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奇传说10万战力号:“文化强国”如何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52:29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1年10月25日中国新闻网)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有针对性地提出“文化强国”。看内容确实“雄心勃勃”“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措施得力”,但能否行得通?是否又要流于形式?反正我心里没谱。
    毫无疑问,文化是软实力,它需要强大的物质做基础。如果说,劳动创造了文化,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管是历史传统的,还是客观现实的,不管是外国还是中国,因为劳动意味着必须亲自动手动脑,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他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与官僚体制中的各级官员似乎恰恰相反。官员实行逐级负责,级别越大,越不需要亲自动手,由于成立了不同阵容的“智囊团”,亦无需亲自动脑,所谓“无为而治”“垂拱而治”。各级官员相对于劳动者,他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文化创造或建设者的必须“事必躬亲”,决定了在一个以权势论成败的社会,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他必然处于社会最低层,亦即边缘阶层、弱势阶层。如果说,文化是软实力,需要强大的物质做支撑。由于劳动者即文化建设者处于弱势,他不可能有强大的物质支撑。身份地位的低下或卑微,使他难免有一种压抑感或被压迫感,难免遭人白眼遭人歧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做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亦即广大的劳动人民,他最好的最有力的反抗武器自然是“文化”,所谓“我并无大刀,只有一只笔,名曰‘金不换’”。他的反抗方式即“口诛笔伐”,是“批判的武器”。这样,势必导致一个悖论。上层越是提倡重视文化建设,越是受到文化建设者的“批判”。按社会学的一般解释,文化本身就是对社会矛盾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这是文化生命的起源,是文化建设的动力所在,是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所以光辉灿烂,所以历久弥新,所以浪漫富有诗意,或许就在于她的“一尘不染”“锋芒毕露”。文化的使命就是追求完美,面对现实社会近乎“永远的残缺不全”甚至“丑陋不堪”,真正的文化永远不会对它“暗送秋波”,遑论“投怀送抱”了。既然文化建设者注定永远处于社会最底层,这便意味着“文化”永远是他“被迫发出的最后吼声”。“最后吼声”的高低强弱,与受压迫的程度成“反比”。亦即,你上层越是开明,社会环境越是宽松,文化建设者的批判自觉性就越高,对高层的质疑和批判就越强烈,所谓“得寸进尺”“水涨船高”。倘是高层始终采取高压态势,对文化建设竭尽“打压”之能事,只允许存在一种声音,所谓“鹦鹉学舌”“万马齐喑”,那么文化建设者的批判自觉性肯定会越来越低,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旦失去了“道义”,便没有了责任,没有了担当,势必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迟钝,渐渐地“江郎才尽”也未可知。当然了,所谓“不是在沉默中暴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那种文化便是一种“极端”,一种“文化的革命”、“武器的批判”了。
    因为这个题目太大,笔者才疏学浅,难以把握,只能谈一星半点的感想。我总觉的,文化建设是个“只能神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一层不能捅破的窗户纸,文化既神圣又神秘。“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反讽力量。就如富贵人家与刘三姐对山歌。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密不可分,文化有着极强的渗透乃至颠覆力量。搞不好,就是“叶公好龙”。文化既不能控制,也无法引导。如果说,经济建设好比种庄稼,人误一时,地误一年,最起码,你要尊重自然规律。政治建设则是环境气候,是人为的环境气候,如果你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播下龙种,注定收获的是跳蚤。文化则是“无心栽柳”。文化这朵鲜花注定要插在政治经济建设的牛粪上。倘是“嫌贫爱富”,或“采花的淫贼”,不可能有这“最佳组合”。