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佐大战第几集:寻找失传以久的中医医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8:53:22

寻找失传以久的中医医术

刘力红的《思考中医》(p313)中有这么一段的描述:“天津南郊有一位盲医,善治多种疑难病证,远近的许多人都慕名去求医。……。他开的药,来来去去都是我们日用的食品,像绿豆、红豆、葡萄干、黄花菜等。不管你是什么病,他都用这些东西。唯一的区别就是在这个数上。张三的病,他用二十颗绿豆,二十颗葡萄干;李四的病,他用二十一颗绿豆与二十一颗葡萄干。”“上述这位盲医善于用数来治病,而我们循流探源地追溯上去,张仲景才真正是中医用数的鼻祖。大家单看《伤寒论》中在枣的用量就很有意思。桂枝汤大枣用十二枚,小柴胡汤大枣也用十二枚,十枣汤大枣用十枚,炙甘草汤大枣用三十枚,当归四逆汤大枣用二十五枚。……”

 

天津盲医所用的方法太神奇了。这一段描述,尽管只透露了该疗法的一些蛛丝马踪,但仍然激起人们极大的好奇心,人们不禁要问天津这一盲医用的这种疗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疗法,是否有资料系统的叙述,整套疗法是如何进行操作的,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操作?这一方法是否有传人?人们的脑子里翻滚着思绪的波涛,涌动着破解与掌握这一上乘之法的情愫。在此笔者愿意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展开一番的探讨。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中岐伯提出了传统养生方法的总原则,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也就是说阴阳和术数在传统养生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自从岐伯到现在,数千年的时光流逝了,阴阳与术数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我们今人做得如何了呢?

 

2.1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中医研究纲领的硬核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系统的理论在《黄帝内经》这本奠基性的著作里就已基本形成。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中医只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同时也是一门理论科学,只不过这种理论同古代其他科学理论一样,带有思辨的性质和自然哲学的色彩。中医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是由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中药、方剂等理论和学说组成。纵观中医理论及其发展,阴阳五行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两根红线。如果借助现代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可以看出阴阳五行是中医研究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坚硬的、最不易改变的基本假说和基本原理当属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2阴阳五行学说促进了中医生长点的确立

 

“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另一巨大影响表现在中医学生长点的确立方面。这是古代哲学对中医学最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医学在接受古代哲学影响下的最大获益。”生长点问题或立足点问题是科学的基础性问题,没有生长点或生长点不明确,一门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时生长点也决定着学科特色的形成。医学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从哪一方面的规定性或哪一角度去把握人的生理病理现象,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呢?这就构成了不同医学的立脚点或生长点问题。中西医研究对象都是人,是人的生老病死现象及其规律。这些客观规律虽然先在地存在着,但并不一定成为认识的对象,客观现象能否成为认识的对象,能否进入认识的视野,还取决于认识主体的条件。对同一客体一人的生命及疾病现象,究竟哪个方面、哪个层次、哪些因素能够成为中西医现实的认识客体,取决于中西医不同的认识主体根据各自已经形成的本质力量有选择地设定认知指向,从而确定其生长点。“中医是以生命现象诸因素的统一整体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联系’为生长点” 。换言之,即以活的人体为生长点的。因为只有在活的人体身上才有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才有健康维护的必要和疾病治疗的必要与可能,而生命现象与疾病现象的本质正是活的人体内部诸因素及人体与环境因素统一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现及其运动状况决定的。中医这一生长点的确立,经历的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由于受到认识水平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中医认识人体和治疗疾病是从人的生命现象的统一整体性,以及生理病理过程中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出发。但是真正做到明确地有意识地以之为生长点或立足点,还是接受古代哲学,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结果。阴阳五行朴素地反映了宇宙的统一性质和事物的矛盾制约关系,提出了从事物矛盾的统一整体上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意义上认识事物的合理思想。中医在把阴阳五行说搬过来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的同时,也接受了其中包含的这一合理思想。而在临床实践的直观中,当哲学的合理思想不断得到印证时,中医也就产生理性飞跃,即自觉地把阴阳五行的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是中医整体论治和辨证论治思想的形成。而整体论治和辨证论治思想正是中医生长点性质和状况的理性表现。生长点的确立使中医获得明确的发展方向。针对生命现象的不同方面,中医创立了整体论治和辨证论治的若干具体学说。如关于人体内部,有所谓阴平阳秘五行相生相克及经络气血运动统一论;关于生理病理与人的精神状况的关系有所谓情志病因相关论;关于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所谓“四时五脏阴阳”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论,在疾病诊断上有所谓“四诊合参”,在药理的作用上强调复方的运用等:这些理论显然都是中医整体性和辩证性这一生长点的具体表现,脱离了中医的生长点,中医的许多具体理论也难以被人们所接受。中医以生命现象的整体性以及生理病理诸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乃至生命现象的根本特征为生长点或出发点,这就抓住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医疗实践的根本:整体论治和辨证论治遂成为中医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经久不衰而被誉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生命力之所在明确中医的生长点及其与西医的不同,是正确处理中西医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2.3寻觅术数的踪迹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现代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中阴阳仍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初与阴阳相提并论的术数则在正统学院派的教科及文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五行还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医的理论基石,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的,即法于阴阳也,而术数则从鲜见于文献资料的报道,更别说详细的论述了。和于术数,术数是个名词,而“和于”则是一动词词组,代表一种操作。那么用什么样的术数,怎么个“和”法?难得有文献资料的介绍,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终于让我们见到了蛛丝马踪般的介绍。

 

笔者认为《思考中医》中描述的那位天津盲医用的疗法就是一种术数疗法,“二十一颗绿豆与二十一颗葡萄干”中的二十一就是一种术数,而患者吃这二十一颗绿豆煮成的汤或者吃这二十一颗葡萄干的过程就是一种“和”,即操作。

 

既然当年岐伯和黄帝谈经论道时把和于术数与法于阴阳相提并论,那么当时岐伯的心中肯定有一整套的术数及其具体操作的方法,这些术数与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今散落在何方呢?是否完全失传了?对这些问题,《思考中医》并没有给出答案。

 

 

3、术数之道的薪火传承

3.1传统文化里的“象数”学

“象数”学是中国古代学术中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生成变化过程中的形象及其量度关系之原理的各种学说的总称。古代象数学从《易经》开始起逐步发展至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气及气理论、阴阳及阴阳理论、五行及五行理论,以及太极、八卦理论等。什么是“象数”?“象”指表象,包括客观事物一切可为人感知的表现形式;“数”指度数,包括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切量度和次序关系。这里的“象数”属于客观的“象数”。另外有《周易》一书中的“象数”,即《周易》一书中卦爻之象与数所象征的物、数目以及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推而广知,一切由人所作的摹拟或概括天地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方式的各种象征性图形、符号以及其中的数目和次序关系及其由这些图形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及其量度次序关系等均为“象数”。以上第一种象数为事物象数,第二种象数为符号象数。符号象数是事物象数的表现方式,事物象数是符号象数所象征、比拟的对象。符号象数来源于事物象数,事物象数还原于符号象数。所谓象数学,就是指通过天地万物之象与数的分析推演来研究其产生、存在和运动变化之原理的一门学说,或者说是关于支配天地万物象数之理的学说。《周易》是象数学理论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周易》象数学,也可叫作“象数易学”。象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气”、“阴阳”和“五行”。象数学中的“太极”、“八卦”、“六十四卦”以及“河图”、“洛书”等,都是气和阴阳五行理论的展现和符号图式化。

《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以天地分之即奇数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天数为阳,地数为阴;以五方类之,则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数的这种五方、五行的分类,在向我们明示着数与五行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术数的含义则隐喻着数与五行之间的互动关系。

3.2 “术数”在中医中的应用系失传了的上乘道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五行已成中医理论的重要支撑点,也就是说阴阳在中医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术数在中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度呢?既然我们的先贤们最初把术数与阴阳相提并论,说明术数与阴阳在中医中的作用与地位应该是不分仲伯的。是否如此,我们不妨做一番的探究。

现代西医中有“手术”这个名词,意思是通过外科医师的手操作刀等器械为患者疗病,那么关于术数,我们能否联想为,中医师通过一定的方法用数字为患者疗病呢?

笔者认为《思考中医》里,那位天津盲医把数字应用于疗病的方法应属于中医中“和于术数”之道,问题是这种方法尤如江湖秘笈,掌握这种方法的人秘不外传,欲学习该方法的人根本就找不到入门的途径,故当今我们的中医界里掌握这种“和于术数”的上乘之道的人比大熊猫还珍贵呢?事实无情地告诉我们,中医这种上乘之道正濒临失传。

4、医史钩沉:近代百年中医三次论争

提起中医,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位古稀老人,在风雨飘摇中蹒跚地走来,小心挪动着命运多舛的脚……

近日,中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张功耀,在网上发起了“取消中医”的签名,短短几天的时间,应者云集。曾经被视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在人们的讨伐声中,再一次陷入困境;这位老人,也再一次被下了“病危通知”。

此次“医史钩沉”回顾中医历史,不为驳其“以讹传讹”之说,亦不为正其“有科学性”之名,唯求用最客观的语言记录这位“老人”的风雨历程。

20世纪前的“一枝独秀”。

追溯中医的历史,恐怕要从远古讲起。早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些食物能消除病痛;在使用石器的时候,创造了砭石、骨针疗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等。

此后的几千年,从《黄帝内经》,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在顺境中发展着,并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然而,正所谓“物极必反”,鸦片战争后,尤其是20世纪,西医大规模进入后,随着国人对西医的态度由怀疑转为信服,中医正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次论争:中医告负。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学校条例中,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而把中医挡在门外,也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率先发表言论:“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自此拉开了中西医第一次论争的序幕。1913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再次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随后,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规程均弃中医于教育体系之外。于是,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将中医纳入医学系。迫于压力,政府只得一面搪塞说废除中医的政策不会实施,一面仍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中医界的第一次斗争就这样失败了。

西医误诊梁启超。

第一次中西医论争中,梁启超是站在西医一方的。然而,1926年,他的病成了中医支持者们对西医发起反攻的有力武器。3月8日,梁启超因尿毒症入北京协和医院。经X光透视,医生诊断为癌。梁启超的弟弟梁仲策问医生:“不一定是癌吧?”医生答:“不一定不是癌”。再问:“怎么治?”再答:“全部割除。”手术后解剖此肾,果然看见其中有一樱桃大的黑点,却非癌症。要命的是,病人尿中仍带血,且查不出病源所在。

如果仅是一件普通医疗事故,重提这桩旧案,意义不大。许多人关注此案,是想将争执多年的“中医西医孰优孰劣”问题,再付表决。所以,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事件一经传出,西医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原来,梁启超入院前,曾请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把脉,诊断说“不是急症”,不就是尿里有血吗,“任其流二三十年,亦无所不可”。而在西医那里割掉一个肾,得出的结论也是“无理由之出血症”。

梁仲策的《病院笔记》中对西医略有微词:“中医之理想,虽不足以服人,然西医之武断,亦岂可以服中医”。而徐志摩在《我们病了怎么办》一文中也提到:西医所谓“科学精神”,原来是“拿病人当标本看。你去看你的眼,一个大夫检查了一下出去了,再换两三个大夫来看,究竟谁负责这病,你得绕大弯儿才找得出来。”

两篇“声东击西”的文章一经登载,便惹恼了鲁迅。7月5日,鲁迅发表了《马上日记》,开篇便将矛头对准徐志摩等人:“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同时,‘中医了不得论’也就应运而生;腰子有病,何不服黄蓍欤?什么有病,何不吃鹿茸欤?”但当时舆论对西医的谴责和攻击,占压倒优势。

1929年的“废除旧医案”。

正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五四运动”后,中西医之争愈演愈烈。在地质学家丁文江的书中就有这样的对子:爬山、吃肉、骂中医,年来心不老;写字、喝酒、说官话,知难行亦难。可见,“骂中医”成了西化知识分子的“饭后运动”。

1929年,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案”,终于引发了中西医的第二次论争。这次论争,直接关系到中医的存亡。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围绕“废止中医”问题,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四项议案,列出了限制中医开业、不准办学等方法。考虑到提案过于激进,中央卫生会议权衡再三,最后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实施办法缓和了许多。规定了废止中医的三条原则:“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议案一旦实施,中医废止便仅仅是时间问题了。因此,提案刚公布,首先便遭到了上海中医界的反抗。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胡定安等,纷纷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废止中医的言论,回应中医界的批评。论争充满了火药味,并上升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层面。此时,南京国民政府不愿意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而引起社会较大的动荡。时任卫生部长薛笃弼,更是急于将这场风波尽快平息。他一再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并向请愿代表当面表态:“我当一天部长,决不容许这个提案获得实行”。不久,请愿团收到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第二次论争以中医界胜利告终,中医界也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建国后的第三次论争。

建国初期,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拉开了中西医第三次论争的帷幕。1950年,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草案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草案将“废止”变成“改造”,将中医“堕其首都也,塞其本源也”。这次会议上,针对解放前医药卫生条件落后的状况,党中央制定了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其一便是“团结中西医”。遗憾的是,团结中西医的政策,在执行初期,被理解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政府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却是现代医学;青年中医也都被选送到西医学院再学习。这一系列原因,使中医再次陷入困境。

上世纪50年代,中央发现“团结中西医”政策被错误执行后,立即开展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以纠正各级领导和医务工作者对中医的偏见。然而“文革”期间,由于种种错误导向,全国绝大多数老中医被批斗、迫害;很多中医古籍被当成“四旧”送进了造纸厂的化浆池。有人用对联描述了中医的处境,上联:惨,无知,破四旧,万马齐喑,文化大革命,老中医遭摧残;下联:悲,有罪,立三股,一派胡言,中西医结合,小大夫被毒害;横批:中医危矣。“文革”后,中医才从浩劫中再次恢复了元气。直至1982年,颁布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才给予了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

一个世纪已经过去,中西医的冲突却尚未尘埃落定。中医的大起大落究竟要止于何时?在西医的夹缝中,中医又该如何求生?我们拭目以待。

 

5、21世纪的“废除中医”争论

中医中药为国之瑰宝,许多人试图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然后找到中医所谓的不科学之处,以次作为废除中医观点的论据。试图用西医的解剖来解释中医,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西医基于生理的理论是正确的,但不能单纯用这些来研究另一个领域的中医体系。最近由张功耀教授提倡废除中医中药运动,实让人心寒。一些西化分子和无知的人也在鼓吹“废除中医”,并积极地举行各种各样的鉴名活动。2007年3月10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以“反伪科学人士”自居的方舟子对中医进行了绝对毫不辩证的批判;单就辩论赛而言,方舟子完全绝对化的批判无可厚非,然而,作为一个在世区区几十年的小人对中医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进行完全否定,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我想不到他有什么资格这样做。现在大家都在倡导科学,然而科学也只是相对的科学,或者今天的科学会在明天变成歪理,人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至今仍有很多事物难以用科学来解释。以方舟子的观点认为,中医是得不到世界科学界的认同,所以应该取滞。我认为中医和中国功夫是同样的处境,因为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在世界的普及程度有限在所难免,中医得不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就像功夫不能列为奥运的比赛项目一样,并不代表中医没有一点利用价值。方舟子的另一个观点是,中医是有副作用的,甚至是有毒的。对于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认同的。其实中医本身也没有否定过这一点。世界万物皆可作为药来治病,即使砒霜也是一种药物,但是使用不当的时候,即使是很普通的植物也变成毒药。中医界和其它行业一样,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如果是庸医的话当然会医死人,但是单以此便一竹竿扫一船人,又如何以说服别人?难道2006年出现几宗大医院“高价医疗费”案不就是西医治疗导致的结果吗?最终不是也让病人落下了人财两空的结局吗?

提出要废除中医中药的人,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心里恐慌得很。如果中医真的治不好病,如果中医真的比西医差很多,用得着你去废除吗?它自己就会退出舞台。然而,中医虽然受到有些人的迫害,但现在仍然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中国人少不了中医。正因为中医优势的不断显现,所以有些别有用心的西医人士害怕了,怕中医发展了,影响了西医的生意,他们就想出强硬的办法,强行去废除中医。这既不是科学的做法,也不民主,是一种野蛮的行为。

如果是讲科学和民主的话,就让两个医学一起发展,让消费者决定选用哪一种医学。说要废除中医的人,其实就是害怕中医发展,怕西医在公平竞争中被自然淘汰。

只用口说是没有用的,想要知道近期的治疗效果,请双方派出代表,去调查患者,看中医治病有无效果?看有多少人赞成取消中医?他们不是经常说要统计数据的吗?现在调查就能取得大量的统计数据。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自然疗法及结合医学系负责人古斯塔夫·德教授说,现代西医虽然在治病救人方面尤其是处理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方面十分成功,但在治疗和缓解因压力或年龄增长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劳累等慢性病方面仍有局限性。而针对这些疾病最好的疗法就是中西医结合。古斯塔夫·德教授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前不久有人倡议废除中医一事所说。他指出,中国人希望从西医中受益可以理解,能吸取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特点正是现代中国的优势,但如果因此而忘记中医学的优点和成就将是一个重大错误,因为中医在全球独一无二,且历史久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典型的都市病也在不断上升,医生如果想要配合病人的意愿,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不能任择其一,应该结合不同医药文化的精要施治。古斯塔夫·德教授还说,中医在西方社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西方社会迫切需要一个传统医学制度,让病人可以接受因人施治、负作用小的疗法,这对于年老并长期接受治疗的病人尤其重要。他说:“从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看,中西医结合正是治疗西方生活模式下形成的疾病的良方。我相信,它在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大城市必定能大派用场”。在德国克虏伯基金会的倡导下,古斯塔夫·德教授在德国埃森医院建立了一个采用自然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治疗中心,这是目前德国惟一从事中西医疗法的中心。该中心与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从中国聘请中医大夫与德国医生一起治病,采用的治病手段有针灸、中药、推拿、刮痧、气功和太极拳等。古斯塔夫·德教授本人也经常往来于中德之间。

美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宣文教授在此之前也说过,美国对中医药需求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权威统计,最近8年来,美国民众寻求替代医学(注:中医在当地的称呼)治疗的人数远远超过西医。美国当地很多脊椎医师、口腔科医师、内科医师纷纷改学中医。在美国,中医治疗决不能用西药,否则医生将失去执业资格。因此当地中医医师业务相当精湛。宣文还警告国内中医医生:如果国内再不采取措施保护中医,要不了20年,国内中医就会反过来向海外中医拜师。“西医是一种技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医是一种文化,只能在传承基础上点滴而成。”他表示,自己将把纯正的中医院开到美国。

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后,接着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韩医”“申遗”进入正式程序。韩文中“韩”和“汉”都是"?",所以他们可以顺理成章的把“汉药”(??)解释成韩药。“汉医”解释成“韩医”。说实话看了这条新闻真是羞愧啊。相信以前这帮子韩国人还能说这些根源于中国,假如申请成功,汉药成人家的了,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年轻人会问你:哦?你们中国也有“韩药”吗?是从我们这里学的吧?再过不了几年,到韩国留学,就该流行学“韩医”了也说不准!今天看了方舟子等一票宣扬中医是“伪科学”的人的论点,真的很可气。依照这帮子人的论点,什么都别要了,全送给人家韩国、日本吧。真没看到他们有什么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就开始在那忙着批判,就在那判定中医是伪科学。

其实,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根本是毫无意义的,凭良心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中医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6、中西医本应结合

人体本身都有自康复能力,若没有了自康复能力,吃什么药也没有用。陆广莘教授曾经讲过一个典型例子:上世纪初,俄罗斯有人曾经用锥虫红在试管里杀灭锥虫,效果相当好,用在人身上时,只要用试管剂量的1/6就足以解决问题。那么其他的5/6从哪里来的?显然是体内自康复能力起了作用。所以人体内自康复能力恐怕是人患病后能不能痊愈的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人体没有了自康复能力,恐怕这个病人用什么药都无法起死回生。《大宅门》里王爷府请白家大爷给老福晋诊病,白家大爷看过后出来就说不用给老太太开方子了。因为老太太出现了七绝脉,用什么办法都治不好的了。这就是说,如果病人已经没有自康复能力时,你用什么药都白费。这就是中医和西医不同的地方。

     中医有辨证论治、整体观两大特色。所谓特色就是办事的方式。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如肿瘤,中医讲的是“见瘤不治瘤”。真正的中医大夫治疗时不是直接治疗肿瘤,去杀死癌细胞,而是辨证诊治。中医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诊治时不是仅仅盯着局部的问题。有人问:中医是不是太模糊?其实模糊可能是一种更高级的科学,像人的大脑的判断看来不如计算机那么精确,可是是人发明了计算机。不是说只有量化的东西才是科学。所谓科学是某一类知识的集合。用西方的方法看世界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唯一的。用中国的办法来认识世界,也是一种办法,这是中国的科学。主张废除中医的人主要观点就是中医不具有科学特征、不科学。西方科学(包括西医)是以实验、确证、总结为基础而建立的狭义的科学。而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结晶的中医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另一套理论体系,二者不可强行比较。硬要去削中医的足以适西医的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凌人,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所应该有的品格,是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反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了解,不理解阴阳五行说,没读过《黄帝内经》者窃以为无资格妄论中医之废存。比如,现代科学技术不能证实与解释的事物未必就是不存在的或不是真理,科学技术也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进步的,也就是说它在任何时段都有其局限性,现在不能认知的事物也许将来就会明了。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当时而言是进步而现在看来却是错误。又比如科学现在仍然不能解释的时间谁也不能否定其客观存在与永恒。要想彻底否定一种事物的存在和正确与否不能只看其能否证实,更重要的是必须证伪。中医也是如此,不能因为现代科学不能解释其阴阳、经络等以及缺乏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就否定其客观存在和价值。

     西医中传仅百余年而中医已有数千年之历史,难道没有西医之前国人都不得病吗?谁又能否定它几千年来直到西医高度发达的现代救治了多少人的病痛和性命,谁又能否定得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和《本草纲目》的价值。如果中医真的像这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则很难想象中华民族会生存繁衍几千年而愈加茂盛,这些人也就未必会有机会搞什么万人签名了。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环境会造化产生与之相应的不同的种族、文化、学科。中医和西医就是应运这种自然造化而生的,中西医各有其优缺点,不应该有某种问题就因噎废食。中医偏重于对宏观整体的观照,而西医偏重于对微观个体的探索;中医慢功而治本,西医速效而治标。比如对炎症的处理,西医一般就是一个办法-消炎,而使用抗菌素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中医则是根据其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辩证论治,相比之下就要合理的多。再有中医的调养、养生之法包括药膳食疗也是经过历史的实践检验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的问题有些是其学科本身的问题有些则是医人者的问题,医人者的天赋、刻苦程度、经验、修养、个人品德都会影响到其医术水平进而影响到疗效。所谓医者父母心,现在不断激化的医患矛盾恐怕不会分中西医吧。不能把账都算到医学本身,不分青红皂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中西医都应该不断改良而不应该轻言废存。对中医应该在整理、挖掘、继承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西医互相借鉴、互为补充。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