李镇西的课,不禁为他巧妙睿智的引导而倾倒;听余映潮的课,不禁为他独具匠心的设计而感叹。他们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因此,他们的课上得赏心悦目、高潮迭起、回肠荡气,同时,也带有他们自己个性的烙印。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课堂语言是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完整的,课堂组织是规范的,学生活动是充分的。听完还是感觉像缺了点什么?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可能有的老师说,我们不可能具备于漪、李镇西那样的素质,他们的修养已经像一座高峰那样无法企及。那杜郎口中学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他们一所乡村中学,一群不合格的老师,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在课堂教学上的精彩让人叹为观止。所以说,课堂的精彩并不是那些名师们的专利,每位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教学中出彩。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散步》一课时,在归纳主题这个环节时,有学生谈到了孝和家庭的温馨,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繁体“孝”字,接着解释:孝在金文中的写法,意思就是一个小孩背着一个头发稀疏的老人,再加上恩格斯的一句话,抚养子女是动物都有的行为,而赡养老人却是人类却独有的,让所有学生都印象深刻。接着教师相机出示了一组照片《俺爹俺娘》,在《懂你》的背景音乐中,展示了贫穷的夫妻两人互相搀扶,相濡以沫,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看到最后年过半百的女儿跪在父母合影的遗像前的时候,好多学生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深切的情感震撼人心!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接着神情地朗诵毕淑敏《孝心无价》中的一段话“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由于朗诵的内容和课文主旨自然相映,让学生唏嘘不已,这种结课方式让听课老师为之喝彩。可见,精彩的课堂每个人都能做到。精彩的课堂需要亮点,犹如一部进行曲,需要婉转起伏的旋律,更需要渐入佳境的高潮。课堂中的亮点可以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学生;可以是文章重难点的突破,也可以是课堂中的一个小插曲;可以是思维的交流碰撞,也可以是引发的情感的共鸣;可以是谬误引起的欢笑,也可以是情到深处的泪水。这样的课堂,不光会深深留在教师的脑海中,还会刻在学生的心灵中,甚至伴他们一生。

 

课堂要出彩,请你的课堂有亮点!

 

你的学生的表现精彩吗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从以学为主、先学后教、因学定教、以学论教等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可以说,如果没有学生的精彩,教师表现再出色,也只是上演了一场技能表演的独角戏,课堂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

 

学生表现精彩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可以让教学出彩的几个方面:

 

学生朗读和表演时出彩:如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模拟妈妈和我对话询问羚羊木雕去向时的紧张气氛,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和惟妙惟肖的动作模拟,让课堂充满了生趣。

 

学生充满个性的回答和争鸣让课堂增彩:同时《羚羊木雕》一课,教师让学生争论妈妈和我谁做的对时,学生唇枪舌剑,展开了交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白热化的辩论让课堂精彩纷呈。

 

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让课堂出彩:在《桃花源记》一课中,有同学发问:“陶渊明写的桃花源是真实的吗?”“结尾为什么后遂无问津者,既然那么美好为什么人们不去探寻?”“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为什么找不到桃源呢?”通过同学们的争论老师的点拨,最终领会了作者的虚实相容的写法,对文章的理解走向深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使之走向深入。

 

课堂要出彩,请让你的学生精彩起来!

 

当然,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继续这样的追问,比如,你让学生自主了吗?你抓住语文的灵魂了吗……在此,我不能也无法面面俱到的加以阐述。实际上,课堂的出彩是无法预约的,在真正本色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充当好一个“媒人”的角色。应撮合学生和文本“热恋”,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对方的心灵,走进文本深处,产生不期而遇的共鸣,进而在相互欣赏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结果也必定是教师和学生都能享受课堂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