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是国民党吗:[小说理论] 西方现代派小说及批评论概述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7:03:57
[小说理论] 西方现代派小说及批评论概述  目录
      

       前面的话
       第一章   走进心灵的天堂——弗洛依德与意识流小说

       第二章     变形的世界——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

       第三章   考问生存的环境、状态和质量——萨特与存在主义小说

       第四章   存在之火的蔓延——从迷惘到垮掉再到艺术的黑色幽默世界

       第五章   叙事的革命——格里耶与法国的新小说

       第六章   探索叙事的迷宫——罗兰  巴特与结构主义

       第七章   读写互动——姚斯与接受美学

       第八章   马尔克斯与魔幻现实主义

       第九章   对传统和现代小说的消解和颠覆——德里达

       第十章   后现代派小说群落——昆德拉、杜拉斯和卡尔维喏

       后语


                              
                           前面的话
    就从小说家退出小说说起吧。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十九世纪美国作家詹姆斯之口。当西方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向二十世纪现代派小说过渡时,詹姆斯是个零界点人物。要弄清楚他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就需要将西方小说的源头来追溯一下。
    我们知道小说这种语言的艺术形式最早产生于西方。而西方的小说又是从希腊的戏剧繁衍而来。亚里士多德在其《诗说》中曾把戏剧的要素规定为:人物、主题、情节、台词、场景和音乐。毫无疑问这些要素在早期的小说发展中,也幸运为构成小说的要件。当人们把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再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命名为传统小说时,另个醒目的问题会牢牢地抓住我们的眼球:那就是作家在小说作品中的位置问题。如果仔细梳理下我们会发现,在传统小说中作家一直处在主宰一切的位置上。作家就是上帝,并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描绘场景、塑造人物、设置情节和安排对话,而且能随时插入作品发表一通议论,对事件和人物加以品头论足,毫无顾及的阐明作家本人的道德和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小说的结构可能是单线也可能是双线或是多线,但最后总是由作者把各线汇总,形成一个大团圆的结构;小说的题材多取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传奇,作品多以离奇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以善恶报应的结局来说明作家的伦理道德观,小说中的人物只是作家来说明主题观念的工具,所以作品都有很强的概念化、类型化和传奇色彩。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和菲尔丁的《约瑟 安特路传》等作品是其典型代表。

    小说到了十九世纪进入批判现实主义的黄金时代。虽然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史诗般的文学作品,也出现了很多文学巨匠,如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托尔斯泰等等。但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在作品中的位置依然是统领一切的,依然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只是相对前期作家的态度较为冷静和客观了,知道让上事物的本身逻辑来说明问题,也注意到了作家过多得介入会败坏作品的真实感。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已不太追求曲折和离奇,而着重接近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特别突出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了作品的中心,人物的命运和性格都是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来展开的,人物的典型性和个性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论。遗憾的是这些改变当时并没有成为作家的自觉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时,有几位作家在作品中已经有了突破和试验的意识了。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就是在小说的结构上有了试验性的突破,还有契可夫的无情节小说以及康拉德的多位叙述者。当然真正有意识对传统小说提出质疑并自觉去突破创新者是美国的作家詹姆斯,可以说他是西方传统小说走进现代小说的关键人物,为了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感,他不仅提出了作家退出小说的呼吁,而且还在作品中去大胆实践和创新,我们走进他的小说世界,你会发现总会有个社会经验丰富洞察力很强的人物在叙述着,同时还会有多个叙述角度就像多面镜子一样,让你眼花缭乱而又耳目一新。另外詹姆斯还认为小说是个独立自足的系统,它应该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作家不要过多得干扰或用空洞得说教来破坏它。正是因为詹姆斯在小说领域里的大胆尝试,才有了对传统小说桎梏的突破,为此小说便走进了多姿多彩的现代。

    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小说,出现了空前的流派纷争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下面就将近一个世纪的西方现代派小说发展的脉络,从内外环境两方面做个简单得梳理。

     首先看构成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意识根源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到了二十世纪进入了垄断阶段,各国在资源、资本和市场份额等等方面,因无法做到合理的调配而矛盾重重,于是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空前浩劫的世界大战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物质上的消耗和毁灭,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重创。原来被他们奉为圭臬的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民主、自由、科学、平等和博爱等等,突然间被战争剥得一丝不挂,私处和丑恶暴露无遗。于是带着对资产阶级传统理性的怀疑、彷徨、苦闷、质疑和反叛精神的现代主义思潮,更悄然蔓延起来。其中主要代表有:叔本华和尼菜的维意志论和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二战后萨特和伽谬的存在主义。还有后现代派的代表,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姚斯的接受主义和德里达的消解主义等等。

    另外其他文艺形式的发展和大胆尝试,也给小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表现手法。像音乐和绘画以及诗歌与戏剧,如起于法国后遍及欧美的后象征主义、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等等。

    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以英国为中心后又蔓延欧美的意识流小说。也正是她给小说带来了内部的变革,使传统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同时掀起了现代派小说的第1次浪潮。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和小说作品有:谱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劳论斯的〈虹〉以及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等等。

    意识流小说深受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影响。认为小说的本体就是表现和开掘人的本能和人的潜意识世界。反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理性,认为正是这些所谓的现代文明压制了人的本能和创造力,扭曲了人性。他们崇尚性的能力,一切神圣的美好的都应该是本能和生命力的象征。

    在艺术上认为小说的世界不是外部人和物构成的表象的世界,而应该是情感、心理联想、潜意识和想象的世界。因此小说家描绘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这些事物在一个人感觉上的反映和那些被它们引起的复杂情感;小说家必须表达瞬息间的印象、意识的流动、匍匐在记忆世界的光点以及敞开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大门。

    在小说的技巧上主要用自由联想、回忆、内心读语和旁白等表现手法。其叙述功能的最大特色是引进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打破传统小说以时间顺序流失的结构模式,代之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彼此颠倒相互渗透的叙述方式。这种时空自如调换一直影响着日后现代派小说的发展。

    就在意识流小说向传统小说突破并向纵深发展时,另一支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流派也悄然兴起。这一流派首先从绘画开始后向音乐、诗歌、戏剧、电影和小说波及。在小说领域虽然没有意识流的影响大,但也产生了一个世界性的小说巨将——卡夫卡。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作品虽然不多,其中长篇小说《审判》和《城堡》都没能最终完成。然而他对西方现代小说的发展和贡献是无可估量的。他首先用变形的手法将世界扭曲把作品中的人变成物,并通过奇妙的构思将离奇和荒诞、现实和非现实、人和非人容在一起,将繁复怪诞的生活表象和事物的本质有机地结合一起。无情地鞭打了所谓文明的物质世界对人和人性的觊觎、摧残和异化。另外其作品《城堡》,至今仍被誉为零度写作的经典。

    现代派小说的第2次浪潮是出现在二战稍后的法国,后又几乎蔓延全球的存在主义小说。总的看来存在主义小说在小说本体上是对意识流小说的一次反拨,它又一次把小说的本体从表现人的本能和潜意识世界转向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更多的关注人的存在价值与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问题。

    法国的萨特和伽谬是存在主义小说的主要代表。萨特是哲学家和文学家又是存在主义小说的旗手,他的哲学思想多半都是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达的。其小说的主要代表作有《恶心》、《一个厂主的早年生活》和《死无葬身之地》等等。伽谬的小说代表作有《局外人》、《沉默人》和《鼠疫》等等。

    萨特的小说大多都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为主题,用纷乱的暧昧的含混的文学语言加以表达。他的主要思想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用偶然性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理性,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无奈的,因此世界是荒诞和无序的。其小说《恶心》就集中完整的反映萨特的这一思想。

    二次大战前后现代派小说在美国也蓬勃起来。战争的创伤同样给美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隐痛和恐惧,也使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这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在他们的小说里表现的尤为突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以海明威为首的“迷惘的一代”、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和以海勒为旗帜的黑色幽默派。

    从思想和艺术来看,海明威较有自己的个性,尽管其小说的思想性起伏较大,明显带有自己成长的痕迹。但他作品的基调是厌战和反战的,同时还深刻地揭露战争对美好人生的摧残。这些在其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中都有强烈的表现。其中小说《老人与海》更是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人与自然和命运敢于拼搏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精神。说他代表“迷惘的一代”可能是因为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吧。这部作品里的人物由于受到战争的摧残,战后在欧洲到处流浪,整天无所事事而又放浪形骸,精神恍惚而又迷惘不振。但整体看海明威的作品还是积极向上,在艺术上并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我们将他排在现代派小说之列,主要是因为他在小说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破,他创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体例——冰山文体。这种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省略和留空。

    受存在主义影响较大的是“跨掉一代”。在凯路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就有突出的表现。二战后美国人民的心灵虽然受到了重创。但美国在经济发展工业化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由于物质文明的崎形发展,人的心灵和人性受到了空前的挤压。特别是青年人,他们到处流浪,他们疯狂,热忠于爵士乐、放纵、吸毒、酗酒、盗窃和赌博,与他们放浪形骇的行为拒绝与社会建立联系,想以局外人的身份享受着巨大的自由空间,想与资本主义的传统理性和次序决裂。可惜他们自身力量必竟有限,所以他们的内心更为孤独和苦闷,无生活的信念和追求。
    在美国深受存在主义影响的另一派别,更是以海勒为代表的黑色幽默,他和当时产生于法国的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并称为存在主义在大西洋两岸留下的一对孪生姐妹。我们知道幽默和诙谐只是一种轻喜剧形式,它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将事物处于一种两难和尴尬的境地,用善意的态度来博得观众的哈哈一笑,从而收到一种放松和愉悦的审美效果。
    但黑色幽默就不仅仅是轻喜剧了,它把幽默深刻化,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义。它在滑稽中形成了讥讽,在讥讽中融入了批判,就成了反讽,看了后让你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同时还有一种悲凉和荒诞的意味。海勒的小说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满篇都充满着让你在黑色中幽默一把的荒诞和无奈之感。反讽这一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正是海勒对现代派小说的巨大贡献。《第二十二条军规》和《百年孤独》被共认为现代派小说的两个里程碑。
    与海勒比肩的另一位幽默大师是冯尼格。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五号屠场》。冯尼格的风格比海勒的风格要淡一些,近似于灰色调,从他的口头禅“就这么回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生活的透析和无奈的调侃。他认为人类对幸福和物质文明的追求是徒劳的,由于人类自身的争权夺利和好斗的劣根性,所以人只能永远挣扎在苦难之中,世界大战便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 值得注意的是冯尼格在小说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他第一个自觉地打破小说时空的有序性。与意识流在人的精神世界自由切换时空有别的是,冯尼格把现实的物质世界打乱重组。此外,还有冯尼格奇特的想像力,他在外星和地球、三维和四维空间、少年青年和老年时段、以及生和死中任意驰骋,都给以后的现代派以无穷的启发。待续------


   

RE:(小说理论类) 西方现代派小说及批评论概述

    二十世纪中叶,在巴尔扎克的故乡法国,现代派小说的兴起,受其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带有更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其它国家相比,他们的反传统和革新性都更强烈更彻底。我们知道法国的巴尔扎克是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一座丰碑,要超越他,仅仅有继承和发展是不够的,所以他们另觅他途,选择了反驳和颠覆。于是便产生了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
    这一流派对传统小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革新。首先,他们反对小说的所谓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格里耶把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的模式称为概念化的心理分析,正是这些使小说艺术陷入了停滞不前的泥潭。于是他提倡作家要不动感情地去观察和描写事物。他强调要还事物的物理属性,也就是所谓的物主义,格利耶《未来小说的道路》是这一流派的宣言。
    其次,是对传统小说的时空模式的突破。他们采用伯格森新的心理时间,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进行交错,打破了传统小说时空的线序式。这一点在新小说派的另一位代表布托尔的小说《变》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另外布托尔还说小说的基调要随作品中人物的感觉走,小说要像诗一样流动和跳跃。
    可以说新小说派是一种探索小说。虽然是一种试验,但其在小说尽可能这样去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探索精神。
    几乎也是在二十世纪中叶,在欧洲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出现了另一道风景线,这就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就在人们对二十世纪现代派小说表示怀疑的时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和成果给了我们书写二十世纪现代文学史的信心。
    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早从二十世纪初叶拉美的地域文学开始兴起的。到了三十年代,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传入后,就使其原来现实性很强的文学带上了魔幻色彩。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西的卡彭铁尔,代表作有《这个世纪的王国》,马地委拉的作家阿斯突里亚斯,代表作是《玉米人》,墨西哥的卢尔福,代表作是《彼得罗*巴拉莫》,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代表作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他们把当地特有的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种植园文化,以及历史现在未来和传说,全部囊括在具有神秘色彩的氛围中来表现,给人一种神奇梦幻的现实感,变现实为神话,变现实为梦幻。卡彭铁尔曾感慨道:拉丁美洲的崇山峻岭,广阔的平原和难以逾越的密林,混乱的城市建设延伸到风暴频临的内陆,古代的和现代的过去的和未来的,现代技术和封建残余,史前状态和乌托邦的理想。在我们城市里高耸的摩天大楼旁有印地安集市。在集市上有巫师和巫士随处可见,这一切全都交织在一起,其本身就具有神秘的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欧洲现代派文学和拉美本土文学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发展。

    就在现代派文学即将步入现代派后时,我们有必要把作为文学的重要部分——批评论的发展道路梳理一下。
    文学的批评论在自身的发展中一直是个动态的过程。十九世纪,文学的批评受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多半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中人物与作者的关系、作品中事件和历史的关系的研究上,对作品外部的关注多于对作品内部的关注,这种状态几乎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二十世纪初叶,俄国产生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理论,揭开了文学批评论的新篇章。这时人们把研究和批评的目光从文学的外部逐渐转移到作品的内部,认为文本与作者或文本所反映的现实都与作者的关系不大,应该把重点集中在文学作品的本身,要重点研究文本的文学性。形式主义者认为作品的文学性即不取决于作者的主观表现如何成功,也不取决于对现实模仿得如何唯妙唯肖,而是完全在于作者对超常语言的运用。在于文学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诧异和陌生化。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森和托马舍斯基等。形式主义后经过布拉格的结构功能学派,五十年代英美的新批评流派和六十年代法国的结构主义的接力和发展,对文学批评论的发展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取代存在主义而兴起的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社会思潮。作为一种认识论,它对当时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列违*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阿尔图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尼可的结构主义释意学、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福克的结构主义知识史学,以及罗兰*巴特尔的结构主义文学。
    罗兰*巴特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曾是存在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结构主义者、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学家和符号学家。到结构主义后期,他和德里达一起把我们想当然地视为现实的东西都一一做了戳穿、揭露和颠覆,以示传统文本的虚假和死亡。他们警示性地认为从来没有固定结构。结构是不断地发展的。例如阅读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认识一种社会现象等都应抹去前面的认识结构,而代之以后来的结构,因此只有结构的流动,没有稳定的认识结构。
    罗兰*巴特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构建了文学批评论和符号学。他用索绪尔的语言结构学原理将叙事文本看成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并把它分成若干层次,同时他对构成叙事文本的词和意义、能指和所指和符号间的关系以及对文学语言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定式对社会现实的种种假设等等,都作了探讨和界定,使它避免了文学批评的实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派的片面,从而使文学批评的接力棒深深地插入了文本这块丰润的土壤之中,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其代表作有《文学的灵度》、《S/Z》和《符号学原理》等等。
    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变化,对文学批评论本身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感到太局限于文本的独立性和文本的形式,必然会轻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问题。于是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过了文学批评论的接力棒。他们将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重点即不放在作品和作者的现实关系上,也不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和叙述功能上,而放在读者的接受上,从而建立了文学研究的接受理论。
    这一批评派别认为任何文学的文本都具有未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和开放性的结构。文本本身的存在并不能产生意义,只有读者阅读了它才能够有意义的实现。优秀的文本应该给读者留有再发挥再创造的空间。另外由于读者的感性和直觉经验不同,所以任何文本在其自身被消费被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
    文学接受主义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然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所以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就应考虑到当时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趣味及接受水平。
    这一流派深受加达默尔解释学的影响,把文本流程的重点放在文本的解释和批评上。虽然这一流派重视了读者和阅读的市场效应,但也加重了阅读的责任和负担。另外在开放文本意义的同时也放逐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好在接受主义的另一位大师瑙曼后来作了补充。他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决定性的结构,人们如何感受、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是由文学的决定性结构掌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善恶美丑完全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这样就使接受主义理论走向了成熟和完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另一社会思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已在慢慢兴起,这就是德里达的解构和消解主义。
    德里达起先是个结构主义者,他和巴特尔一道对文学文本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他研究的深入便悄然地走进了后结构走进了消解的时代。尽管他的理论目前还不足于颠覆传统理性和现代非理性在哲学和文学领域所建构的现状,但他站在后现代的前沿阵地上挥舞着消解的大旗,在不停地呐喊。说他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是个见招拆招者、是个现代文明的怀疑者一点也不为过。德里达的消解几乎渗透到各个学科。比如德里达把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称为逻克斯中心主义,是在场和现时的形而上学,是语言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结合体。
    另外在文学领域,德里达把文学的文本从结构推到后结构再到消解。首先是对文学文本意义的消解。它包括如下:一,文本的游戏性在文学中打破了作品的自足的意义系统和单一的意义,文本是一个没有明确固定意义、没有固定所指的游戏,诧异的无限性使得文本的意义是多元而扩张的。二,文本的互文性使得文学作品不再具有独创性,也没有什么第一部作品,或超越所指,每部作品甚至每个词都是与其它作品碰撞的产物,同时作品不断地向四周扩散,放射出各种不同意义的可能性。三,文本的开放性使得意义不在文本之中,而是在于读者的接触之中,文学的文本只是一个由作者、批评者或读者共同参与的游戏。文学作品一般分为可写的和可读的。可读的小说是那些故事性强、条理清晰、紧张刺激、悬念重重、引人入胜的,在这里读者只有消极地接受。可写的小说则是那些诲涩难懂和深藏意义的新小说,在这里读者不再是一个消费者,而是一个生产者并积极地加入了写作,创造出作者没有表达出的意义。 其次,是对文学作品宏大叙事的消解,包括如下:一,化包罗万象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为细碎。二,化人类的普遍价值观的绝对化为多元化。三,在审美上化崇高和神圣为通俗和大众化,化凝重和深沉为轻松和愉快等等。
    总之,德里达就要瓦解一切稳定的次序、封闭的系统、所谓终极意义和超然结构。他在消解语言时感慨道:人类从来没有像当今这样强烈感受到语言的暴政,他选择、改变、渗透和污染一切。从这个意义延伸下去,你就会对现在的文明产生怀疑和动摇。人类由于劳动产生了语言,随后便有概念和逻辑思维,于是人类自身便走出了蒙昧走出了自然走向了文明。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以理性和逻克斯主义为标志,而此在生存的经济基础又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基础又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掠夺上。于是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精神的逻克斯中心便阻隔了人类与自然的交流,人类有了物欲的膨胀便有了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所谓的自然灾害便是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因此德里达对现代文明的消解给了后人什么启示呢?他的解构是为了提醒人们去怎样构建人类文明的发展蓝图。
    大致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直到新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进入了后现代,尽管有人将这一划分的时间提前过二十年,但我认为推迟的理由更充分。
    首先,后现代派有别于现代派主要表现在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上。后现代派有意识地吸取了现实主义传统中有价值的因素,同时也发展了现代派的新技法,概而说之,它是现实主义和现代派相结合的产物。

    其次,由于小说批评论的发展和推动,后现代主义小说已逐渐将小说的本体移到了读者,并十分注意与读者的距离、与读者的关系及读者的参与度,小说的意义和结构更为多元,更为开放。

    再其次,从思想和审美意义上看,后现代派小说少有了传统小说里有的那种宏大、深沉和崇高,也少有了现代派小说里的那种虚无、抽象和荒诞,带之而来的是现代派的哲学探索和现实主义丰富内容的结合,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作家介入生活的积极姿态,对人性赋予哲理的象征,建立本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后借鉴外来文化,多视角多层次来反映浓缩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后现代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等。
    总之,后现代派小说更进一步开拓和提升了小说艺术涵盖现实生活的空间,试图把现实主义的传统和现代派小说的技法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期待着警世之作的诞生。 待续-------

RE:(小说理论类) 西方现代派小说及批评论概述

                 第一章 佛洛伊德与意识流小说

                            一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不会忘记对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犹太三杰:马克斯、佛洛伊德和爱因斯坦。西方很多学者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所有社会思想的助产婆,同时也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难以超越的哲学体系。于是进入二十世纪西方很多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企图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对马克思做新的解释和补充。
    然而,佛洛伊德却避开了马克思在宏观领域对人的社会性的洞悉,尽管马克思早年很注重人的主观性、物化思想、商品拜物教和意识反作用,也强调人是自己历史的创造者,但他受之与当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文化意识形态和人的心理结构分析不够估计不足,所以佛罗依德就从微观对人的自身、人性和人的意识做了大胆的假设,从而建立起一门新型的人文学科——精神分析学。
    佛洛伊德的产生完全是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危机的产物。当时西方的文化批评思潮就认为:现代人类与其说是苦于缺少知识和科学真理,未能充分洞悉客观世界的奥秘,不如说是不擅于科学技术成果造福于人类,不了解人的本性,未能充分洞悉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于是佛洛伊德便成了时代的必然产物。
    佛洛伊德主义形成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并广泛传播于二十世纪。佛洛伊德的学说即非一种哲学体系,也非一种历史理论和社会学说,只是一种研究精神病和变态行为的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但是佛洛伊德又不是传统的心理学,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知觉、感觉、记忆思维和意志,是研究正常人的意识,很多研究成果是从学院和实验室里产生的,所以又被称为经院心理学,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却独树一帜,他从不关心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起先的目的是治疗精神病患者,其研究范围是人的心理变态,重点放在人的无意识领域,不靠所谓的科学实验,主要靠临床的观察和病历。佛洛伊德终其一生对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人的无意识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虽然起初他的学说遭到传统心理学的排斥和歧视,但最终仍为世界心理学界所承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洛伊德的学说已远远超出了心理学领域,对于现代西方文化,诸如宗教、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文学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布洛依尔、荣格和弗洛姆等。后来佛洛伊德的追随者们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小说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使得西方文学大踏步地跨进了现代。
    弗洛伊德一八五六年诞生于当时为奥地利所属的莫拉维亚的弗来堡一个犹太毛纺品商人家庭,四岁随家移居维也纳,其后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一九三九年在伦敦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弗洛伊德几乎一生都是在对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中度过的。起先他从大量的临床经验中发现了一种自由联想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能使精神病患者恢复已失去的记忆,而这些被排除在意识之外的记忆又多半是患者未患病前受到创伤的性经验,于是弗洛伊德富有创建性地提出了无意识领域(潜意识),由此弗洛伊德便真正走入了精神分析之路。其一生的代表作有《梦的释意》、《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自我和本我》、《图腾与禁忌》和《文明及其缺憾》等等。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论都是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他毕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的秘密,尤其在人的潜意识里面。后来弗洛伊德发现人的意识领域(精神世界)大致可能分三个层次,最上一层为前意识(灵魂),中间一层为意识(心灵),最低一层为无意识(潜意识)。当弗洛伊德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潜意识当中时,他说:一种历程若活动于某一时刻,在那一时刻内我们又一无所知,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潜意识。弗洛伊德又说:人的大多数意识历程都有一个短暂的时间为意识,不久之后便成了潜意识,如果受到了适当的刺激之后,部分的潜意识仍然会回到意识中来,自由联想法就能召唤回部分的潜意识。
  精神病患者就是潜意识存在的证明,多数的精神病患者都遭受了心灵上的创伤,包括性爱、事业和其它的挫折,又无法诉说和发泄,当这种痛苦变成记忆被压在潜意识中,久而久之便抑郁成疾。于是,将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并被病人拒绝和遗忘痛苦记忆引到意识中来,就称为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
  梦也是潜意识存在的最好证明,潜意识里本能欲望的冲动是梦的根源,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就寄托给了梦。梦又分为隐梦和显梦。隐梦是梦的意义核心,它的出现一般在梦中经过了伪装,并借助改装、移植、变形和修饰等手法,因此它有很强的象征性,而且大多数象征为男女的性器官和性行为。显梦的内容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再者,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无意识的现象。比如口误、笔误、突然想不起等等。后来弗洛伊德将人的内心世界的人格结构做了修补和界定,提出了超我(灵魂)、自我(心灵)和本我(潜意识)。
  关键词:利比多 。如果说意识的三层和人格的三层之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构架,潜意识是其基石的话,利比多就是其核心了。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人的本能的欲望冲动,而且它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源动力,也是原生产力,这就是利比多。起初,弗洛伊德说人的本能分为生存本能和性本能,后来又进一步发现,本能还有进攻、破坏和追求死亡的目的。最后他总结到本能分为两类:繁衍(性本能)和生产本能;破坏和死亡本能。前者的性本能常将生命的物质结合成较大的整体,后者又将生命的物质返回于无机状态,这种本能的势力合作和反抗,并产生了生命的现象,到死为止。
  另外,利比多的冲动完全是一种生物的性本能,就像一锅沸腾的情欲,它以快乐为原则,满足欲望为目的,为此它会不顾一切,所以在人的潜意识领域里就充满着茫目、黑暗、混乱、罪恶和非理性的萌芽。
  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本能一直推到人的婴儿时期,从婴儿到青年,形成人格的四个阶段,一到四岁为口部、肛门和阳具崇拜期,五到十二岁为性的潜伏期,十三到二十岁为人的青春期,以后为生殖期。在阳具崇拜期,他发现了著名的俄狄普斯情结和依赖刻屈情绪,也就是恋父和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在其《图腾与竞技》一书中说,最初的原始部落有一个强有力的统治(父亲),父亲占有全部的财富和部落全部的女人(母亲),并压制和驱逐部落里的其他男人。弗洛伊德又说,某一天,一种机会或一个阴谋被父亲压制的兄弟们聚合起来,杀害并吞食了他们的父亲,于是执有家长统治的部落方式终于结束。父亲被杀之后,儿子们又有一种罪恶感和悔恨心理,于是父亲的形象又成为一种崇拜,禁杀做为了父亲的替代物便出现在图腾上。同时,兄弟们为了避免争夺父亲留下的女人相互残杀,禁止乱伦的规定便由此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禁止屠杀图腾和禁止与同宗妇女发生关系正好是伊底帕斯的二个罪恶既杀父娶母相印正。所以弗洛伊德肯定地说,宗教、道德、社会准则和艺术之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伊底帕斯症结之上。弗洛伊德还对人格三层的关系进行了辨证的开拓。他认为人的心灵就像加工厂,将来自内外的信息进行加工,精品——超我库存于灵魂之中。超我带有惩罚和奖赏的权威,它包括对真善美的认知,以及很多形而上的概念:上帝与神圣和崇高、良心与自责和救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等。是一个完全道德化的自我,并以想象为依托以理想为准则。心灵里库存的是一般性的成品--自我。自我受本我的驱使,并受超我的指引和监视。自我里几乎包括了历史的现实的生活中的所有概念,它以现实的法律为原则并按照现实的法则尽力调整欲望和现实环境的关系,自我代表着理性和智慧,是现实化了的本我。 心灵中的下脚料和废品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便形成了本我。本我里面充满了原始的欲望和后天的心灵创伤,它包括假恶丑和一切非理性的冲动,充满着爱本能和破坏本能聚合而成的利比多,并以快乐为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本我代表着遗传因素,更多的是一种遗传性的生物本能;自我则主要是由个人的后天经验和受教育的程序所决定的;超我主要代表着外部世界的影响,本质上是从他人身上继承下来的,包括父母教师和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理想典范。三者从始到终都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三者中自我是主角,人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的身份来看别人。如果经常性地生活在本我的超我之中,弗洛伊德认为是一种心理变态和一种精神病的表现。弗洛伊德还认为人要完善自我是多么地不易。自我要时时调节和平衡着本我和超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人在独处时,自我和本我处在矛盾的斗争当中,自我要压抑着很多来自本我的无端的的欲望,本我时时想冲破自我的藩篱,想登台表演一番,人为了生存为了现实的利益又不得不和超我相斗争,所以代表自我的人又时常陷入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当中。比如,自我为实现现实本我的欲望之满足,但又受到道德良心的监视,一旦克制不住,冲破了外界环境的约束去做了,那么事过境迁之后,又要大受良心的谴责而悔恨,这就是自我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监督夹击之中的苦境,因此弗洛伊德感慨道:做人是多么地难啊。
    到后期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提到了精神文化的层面,将人类的文明和人性之间的厉害关系做了较为深刻地探讨。他认为文明的进步是以压抑和升华人的本能为代价而实现的。弗洛伊德说:西方文明的最高成就只不过是满足人的原始欲望的手段,或者是对未满足欲望的补充,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现象乃是个人精神病状的集体补充物,表达了一种共同的欲望。与精神病症很相似,宗教信仰就是一种集体精神官能症的表现。而文明做为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手段具有双重性质,一是文化对各种本能欲望的压抑和外在限制,二是文化对原始欲望的发泄和升华。文学艺术的起源便得于这种升华,这就是它的双重性。弗洛伊德又进一步指出,文化的双重性所具有的四个相关性的职能。第一,文化做为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法律,它把各种禁忌内在化于超我之中,用良心的谴责和忏悔等让人接受社会的规范和纪律。第二,文化做为文学艺术和人类的理想,它为个人提供了自我陶醉的满足,使人们感到对动物和自然界的优越性。比如唯心主义原则和乌托邦主义,制造一种对苦难生活逃避的幻想,沉静在虚无飘渺的集体白日梦中。第三,文化做为宗教神话,就像患了精神病一样,以一种替代的满足给人找到了一种人生的目标,并使人对于一种庇护力量处于依赖状态而不能自我拯救。第四,文化做为科学认识,它力图对各种自然的和超自然的现象做出解释,主要回答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证明社会的性压抑和控制本能满足的合理性。
    弗洛伊德还认为文明所取得的精神成就使人处于经常性的恐惧和忧虑之中,恐惧和忧虑的不断加剧是因为调整家庭社会国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规范,做为一种异已的和不可理解的力量与他们相对立。《文明及其缺憾》一书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有了技术和文化的巨大成就,文明为什么还不能使个人感到幸福呢?因此文明不是变得越发的明智,而是变得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并患上了集体神精官能症。现代文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能否控制进攻和破坏本能的问题。弗洛依德对西方现代文明危机的洞悉,已被二十世纪的文明社会实践(两次世界大战)所证明。
    精神分析学不仅避开了传统心理学的实证、机械和狭隘性,使得人们的视角延伸到了人的内心世界---灵魂、心灵和无意识。而且弗洛伊德对人的价值进行了重估,打破了完全以理性显示人的意识人的本质论的传统观念。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人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高贵的理性动物,人被压抑在无意识心底的本能冲动不仅不高贵而且很是茫目和黑暗,人即非先天善也非先天恶,揭开人的意识的多层面和复杂性正是弗洛伊德对现代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同时他还对现代西方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艺术家们打开了一个挖掘人的无意识心理的广阔天地。其后产生于英国后又波及世界的意识流小说便是弗洛伊德学说在文学园地开出的奇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