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十大修真功法:研究性学习:怎样做调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53:40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原创    点击数:510    更新时间:2006-10-24
调查研究的范围很广泛,甚至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领域出现的“观察法”、“文献法”、“历史法”、“抽样法”、“普查法”、“典型法”、“重点法”、“内容分析法”等都可以纳入“调查研究”的范围。 但常用的方式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三种。
第一节 访问法
“访问法”也称为“访谈法”。这里之所以采纳“访问法”这个词语,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将这个研究方法与“问卷法”连接起来理解。访问法或访谈法原本与问卷法有很多连接的地方,它们都是“询问”、“探问”、“提问”的方法,将访问法与问卷法连接起来考虑,也许更容易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
访问法或访谈法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方法,访谈或对话原本是一种古典式的探询问题的方式。东西方思想的源头保存在访谈式的“对话”中,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论语》。
教育领域的“访谈法”往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教师与同伴之间的对话。依据对话的方式,访谈可以分为“面谈”、“笔谈”和“电话访谈”。
一、面谈
面对面的访谈虽然可以是小组会谈或座谈,但多数形式呈现为两个人之间的深度会谈。如果访谈的目的是为了从某个人的“口述”中获得某个历史事件的真相,这种研究方式也称为“口述史”研究。
无论两个人之间的会谈还是小组座谈,访谈的质量取决于访谈者的访谈技艺,具体地说,取决于访谈者的提问、倾听和追问的水平。
(一)如何有效地“提问”?
提问应让受访者感到轻松、愉快、有意义。访谈氛围往往与提问者的语气、神态和提问的方式相关。如果访谈的氛围比较沉闷,访谈者有责任改变提问的语气,或者转换一个新的比较轻松的话题。访谈者应显得神采愉悦、诚恳而具有亲和力。
“提问”时尽可能使用简单的句子,但不要连续问许多“是”或“不是”的封闭型问题。
不同问题之间应自然地过渡,保持提问的节奏。受访者如对某一话题感到威胁,应该开启新的话题,等待时机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或有争议,应该先有所克制,要学会等待,等到访谈的后阶段再提出来询问或讨论。
(二)何谓真诚地“倾听”?
访谈者应该始终保持学习者的角色,真诚地倾听受访者的言说,避免反驳和盘问对象。反驳与盘问最容易使受访者感到“败兴”,甚至会“激怒”受访者。严重的情境会导致访谈中断或引起抗议。
访谈者最好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不要突然更换话题。访谈者总是心怀“研究”的抱负,但受访者有时候接受访谈只是为了有所“发泄”。访谈者应该尊重受访者的心理期待。即使受访者偶尔“跑题”,访谈者也应该认真地倾听,对受访者所谈的话题表达理解和关注,尊重受访者的心理需要。
访谈者应比对象谈得少,一般而言,访谈者说得越少,所获信息就越多。
有时候,倾听是对沉默的容忍,而不是简单地打破沉默。当受访者忽然沉默不语时,访谈者要学会容忍沉默,学会倾听无声的倾诉。
(三)如何有效地“追问”?
“追问”实际上也是一种“倾听”,是倾听之后的回应。“追问”在访谈中是一个重要的技巧,良好的“追问”总是显示出访谈者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访谈者可以引导谈话的主题,但应该尽量减少控制局势的强制性。当受访者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某一个话题时,访谈者最好不要因为时间限制或者认为对方‘跑题’而强硬地扭转话题。
如果实在需要转换话题,访谈者可以使用一个过渡型问题,以免引起受访者的抵制或不安。“在一个进行得比较流畅的访谈中,我们所提的问题相互之间在内容上应该有比较一致的联系。在一个完整的访谈记录中应该可以看到一条贯穿访谈全过程的内容线,而将这条线连起来的是一个一个的提问。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该自然、流畅,与前面受访者的回答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访谈问题应该以受访者的思想作为起承转合的主线,问句的构成应该使用受访者自己使用过的词汇和造句方式。如果我们顽固地坚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定期地将自己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抛出去,那么这个访谈不仅在形式上会显得十分地生硬、僵化,而且在内容上也没有自己内在的生命。反之,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到与对方情感和思想的共振之中,用对方的语言和概念将访谈的问题像一串珍珠似地串起来,那么这个访谈便不仅会如行云流水,而且会展现出自己生动活泼的生命。”
在访谈过程中,教师最好有所记录。除了钢笔记录之外,可以借助“录音笔”或“录音机”等工具来保存访谈的原始材料。录音时,最好征求受访者的同意。
二、笔谈
除了面对面的对话之外,访谈还可以转换为“笔谈”和“电话访谈”的形态。有些话题可能不便直接交谈,或者,有些话题需要受访者比较长时间地、冷静地思考。这时,“电话访谈”或“笔谈”就可能成为比较合适的谈话方式。
笔谈可以是“笔纸”的交谈,也可以是“无纸化”的“电子网络交谈”。
笔谈也可以显示为“通信”。也有研究者将教师的“写信”作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方法。
笔谈往往是两三个人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一场书面的对话。这种笔谈虽然也可以是多个人的对话,但对话的人数不宜太多。
笔谈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参与谈话的人安静地、系统地自我思考。笔谈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本身就已经是呈现为“书面意见”,不必像面对面的访谈那样,常常需要把声音加工成文字。
有些笔谈的材料聚拢到一起,本身就已经构成一份具有公开发表价值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在教育文献中虽不常见,却也不在少数。
三、电话访谈
“电话访谈”最直接的优点是不受交通的限制,显得方便而节省。它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受现场情境的干扰。
对教师来说,最常见的电话访谈是教师同伴之间的“聊天”,广东人形象地称之为“煲电话粥”,其次是用电话方式做学生的“家访”。这种访谈究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教育活动,或者是一种研究活动,似乎很难严格地区分。也许,此类“划界”困难恰恰说明教师的研究应该内在地具有教育性和生活价值。否则,教师所做的研究是否真的有意义,就值得怀疑。
但电话访谈并不能完全消除访谈者的影响,因为声音总是很微妙地传递交谈者的信息。这意味着即使电话访谈,也仍然需要留意访谈者的态度、语气,甚至身体语言。据说有公司规定该公司的接线员面前放一面镜子,接电话时,接线员必须面对镜子微笑。也有人建议,在打电话时,最好先调整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变得开心,然后再拨通电话。这些策略对“电话访谈”大体是有意义的。
第二节 问卷法
一般认为,“问卷,就是向调查对象分发印好的表格或卷子,要求其填写答案,然后收回整理、分析和研究。”
这个说法有些类似学生的“测验”或“测量”。但测量法主要用来测查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人格或能力倾向,而“问卷法”主要用来询问学生对待某个事件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价值观倾向。
一、问卷调查的类型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问卷也最好删繁就简,不必过于复杂。比如教师可以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将来喜欢做什么职业”、“现在喜欢什么学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希望学校开设哪些校本课程”,等等。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把简单问题人为地弄复杂。
当教师用问卷法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时,这种问卷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活动。教师在编制有关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时,总会涉及“什么是一堂好课”、“什么是一个好老师”的标准问题。
二、问卷调查的意义
这样看来,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用问卷的方式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填写问卷的人既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本人或教师同行,还可能是有关专家。问卷填写之后,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对某教师的教学水平做一个质化或量化的描述。这是一般意义上的问卷调查。
二是设计“一堂好课”或“一个好老师”的评估标准。问卷的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研究。问卷一旦被设计出来,就已经呈现为一份具有独立意义的研究报告。一份良好的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问卷,实际上相当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或“优秀教师评估标准”。良好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或“优秀教师评估标准”已经具有公开发表的文献价值。
问卷法显然在调查研究中一直占了重要的位置。问卷法确实有它的独特的价值,比如它比访谈或观察可能更经济、快捷,且比较适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
调查法的另一个优点常被人们忽视,就是所设计的问卷本身常常具有某种“宣传”的效果,具有“传单效应”。比如用来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便具有宣传“一堂好课的标准”或“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的效果。问卷的“传单效应”虽然影响了调查的真实性,但这种问卷若真的能够顺便普及某种教育价值取向,也算是问卷调查“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潜在优势。
尽管如此,教师若“动用”问卷法,最好谨慎行事,尽可能避免以“问卷调查”、“科学研究”的名义大动干戈而影响教师或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三节 观察法
在所有的调查研究活动中,甚至在所有的研究方法中,观察法几乎是最流行的、普遍的方法。
当调查研究者是一个外来者并较长时间居留于调查的现场时,这种调查研究有时被称为“人种志研究”。不少教材和专著将“观察法”作为“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的一种方式。
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几乎不存在“人种志研究”。教师长时间地居住在自己的学校中,他们几乎不需要作为一个外来者闯入陌生的地方。观察的对象可以是“我的学生”或者“某个班级”、 “我的同事”或者“某个教师群体”,“我的校长”或者“某个学校”。
观察法虽然重要,但很难说观察法究竟有哪些分支的研究方法。根据观察记录的基本方式,大体将观察法再细分为“行为观察法”、“档案观察法”、“实物观察法”。
一、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主要观察当事人的生活行为或职业行为。观察的对象可以是某个学生、某个教师,也可以观察同伴的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做笔记”。行为观察既可以是公开身份的“明察”,也可以是身份隐蔽的“暗访”,但一般以“明查”为主。
当观察的对象是教师的一节课时,教师将自己所观摩的主题和事件记录下来,就成为一份“教学观摩日志”。“教学观摩”(或“观摩教学”)以及“教学观摩日志”是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国教育界实际上一直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经验推广的基本途径。
“观察笔记”可是视为“录像”,可称之为“用钢笔录像”。除了“用钢笔录像”,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机器的力量。录像实际上也是记录,它不过是用机器做记录,“善假于物也”。无论教师如何详细地“做笔记”,总是不能真实、完整地记录所观察的人或事件。录像大体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录像”是宽泛的说法,具体包括照相、录音、摄像三种。市场上能够为观察研究提供的工具是照相机(分机械照相机和数码照相机)、录音笔(以前主要是“录音机”或记者用的“采访机”)、摄影机。完整的观察研究应该根据观察的具体对象而选择适合的“录像”工具。至少要有必要的照相、录音或录像。
照相的好处是能够在观察研究的报告中插入相关的照片图像,使研究报告显得真实而具体。
录音一般用于访谈法,比如录制对话的整个过程。观察也有时也需要有大量的录音,比如录制教师、学生或校长的演讲,或录制教师一堂课的讲授过程。录音的好处是研究者可以根据原始的演讲、讲授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使文字的研究报告更加准确而有说服力。
录像也包括了录音,但它比录音能够更真实、完整地呈现所观察的活动,具有恢复现场的效果。
无论是用钢笔录像,还是用机器录像,都可以算是教师的日志。这种“教师日志”可以转化为“档案”,包括教师档案和学生档案。教师日志实际上就是教师为自己建立档案。一份“教师日志”,差不多就是一份“教师档案”。教师如果将观察到的主题和事件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为比较完整的档案,这种记录和整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观察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志或档案整理自己的“教育自传”。
除了建立教师档案之外,教师还可以为所有学生建立档案,一般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或“学生成长档案袋”。这些“学生成长记录袋”或“学生成长档案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方式,但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种观察研究的方式。一份良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本身就已经是一份“学生个案研究报告”。
教师所建立的作为研究资料的“学生档案”不同于学校的“学生档案”。学校的“学生档案”是为了便于“管理”,但教师的“学生档案”是着眼于研究、体现学生成长的经历及其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成为一个新型的“档案保管员”。
二、档案观察法
档案也可是视为“文献”,但档案一般是指比较隐秘的、流通范围有限的文献。学校的档案一般保存在学校的档案室中。
从档案所记录的对象来看,学校的档案可以分为学生档案、教师档案和管理者档案。学生档案包括学生成绩册、学生试卷、学生作业、学生刊物、学生周记、学生照片,等等。教师档案包括教案、教具、教师经验总结、教师教学录像或教师报告录像、教师照片,等等。学校管理者档案包括校长报告、会议记录、学校规划方案、学校历届艺术节或科技节等作品、学校活动的有关录音或录像、学校家长会记录,等等。
教师查阅学校档案时,比较直接的动机可能是希望了解某个学生的过去。 这种查阅显然是有价值的,但除此之外,学校档案尚有更多的价值。
学校档案是一个学校的历史老人,是这个学校的“不叩不鸣”的见证人。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校档案的声音,可以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学校的传统经验和历史智慧。对于校长来说,查阅和分析学校档案,既可以传播学校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又可以依托学校的传统而形成学校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使学校保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风和学风,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档案研究中,学校档案有些是可以公开的,有些是不可以公开的。研究者在查阅学校档案或查阅之后发表相关的研究报告时,应征求学校有关负责人的同意。
三、实物观察法
从档案所呈现的文化形态来看,学校档案可以分为实物文化和精神文化。
学校实物文化包括校徽、学校地图、学校历届毕业生和教师的照片、学校建筑以及相关的照片或录像、书信及各种手稿、年鉴、证书、奖品、学校期刊、学校通知或规定等学校文件、学校预算、学校出勤记录,等等。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服、学校师生的精神长相,等等。
通过对学校实物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观察,可以形成对整个学校文化的理解。
实际上,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往往联合使用,后面提交的个案研究、人类学研究等相关的研究案例,主要就是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