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突然很痒起红疙瘩:中国地质概况 岩浆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55:06
 ·岩浆岩 前吕良期(太古宙) 吕梁期(古元古代) 四堡期(中元古代) 晋宁期(青白口纪) 震旦期(南华纪-震旦纪) 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 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 印支期(三叠纪) 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 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 特殊类型岩石     前吕梁期(太古宙)
火山岩
前吕梁期(太古宙)火山岩浆活动强烈, 但所有的火山岩现今大多已构成古老表壳岩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河北的太行山和燕山,陕西潼关、山西太原南部,河南的嵩箕、林山、桐柏山、大别山东坡、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区,山西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恒山、太岳山及桑干河上游地区,山东沂蒙山区及胶东地区,东北的建平、辽南、吉南,内蒙古的兴和—集宁—凉城,大青山、乌拉山、千里山及阿拉善、宝昌,新疆的塔里木北缘,天山中段,阿尔金山北坡。由于受深度变质,岩石多呈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及绿片岩等岩类出现,其原岩当为富铁拉斑玄武岩、科马提岩、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岩以及辉绿岩等,多数属于海底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少数为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绿岩”建造。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新太古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类常与新太古代地层伴生。吉林南部和辽宁太古代岩层中的超基性岩,常成群成带分布,单个岩体多呈脉状、岩床状产出,岩性为橄榄岩、辉石岩、辉石橄榄岩、角闪石岩,大多已蛇纹石化、透闪石化。于五台山、太行山、恒山及山东涝坡等地的辉长—辉绿岩、辉绿岩,有的受变质呈斜长角闪岩产出(鲁西)。
大别山地区大别山岩群中成群分布的400余个超基性-基性岩体,出露面积约420 km2,多呈脉状、透镜状或岩株顺层产出。
2 中性-酸性岩
太古宙的中性-酸性侵入岩往往与变质变形深成侵入体(正片麻岩)混杂在一起,变质强烈的就称为片麻岩,变质较弱的,接触界线清楚的,称侵入体。这些侵入体往往分布于古老华北陆块之上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内,构成古陆基底的主体成分;较为集中的有辽北—吉南、辽东、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晋中北、晋西南、鲁北、鲁西—鲁西南以及桐柏—大别山等9个地区。在佳木斯地块、青海东昆仑山、河南嵩山等地零星出露(图3-2)。最古老的变质深成侵入体为辽宁鞍山地区的白家坟片麻岩,属于始太古代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吕梁期(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范围与太古宙基本一致,除了太古宙岩浆岩分布地区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和东北的额尔古纳、大小兴安岭北端以及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腹地也有大面积分布。其共同特点是:① 岩石普遍变形,片麻理构造发育,大多数为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少量为混合花岗岩;② 岩石化学成分更加富钾以至演变为钙碱性系列,除辽—吉—冀北地区还有少量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岩石组合外,大量出露的是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甚至少量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③ 基性—超基性岩要远远多于太古宙,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长闪长岩以及超镁铁质岩,说明在古元古代地壳的刚性程度远比太古宙时期高。此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成南北向分布的岩体,其岩石组合是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与太古宙最古老的地壳岩石组合十分相似,是否显示康滇地轴是晚于华北克拉通的另一个古老陆块的发源地,有待考证。
古元古代的火山岩分布范围要比侵入岩范围广泛的多,东西昆仑、天山、秦岭、大别山等地都有出露,不仅有基性火山岩,还有富钠质中—酸性火山岩。
火山岩
1 华北—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辽东、吉南,内蒙古大青山、色尔腾山及阿拉善地区,河北太行山南段和冀东,山西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以及太行山区,山东蓬莱、胶南等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亦有少量分布。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伴有中酸性火山岩,只有在河南为单一的玄武岩类。岩石多受变质,呈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绿片岩及科马提岩(少量)面貌出现。原岩为拉斑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有的地方岩石组合显示“绿岩”特征。
2 新疆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西昆仑山,其余地区如公格尔、铁克力克、天山哈尔克及库鲁克塔格等地也有少量出露。以变质基性、酸性火山岩为主,少量为变质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安山岩,流纹质英安岩、流纹岩。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少量为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
3 甘肃—青海地区
区内火山岩分布于敦煌和龙首山地区的敦煌群、龙首山群中的火山岩,以流纹岩、英安岩及相关成分的火山碎屑岩为主,次为安山岩、安山质混凝灰岩。在山丹、东大山一带龙首山群的下部也有以基性和中基性火山岩为原岩的片麻岩、混合岩。
4 其他地区
北秦岭西段古元古代秦岭岩群中以英安岩为主,夹少量玄武岩,上部为流纹岩,总体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大别山西段及桐柏山地区,桐柏山岩群中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或玄武岩-流纹岩组合),具双峰式喷发特点。苏鲁交界区大别山岩群中,有变质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滇西及川西北地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界康定岩群中,有中深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具双峰式喷发特点。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仅零星分布在柴达木、东昆仑、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冀北、苏鲁、川南、滇中、鄂西等地。柴达木东北布赫特山一带、东昆仓山西段,共和县倒淌河北等地见有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石角闪岩岩株侵入于古元古界。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地区有变辉绿岩。冀北有角闪辉石岩。苏鲁交界区的大别山岩群中,有似层状、透镜状超基性岩体顺层产出,成群分布,岩性为辉橄岩-橄榄岩。四川冕宁等地岩体、群,以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岩等基性岩为主,夹少量纯橄榄岩、辉橄岩,辉石岩等超基性岩,如沙坝、同德的辉长岩、桂花村岩体等。哀牢山及点苍山地区有变质辉石岩和角闪石岩。鄂西黄陵核桃园-樟树坪一带,有近20个超基性-基性岩体,侵入于元古宇水月寺岩群岩层间,以辉橄岩、纯橄榄岩为主,另有少量辉石岩、角闪石岩、辉长岩等,呈NE向分布。
2 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岩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四川西部,新疆、青海、甘肃、河南等地也有零星出露(图3-2)。         

四堡期(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岩浆岩分布的格局与前有所不同,主要是华北陆块中心地区冀—晋—辽西出露很少,仅在冀北—内蒙古兴和集宁等地见有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组合,并有零星的环斑花岗岩和碱性岩—霓辉正长岩小岩体出露;吉南—辽东地区及黑河、张广才岭为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组合,但分布范围不大;而在西部西昆仑山、东昆仑山、天山南缘、库鲁克塔格、阿尔金山、北山、祁连山、阿拉善、呼和浩特等地区岩浆岩则分布比较集中,构成了巨大的四堡期岩浆岩带。另在川北、川南、湘黔交界处、桂北、浙南和海南也有零星出露。从岩石化学成分上看,除祁连山区还保留有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冀北—内蒙古兴和集宁和吉南—辽东地区还见有奥长花岗岩外,该期主体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组合,而中性—基性岩如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以及超铁镁质岩的斜长岩、蛇纹石化橄榄岩也较常见,如桂北摩天岭二长花岗岩岩基边部有超基性火山岩—科马提岩、湘北益阳有似科马提岩出露。四堡期火山岩主要以海相基性—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少量中—酸性火山岩,以西部较发育。

火山岩

岩浆活动以长城纪为强烈,蓟县纪相对较弱。长城纪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以及华南等地。

侵入岩

1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及南秦岭、川西、鄂西、皖南等地。

海南岛也有橄榄岩、辉石橄榄岩、滑石蛇纹岩等岩枝、岩瘤产出。

2中性-酸性岩

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华南部分地区。主体沿着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陆块之间的造山带分布,主要有阿尔金带、天山带、内蒙古—冀北带、小兴安岭西北带、佳木斯带、吉东带,其次在昆仑—祁连—秦岭区带中有西昆仑带、东昆仑带、祁连山带、西秦岭带,其他还有川北—川南、桂北、海南等地有零星出露(图3-3)。

3  碱性岩

仅出露在川东北旺苍县,共有中子园、水磨、坪河三个岩体,面积约20km2;岩石类型为含副长石类的霞辉岩、霓霞辉岩、磷霞岩、霞石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碳酸岩类的方解石碳酸岩、铁白云石碳酸岩等,可能属四堡期-晋宁期形成。

      

晋宁期(青白口纪)

晋宁期岩浆活动仍以青白口纪划分。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向西断续延伸到南天山,在大别山东端折向北北东延伸到胶东和胶南。另在华南地区粤西、浙、闽也有零星出露。其岩石性质,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自西向东,主体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东昆仑),包括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到大别山区由于强烈的造山作用,岩石遭受强烈变形改造,大部分变质变形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组合,其最大特色是发育有同时代的榴辉岩,该带另一特色是在大别山南坡呈NW-SE向发育有同时代的基性岩墙群,包括辉绿岩、辉长岩、辉绿辉长岩,平行层面或面理贯入,延伸到胶东和胶南,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组合,也遭受变质变形的改造,呈片麻状构造,同样也有同时代的榴辉岩出露。其他地区除赣西北九岭地区与东昆仑属于同一岩石组合外,岩石性质大多数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组合,属钙碱系列。晋宁期火山岩大多数为海相中—基性岩,变质为细碧岩和角斑岩,未变质的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局部为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火山岩
1甘肃、新疆地区
在甘肃、新疆地区火山岩仅见于天山东段天湖群中下部,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原岩为富铁(镁)拉斑玄武岩和安山岩。祁连西部见杏仁状安山玄武岩呈透镜状产于大柳沟群中部。
2 阿尔金山北坡
龚岔群中下部为安山质凝灰岩、蚀变安山岩、英安岩,少量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熔岩、碧玉岩,属海底喷发。
3 陕西境内
西乡群、铁船山组、刘家坪组为陆相火山岩,主要是流纹岩和英安岩,其次是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属玄武岩—英安岩(或流纹岩)组合型。碧口群、郧西群、耀岭河群等海相火山岩,则分布于勉县—略阳—宁强三角地区,并延入甘肃、四川两省。兴隆山区皋兰群的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4 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北段、张广才岭东坡、绥芬河二道河子,以及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一带。大兴安岭北段,火山岩赋存于倭勒根群(原划落马湖群、零点群)之中,早期为中酸性火山岩,过渡为中酸性与中基性火山岩,最晚期为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张广才岭东坡的张广才岭群中,为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少量安山岩;在绥芬河二道河子黄松群中,为已变质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英安岩、安山岩、流纹岩;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白乃庙组中,为一套受变质的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与熔岩组合。
5 秦岭—大别山—苏鲁地区
河南二郎坪(群)期和毛堂(群)期两期火山岩,均为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其火山碎屑熔岩、熔火山碎屑岩。豫西松树沟岩群中的火山岩则已变为斜长角闪岩夹榴辉岩及含柯石英榴辉岩,存在于泽洪沟蛇绿混杂岩中。
6 川—鄂地区
鄂西马槽园群中见有细碧岩。川北平武及川西巴塘地区碧口群及盐井群中,早期有玄武岩溢流,晚期为粗面岩、英安岩、流纹岩喷发。碧口群的火山岩具有蛇绿岩套的层序特征。通木梁群、黄水河群、恰斯群中安山岩形成东西长达千余千米的火山岩带。浙江青白口系中也夹有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7皖、赣、湘北地区
落可岽群及沥口群中有安山岩-英安岩及凝灰质岩石。湘北沧水铺板溪群下部为安山质-英安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其他地区
桂北龙胜、三门一带,丹洲群中夹枕状细碧岩。湘西北桃源、安江一带,玄武岩呈岩流、似层状、岩床产出的镁铁质潜火山岩等呈岩脉、岩墙产出NNE向带状展布,并喷发或侵入于新元古代地层中,属晋宁晚期。云开大山的云开群及海南的石碌群中,也夹有部分晋宁晚期的中高级变质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流纹岩、火山碎屑岩。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仅在辽北、晋、冀、豫西、川中、滇中、鄂西等地有零星出露。
2 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岩主要出露在新疆天山—库鲁克塔格区、大小兴安岭区、佳木斯地区、青海东昆仑北缘、秦岭—大别山地区、鲁北—鲁东南地区以及其他零星分布处(图3-3)。
3 碱性岩
零星出露,如中祁连山西段的钠铁闪石二长岩,河南吐雾山等地含钠闪石及霓辉石花岗岩。
   震旦期(南华纪—震旦纪)
本期仍按原震旦纪(543 Ma~800 Ma)范畴,包括现划分的南华纪(680 Ma~800 Ma)和震旦纪(543 Ma~680 Ma)。震旦期岩浆活动较晋宁期微弱,该期岩浆岩在川中、川陕交界和赣闽交界武夷山区较为集中,而新疆北山、库鲁克塔格、吉南、赣南、滇中等地区只有零星出露。川中—川陕一带为南华纪的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其他地区均为震旦纪产物,如武夷山和滇中的二长花岗岩,吉南的英云闪长岩,赣南的橄榄金云火山岩(又称似金伯利岩)、橄榄岩、角闪岩等超铁镁质岩小岩体,而北山地区岩石已遭受变质,成为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合,但范围很小。黑龙江省新林地区见超基性—基性岩岩体,岩性为蛇纹岩、角闪石岩、纯橄岩、辉石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等。
火山岩
1 南华纪火山岩
新疆地区
区内火山岩见于塔里木北缘的柯坪和库鲁克塔格地区,即原划分为早震旦世的柯坪地区的巧恩布拉克组、库鲁克塔格地区的贝义西组火山岩。贝义西组下部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蚀变玄武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互层,偶见杏仁状玄武岩。总体上以基性火山岩为主,部分为酸性岩。柯坪地区玄武质及流纹质凝灰岩见于东部的巧恩布拉克组下部。
陕西地区
区内郧西群和耀岭河群火山岩,分布于安康、平利和商南地区。郧西群是一套以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火山岩建造,主要有流纹岩、霏细岩、英安岩、粗面岩、火山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凝灰质千枚岩等。耀岭河群是一套以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其中火山碎屑岩略多于熔岩,主要为变玄武岩,角砾凝灰岩、凝灰岩、少量安山岩、石英安山岩,还有较多的潜火山岩相玄武玢岩和粗面斑岩等,属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组合。
其他地区
川西地区南华系中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同类凝灰岩等为主,少量为玄武岩。湘中麻田、雷祖殿等地,南华系与震旦系之间局部夹苦橄质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湘、粤、闽、赣地区,南华系中部夹细碧岩-角斑岩和凝灰岩,偶有英安岩。江西中南部南华系下部夹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变玄武岩、变安山岩、变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化学成分属钙碱性岩。
2 震旦纪火山岩
新疆地区
库鲁克塔格的扎摩提组、水泉组中,有玄武岩,辉绿岩及少量玄武质集块岩。柯坪地区苏盖特布拉克组中,为玄武岩及潜火山岩相的橄榄粗玄岩等。此外,在阿尔泰东北诺尔特地区喀纳斯群,有安山岩、流纹质英安岩,属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富蕴县以南喀喇额尔齐斯组,为玄武岩、安山岩和霏细岩、石英斑岩及其凝灰岩等。
其他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震旦纪全吉群上部夹有玄武岩及富钾粗面岩。中祁连山西段,震旦纪多若诺尔群内夹有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及玄武岩。北秦岭东北则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西秦岭地区下震旦统白依沟群主要为陆相火山碎屑岩,包含凝灰岩、凝灰质砾岩、英安质凝灰岩。大别山南部为变玄武质岩石和变细碧质—变角斑质岩石。秦岭南部周进沟组中有基性火山岩和凝灰岩。
侵入岩
超基性-基性岩:
1 新疆地区
区内库鲁克塔格一带,有辉绿岩、辉长岩等岩体。
2 河南栾川等地
区内沿断裂分布有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等(518 Ma~711 Ma)。
3 滇西南地区
哀牢山已发现大小数百个超基性-基性岩体,大者达30 km2,小者长宽仅几十米至数百米,呈NW-SE向至近SN向分布,以方辉辉橄岩型最多,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其次为纯橄榄岩型、方辉辉橄岩-方辉橄榄岩型和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等。
4 其他地区
鄂西为纯橄榄岩和方辉辉橄岩。黄陵花岗岩体内有基性—超基性岩体,包括二辉橄榄岩、橄榄苏长辉长岩、苏长岩、辉长岩等,这些岩体往往又被辉长岩及辉绿岩侵入其中。苏北铜山、邳县、睢宁等地产于震旦系中的辉绿岩床,也可能属本期产物。赣东南地区鹤仔等地有橄榄角闪岩及角闪辉石岩组合,可能为晋宁—震旦等多期形成产物。
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侵入岩仅见于四川、吉林、甘肃、江西、福建等地(图3-3)。
1川中汶川地区
区内中性—酸性岩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组合。川西米仓山、龙门山、泸定、泸沽一带,有30余个岩体,呈NE向分布,以正长花岗岩为主,含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及少量二长花岗岩,侵入于古元古界—南华系中,部分被震旦纪沉积覆盖。
2 吉林南部区
区内仅见一处英云闪长岩小岩基。
3 甘肃西秦岭和祁连山东段
区内见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岩体成群作EW向线状分布。在北山地区也有呈EW向分布的震旦纪英云闪长质糜棱岩和花岗闪长质糜棱岩岩体。
4武夷山区
区内见震旦纪二长花岗岩岩基,呈SN向分布,年龄值510 Ma~680 Ma。
碱性岩
在胶南老爷顶、麻山等地有含霓石碱长花岗岩出露。     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
加里东期是中国较强烈的岩浆活动期。火山岩和碱性侵入岩以秦岭地区最为发育,中性-酸性侵入岩以西北、华南地区分布最广,超基性-基性侵入岩于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周缘、秦岭及华南地区均有出露。在全国范围中性—酸性岩已明显构成4个区带,北部区为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中部区为昆仑—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区,西南部区为藏—滇区,南部区为华南地区。
从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变看,北部区的西段阿尔泰、北南天山、北山以志留纪为主,中段的内蒙和东段额尔古纳、黑河、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等地以奥陶纪为主,唯有吉中和辽北为寒武纪;中部区西段西昆仑岩浆活动时期为奥陶纪,东昆仑为寒武纪—奥陶纪,祁连山以志留纪为主,秦岭—大别山为志留纪—奥陶纪;西南部区为寒武纪—奥陶纪;南部区主要为志留纪,局部地区为寒武纪—奥陶纪。从岩石性质演变看,该期岩浆岩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北山有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和混合花岗岩,陕南及粤桂交界处也有混合花岗岩出露,大兴安岭和完达山区有碱长花岗岩,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则伴有志留纪、奥陶纪蛇绿岩产出。
火山岩
火山岩又可细分为早(寒武纪)、中(奥陶纪)、晚(志留纪)3个活动亚期。现按地区简述如下。
1 阿尔泰—北山—贺根山—大兴安岭区
该区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阿尔泰地区,晚奥陶世以安山岩、流纹岩及安山质熔结凝灰岩为主,局部有辉石安山岩及玄武岩,中、晚志留世为玄武—安山岩组合。北山地区,中晚奥陶世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塔尔巴哈台区,枕状玄武岩、安山岩为主。中段:居延地区,中奥陶世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东段:东乌旗地区,中奥陶世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多宝山地区,中、晚奥陶世为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并有少量玄武岩,见有细碧角斑岩建造,以角斑岩为主,中晚志留世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2 阿拉善—内蒙古中部—辽北地区
该区属华北陆块北侧火山岩带,呈EW向展布,分南、北两带。北带:主要为拉斑玄武岩与蛇绿岩带相伴生。南带:主要为中奥陶世岛弧火山岩组成,内蒙古中部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白乃庙地区为绿片岩化基性熔岩;西拉木伦河南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内蒙古白云鄂博以北和乌拉特中旗德日斯—乌拉特后旗一带,以及东部克什克腾旗等地,奥陶纪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并见有细碧岩(五道石门),是一套以基性岩为主,包括中性—酸性火山喷发产物;额济纳旗等地为中奥陶世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以及极少的流纹岩,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中志留世为一套以中性火山岩为主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组合,为安山岩、流纹岩、玄武安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3 塔里木盆地北侧区
由近NW向博罗科努带和呈NEE向哈尔克山带组成。哈尔克山带:中奥陶世为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早志留世为酸性熔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中晚志留世为中基性火山岩与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具双峰式特点。博罗科努山带:由中奥陶世细碧角斑岩、中志留世中基性熔岩组成。北山火山岩带:中奥陶世为安山岩、安山玄武岩、英安岩夹流纹岩;中晚志留世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在塔里木东北缘早寒武世为玄武岩、凝灰岩、集块岩组成。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区
为奥陶纪和中晚志留世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在唐巴勒及玛依勒山一带,分别与同时代的蛇绿岩相伴产出。
5 锡林浩特以南地区
由已变质为绿片岩的早寒武世玄武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在其南缘他们与蛇绿岩相伴产出,并组成蛇绿岩带。
6 佳木斯隆起西缘区
主要由早—中奥陶世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在依兰—嘉荫一带,早奥陶世为流纹岩、变中基性火山岩或石英角斑岩、细碧岩,具双峰式特点。张广才岭西坡,以中奥陶世安山岩为主,次为英安岩及少量的火山碎屑岩。
7 大兴安岭区
黑龙江罕达气地区主要为中奥陶世安山岩,少量英安岩、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类,并见有细碧角斑岩,中志留世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及其火山角砾岩;伊春地区、汤原县宝泉地区早奥陶世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及凝灰岩、凝灰熔岩,并见有少量细碧岩、石英角斑岩,早志留世是一套受变质具片理化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英安岩、安山岩。吉中地区晚奥陶世以英安质凝灰熔岩为主,次为安山岩、流纹岩,构成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喷发旋回。
8 祁连山—北秦岭区
该带火山岩有3类:玄武岩—流纹岩组合、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和碱玄岩—粗面岩—响岩组合,具有双峰式特点。北秦岭带北部,早古生代火山岩为巨厚的细碧岩夹少量的石英角斑岩和角斑岩;北秦岭南部主要是晚奥陶世玄武岩—流纹岩组合。北祁连山带,早寒武世时,西段主要为玄武岩—流纹岩组合,东段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中奥陶世火山活动最强,分布最广,以玄武岩—流纹岩组合与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交替出现;晚奥陶世为拉斑玄武岩—安山岩或英安岩组合;志留纪时呈现点状喷发,为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在拉脊山一带,中上寒武统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细碧岩)、火山角砾岩组成。在南秦岭,少量出露寒武—奥陶纪辉斑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早志留世为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9 松潘—甘孜区
区内仅在义敦地区见有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组合,是华力西期岩浆活动的前奏。
10 低喜马拉雅区
在阿波尔山南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米里群中有层状及脉状产出的中性-基性海相火山熔岩;路东-林根之间,见玄武岩夹有5层火山角砾岩,可能是加里东期产物;藏中班戈县境内的志留系东卡组夹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川西巴塘地区,上寒武统上部夹数十米厚的玄武岩、亚碱性玄武岩、苦橄岩和石英斑岩透镜体。
11 华南地区及其他地区
仅在桂北、桂东南、粤西、及海南部分地区见有加里东期火山岩。桂北大明山一带为早奥陶世角斑岩及火山碎屑岩;桂东南及粤西为早志留世,海南为奥陶纪—志留纪海相细碧岩、石英角斑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河南内乡—石燕河一带为中奥陶世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集中分布在阿尔泰、祁连山、北山、柴达木、内蒙古、贺兰山、色尔腾山等地区。常常是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并构成重要的构造岩浆带。
2 中性-酸性岩
中性—酸性岩分布广泛。早期(寒武纪) 零星分布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大兴安及其周边、青海中部、及华南等地;中期(奥陶纪)在早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同时在昆仑—祁连山—秦岭区和阿尔金山也已初步显露,到了晚期(志留纪),祁连山和华南成为更为显著的岩浆活动区。晚期岩体主要见于天山、阿尔泰、东准噶尔、大兴安岭、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华南以及其他地区(图3-4)。
3 碱性岩
碱性岩零星分布在祁连山和秦岭等地。中祁连山地区,为钠闪石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与正长岩伴生。北秦岭中段有霓辉石正长岩、钠铁闪石正长岩、正长岩等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组合,侵入志留系,被石炭系覆盖。南秦岭北部有早—中期二长白岗岩和正长白岗岩等碱性小岩株;南秦岭南部有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组合,以含霓辉石、霞石、钠闪石的正长岩最发育,与富钠钛超基性侵入岩及碱性火山岩共生       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
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格局,北部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活动更加强烈,范围更加广泛;中部昆仑—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区基本保持加里东期的格局;西南部藏—滇区和南部华南区岩浆活动大为减弱,仅在局部地区有所显示。总之阿尔泰、天山—兴安岭、昆仑山、柴达木、藏北、藏东和三江地区是华力西期岩浆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从活动的时间分析,北部区西段以中期(石炭纪)为最盛,早期(泥盆纪)次之,偶有晚期(二叠纪)活动,中段(内蒙)和东段(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冀—辽)以晚期为主体,偶有早、中期的活动,其中内蒙二连—贺根山一带早期见有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中部区由西(西昆仑)向东(东昆仑)活动由中期逐渐过渡到中晚期;藏滇区岩浆活动十分微弱,仅有零星的中期岩体出露;华南区以晚期(二叠纪)岩浆活动较为发育。总体上看,岩浆活动由老到新逐步由西向东迁移。从岩性特征分析,北部区,由西向东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组合到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中部区,中期由西向东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到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组合,晚期由正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组合到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上述北部区和中部区同时伴有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并构成十分醒目的泥盆纪、石炭纪和晚古生代蛇绿岩带。藏滇区和华南区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在桂东、粤西一带还出露有石炭纪—二叠纪混合花岗岩。
火山岩
华力西早、中期火山岩
1 天山—兴安岭区
阿尔泰亚带:早期先阶段以酸性火山岩为主,中阶段是酸性到基性,晚阶段为安山岩、英安岩;中期先阶段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准噶尔亚带:早期先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中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组合,晚阶段以海相玄武岩—安山岩为主,最后为陆相流纹岩,具双峰式特点;中期先阶段为陆相玄武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西部为基性熔岩,东部以流纹岩为主。
兴安岭亚带:早期先阶段为中酸性岩,晚阶段为中基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呈双峰式特点;中期先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陆相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2 塔里木—阿拉善—内蒙古中部—晋北、冀北地区
博罗科努—觉罗塔格带:早期中阶段先酸性、后基性,为安山岩—流纹英安岩和基性火山岩组合;中期先阶段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
索伦山带:中期先阶段以安山岩为主,晚阶段为中基性岩。
哈尔克山—萨阿尔明带:早期先阶段为安山岩—玄武岩组合,中阶段为玄武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基性岩;中期仅有少量的中基性岩出露。
伊宁带:中期先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晚阶段为中酸性岩。
北山带:早期晚阶段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中期先阶段以流纹岩—玄武岩为主,晚阶段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赤峰带:早期先阶段基性火山岩;中期先阶段为玄武岩—酸性凝灰岩互层。
吉中地区:中期先阶段为细碧角斑岩建造,具双峰式特点。
锡林浩特地区:中期为流纹岩—英安岩—石英角斑岩,北东缘为海陆交互相—陆相中酸性火山岩。
3昆仑—秦岭地区
西昆仑山北缘带:主要为中期的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局部有晚期橄榄玄武岩—安山岩组合。
柴达木南北缘带:主要为早期晚阶段,北缘东段为陆相中基性熔岩,中段为海陆交互相中酸性凝灰熔岩、海陆交互相中酸性岩;南缘中段为陆相中基性—中酸性熔岩。
南秦岭带:早期中阶段为海相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中期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局部有拉斑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组合。
4羌中南—唐古拉—保山地区
区内主要为中期火山岩,先阶段为碱性—过渡性玄武岩、拉斑玄武岩,晚阶段为一套基性熔岩,并包括火山—沉积岩,属拉斑玄武岩组合;在左贡、类乌齐一带为大陆拉斑玄武岩。
5羌北—昌都—思茅区
区内早、中、晚期均有火山活动,以中、晚期为最强烈。澜沧江带主要为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金沙江带中晚期均为细碧岩和变玄武岩,但晚期晚阶段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哀牢山带以晚期火山岩较发育,早阶段为海相,晚阶段为陆相,有玄武岩、安山岩、碱质流纹岩等。
6 松潘—甘孜区
区内早、中期夹有玄武岩、细碧岩、火山碎屑岩,晚阶段为海相玄武岩组合,具双峰式特点。
7华南地区
桂西南早期为玄武岩及粗面岩,中期为玄武岩及火山角砾岩,晚期为玄武岩,局部有流纹岩。海南有少量中期的玄武岩、流纹岩,呈双峰式特点,其他地区仅有零星的早、中期火山岩出露。
华力西晚期火山岩
1新疆地区
阿尔泰仅见于富蕴县库尔提南,为杏仁状安山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厚60 m。准噶尔地区的早中二叠世火山岩一般均为陆相玄武岩、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及中性—酸性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南部吐鲁番—哈密盆地边缘,下段为酸性火山角砾岩、石英斑岩,上段为橄榄玄武岩夹石英斑岩和火山碎屑岩。天山地区均为陆相中心式喷发酸性熔岩、英安岩、熔结凝灰岩、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安山岩夹英安斑岩,石英斑岩及其火山角砾岩;中、晚二叠世火山岩为凝灰岩、凝灰砾岩、流纹岩、拉斑玄武岩、安山质的沉凝灰岩,集块岩等。柯坪地区为凝灰岩、玄武岩、玻质玄武岩、辉绿—粗玄岩,偶见石英斑岩和火山碎屑岩,属海陆交互相喷发物。昆仑和喀喇昆仑地区仅在北部叶桑岗西段有晚二叠世安山岩、英安质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
2 北山地区
区内为安山岩、中性—酸性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玄武岩、粗玄岩、辉绿岩、石英斑岩质凝灰岩。在北山南部地区,有长达数百千米的火山岩带:在早中二叠世早阶段为规模不大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中阶段为规模较大的中、酸性岩浆喷发,晚阶段又为基性岩浆喷发,到晚二叠世,火山岩仍分布于北山南部,为陆相中心式喷发岩,除红柳园西和马鬃山等地有少量中基性火山岩外,其余地区均为中酸性、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成分变化不大。以红柳园大奇山为中心,火山岩向东西逐渐减少;火山碎屑岩沿走向变化大,向东西两侧逐渐为熔岩替代。熔岩主要有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流纹质角砾熔岩、英安岩等。
3 青海地区
该区大致可称为北、中、南三带,柴达木西南缘大柴旦镇北西至玛温根山为北带、东昆仑山南坡至阿尼玛卿为中带及沱沱河—杂多、玉树为南带。北、中带火山岩均产于下中二叠统中下部,以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并有少量玄武岩、细碧岩、安山岩,枕状构造发育。南带火山岩产于下中二叠统布青山群,在西部马尔争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其次为中性熔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布青山一带,以细碧岩为主的基性熔岩;积石山一带以基性熔岩为主,部分为细碧岩,发育枕状构造。
4 吉、黑、蒙地区
黑龙江龙江县、黑河市、延寿县青龙屯、阿城县亚沟、密山县二龙山及宝清县勇进桥等地的下、中二叠统高家窝棚组、青龙屯组、二龙山组,以陆相喷发的安山岩及其凝灰岩为主,局部见有少量玄武岩,安山玄武岩。晚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嫩江县、铁力县、伊春市、阿城市、尚志市、木兰县等地的五道岭组,为安山岩及凝灰岩等喷发物。吉林桦甸市、磐石市以及永吉县等地区的下、中二叠统大河深组或一拉溪组,为浅海相喷发的流纹岩、安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等。上二叠世统末马达屯组火山岩,分布于九台市马达屯等地,以陆相中酸性火山喷发的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次为流纹岩。内蒙古的扎赉特旗、布特哈旗,以及中东部克什克腾旗、东乌旗盐池北山和敖汉旗等地,赋于下、中二叠世统大石寨组、高家窝棚组的火山岩,以安山岩及其凝灰岩为主,次为流纹岩及其凝灰岩,局部见细碧—角斑岩和少量玄武岩,总体上属于浅海相中酸性火山喷发产物。
5 喜马拉雅区
区内华力西晚期火山岩见于雅鲁藏布江地区下二叠统曲嘎组及西斯塔组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主要有细碧岩、玄武岩、凝灰岩;西斯塔组中主要是安粗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拉萨地区二叠系洛巴堆组中夹有安山岩等火山熔岩。在左贡、类乌齐一带,则为玄武岩—细碧岩—碱玄岩—玄粗安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
6 滇、黔、川地区
华力西晚期火山岩见于滇西南景洪地区下二叠统(海相)及上二叠统(陆相)地层中,岩性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碱质流纹岩等。哀牢山带也是早阶段为海相,晚阶段为陆相玄武岩、安山岩、碱质流纹岩等。滇西北澜沧江东岸,石炭-二叠纪火山岩以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为主,安山岩少量。川西义敦地区,上二叠统主要为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理塘-道孚地区,上二叠统主要为蚀变橄榄玄武岩、细碧岩、粗玄岩、苦橄岩及火山碎屑岩,熔岩枕状构造发育;甘孜-理塘一带尚有少量粗面岩、霓辉钠长岩等。青南、川西、滇北地区,以四川盐源-云南宾川一线为界,此线以西,晚二叠世火山岩为海相喷发,以东为海陆交互相。在四川天全—贵阳—云南建水—四川攀枝花连线以内三角形地区分布的峨嵋山玄武岩(235.3 Ma~253.3 Ma,K-Ar),呈岩被覆于二叠系茅口组灰岩之上,属华力西晚期至印支早期产物。在川滇边境,往往下部以海相玄武岩为主,枕状及杏仁状构造发育,向上渐变为陆相,火山碎屑岩增多;黔西地区,下部主要为火山粗碎屑岩夹熔岩,上部以火山细碎屑岩为主或熔岩与细火山碎屑岩互层。
7其他地区
桂西南的二叠系中夹玄武岩及少量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及流纹岩,厚度均小。由早至晚岩性呈基性—中性—酸性演化规律,玄武岩中常见枕状构造。广东境内二叠系中,局部夹中性火山岩;赣西吉安-湘中-广西梧州地区,二叠系中局部夹火山碎屑岩。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见有单一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赋存于下中二叠统菊石滩(金塔)组中。此外,辽宁建平地区的下、中二叠统大石寨组(斑布拉嘎组)中也有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2 中性-酸性岩
除陕西、宁夏两省(区)外,华力西期中性—酸性岩在西北地区都十分发育,出露广泛,岩石类型复杂多样,往往构成规模宏大、绵延数百至上千公里的侵入岩带或岩区(图3-5)。根据其生成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亚期。
3 碱性岩
华力西期碱性岩仅有零星分布。东准噶尔哈尔特—二台地区有霓石正长花岗岩。北山地区有岩株或岩墙状霓石正长岩。察哈尔右后旗忠义堂—巴音高勒一带,碱性正长岩(忠义堂),呈岩株产出,出露面积15 km 2,主要为角闪石正长岩、霓辉正长岩和少量辉石正长岩、石英角闪石二长岩,局部地段出现霞石正长岩,由于生成时代较晚,往往侵入了同期花岗闪长岩中。滇西南镇康木厂等地,也见有少量含霓石、碱性闪石的碱性花岗岩。川西冕宁-西昌-攀枝花一带沿安宁河断裂带有近300 km2的碱性岩分布,岩石类型有霞辉岩、霓霞辉岩、霞辉岩、磷霞岩、霞石正长岩等,岩体侵入于二叠纪至早、中三叠世地层中,被上三叠统沉积覆盖,为华力西晚期至印支期形成。甘孜—理塘一带也有少量霓辉钠长岩,岩石中均含少量碱性暗色矿物。新疆塔里木北缘、南天山、黑英山地区也有出露,岩石主要为霓辉石花岗岩、霓霞正长岩)。      印支期(三叠纪)
印支期岩浆活动仍然继承了加里东期的构造岩浆活动格局。北部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中部区、藏滇区和华南区岩浆活动明显增强。从岩性特征分析,北部区以花岗岩为主,向东出现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有碱性岩石(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云霞正长岩)的出现;中部区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在秦岭出现环斑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藏—滇—川区主体岩石与中部区相同,但出现许多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小岩体,有的成为三叠纪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华南区岩性特征和岩石组合则与此前变化不大,唯滇桂交界一带出现大片该期的辉绿岩墙(席、脉)群。
火山岩
1 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火山岩主要是中—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见于祁漫塔格山南,吉木萨尔县大龙口、三工河一带,西准噶尔的克拉玛依—百口泉一带地下也有产出。祁漫塔格山南坡,主要为流纹岩、石英斑岩、霏细斑岩、基性—酸性角砾熔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安山岩、玄武岩(199 Ma~222 Ma,K-Ar,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1985)等。吉木萨尔县,为杏仁状安山岩。克拉玛依—百口泉一带,在钻孔内的 1 118~2 798 m深处,见有流纹岩、玄武岩(197.5 Ma~218 Ma,K-Ar,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1985)和碱性玄武岩等。
2 西秦岭地区
该区早三叠世以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等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伴有火山碎屑熔岩。晚三叠世在祁连山地区及向西延入青海省有凝灰岩、酸性凝灰熔岩等零星分布。
3 青海地区
区内火山岩可分为早—中三叠世海相火山岩和晚三叠世海相、陆相互生火山岩。前者集中分布于柴达木东缘与西秦岭、祁连山结合处,以及西秦岭及巴颜喀拉山等地,如下三叠统洪水川群(海相)中上部及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海相)下部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英安质凝灰熔岩、安山质凝灰熔岩、中性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等。后者陆相火山岩沿东昆仑—西秦岭自西向东由中酸性熔岩—中性岩—基性岩。亦即西段祁漫塔格—喀雅克登塔格一带,以流纹质角砾岩(222 Ma~235 Ma, K-Ar,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为主,中段都兰—鄂拉山一带,以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为主,东段西秦岭黄南等地,以橄榄辉石玄武岩为主,夹有基性凝灰角砾岩等。海相火山岩分布于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南缘与唐古拉山结合部,西起西金乌兰湖经玉树后向SSE转折进入四川,其南带以中基性熔岩为主,局部枕状构造发育,夹有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北带主要为枕状构造发育的富钠细碧岩—角斑岩,并有少量中酸性—酸性熔岩,岩石均已变质。西昆仑奥依塔格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还夹有少量橄榄玄武岩、安山岩。东昆仑八宝山-鄂拉山和西秦岭青海茶卡、甘肃北山、夏河等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内见有海相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晚三叠世海陆交互相火山岩,分布于八宝山-鄂拉山地区,为碱性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岩-碱性流纹岩组合(222 Ma~235 Ma,K-Ar)(204 Ma~225 Ma,K-Ar,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在祁漫塔格和青海都兰地区的陆相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青海东部同仁-泽库地区为玄武安山岩-石英安山岩组合。
4 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为早三叠世陆相安山岩,晚三叠世有陆相流纹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属英安岩—流纹岩组合;海相火山岩仅见于完达山,系枕状熔岩与放射虫硅质岩、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共生。
5 滇—藏地区
在羌中南—唐古拉—保山带大水塘组中赋存有主要为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安山岩和碱性流纹岩。羌北—昌都—思茅带在江达组中赋存有以陆相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及少量中酸性岩火山岩。松潘—甘孜带的德格至中甸一带,向北延到青海,在曲嘎寺组、图姆沟组中,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属典型的安山岩组合。义敦地区也为安山岩组合。理塘、道孚、阿尼玛卿地区的火山岩则显示了由拉斑玄武岩向碱性玄武岩过渡的情况。澜沧江带芒怀组和小定西组以中基性岩为主,中性及酸性岩次之,岩石组成包括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细碧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角斑岩、英安岩、流纹岩、石英斑岩等,他们在中三叠世时为海相喷发岩,晚三叠世时属陆相喷发岩。滇东富宁-开远一带,有孤立分布的具中心式喷发特点的玄武岩,同期并伴有潜火山岩出露,岩石变质较深。
6 华南地区
滇东、桂西右江地区,有赋存在海相三叠纪地层中的玄武岩、细碧岩,及少量的基性火山碎屑岩和酸性熔岩。桂西南那坡—凭祥一带早期为细碧岩,后期为中酸性火山岩。右江—崇左—十万大山一带以流纹岩、流纹斑岩(223.8±22.5 Ma,Rb-Sr,薛怀民等,1995)等酸性熔岩为主。早期至晚期,也由基性向酸性演化。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发育于昆仑山、滇、藏、川西等地区。
藏北查多岗日、拜惹布错至若拉岗日一带有6个岩体侵入于晚三叠世地层中,可能属印支晚期形成,岩石类型为方辉辉橄岩和辉绿岩,多已强烈变质而成片理化的滑石-菱镁岩。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索布力嘎—格日朝鲁一带有斜长岩、苏长岩、辉长岩、橄榄二辉岩组成的田家营子基性杂岩。川西义敦地区,有方辉橄榄岩、含辉石纯橄岩、单辉橄榄岩、辉长岩组成杂岩体。桂西南至滇东,超基性-基性岩小岩体很多,其中,北侧的西林-田园一带,沿西江断裂两侧分布,有100余个层状及似层状岩体,面积约50 km2,侵入于石炭系及下二叠统中,主要为辉绿岩和辉长辉绿岩,局部有橄榄辉绿岩和辉石辉绿岩。那坡-凭祥一带,沿那坡断裂和凭祥-东门断裂也分布有辉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辉绿岩和单辉橄榄岩等 70余个岩体,面积约35 km2。湘东板杉铺加里东期中酸性-酸性岩体内外侧,也有较多辉绿岩及云斜煌斑岩脉侵入。河北青龙杜家营子见有辉长岩、辉石闪长岩。赣南安远也发现有印支期超基性岩筒。黑龙江省完达山见有超基性—基性岩岩体,岩体为辉石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等。
2 中性-酸性岩
主要分布在青海、秦岭、昆仑山、东北、华南以及藏滇等地区。而华北—内蒙古和昆仑—秦岭两带则保留EW向构造岩浆带痕迹的基础上,东北、华东、华南区,已显现出主体转为NE向构造岩浆带的轮廓(图3-6),这种构造走向的转变可能反映了太平洋板块对大陆构造的影响。
3 碱性岩
辽、冀、晋、川、滇、黔等省的部分地段零星出露有印支期碱性岩。辽南花岗岩带内晚三叠世赛马碱性岩体内,有碱性正长岩、碱性黑云辉石正长岩、霓辉岩、霞石正长斑岩。内蒙古包头地区见有两个碱性岩小岩体(庙沟、膝盖沟),出露面积6~8 km2,主要为霓辉正长岩。山西天德—河北阳原一带见有以霞石正长岩为主的碱性岩小岩基。东秦岭—大别山的木桐沟—九里沟及松扒等地,有霓辉正长岩、正长岩、霞石正长岩等碱性岩脉或岩墙。川西理塘、江官山、巴亨等地,有霓辉正长岩,可能属玄武岩浆晚期分异演化产物。黔东南、黔西南和滇东南等地区,碱性岩呈岩脉、岩墙等沿断裂带成群分布,侵入最新地层为中三叠统。黔西南有含霓石、霓辉石的辉石岩、黑云母岩。滇东南有含副长石的钛铁辉长辉绿岩、碱闪钛辉辉长岩等。    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
燕山期岩浆活动在中国境内最为强烈,产出之岩浆岩分布广,数量多,岩体面积大。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藏、滇、川地区。中国东部NE—NNE向岩浆岩带,是环太平洋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岩浆活动的时间上看,该带自西向东,出露岩体时代由老到新,即西部从侏罗纪早、中、晚世向东逐步到白垩纪早、晚世,尤其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活动最为强烈;岩石特征上主体是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但由西向东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增多,粤、闽、浙、鲁沿海地带断续出现晶洞碱长花岗岩和晶洞(钾质)花岗岩,在藏、滇、川还伴有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沿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出露有举世瞩目规模巨大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蛇绿岩带。
该期火山岩,在中国东部自北而南也作规律性变化,在东北、华北主要为中性岩类安山岩系,下扬子区主要为粗安岩系,闽浙地区主要为酸性岩类流纹岩系,在南岭地区主要为英安岩系;在火山活动时间上,自西而东出现由早到晚的演化规律,即在内陆腹地活动期主要为燕山早期(J1、J2),在闽西、浙西主要燕山中期(J3、K1),在东南沿海主要为燕山晚期(K1、K2)。综合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以反映出燕山期岩浆活动自西向东由老到新,由少钾到富钾到富钠的迁移演化趋势。
火山岩
燕山期火山活动,大致可分为大兴安岭、辽—鲁、浙—闽3条NNE向的火山带,以及燕辽、长江中下游及粤东3条近EW向的火山带,构成一幅纵横交错宏伟壮观的火山岩的画面。
侵入岩
超基性-基性岩
1 甘肃龙门西沟区
区内见有燕山晚期纯橄榄岩(116 Ma)、单辉橄榄岩、橄榄单辉岩、单辉岩呈4个串珠状小岩株,侵入到燕山早期岩体。
2雅鲁藏布江区
藏南仲巴-萨伽-日喀则-墨脱带,见有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该带长约1 500 km,宽30~50 km,带内有岩体(群)60余个,出露面积4 000 km 2,其岩石包括含长纯橄岩-含长异剥橄榄岩-橄长岩-辉长岩组合、含单辉纯橄榄岩-异剥(二辉)橄榄岩-异剥辉石岩-辉长岩组合、辉长岩-辉 绿岩组合;席状岩床(墙)的岩类有辉绿岩、粒玄岩、辉绿玢岩、细晶辉绿岩等。
3 班公错—东巧—丁青—怒江区
区内见有中侏罗世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型、方辉辉橄岩-橄辉岩型为特征,K-Ar 法年龄值179 Ma。
4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燕山早期的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有辉绿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岩、单辉橄榄岩、角闪石岩、角闪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石岩、异剥辉石岩等岩株、岩脉、岩墙等,零星出露于浙江的浦江、诸暨、东阳,江苏南京蒋庙,湘南及赣南、粤北等地,多沿断裂带,呈独立岩体分布或与同期火山岩共生;一些大岩体内尚能划分出岩相,如蒋庙岩体,由内向外分别为角闪橄榄辉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湘南千里山地区,辉绿岩年龄142 Ma(Ar-Ar,刘义茂等,1995)。燕山晚期的岩体出露于福建莆田和长乐-南澳NE向断裂带和仙游-漳平EW向断裂交汇处,岩石已变质为蛇纹岩、透闪石岩、滑石岩。湘东北及湘南地区的一些辉绿岩岩脉,侵入于白垩纪花岗岩体中,属晚白垩世形成。浙江黄岩和台湾大南澳等地片岩分布区内,燕山晚期有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岩株、岩瘤、岩墙、岩脉等产出。
5 海南岛中部区(包括白沙、琼中、万宁一带)
区内有中侏罗世形成的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小岩瘤或岩脉、岩墙成群分布。
6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燕山晚期的辉长岩、二辉闪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在鲁西和太行山南段(130 Ma~160 Ma)等地有分布,因岩体规模小,编图时已归并掉。
7 其他地区
各地尚有较多的云煌岩、云斜煌岩、闪斜煌斑岩、闪辉正煌岩、棕闪钠煌岩、拉辉煌斑岩等岩脉。其中已获年龄值者有:湘东北棕闪钠煌岩149 Ma,湘东邓阜仙岩体内的云煌岩K-Ar 年龄 107 Ma~120 Ma(5);湘中锡矿山闪斜煌斑岩K-Ar法 年龄值102 Ma;千里山岩体北侧云煌岩K-Ar法年龄值157 Ma。
中性-酸性岩
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是中国中酸性侵入岩岩浆活动最发育、最强烈的时期,岩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南、川—滇—藏三江带、昆仑山、秦岭、大别山等地区(图3-7)。
碱性岩
燕山期碱性岩零星分布。
1内蒙古西部乌海地区
乌达矿区以北的沙漠中见奇格特敖包碱性侵入岩,为霞石正长岩、碳酸岩等,出露面积约0.18 km2。
2 攀西西昌、冕宁等地区
区内有与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相伴产出的含霓石的碱性花岗岩。
3 云南个旧地区
有两个碱性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岩体,面积约30 km2。哀牢山近中越边境处的勐坪,有含霓辉石的角闪石二长花岗岩。
4 广东及海南地区
海南省出露的为霞石正长岩岩脉及岩墙,个别为岩株体。粤中则有佛岗岩体内的霞石正长岩。
5 其他地区
宁芜地区及庐枞火山盆地南缘等地,有燕山晚期偏碱性的辉长岩(δ=5.3~5.65)及正长岩类(δ=4.96~7.65)和偏碱性火山岩伴生。      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
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的特点完全打破了自加里东期以来形成的构造岩浆格局:侵入岩以中性-酸性侵入岩为主,超基性-基性及碱性侵入岩,仅在藏、滇、青地区有所发育。火山岩主要为陆相基性火山岩,在东北和华南的琼北、雷州半岛及台湾等地最发育,并可划分为早期(古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三期。
火山岩
火山岩以中国东部大陆最为发育,西藏、新疆、台湾、海南等地也有分布。除台湾、海南、西藏为海相火山喷发外,其他地区均为陆相火山喷发。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出露极少。江西苗圃等地有中新世辉长岩、辉绿岩。沿浙江江山-绍兴断裂带分布有橄榄辉绿岩和似金伯利岩及玻基橄辉岩伴生。山西怀仁西部山区和五台山见有与始新世玄武岩同期的玄武质潜火山岩脉分布。
2 中性-酸性岩
喜马拉雅期中性-酸性岩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育在青海、川、滇、藏地区,其他地区少量显示(图3-7)。
3 碱性岩
喜马拉雅期碱性岩极少,青海地区见有混生于中性—酸性岩中的碱性岩,吉林桦甸市永胜见有一处含霓辉石、霞石的正长岩岩株,出露面积18 km2,为古近纪渐新世产物。新疆该期碱性岩有3处,其中有产于喀什市北托云碱性玄武岩中的碱性辉长岩,呈岩流、岩席、岩板状;有位于塔什库尔干县西南的碱性正长岩体,属古近系始新世产物。青海唐古拉北坡有霓辉石霞石金云母斑岩、含黑云母霞石白榴岩。    特殊类型岩石
蛇绿岩
蛇绿岩是地球壳—幔系统层圈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他含有代表地球壳—幔系统不同层圈的岩石单元,从形成到定位的过程跨越了板块运动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的构造环境,因此他记录着壳—幔系统不同层圈相互作用,以及板块运动学与动力学的丰富信息。研究蛇绿岩是研究地幔过程的最佳窗口,在蛇绿岩中,不仅有来自亏损的软流圈的信息,也有富集的下地幔的信息,还可以找到板块为什么扩张的信息。已经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公认的蛇绿岩定义是:“蛇绿岩是一个岩石组合的术语,他包括洋壳和上地幔的一系列岩石,他来自洋内增生板块边缘,他代表古代已消失的大洋岩石圈碎片,但并非‘正常’的大洋岩石圈;他绝少来自广阔的大洋扩张脊,而更多的是形成于现代的岛弧、弧前、弧后盆地、转换断层以及小洋盆类似的环境。”严格地说,蛇绿岩仅见于造山带中,在造山过程中,将大洋壳不同部位和不同环境的沉积物挤压、拼合在一起,形成与传统地层学大不相同的叠置关系,使蛇绿岩遭受了改造和破坏,恢复和判别其原始层序和形成环境,是研究造山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蛇绿岩的研究也是造山带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正因如此,本次编图说明书将蛇绿岩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加以说明。
中国的蛇绿岩分布在不同时期的造山带之中, 北方为新元古代—石炭纪的蛇绿岩, 西北为古生代的蛇绿岩,西南为古生代—中生代的蛇绿岩, 华南仅有零星出露的中—新元古代蛇绿岩,最年轻的蛇绿岩出露在台湾东部, 形成于古近纪—新近纪和前古近纪。中国的蛇绿岩在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江西、云南和台湾等省都有分布,以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为最,除个别地区研究较为详细外,总体研究程度较低。“地幔岩”、“洋壳岩”、“上覆洋盆含放射虫硅、泥质沉积岩”“三位一体”的存在是蛇绿岩套的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后期构造的肢解作用,不少蛇绿岩套剖面已不完整,各地岩石组合不尽一致,对其认识存在分歧是难免的。本说明书是考虑各方面的认识,按编图的实际资料,并参考部分地质调查新成果(包括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成果,以下同),综合编写而成。有关蛇绿岩的叙述是基本按照大地构造格局的区、带,自西而东,由北向南简要说明各个区、带出露的蛇绿岩特征(图3-8)。各岩带基本特征如表3-3。
讨 论 从上述简要叙述的中国蛇绿岩时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蛇绿岩十分发育,形成时代总体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变新,从一个侧面大致可以勾画出中国古大陆形成演化的轮廓。最北面的为北疆—北山—贺根山—兴安岭弧形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主体是在奥陶纪—泥盆纪,大兴安岭新林蛇绿岩为新元古代末期;天山蛇绿岩带,以中天山为中心,形成时代为志留纪,南北两侧的南天山和北天山均为石炭纪;在昆仑—祁连山—秦岭区带中,西昆仑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奥陶纪,东昆仑形成时代比较复杂,但主体是古生代;祁连山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志留纪;北秦岭蛇绿岩时代为中元古代,尚值得进一步研究;阿尔金蛇绿岩带十分独特,几乎都是在奥陶纪时期形成,并将东西昆仑分割成两部分;藏滇—三江区带、甘孜—理塘带和金沙江带为二叠纪—三叠纪,澜沧江带为二叠纪,其南端为泥盆—石炭纪,怒江带为侏罗纪,其最南端德宏地区为白垩纪,雅鲁藏布江带为白垩纪;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域自东北、扬子而华南及东南沿海,自北而南时代由三叠纪到古近纪—新近纪,赣东北—浙江衢州出现的古老蛇绿岩可能是残留古老陆块拼接的证据。从蛇绿岩组合特征来看,青藏—三江区蛇绿岩基底岩石以方辉橄榄岩为主,而其他大多数区是以二辉橄榄岩为主,表明了古代洋盆与现代洋盆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了前者与成矿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为地质找矿提供新思路。
晶洞(钾质)花岗岩
中国具晶洞构造的碱长(碱性)花岗岩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粤东、闽东、浙东、苏、鲁以及东北的辽、吉、黑等地,构成了一个NNE向的巨型的晚中生代晶洞碱长花岗岩带。在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北部也有近EW向的晚华力西期晶洞碱长花岗岩带。近年在西藏北部和云南开展的地质调查也发现有晶洞花岗岩出露。
晶洞花岗岩完整的演化系列包括: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或花岗闪长岩-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晶洞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晶洞钠闪石碱性花岗岩-花岗斑岩或正长斑岩。晶洞正长花岗岩及晶洞钠闪石碱性花岗岩中晶洞构造十分普遍,晶洞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以毫米级者为主,分布不均匀,有时相连成串珠状。晶洞壁由钾长石、石英组成,洞内发育由钾长石、石英、钠长石、霓石、萤石等组成的晶簇,矿物晶形完好。顶部或边部的岩石局部发育文象结构。在晶洞钠闪石正长花岗岩中,钾长石含量 65%~75%,石英25%~20%,钠长石少量(An0%~5%),钠闪石0%~2%,霓石0%~2%;晶洞正长花岗岩和晶洞钠闪石正长花岗岩化学成分的特点是高硅(SiO275.45~77.68wB/%),富碱(Na2O+K2O7.88~8.54wB/%)、低铝(Al2O310.96~13.34wB/%),富挥发份(B 1~3.4wB/%),钾钠含量相近或钾多于钠;岩石稀土元素总量稍低或低于维氏(1962)世界花岗岩平均值,铕中等至严重亏损,δEu值0.50~0.14; 7Sr/ 6Sr初始值 0.7034~0.71124,ΣNd(T)2.1~3.1,全岩δ1 0 5.5‰~9.5‰, 源岩物质具幔壳混合源特征。
环斑或球斑花岗岩
奥长环斑花岗岩(Rapakivi granite)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岩石类型,以其独特结构和形成地质环境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环斑花岗岩往往产在克拉通内及其边缘的深断裂带中,是造山后的产物,他的出现意味着造山作用结束,大陆裂谷开始形成,这已成为地质学家的共识。因此,研究环斑花岗岩的岩石类型和形成时期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的意义。世界已知的环斑花岗岩大多出现在前寒武纪历史时期,往往标志了古元古代与新元古代之间的一次重要的交替转折时期。时代较新的环斑花岗岩只是最近时期才有所报道,因而引起地质学家的普遍兴趣。国内已发现且研究较深入的环斑或球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北京的密云、内蒙古兴和和秦岭地区。密云和兴和的环斑和球斑花岗岩分布于华北陆台上,形成于中元古代。秦岭地区为一印支期环斑花岗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