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咬鳄鱼的成语:重庆唱红 比阵痛还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9:31:17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央视索福瑞出具的3月份全国27个城市收视数据单显示,改版后的“省级第一红色频道”重庆卫视收视率大跌。/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关注舆论改革的人知道,今年,重庆卫视在1月和3月两次宣布改版,以“中国红”为基调,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定位,实施“一不二减三增”,即:不播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和外包节目播出量,将电视剧清出黄金档;增加公益广告、城市宣传和一系列自办新闻、红色文化节目,如《天天红歌会》、《民生》、《品读》、《百家故事台》、《原版电影》等。作为今年第一个变脸的卫视,重庆卫视动作之大给人印象深刻,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两会”期间,重庆市长黄奇帆为此还向媒体做过专门说明,称这一举措是市委决策,“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都愿意做这个尝试”。他还以日本的NHK、英国的BBC为例,说“叫红色电视台也好,叫公益电视台也好,其实都有国际惯例”。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当然,国际惯例也讲收视率。说起收视率,这是这两年让重庆卫视感到自豪又有点窘迫的问题。当年它们曾有过辉煌,例如2006年到2008年打造“英雄剧”平台时,重庆卫视收视率曾一度排到省级卫视第三;综艺节目《娱乐星工厂》也是当时重庆卫视的王牌产品,收视率相当不错,连我周围的许多外乡人就比较喜欢。后来频道主题被提升为“英雄志”,2009年进一步升华到“中国红”,特色鲜明了,收视率却不幸下滑。今年三月再度改版以后,媒体的红色氛围愈加浓厚,但每年广告损失却达3个亿,收视率更倒退到“排名全国第34,省级卫视中排名第22”,人气指数空前下降。

 

    收视率不能代表一切,但收视率反映出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恶程度却是客观的。收视率大跌不能断言重庆卫视红色教育失败,但收视率大跌反映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下降的现实却不能回避。在这个个案里,一些常识性问题值得思索和注意。

 

    首先,观众打开电视更多更直接的动机是什么,这需要电视人去研究。从一般工具目的性来讲,电视给人的作用无非三点:一是休闲娱乐,二是节目欣赏,三是获取信息,教化功能是电视因具备传播作用而派生的附加功能。换句话说,观众欣赏电视节目最直接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接受某种教育。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必须讲究宣传技巧,寓教育于休闲娱乐之中,切忌单纯为了教育而教育,甚至把休闲娱乐和欣赏也教育化。

 

    其次应该明白,电视具有“三性”特征。如今,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已不是纯粹的休闲工具,它确实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是,电视同样还具有艺术属性和产业属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文化产业属性还得到不断强化,这种强化,就是把电视当做一种能够创造效益的产业来办,力求通过收视率的提高获得广阔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价值与利润倍增。电视的这种“三性”特征,要求我们一定要兼顾好政治、艺术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切忌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另外应该明白,反“三俗”不能矫枉过正。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精神产品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忧虑。重庆卫视以倡导红色文化抵制三俗,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表现出为社会负责的崇高精神。但整个频道弄成一片“红海洋”,令受众在视觉、听觉、感觉上疲劳不堪,连商家也没有投入兴趣,这种过度绷紧“反三俗”神经的做法,就有点适得其反、矫枉过正了。

 

    其实,这三点常识性问题在全国其它媒体也很普遍,何尝不是应该同样引起思考和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和谐社会里,在讲求精神产品政治、经济、艺术的统一中,媒体要既遵循传播规律,又弘扬主流价值,需要讲究方法,研究技巧,尊重科学。如果从行政意志出发,一味突出宣传的教化功能,忽视媒体的其它属性,甚至回归已遭社会唾弃的老一套“左”倾形式主义,红色教育能持续多久,这种宣传能否为人接受,答案不言自明。

 

    据说,为了维持重庆卫视的正常工作,度过效益不佳的危机,目前,重庆市政府已决定每年拿出1.5亿元进行补贴,重庆卫视也采取措施,积极做出人员裁减和收入下调的安排,其中,“广告中心已裁员20%,一线采编人员工资下调15%”。有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愿重庆卫视的阵痛能很快过去。不过阵痛中的苦涩已经难免了——好端端一家媒体,因为行政干预效益下滑收入降低,这应该不是改革的初衷和目的。此情此景,说起来有点滑稽,想起来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