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媳妇写的最暖心里话: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策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35:13
刘文,李强.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策略研究[DB/OL]. [2011-06-29].http://zhengwen.ciqcid.com/lgxd/50415.html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新兴科学领域和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风险信息交流,关注、跟踪、应对、引导和用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新时期质检部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职责的重要任务。

互联网业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2009年以来,总局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的工作方案(试行)》和《总局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实施规范》等一系列文件,旨在加强风险信息的有效管理,有助于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沟通、早报告、早处置。

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日常工作,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以及如何实施积极有效干预进行研究,希望对总局开展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及其干预的概念

广义上的舆情,是指国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 民情)、社会生产( 民力)、民众中蕴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 等社会客观情况, 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 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民意)。

食品安全已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热点,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激起了网络的巨大声音。因此在舆情的定义的基础上,针对食品安全的特点,可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做如下定义:由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由网络媒体、网民等主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转载和评论,并在民众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监管产生的主观态度。在这里提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食品中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新政策。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干预是指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借助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对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引导、控制、监督和管理。

二、国外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机制的现状

发达国家历来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干预,制定了本部门在食品安全舆情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了战略目标和交流策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机制。

(一)欧盟食品安全信息交流

欧洲食品安全局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制定并颁布了《欧洲食品安全局交流战略:2010年至2013年》。在其交流战略中明确规定,政府(欧洲食品安全局)为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主体,与媒介、政策制定方、风险评估方、风险管理方和利益相关方开展公开、透明、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

 

风险信息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公众对食物、风险及食物相关的风险的感知程度;定制信息以满足受众需求;利用主力因素的支持向消费者传递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信息。

欧洲食品安全局运用各种类型的风险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提供适当水平和深度的食品安全信息,具体包括通过欧洲食品安全局网站上发表的科学成果及时提供;针对特定受众及时发送目标邮件;充分考虑媒体关系;在座谈会、研讨会、技术和组织听证会或会议上交流观点和意见并辩论结果;通过新闻发布和媒体通报进行更积极的沟通等措施。

(二)美国食品安全信息交流

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保护并促进公众健康的使命中,风险信息发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过去,FDA在食品(包括药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交流很大程度上受与公众沟通的主要载体的限制。现在,由于网络和不断发展的科技均能满足公众对透明度和沟通频率的需求,因此,在21世纪知识和科技的促进下,FDA设计了新的现代风险交流战略,这对FDA实现其对健康的有效保护和提升来说至关重要。

FDA权威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教育和指导公众正确理解食品安全,正确使用FDA监管的产品(食品和药品)。然而,公众的概念包含广泛,既包括食品安全专家、普通消费者,也包括各类媒体和其他监管部门。为了提高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FDA于2009年颁布《风险交流战略计划》,制定以科学、能力、政策为三要素的风险信息发布原则和战略目标,即:加强科学投入,支持有效的风险交流和沟通;增强FDA发起、散布和监管有效风险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优化FDA关于沟通风险和益处的政策战略。 

为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交流和干预,美国FDA研究开发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实时监测媒体和网络关于风险交流的报道,调查消费者在食品相关疾病爆发或食品召回中对风险交流的理解和表现,并据此在紧急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对监管措施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交流效果。同时建立微博(如Twitter等)发送关于公共健康通知、召回等信息,以保证公众可以知晓事件的最新进展。同时还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与媒体保持频繁沟通。

三、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现状与特点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苏丹红、三聚氰胺、毒韭菜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对食品产业造成巨大影响,与此同时产生的深远的舆论影响,也对我国消费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与传统媒体报道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更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互动性,但同时由于人们的偏见以及部分媒体不具有食品专业知识,导致有些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稳定,个别事件还有炒作的嫌疑。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现状和特点包括:

(一)时效性更强

与传统传播媒体的传播渠道相比,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传播的时效性更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传播手段的先进性,使传播的周期大大缩短,而单位时间内传递的讯息量却大大地增加。例如2010年4月28日,长沙市和雨花区工商执法人员突击检查一个肮脏恶臭、无证无照的猪油作坊时,发现这里在用廉价收购的生猪屠宰“下脚料”炼猪油。此食品安全事件经5月3日《京华时报》报道后,随即被中国青年网、新华网、人民网等17个网络媒体转载、评论,传播渠道成爆炸发散状态,引起了网络对食品安全、食品标准以及检验合格等问题的讨论。这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网络传播的时效性, 其传播效果可见一斑。

(二)针对性更强

传统传播媒体在发布讯息时, 其栏目设置较多, 内容纷繁多样, 涉及面很宽, 针对性不强, 这就造成受众无法按需要去有目的地搜索和选择食品安全讯息, 这是传统媒体的缺点之一。而食品安全舆情的网络传播则不同, 网媒在创立之初就体现出极强的针对性, 主要原因是网站创立者的初衷皆为向某一类特定受众发布对其有价值的讯息, 而后随着媒体的发展, 逐步扩充了传播的内容。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家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站,例如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网,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新食品网等网站,这些网站都是专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而开设的网站,从这些网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工作动态,得到及时的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

(三)互动性更强

网络传播打破了过去由讯息传播者单向传送讯息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媒体给你什么,你只能看或听什么”的模式,使受众接受讯息的互动方式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这种互动性既有助于提高讯息传播的效率,又有助于在受众与网站之间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关系。例如现在市民可以通过网上视频等工具与权威的食品专家畅谈食品安全的问题,现在部分市质监局网站已开通访谈节目,质监局的相关领导介绍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食品市场准入、食品添加剂以及市民关心的其他食品问题,并耐心接受市民提问,并予以解答。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市民在网络上的及时互动不仅打破了过去讯息传播者单向传送讯息的格局,而且增强了普通市民对食品监管部门的信任。

(四)真实性和可靠性不稳定

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来看, 它具有自由性,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在网络发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但其中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例如卫生部于2010年4月22日在其网站公布了《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随后国内多家媒体对通告及其内容进行了报道,并以“新乳品国标”、“三聚氰胺零容忍”等主题进行了评论。其中约有40%的网络信息非常关注乳制品中可能存在的非食用物质——三聚氰胺的限量值和检测方法,并以“三聚氰胺零容忍”、 “从允许限量添加更改为不允许添加”,等观点对新闻进行传播和转载,引起了消费者对新国标的误解,也对监管部门的政策准确性提出了异议。同样,《法制周末》于2010年4月7日报道了题为“江苏一家企业生产面粉增白剂时加入30%石灰粉”的文章。文章的记者未经调查核实,报道江苏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在生产面粉增白剂时加入30%石灰粉。随即,多家网络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转载,并让消费者误以为石灰粉含量占面粉含量的30%,对食品安全监管造成了负面影响。此类食品安全报道的为虚假新闻。

鉴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真实性、科学性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亟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具体现状和特点,开展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热点话题和敏感话题,并对网络流传的信息、舆情进行真伪鉴别,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

四、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设计

(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采集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增长,网络上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庞大,为了准确搜集、提取食品安全舆情,一个称为“网络爬虫”的舆情采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即采用多线程并发搜索技术,在互联网中访问各节点,定期搜索信息抓取网页,并根据网络链接提取其他网页,对网页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索引器对爬虫所提取的信息进行排序并索引数据库,用户可通过用户接口输入所需信息的关键词进行查询检索器则根据用户提交的关键词在索引数据库中查找相关信息,并按照相关度进行排序输出。

为了实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有必要借鉴“网络爬虫”技术,基于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库,开发具备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收集、筛选、处置和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系统。

(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由 “ 食品安全舆情收集子系统”、“ 食品安全舆情筛选分析子系统”、“ 食品安全舆情处置子系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评估分析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

1.食品安全舆情收集子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能根据用户信息需求,设定主题目标,使用人工参预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的方法完成信息收集任务。

2.食品安全舆情筛选分析子系统。主要从食品安全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相关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筛选出给定时间段内的食品安全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根据食品安全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3.食品安全舆情处置子系统。主要包含食品安全舆情应急方案调度管理、联合指挥协调管理功能。根据食品安全舆情分析的结果,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通报信息,迅速准确地采取处置措施。

4.食品安全舆情评估分析子系统。主要包含食品安全舆情统计分析管理、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案例管理功能。食品安全舆情统计分析管理是对食品安全舆情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事后分析,这对于事后处理和制定预防措施等都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案例管理是对每次突发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过程信息、事后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等进行管理,为食品安全舆情应急预案评估和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五、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干预策略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时效性、针对性和互动性更强的特点,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稳定的问题,有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干预策略,从法规制度建设、正面引导与回应、形成舆论强势等方面实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控制、监督和管理。具体如下: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从源头强化信息管控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章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把握食品安全舆情的主导地位,一是要针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应对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二是完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如网上食品安全舆情引导控制工作机制、网上食品安全舆情引导联动工作机制等。

2009年以来,总局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的工作方案(试行)》和《总局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实施规范》等一系列文件,这说明总局在制度方面已经加强建设。

2、依靠专家优势,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与正面回应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处在思想舆论阵地的前沿,尤其要肩负起应有的重大责任。应当在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同时, 加强互联网食品安全宣传队伍建设,尤其是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咨询专家队伍,形成网上正面食品安全舆论的强势;要发挥网络互动优势,积极探索对网站论坛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在各网站食品安全论坛栏目培养一批政治意识强、业务水平高的骨干,负责日常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同时,在专业研究机构的辅助与支撑下,建立维护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加强食品标准限量、食品危害分析、食品污染途径分析等方面专业知识库的建设,科学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研判提供技术支撑。

3、与传统媒体加强配合,形成社会舆论强势

从理论上来说,网络传播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食品安全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接受网上已发布的所有信息。因此,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引导舆论更显其重要性。所以在干预、控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主流媒体,形成社会舆论强势,对引导网络舆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网上下互动机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

网络舆论传播发展的衍生性决定了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路径不确定并经常进行转换。食品安全网络监察部门应密切跟踪网上食品安全舆情动态,既要及时搜集食品污染、食品腐败、食品中毒等容易引发公众舆论的具有前瞻性的食品安全信息,更要从“网下”抓“网上”,通过网上的议论、网下社会各群体关注热点的变化,洞察舆论的新走向。加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工作,形成食品安全舆情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对网上重大食品安全舆情进行研判,特别是要对重点网站后台监控系统过滤掉的有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具动态、深层次的舆情。强化新闻网站的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功能,建立虚假误导的有害信息快速处理机制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使食品安全舆情掌握与堵截有害信息、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等应急处置手段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