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恋人热巴第几集出:汉文《大藏经》结构体系的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6:52

汉文大藏经结构体系的形成

                                      世界佛教论坛网
                              时间:2008年06月06日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汉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总称,最初被称作“众经”、“一切经”,后称作“经藏”、“藏经”或“大藏”,有时也简称为“藏”。内容分经、律、论三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著述在内。它虽然是佛教典籍,但却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历算、医药,天文等领域,是研究中国佛教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资料。汉文大藏经的形成过程 (亦即它的写本阶段),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至唐末五代止,其结构体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完善。大藏经的刊印(刻本阶段)始于北宋初。先有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此后历代均有刻本。现所知我国历史上官私各种版本大藏经共为21种,其中宋、辽、金9种,元代3种,明代 6种,清代1种,民国两种。国外编印的汉文大藏经共9种,其中朝鲜两种,日本7种。

  汉文大藏经的结构体系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现存的各种佛经目录可以看出,直到东晋道安时代,我国的汉文佛典还没有形成什么体系及有机的结构安排。当时把所有的佛典总称为“众经”,也就是“许多经典”的意思。进入南北朝之后,佛教目录学家企图对佛典进行分类,安排其结构体系。他们有的从中国佛教的判教理论出发;有的从戒、定、慧等小乘三学出发;有的详细爬梳经典的内容等等,各自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到了隋代,佛典的分类基本形成以大小乘、经律论来安排的格局,这是借鉴了印度佛教关于经典的理论后出现的分类法。作为这种分类法的代表是隋法经等所撰《众经目录》(简称《法经录》)。《法经录》在大小乘经律论外,还安排了西域贤圣及此方诸德著述一栏。从而确立了汉文大藏经结构的基本格局。

  以后,大藏经的结构虽又有所调整,但基本上以上述分类法为主。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长安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成《开元释教录》,进一步完善了前此的分类法。智升设计的汉文大藏经的结构如下:

  1.大乘经

  1.1般若部

  1.2宝积部

  1.3大集部

  1.4华严部

  1.5涅槃部

  1.6五大部外诸重泽经

  1.7大乘经单译

  2.大乘律

  3.大乘论

  3.1大乘释经论

  3.2大乘集义沦

  4.小乘经

  4.1小乘单重合译

  4.2小乘单译

  5.小乘律

  6.小乘沦

  6.1有部身沦

  6.2有部足论

  6.3毗婆娑支派及余派

  7.圣贤集传

  7.1梵文翻译集传

  7.2此方撰述集传

  智升以后,历代大藏经绝大部分都沿袭了这一分类法,本世纪日本编印《大正藏》时,另创了—套新的分类法,它以阿含部居首,依次为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律部、释经论部、毗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史传部、事汇部,目录部。两相对照,可以明显看出既承袭智升的分类法,又有所发展。

  汉文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总汇,内容十分丰富。究竟以什么样的分类法去安排它的结构,才能既可涵括它的全部内容,又能分门别类地把它们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体系,揭示这些经典本身最本质的属性和内容上的相互联系;便于人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佛教;便于人们触类旁通,认识某一种经典在整个佛教中的地位;也便于人们检索、查阅及管理,这还是一个有待于研究解决的课题。近数十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此,并拿出了许多互不相同的方案,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设想,这些都为新的科学的汉文大藏经分类法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