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酒女600要做些什么:《孔仲尼文集之一:大学》 [1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38:37
[哲学] 《孔仲尼文集之一:大学》长篇连载(原创)
《孔仲尼文集之一:大学》
天下太平论
孔仲尼(公元前500年)
一、总论
    天下太平的根本法则,就是要向人民公布一套明确的道德和法律标准,这种道德和法律标准必须符合民意,而这种民意必须是符合所有人的,不能有过于高的要求。
只有知道了这些才是知道了天下太平的根本,才是知道了如何达到天下太平!
要想有一套天下太平的明确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必须先有一套能使国家安定富庶的道德和法律标准;要想使国家安定富庶,必须先有一套使家庭和睦幸福的道德和法律标准;要想使家庭和睦幸福,必须先有一套使每个人仁义理智信的道德和法律标准。
要想使一个人达到仁义理智信,必须使他的内心坚定的遵守仁义理智信;要想他的内心坚定的遵守仁义理智信,必须使他从思想上赞同仁义理智信;要想使他从思想上赞同仁义理智信,必须使他知道仁义理智信的内涵;一个人要想知道仁义理智信的内涵必须从研究世间事物的基本知识开始。
懂得了世间事物的基本知识就能够知道做人的内涵,知道了做人的内涵就能树立正确的思想,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就能使自己内心坚定,内心坚定的人就能做到仁义理智信,仁义理智信的人就能够使家庭和睦幸福,家庭和睦幸福国家就能安定富庶,国家安定富庶就能天下太平。因此不论是天子和平民百姓,都必须以每个人的仁义理智信做为达到天下太平、国家安定、家庭和睦的唯一法则。
没有不具有仁义理智信的人能使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天下天平的!根本没有不懂得事物基本知识就能做到仁义理智信或者具有仁义理智信的人不懂得事物的基本知识的!
二、树立符合民意的道德和法律标准
必须明确道德和法律标准这是历史证明的事实,文献《书经》中“周书.康诰”就告诉我们“能够有明确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商书.太甲”记载“要经常想到上天提示的道德。”“虞书.帝典”记载“能够明确的阐明道德和法律标准。”
道德和法律必须要符合民众的希望,要根据民意随时修改。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盘铭”上说“如果要每天干干净净,就要天天清洗一次,这样才会每天干净”“周书.康诰”说“道德和法律必须符合人民新的要求。”《诗经》上说“我们大周朝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我们的道德和法律总是根据人民的希望进行革新。”
道德和法律必须让人民能够执行,人民才会来归附。《诗经》说:“天下纵横千里没有具体的边境,只要人民归附的地方就是天下。”《诗经》还说:“鸣叫的黄鸟,只到山的一角去筑巢。”因此说要知道适当的尺度,知道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要知道人怎么可能不如一只小鸟哪!
三、修养个人的品德
《诗经》还说:“周文王对待人民端庄恭谨,人民都来投奔他,恭敬的顺从他。”因此说要想当好国的君主,就必须做到仁义;要想当好国君的臣子,就必须做到恭敬;要想当好家的父母,就必须做到慈爱;要想当好家的子女,就必须做到孝悌;要想做到与其他人友好相处,就必须做到坚守信誉。
《诗经》上说:“看那淇水滋润的岸边,竹林翠绿茂盛。有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象一块经过精细修刻雕琢的美玉,温和刚毅,威严显赫。有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永远不能让人遗忘!”所谓修刻的意思,是指他通过学习懂得了事物基本知识;所谓雕琢,是指他通过实践培养出的仁义理智信的品质;温和刚毅,是他内心对于知识的不足的谦卑和求知的信心;威严显赫,是他具有的仁义理智信的品质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有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永远不能让人遗忘,就是说只要懂得了一定的知识,培养出一定的仁义理智信的品质,人们就一定不会忘记他!
《诗经》上说:“啊!前世品德高尚的伟人让人永远缅怀!”品德高尚的君子照着他们的品德培养自己的品德,照着他们的亲近的人限定自己所亲近的人;品德不足的普通人用他们娱乐的方式娱乐自己,用他们获得利益的方式得到利益。因此所有人始终都会怀念他们。
所谓天下太平的根本就是要高度重视人民的意见,不懂得民众的真实想法制定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就不会使人民没有意见,所以说要倾听民众的不同意见,我也象大家一样有不同的意见,要注意解决民众的不满情绪。
品德不足的一般人独自做事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分辨善恶,无论是好坏的办法都使用。看见品德高尚的人行事,就赶紧掩饰自己,隐瞒自己的不好的品德,吹嘘自己好的品德。但是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眼就可以看透他的脏腑,这样的掩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就是只有自己内心坚定,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到实践中,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必须注意修养自己内心的品德!这就是所说的使他的内心坚定的遵守仁义理智信,如果从心理就有愤怒,就不可能修养正确的品德;如果从心理就有恐慌,就不可能修养正确的品德;如果从心理就有偏好,就不可能修养正确的品德;如果从心理就患得患失就不可能修养正确的品德;如果根本心思就没有在,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饭感觉不到味道,这就是要修养品德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心志。
所谓要使家庭和睦幸福,必须具备仁义理智信的品德,这是因为人总是对于自己喜爱的会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会偏恶,对于自己敬畏的会偏敬,对于自己同情的会偏袒,对于自己傲惰的会轻视。因此说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知道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俗话说:“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是有缺点的,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禾苗是强壮的。”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品德,是不可能使家庭和睦幸福的。
四、家庭和睦幸福
所谓要使国家安定富庶,必须使家庭和睦幸福,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使家里人遵守道德和法律标准,是根本不可能使其他人遵守道德和法律标准的,因此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使家庭和睦幸福也是为国做出了贡献。作为家庭中的子女遵守家长的孝道,才会在社会上遵守国君的法度;作为家庭中的弟尊重兄长,才会在社会上尊重前辈;作为家庭中的家长慈爱所有家庭子女,在社会上才会关心民众从而指挥民众。《书经》“周书.康诰”说:“爱护民众就向是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只要内心真诚的想要实现家庭和睦幸福,虽然不能够完全达到理想的情况,但是也应该差不多了。从来没有先学会生养子女再出嫁的女子。
如果每个家庭和睦幸福,那么一个国家就会和睦幸福;如果每个家庭恭谦礼让,那么一个国家就会恭谦礼让;如果每个人都贪婪蛮横,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混乱不堪。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这就是普通一个人的言论足以毁灭国家,普通一个人的行为也足以使国家安定。
古代的仁君尧舜用仁爱来治理天下,百姓用仁爱来回报他。古代的暴君桀纣用残暴来治理天下,百姓用残暴来回报他,一个国所制定的道德和法律标准,违背了人民的实际需要,这样民众是不会归附的。所以说真正具有品德的人首先自己做到了才要求其他人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不会要求其他人做到。没有这种宽厚待人的品德的人,而能够教育他人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要想使国家安定富庶,必须要做到家庭和睦幸福。《诗经》上说:“桃树多么好看那!它的枝叶茂盛。有个女子就要出嫁了,她可以使一个家庭更加和睦幸福。”可以使自己的家庭和睦幸福,才可以教育其他人怎样使家庭和睦幸福。《诗经》上说:“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可以使自己的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才可以教育其他人怎样做到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诗经》上说:“他处理事情的规矩没有差错,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只有道德和法律标准可以使家长慈爱、子女孝顺、兄弟亲密。这样的道德和法律标准才会让民众遵守。这就是要想使国家安定富庶,必须要使家庭和睦幸福。
五、国家安定富庶
所谓要想使天下太平,必须使国家安定富庶。国之主孝敬老人,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形成孝敬老人的风气;国之主尊重前辈,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形成兄弟亲密的风气;国之主周济孤儿,那么就没有人会遗弃孤儿。因此国之主必须在遵守道德和法律上树立榜样。
上级做了使自己厌恶的事,自己就不要对下级做;下级做了对自己厌恶的事,自己就不要对上级做;前辈做了使自己厌恶的事,自己就不要对后辈做;后辈做了使自己厌恶的事,自己就不要对前辈做;右边的人做了使自己厌恶的事,就不要对自己的左边人做;左边的人做了使自己厌恶的事,就不要对自己右边的人做。这就叫做模范遵守道德和法律的人。
《诗经》上说:“快乐的君子,民众尊之如父母”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厌恶民众所厌恶的,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民众的父母。
《诗经》上说:“高耸的终南山,危岩叠嶂,显赫的尹太师,民众都在看着你。”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出现差错就会被天下民众诛戮。
《诗经》上说:“殷商没有灭亡的时候,也称为上天定立的帝啊。要把殷商灭亡作为前车之鉴,天命也是不能保证失去的啊!”道德和法律标准符合民意就可以使国家安定,道德和法律标准不符合民意就会使国家灭亡。
因此国之主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民意的道德和法律标准,有了符合民意的道德和法律标准民众就会来归附,有了民众就有了地域,有了地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可以建立安定富庶国家。符合民意的道德和法律标准这是根本,是否有财富那是末梢。如果不注意树立良好的道德和法律秩序,只是一心为了聚敛财富,形成国之主与人民因为财富而出现争执,就会失去民心,就会亡国。因此国的秩序是为了国聚敛财富就会失去民心,国的秩序是为了民众得到财富才会得到民心。所以发布的不符合民心的道德和法律标准,根本就无法让人民遵守;国家聚敛了不符合民心的财富,这些财富就一定会失去。《书经》“周书.康诰”中说:“上天的眷顾也不是铁定的。”国之主实行的道德和法律符合民意上天就会眷顾,国之主实行的道德和法律不符合民意就会失去上天的眷顾。
要想使国库充足的根本原则就是,尽量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社会的财富创造之中去,尽量减少消耗国库的国家供养人员;同时利用道德和法律鼓励财富创造者多创造财富,约束使用国库的人防止浪费。这样国库就一定会永久的充足。
贤明的国之主会利用财富来发展自己的国,昏庸的国之主只会利用自己的国来聚敛财富。没有国之主贤明仁爱而国民不遵守国的道德和法律秩序的,没有国民人人遵守国的道德和法律而国不能最终使天下太平的,天下都来归附了就没有哪个国库的财富是不属于他的啊!
国之主选拔的治理国家的管理人员善于从人民手中聚敛财富,这些人都是对于国家安定富庶不利的小人。虽然国之主想要使国家安定富庶,但是却用这些小人来治理国家,就会使发生灾害和危险,到那时国之主虽然再有仁爱的想法,也根本无法做到。所以国家的道德和法律不能以聚敛财富为出发点,而是应该以维护符合民意的道德和法律秩序为根本。
诗经》还说:“周文王对待人民端庄恭谨,人民都来投奔他,恭敬的顺从他。”因此说要想当好国的君主,就必须做到仁义;要想当好国君的臣子,就必须做到恭敬;要想当好家的父母,就必须做到慈爱;要想当好家的子女,就必须做到孝悌;要想做到与其他人友好相处,就必须做到坚守信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与谁又是共同的人民呢?——这是首要问题。
周王的人民,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因为那时的人民,是统治者对于治下的区别,而不是共同的组成。
大学也好,礼记也好,都没有解决谁是“人民”的问题。孔子司寇,就是他的人民观体现。
因此,中国从未走出孔子曾经痛心疾首又谋求解决的“周期律”问题。
所以,孔仲尼的教导,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今人要鉴用,先得把基础扎实垒上。不然就如同孔子说,“三季人”与“四季寒暑”对话了。
道德和法律必须要符合民众的希望,要根据民意随时修改。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盘铭”上说“如果要每天干干净净,就要天天清洗一次,这样才会每天干净”“周书.康诰”说“道德和法律必须符合人民新的要求。”《诗经》上说“我们大周朝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我们的道德和法律总是根据人民的希望进行革新。”
道德和法律必须让人民能够执行,人民才会来归附。《诗经》说:“天下纵横千里没有具体的边境,只要人民归附的地方就是天下。”《诗经》还说:“鸣叫的黄鸟,只到山的一角去筑巢。”因此说要知道适当的尺度,知道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
——这个说法,与黄老哲学,恰恰相反。你如何看待这想法呢?
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盘铭”上说“如果要每天干干净净,就要天天清洗一次,这样才会每天干净”
——这其实是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因为干净与否,是个有度的标准问题,同时也是需要何度的问题。清洗,是个执行方式和执行度的问题,达到标准的方式和执行能力(度)不止一种,而是多种方式。有的方式高效,却带有损伤;有的方式效率稍逊,却损伤亦少;有的方式长效、有的方式短命;有的方式,急得人心且低效;有的方式、暂失人心,却高效持续,等等,因此存在选择问题。——因此,这与“道德和法律必须让人民能够执行,人民才会来归附。”并非并行不羁的,有时往往是冲突的。
——而在黄老哲学看来,老百姓觉得干净,统治者就该觉得干净。统治阶级不该有埋汰之念,一切以老百姓的干净与否为标准,唯一的界限就是无僭越、守孝廉、秉岁赋——此法足已。所谓“无为而治”!其前提是“清净无为”。如此看来,多少有点统治者归附百姓之意,岂不今日之民主之意?
——汝以为如何呢? 疑云说的好,其实古人的话也是可以评判的,即使你站在现在人的角度非议古人也无可厚非。但是关键要尊重古人,也就是不能把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古人身上,更不能恶意污蔑。
    我这个帖子主要是把孔老先生的文章和在一起,让大家看看孔老先生到底怎样说的,至于你是赞成和反对,那是咱们讨论的。
    说道疑云的观点,我只能说,在孔老先生那个年代,那是2500年前啊,那时世界上还是农奴社会,很多地方还是氏族社会。

                                       

                                     编著:风雨国学社
                                     编著时间:一稿  2006年10月22日

【本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bbs/thread-459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