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十一月主题活动:学校发展需要培育学校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06:17

学校发展需要培育学校精神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周婉平

学校的生命核心是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正如北京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学校精神早已写在其众多教师和学子的灵魂上,成为他们学校生命的核心力量。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精神气质和价值体现就在于其思想。就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无不洋溢着他们熠熠生辉的精神气质和教育思想。校长没有独特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学校也就无法承担起其应有的文化地位和精神使命。

所谓学校精神,大而言之,是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育学校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支点。北京大学提倡“兼容并包”,倡导民主、自由之风,最终孕育出了“五四”民族精神。小而言之,学校精神是对一定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是学校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它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学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创造出一种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风范,极大地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行为规范等,而且有利于明确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有利于凝聚师生的向心力,有利于打造学校品牌。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担负着培育人才,传承文明的特殊使命。因而,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的学校精神就愈显其重要。

一、在整体的思考中生成学校精神

1、优化物质景观系统

学校的物质景观系统,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艺术生态。客观物体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是,经过教育建设者按照预期的教育目标、适应人的成长需要而进行的精心设计和创造,校园建筑物和生态环境会“活”起来。整洁的校园环境、安静的教学区域、优美的园林绿化、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开阔平整的运动绿茵场地、催人奋进的校训、生动活泼的壁画,无不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透露出浓烈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体现着某种教育思想、教育风格,蕴含和预示着一定的办学目标和育才目标。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会产生出如磁场般的美的吸引力,不仅使师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润物细无声”,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熏陶和感染着师生,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创造良好的物化环境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师生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进行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绿化以及人文景观的建设时,一要提出人才培养的规格意向和目标指向,并把这种“意向”变成校园教育环境的规划图,把人的发展目标隐含在设计之中;二要赋予物质设施以文化内涵,使之具有较为浓厚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师生员工爱校情结的载体。

2、规范行为文化系统

学校的行为文化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形象、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交际行为。在工作与生活交往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的生存规则、道德准则和公务原则,制约并引导着自己的行为,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意志和倾向。这种文化倾向的趋同与凝结,会构建成为学校的整体风气——校风,其影响力往往比被动地接受说教来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

行为文化的传播,适应了少年儿童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特性。学校可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以引导和规范师生的行为。如在教师中进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举办书画展览、论文评比、卡拉OK比赛、演讲会、运动会、登山活动以及其他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小小科学院、文学社、记者团、棋社,组建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运动队等,组织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竞赛、小主持人比赛,举办科技节、文艺演出等等。开展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师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助于规范师生的行为,优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形成朝气蓬勃的学校精神风貌。

3、完善规章制度系统

规章制度系统指的是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师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检查评比制度、年度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学校制度文化是一种可见的、固定的、有形的条款式文化,是具有强控制性、强管理性、强限制性效应的刚性约束文化,它“迫使”校园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主动”地领会其意义,无条件地遵守,自觉地维护,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制度越规范、健全、科学,其约束力就越大,发散力就越小。学校可建立教职员工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择优聘任制度、结构工资制度、奖惩制度,从而在学校中营造一种注重责任追求优良业绩的良好氛围;要认真执行制度,促使制度的要求逐步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如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严格的工作规范。《洛阳中心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洛阳中心小学校务公开制度》《洛阳镇小学师德公约》等对推动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大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提炼思想观念系统

思想观念系统是社会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反映,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其主要形式为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校风以及校歌、校旗、校徽等。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经过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学校精神的初始状态是自发而模糊的,如果不加以概括和引导是不会自觉形成精神的。当学校精神超出无意识的黑箱状态之后,就上升到人们的意识领域中,由无意到有意,从模糊到清晰,由自发到自觉,走向可意图、可设计状态,走向有意识的整合期。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从学校精神赖以生长的心理机制和生存环境入手,以自身言行为导向,自觉培育、倡导和发扬学校精神。一所学校的校训、校歌,就是由办学的认识浓缩、提炼、升华和韵化而成的。校训、校歌经过孕育,诞生了校风,进而形成了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并物化为校旗、校徽等。学校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二、在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凝聚学校精神

1、           创设情境氛围

情境氛围具有约束力和感染力。整洁、清新、幽静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师生都会产生一种约束力,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在学校墙壁、宣传橱窗张贴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能创设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对艺术的热爱与向往。在校门口、廊道两侧题写富有时代精神的对联、横幅,阳台走廊墙上悬挂伟人、名人、英烈等画像,室内墙上张贴格言警句,广播播放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等,都能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师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2、           创设感情氛围

和谐的感情氛围与教育目标相吻合,与师生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相吻合,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完善起着一种推动、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创设感情氛围需要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与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一要提倡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风气,要求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地考虑问题。二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人和事应该受到赞扬和推崇,玩忽职守、斤斤计较、因循守旧的人和事应该受到批评和鞭挞。三要疏通人际沟通渠道,不但要开放正式的组织渠道,定期召开各类座谈会,进行民意测验,听取意见,还要疏通非正式渠道,关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个人交往,了解师生的真实思想和动机。四要正确处理人际冲突,调节教师间、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公正分配个人利益,客观评价教师工作或学生学习绩效,满足师生的自尊心、荣誉感,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产生友好、合作的态度。

三、在独特的个性追求中提升学校精神

1、           学校应该创设独具特色的文化来展示个性

学校文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的学校重视艺术教育,形成艺术文化;有的学校开展全校性的棋艺活动,形成棋艺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科技科普教育,形成科技文化。学校文化只有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才能展示个性。

2、个体应该成为学校精神哺育的个性独特的人

教育即解放,学校精神的培育只能以人的个性的解放作为追求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主体,都有不可替代的发展需要和成长意志,学校的精神只有与人的成长意志发生真诚的对话,并转换成人的内在成长力,才能产生教育的陶冶功能。

由于校园文化景观往往是非文本的、非直观的,存在着大量的抽象、象征与隐喻,因此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意义是博大精深的。师生在对校容校貌及校园中的文化景观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必然体现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与物质景观的“交往”中一定能够获得美的感染和现代文明的熏陶,获得个人的成长和人文精神的建构。

学校精神并不影响个性的生长。个性的生长,不但不妨碍学校精神的形成,而且会促进学校精神的升华。学校就是由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体组成的整体,个体的个性是在学校精神基础上衍生的独特的个性,个体的个性在活生生的对话、交流和活动中的互相碰撞和融合,将不断提升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成长的灵魂,是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强大武器。发展学校精神是学校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前进的动力、成功的法宝。只有不断丰富学校精神内涵,并努力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才能有效地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使学校始终立于时代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