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沁心书包网: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3:28

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

                                     

   课 堂教学改革是每个学校教学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因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早已让人不容忽视。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表面的形式, 热闹而又轻松。可是,透过这些美丽的泡沫现象,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劳动的比例又有多少呢?通过调查,我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主要有以下一 些方面:

一、学习方式的无效性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各种教学方式成为许多老 师追求的时尚。教师在一节课上往往将这几种方法和盘托给学生,学生难以安静独立的去阅读文本、思考、感悟,如最常见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 生畅所欲言,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是,有的老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安排,致使许多合作学 习呈无序、无效状态。如学习《田忌赛马》一课,初读阶段要求四人小组围绕“谁和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如何?”这三个问题合作探究,学生半分钟就完成任 务,这种闭着眼睛都能回答的问题设计成合作纯属多余。再如:有些合作,设计的问题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就在大家意犹未尽时,老师的计划时间到 了,于是“啪、啪、啪”三击掌,合作学习告一段落,这时,许多人还未发言,学生思维的灵光随之熄灭。如此合作不仅费时低效,久而久之,还让学生对合作学习 本身产生排斥心理。这种没有效果的教学方式,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实际上还是少数尖子学生独霸课堂,多数学生或闲聊、或陪 坐、或是看客。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思考与对策:

使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优化整合。课前,老师要研究文本,找出相关学习方式的结合点、联系点,并深入思考适用于课堂教学有效时机的教学方 法。不管运用哪种学习方式,老师都应该给予科学合理的组织与指导,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当予以有效调整,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无效性。

课 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有的老师课堂提问太多,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好不好,于是,学生跟着老师的话异口同声“对”、“好”。其实 老师问得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大脑思考。一节课下来,问题提了一大堆,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或者有的提问设计太难,离学生的知识层次和 现实太远,学生摸不着头脑,而无从回答,使课堂气氛沉寂,如果老师再加以训斥,会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由其语文课上,这种不合理的提问现象 依然非常普遍。

思考与对策:

课 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新颖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因此,教 师一定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这样设计的问题才必定含有启发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 力。同时,特别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要深浅适中,适应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课件的无效性

今天,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教学方式在一些人眼里已成

了 落伍的代名词。多媒体这种集声音、颜色、图像、动画于一体的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的确,多媒体课件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极大程度的满足了 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它以其本身的生动性、直观性、高效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尤其是语文教学,不能偏 离语言文字的感悟,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合理恰当,则能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则会削弱学生注意力,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会 降低教师个人魅力,使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第三者。”具体表现:

内容庞杂,混淆视听

老 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课堂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用声像来配合。本来用简单的语言能讲明的地方,也非要用多媒体来代替。由于过分花 哨,有时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每播放一支曲子,闪现一个画面,学生都要新奇好几十秒。有时,课件中还会选用一些毫不相关的背景图片,或不时跳出几个卡通人 物。可以想象,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会自然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使用过多,削弱了老师的魅力。现在的课堂,朗读有音频,指导写字有动画过程,想象有情景再现 ,老师的个人素质难以展现。其实,对学生来说,老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笔好字,会使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抑扬顿挫的朗读,会面对面激发学生饱满的激情;入情入理的引导,会使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电脑可以做到的。

忽略文本。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深奥、最难学也是最优美的语言文字。有些文章、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如果图文成了主角,语言成了辅助,那语 文课的本质就消失了。有时一节语文课,学生连书本碰都不碰,从课文到插图都费尽心思的展示出来,有时画面还不太清楚。而其实这些东西是书上都有的,根本不 用花功夫去做,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学生看书朗读、看书观察肯定比大屏幕更清楚更入情更让学生思考。

思考与对策

曾 经听过一位老专家的课,尽管整堂课主要用讲述、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没有运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老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吸引住了 所有的人包括听课老师的心。一堂《匆匆》,老师声情并茂,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入情入境。可见,一堂语文课的好坏不在于多媒体课件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课文 的理解与感悟有多深。因此,在面对多媒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取舍,哪些文章适合用课件,适合用什么课件。只要我们选中最佳作用点与最佳作用时机,“该出手 时才出手”,才能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对学生激励的无效性

    新 课改特别关注对学生的激励性、肯定性评价。因为一个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但是,“糖吃多了也腻人”,激励也不能过当。有的老师一 节课除了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聪明”、“真好”,仿佛再没有别的什么评价性语言,学生回答的好固然应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的似是而非或没有什 么意义时,也在表扬激励,那么,没有了争议、没有了匡正、没有了批评,就容易导致幼小学生心思浮躁、随波逐流,不利于他们积极动脑和个性发展。

思考与对策:

著 名教育家玛丽琳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指出学生的过,才能让学 生懂得孰是孰非。“吃一堑长一智”,教师多一份必要的匡正,学生就可减少一份不必要的失误。这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而,我们不管是激励还 是惩罚,都应掌握“有度”与“有效”的原则。“有度”是说表扬要掌握分寸,不要夸大学生的优点;而批评要合情合理、就事论事、因人而异,不要搞秋后算账。 “有效”是说表扬要适得其所,起到促进作用;而批评不能丧失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伤及学生自尊,一语中的,让它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心服口服。只要将激 励与惩罚相结合,就可使学生扬长避短、不走弯路、共同进步。

纵观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教的辛苦,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对文本、学生等的研究。教育者只有不断正确的、科学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一定会变无效为有效甚至高效,真正构筑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的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